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提升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各个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和其他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验证;它更是学科发展的目标,学习者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解决理论和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从学科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不论是重视识记与理解的旧课程,还是突出学科素养与文化内涵的新课改,解决问题的能力历来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一直处于课程标准的核心。从学科发展的横向看,该概念也是一个热门词汇,且早已被学术界、基础教育界、其他群体等所广泛关注,尤其是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与其他能力在理论上的相关性、心理及教育学上的意义等。然而深入观察发现:虽然大家都很关注,但真正意义上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仍显薄弱,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在理论上,过多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心理学机制;在实践中,过分强调解决试题的能力,甚至把解题完全等同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如何将心理学与教育学意义上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实际的高中教学结合起来是个亟待解决问题。本次研究采用了“干中学”的思路,是一种典型“教学中研究”的思路。尝试通过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理论思考,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将地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紧密联系起来,突出研究的地理学科属性,同时也高度关注问题解决能力的普适意义。以此期望本研究能对地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提供一个可选择的参考。
地理学科是一个以大自然和人地关系为研究中心的综合性空间学科。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极强烈的差异性、综合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而这些学科特质无一不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从课程标准来看,其基本理念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地理观察、考察、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程目标中更是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果课程标准对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是含蓄的,那么高考考纲对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就显得更加直接。高考地理考纲中特别指出“要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考核目标要求中重点提出了“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历年高考试题中有关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测量类题目也相当多,而从考试难度系数看,考生解题的正确率却偏低,也就是说存在着理论要求偏高,而现实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矛盾。从学校总体发展来看,当前学校重点提出了培养高中生“关键能力”的目标要求,在提出高中生关键能力的“4C”能力结构中,第一项能力就是“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这项能力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去解决具体问题;第二,解决问题能力的独立培养发展。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存在着教与学的不足。首先,地理教师面对新要求还存在着自身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准备不足;其次,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还存在严重的缺陷。通过上面几个方面的简单说明,可以看出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是极具意义的。
二、文献现状
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学习,不难发现,问题解决能力被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国际数学界,而此概念一经提出就被教育和心理学界广泛关注。比如,杜威在1910年的《我们怎么样思维》一书中提出了问题解决的过程模式,它包括五阶段: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奥苏泊尔指出了问题解决的模型: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过程、检验;匈菲尔德提出了解题过程中要寻找新信息,重视过程评价等。就国内研究而言,李红婷、杨艳君等学者提出了解决地理问题的五原则:“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创设情境,主动学习”、“根据数学问题解决层次,有效进行分类指导”、“三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进,循环上升”等;此后陈月英、南文婷等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原则标准;汪莹、王冬梅、王海鹏灯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流程;田伟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等。总体而言,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学科和心理学学科,在地理学科内,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成系统的地理问题能力研究偏少,主要有岳平展开了探究式学习对高中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刘立敏尝试从教学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冯士季从认知诊断视角展开对地理解决能力的评价;崔文燕提出了概念图在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主要偏向于两个层面:第一,与地理相关的理论研究偏多;第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他学科中,系统地展开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很少。
三、课题界定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本研究是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从题目的文字可以看出,本课题的主要对象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这是此次研究的主体,由于受到研究者知识、能力、职位和接触范围等方面的限制,这部分学生可以狭义的定义为当前所带高三文科生和下一轮将要带的高一学生;第二部分是教师,这里教师主要指高中地理教师。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所谓地理问题并非狭义认定为地理教材和考试中所遇到的地理设问,其主要指与地球表层上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原理和规律及变化过程的等问题。所谓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主要体下在一下几个方面:①具备完备的地理知识和能力构架;②能够解释地球表层发生的各种自然与人文事象;③能够及时发现地理规律,并能将其运用于地理实践中;④能够灵活运用地理原理,且能用这些原理来解释地理现象,预测地理事项走向,指导生活实践。
四、课题内容
1.关键点
1. 研究主题
(1)探究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相关的教育、心理学观点;
(2)访谈了解学生与相关同行对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看法;
(3)测试实验班级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水平,形成较为一套相对科学的测评手段;
(4)探寻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相关关系;
(5)形成提升学生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手段
2.创新点
(1)问题解决能力是素质教育要求的一项核心能力,也是我校周校长提出的几项“关键能力”之一。正如前文所述,在我校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如火如荼之际,从地理学科角度来探究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关键能力的理解,也为华师一附中关键能力培养“大课题”提供一个的地理视角。
(2)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以及高考关注的核心能力,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对该能力的探索较多,但其研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且对知识与理论结合层面的探索较少,本研究主要致力于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尝试将该问题的研究拔高一个层次,实现研究的实践向理论层次、系统化方向初步过渡。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独特特征之一。
(3)以往对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探究的方法主要是就题论题,或者局限于高考考试的范畴中。本课题冲破了这种局限,在涵盖高考对该能力要求的研究外,特别强调运用课堂实验的方法去论证影响其提升的因素。这种社会实验的方式在本研究中的创造使用无益走了前人未走之路,无疑是一个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五、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社会实验法等。具体操作解释如下:
(1)文献调查法 通过查阅学科资源网、中国知网基础教育资源库等相关网站,查阅相关文献索引,然后下载和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了解相关问题在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为本研究提供视角与具体方法。
(2)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地理教学论方面的相关大学教师、本校各科知名教师、有经验地理教师的访谈,形成理论与实践层面对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的间接理念与知识。
(3)问卷调查法 通过半开放行问卷对本校学生展开调查,其宗旨包括两个三个方面:调查对象对地理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观认识、对调查对象展开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量、调查对象对现实课堂的主要看法。通过这些调查,获得从学生角度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第三条道路。”
(4)社会实验法 通过对特定实验对象进行封闭实验,在其他条件固定条件下,研究单一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对本研究而言,就是对形成的影响要素进行试验性验证,其研究对象范围主要涵盖本人所带班级。
2.具体实施
(1)通过文献搜集、资料查阅、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内容,理解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2)形成相关理论基础后,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确定课堂教学与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以及影响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
(3)以所带班级为实验对象,对初期形成的实验结果,进行实验室式实证研究,形成提升学生地理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案与细则;
(4)形成初步调查研究报告,对形成的实施方案与细则进行实验性纠正,以确保所得出结论的科学,并形成最终结论。
3.计划步骤
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阶段,该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形成理论基础,时间大致为2015年2月至3月;
第二阶段为实验与观察阶段,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课堂实验,具体调查等方式,记录相关数据和记录,时间大致为2015年4月至5月;
第三阶段为分析与思考阶段,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剔除意外信息与记录,分析与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案,时间大致为2015年6月至8月;
第四阶段为纠正与提炼阶段,该阶段的核心任务是整理相关课题命题的解决方案,并对相关方案进行试验验证,不断修正相关结论,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的相关内容,时间大致为2015年9月至12月。
六、主要结论
1.前期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影响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主要有——智力因素、知识储备、地理技能、思维直觉等四大因素。其中智力因素由天生而得,其他由后天培养形成。课题深度实践证明:思维直觉是影响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地理技能是地理问题解决能力最综合的体现;影响因素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部分内容有重复,提出要素区分主要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研究与认知视角;不同个体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影响学生地理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素存在极大的差异。
2.在四大因素里,智力因素看似是不可捉摸,而又无法改变的因素。其实,这里存在着误区。的确,智力是天生而来,但是智力的开发存在的极大的差异,最终会影响个体的综合发展。由长期的教育实践可知,除去个别情况,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并不很大,主要的区分在于后天的智力开发。就地理解决问题能力而言,基本的结论是:因性别和年龄的差异,高中生在地理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一般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能力要强于女性;年龄小的理解地理空间的能力弱于年龄大的。本实验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结果显示,针对性的训练有利于地理空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本研究小组的做法是:布置填图游戏,让学生有趣味性地掌握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形成地理空间的框架;地理园观摩,通过模拟野外考察,实现对地理事象的知觉;设置地理趣味探究活动,隔一周一次,展开问题探究,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明显的看出,部分学生似乎“开窍了”。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理解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不要过度强调智力的作用,应在智力开发上下功夫;应该将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际的地理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3.知识储备是影响地理解决问题能力中最基础且最稳定的因素。正如,高楼大厦需要好的地基一样,解决地理问题必须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储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知识储备应该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并将其构建成知识网络。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便于今后解决问题时的知识提取和逻辑推理。在地理基础知识的储备与知识结构的搭建过程中,本研究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尝试,从效果上,值得推荐的方式主要有:记笔记,这里不仅包括听课笔记,还包括看课本过程中书写心得笔记,实验结果证明,书写心得笔记的学习效果远好于仅记录听课笔记,听课笔记的内容其实很多时候可以从教辅资料中获得,而书写心得笔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存疑、思维的积极性,非常有助于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构建知识树,主要是在每一章节结束后,将班级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构建知识结构网络,这样在相互充分协商、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成网。课前默写,基本做法是课前教师讲主要的知识点,课后将其编写成识记类型的试题,在上课前三分钟进行听写,结果上收,教师批改,并公布答案。
4.地理技能是影响地理解决能力的重点之一。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而言,地理技能主要包括对地理测量技术的掌握、对图表的掌握程度、对相关问题的敏感度、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等几个方面。其中,后三个方面在处理地理问题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些内容也是高三总复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主要方向。从相关老师以及本人实践中,可明显感觉到,这些内容应该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在本人一年的研究实验中,可分享的观点有三个:对地理测量技术的理解重点应放在应用上;视图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平时的考试训练,主要是专题性训练和模拟题目的训练,在本轮高三备考时,本研究采用过系统的pr试题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训练中,最关键的不是题目的多少,而在于老师精心挑选试题,并且将试题按照图表类型的差异尽可能合理分类;信息的敏感度与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地理理论水平,能够从地理学科建设的宏观视角去理解和讲授地理课程,同时也需要老师能够敏感到扑捉到高考试题的细微变化,从微观角度认识地理考试规律及其变化。
5.思维直觉又称直觉思维,这样的思维并不需要完整的逻辑分析过程,主要依靠雄厚的知识积累,用灵感或者顿悟的方式迅速做出判断并得出相关结论。在地理解决问题能力上,思维直觉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快速地决策,需要创造性的预见,而这些正是思维直觉能够给个体的最大帮助。理论上,直觉思维的培养需要广博的知识、重视直觉的力量、培养观察力和洞察力等。在实际操作层面,尤其是在本次研究中,本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强化训练:强化地理学基础知识,这点与前一部分一致,在此不赘述;渗透地理的哲学观点及地理审美观念,主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地理作业,向学生渗透各种地理学的关观点,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的独特视角;重视解题教学,比如,在处理选择题的过程中,故意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这样不断锻炼出敏感的直觉思维能力;适当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假设,适当调整题目的内容,让题目的答案更适宜用直觉思维得出结论,同时,对学生错误的判断,不要全盘否定,而应该多鼓励,不断肯定其回答的正确部分。
七、成果展示
1.相关论文: 对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经典课例:武汉市高三四月调考展示课——关键能力之“巨坑之谜”
3.讲座记录:湖北省网络教研培训——诊断式教学
4.复习阶段导学案(PR)摘录:高三下学期导学案(PR)
- 上一篇:《翻转课堂教学法与高中英语写作课融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12-15 ]
- 下一篇:《华中师大一附中大数据初探及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的建立》结题报告[ 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