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综合信息 >> 正文内容

文章转录:导师制 中学教育的创举

作者:佚名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7年04月16日 点击数:

文章转录:

导师制 中学教育的创举

在中学教育阶段启用导师制教育方法,这的确是一个创举。

“导师是我们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的帮教者、理解者、交流者、关心者、倾诉者,是我们足以信赖的朋友”——这是学生对导师的理解。

“我在班上是出了名的令老师头痛的学生,自从推行导师制后,我选择了周文涛老师做导师。他一直像父亲一样用自己的言行,为我划定了‘不可为’的底线:不可违背良知,不可懈怠,不可放弃,不可以不知为知,不可为了保护自己去伤害别人……”——这个学生说了自己选导师的标准。

导师制是高二年级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尝试,从2003年开始在高二年级试行,现已全面推行。它的作用在于督促教师增强责任感,更加用心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帮助,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同时也为师生相互沟通增加了机会,有助老师的教学。

导师制是现行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补充。与班主任不同的是,导师面对的不再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因此可以和学生开展点对点的交流和一对一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班主任工作上的压力,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精力来对整个班级工作进行指导调控(比如生活指导型导师);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别想在学科竞赛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的要求(比如竞赛指导型导师);更为一些希望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的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如课题研究指导型导师)

导师制采取双向选择制,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我需要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来选择导师。这实际上也是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导师也会自问“我能给予他什么?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我对他的期望是什么?

多一颗心灵在倾听

身材苗条、气质高雅的乐晓峰老师可谓美女加才女,她不仅对人热情谦和,而且对事物的认识总有独到的见解。

“其实,第一次接触‘导师’这个名词还是在读研的时候,我的导师同时带十三个外国文学系的研究生,他苦不堪言。因为全是女生。无论是跑腿,还是喝酒,女生都不太好使。到了快毕业时,他由衷地感慨了一句:下一届我一定要招几个男生!我当时对导师的认识就是:老师加老板。事实上,导师制决不是只能适用于高等学府,它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是可能实现的。时常觉得,周围每位老师都有资格做我的导师。事实上,我们本来就有‘导师制’,我只要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都会向周围有经验的老师们求教。说到中学实行导师制,我认为必须弄清楚的是这种教育形式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

接着,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刚刚接下导师的工作任务,我就收到了一位班主任老师交给我的一份学生申请书。看着落款上的名字,我回忆了很久才想起来,她之所以认识我,是因为在一次文科综合选修课上我曾经点她回答一个问题。当时,她没有回答出来,我微笑着请她坐下了。没想到这样一件小事,竟然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申请书上游荡着许多溢美之词,这孩子过分的夸赞让我的虚荣心迅速膨胀。可当我冷静下来仔细琢磨,我又感到一种深深的愧意。因为我突然觉得,一个学生,竟然会如此坚定地和盘托出她的全部信任与依赖,就仅仅因为一个宽容善意的微笑,一次生趣活泼的选修课,一句肯定鼓励的话语。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我能不能够拿出同等的坚定,与他们交换彼此的信任和依赖呢?我会不会辜负她那纯洁无瑕、充满求知欲的双眼?

我决定接受她的申请,因为我想要真正走进她的心灵,倾听她的声音。

第二天,小A拿着自己的档案来找我这个导师了。我仔细阅读了她在获奖经历栏中填写的诸项成果,我觉得她是一个很优秀而且很自信的孩子。我对她提出了学习要求,我们也共同安排了辅导实践和计划。

她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学生,每次她都带着注释得密密麻麻的课本或课外题集到我办公室去。而且,她有着极细致的学习计划,基本上,所有的文言文课文包括读本上的长篇文言文她都是要求自己首先精读预习,然后提问,最后再在课堂上老师一起温习一遍。我们在语文学科学习的交流中很愉快,尤其是她对文言文的兴趣也激发了我对她指导的热情,而我推荐给她的学习资料和课外书籍她也非常喜欢。除了每个星期一中午我们的约定,她还经常在晚上给我打电话,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她的随笔札记也经常送给我看,她说自己更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

她十分要强,心理却非常脆弱。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学习成绩上,她努力学习,成绩优秀,文静如水,纯净善良。这样的一个的女孩,应该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家长心中的乖孩子,让人很放心了。可是我读到了她写的几篇随笔后感叹不已。开始时行文流畅观点也独到,只是个别用词好像不同一般,但也称不上出格,因此我也没怎么留意。然而看了她的第二、第三篇随笔后,我却大吃一惊。通篇文章用词阴郁、尖锐甚至恶毒,充斥着血、死亡、杀戮、恶魔、狰狞这些字眼,譬如:“我梦见手腕开了,白色的肉像海葵往外翻卷,血就那样咕嘟咕嘟往外冒……其实血令人感到安全,躺在血泊之中意味着你正在被人保护……邻居家着火了,水往上涌,随波飘来五颜六色的尸体……”全文没有明显的主题,有点近似于意识流,让人看不懂,但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的冷漠与绝望。

这时我才发现,期中考试后连续两个星期她都没有来找过我,电话里她只是说,自己很苦恼,不知道该怎样走出这阴霾。

于是我找到她,听她慢慢地讲述:因为自己接受不了没能拿到第一的事实,因为日复一日的课程感觉很空虚,因为周围同学不理解,因为学习上的困惑无法解开……所以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含着敌意,一切在自己眼里都很狰狞。

我很用心地听着,认真地思考着。 她挂线后,我也沉默了很久很久,我沉浸在这可爱的孩子天性受压抑和个性被扭曲的阴霾之中。

我考虑了好久,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如此乖巧而又优秀的女孩子,竟写出这样的文字,心里必定藏着非同寻常的东西。是家庭给她的压力过大,还是因为她自己追求的目标过高?是不适应高中生活,还是有什么阴影积压在心头?我必须彻底了解这些实情。

我查看了一下她的家庭情况登记表,她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那么,像她这样的思想状况,可能不是她的父母所能及时了解的,她也不会向她的父母吐露这样一种复杂的心绪。

可我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她?

我决定给她的随笔写批语。

我是这样写的:透过你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聪明的、富有见解的、个性独特的女孩子。你表面上娴静如水,但你的思维跳跃不已。我理解你的无奈。却不能苟同。的确,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善的东西,更有恶的一面。但你是一个冰雪晶莹的女孩,我们可以用自己剔透的心、明亮的眼睛去看,去判断;我们可以选择迎难而上,或远离或唾弃,甚至可以感化……既然一定得面对,不如快乐地去面对,你说对吗?有时精彩便出现在无奈的那一端。你读过这句诗吗?“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诗格,更是胸襟开阔的人格。

A以后的几篇随笔,我都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用心回复,其实也就是我这个大姐姐的一点人生感悟。她依然喜欢用意识流的手法叙述一个个故事或童话,但题材逐渐明确而又贴近实际,比如:对家长过分压力的不满,对世故人情的透析,对童年、外婆的回忆……当然,她讲述的故事似乎从来就与自己的成长过程密不可分。她用词依然抑郁,但我从中读出了冷暖人情,这就是了!她正走向一个平和的心路历程。

这以后,我们又交谈过几次,但都只是在去食堂的路上、放学回家的途中。渐渐地,我有点明白,这个女孩太懂事又太要强。她在初中的出类拔萃到了高中却并没能显山露水。她自己着急,家长也跟着唠叨。出于自尊心与个性的原因她不愿向别人倾诉,于是就将满腹怨气倾注在了随笔里。

这以后,我们又开始了每周的辅导。说是辅导,可我更像一个倾听者。我倾听她诉说自己的苦闷,我倾听她解释自己的过错,我倾听她讲述她的计划。我终于明白了,做学生的导师,还有很重要的一条,这就是:要变成一个好的倾听者,倾听来自她们心灵的声音。

我发现,长久以来埋藏在她心底的恐惧在慢慢消解,她的过于强烈的自尊心也渐渐转变成了一种积极健康的表现形式。我发现,她有了更多灿烂的笑容,更多幽默的言辞。有时,我还能收到她的短信:“我会加油的,我喜欢朝霞的灿烂,也爱上了晚霞的绚丽。”而且,她还经常邀我和她一起努力。当她知道我要写论文时,还主动提出帮我搜集资料,并且很自信地摆出她独具特色的看法和观点。我邀请她假期和我一起做中学生阅读20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的论题研究和调查报告,她也极爽快地答应了。我看到了她的会心的微笑。

今年“五一”,我收到了她的一张精美的贺卡,上面写着:

请相信,我努力的脚步从未停下;

请相信,我坚定的信念决不动摇。

读着读着,我心河流过感动的潮水,我发现,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像小A这样优秀的孩子在华师一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出类拔萃使我们感到欣慰和舒心,但实际上,他们内心世界都非常复杂,甚至思想上极易走极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失败不能容忍,又不愿轻易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应该更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

导师制,还有华师一一直以来在进行中的研究型学习以及年级的各项名目繁多的选修课程,事实上是一脉相承的。导师制的教育方法其实就是个别教育。在东方,我们有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在西方,有苏格拉底的个别提问讨论法。他们的教育理念都是针对个别学生,从他们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感兴趣的现象开始,通过交流谈话,逐步让学生成长。所以,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还引发了后人对受教育者的认知、行为、情感的重视。因此,发掘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关注受教育者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积极性也就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就学生而言,就是要注重个别差异,以培养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导师既是学生可信赖的老师,是长辈,又是学生的益友。其职责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上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乐晓峰老师将自己做学生导师的工作经验总结为四点:

首先,建立完备的学生档案以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性;第二,创设最佳的辅导条件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便成为学生烦恼苦闷的倾诉对象;第四,树立良好的教师风范来做学生的德育导师。其关键词为:了解、激励、倾听、感召。其实,更进一步说,一个字即可涵盖其所有:爱。

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无私的爱。

做严师,更要做朋友

“别以为学生年龄小,什么都不懂。其实,这些孩子聪慧着呢,对人对事,他们心如明镜,老师是不是发自内心地爱他们,爱他多少,他心里都有一杆秤,他会用同样的爱回报老师。”情感细腻的黄秀丽老师对此感触颇深。

谈起做中学生导师的工作,美丽可人的英语老师黄秀丽说,与其说自己是孩子们的导师,倒不如说是孩子们学习上的老师,心灵和生活上的朋友。

可能是由于年龄和性质的关系,黄秀丽老师和孩子们走得很近。她说:“我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孩子们也喜欢和我流。感觉上我和那帮可爱的孩子们心连着心手挽着手,一起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在导师工作中,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十六班的付渊同学。

那是个很特殊的同学,一次意外事故使付渊伤到了股骨头,病情一再恶化,曾一度右腿肿胀,疼痛不已,行走困难。为了治病,她妈妈带着她辗转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家知名医院,但都收效甚微。每次的治疗都只是暂时缓解了疼痛。她为因此落下了许多课程,她非常苦恼,既为自己身体的疾患,也为自己的学业。有一次:她接受一个阶段的治疗后即回到学校参加考试,却只考了不到40分。面对这个意想不到的成绩,她沮丧不已。课后黄秀丽老师叫住了她。一走出门,她就落泪了。

“老师,我还有用吗?身体成了这个样子,学习一塌糊涂,我都不知道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黄秀丽老师递给付渊纸巾,让她先哭个痛快……

接着,老师说:“你千万不要放弃。第一,有那么多的人在关心你,爸爸妈妈,还有老师同学们,为了他们,你要对放弃说不。第二,关于你的病,我们并不是回天无力。前一段时间你痛得不能动弹,现在不是都能站起来还能慢慢走路吗?学习也一样,有困难我们迎着上,我们争取花更多的精力把以前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结果的。我帮你英语,可以吗?

付渊感激地点点头。

时值浓冬,付渊的病腿怕寒,可她总是坚持着每个星期在老师值班的那个晚上或是体育课的时间留下来补课,从未间断,直到现在。

老师说:“我给她补的第一节课正好是我们教材中的‘Live with disease’,讲患病的生活。其中有战胜癌症的病人的亲身经历的讲述,他们的心路历程给了她莫大的鼓舞。我也乘机鼓励她,希望她能战胜疾病,获得新生。”这正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My life may have to be hardbut theres no reason why it cant be beautiful.”(我的生命可能艰难,但它没有理由不美丽。)

谈到此事,老师感慨万千:“事实上付渊的精神也鼓舞着我。在鼓励她的同时,我更觉得我自己作为一个健康人,没有理由让自己的人生不美丽,没有理由让自己的教师生涯不精彩。我必须努力做得更好。现在,你看不出付渊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了,她开朗、大方、自信,学习也在稳步上升。我真的为她高兴。”

作为导师,老师发现她的学生中有更多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的孩子,她和他们一起畅谈理想、想往未来,情同手足。她最大的体会是: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们的学业方面的成长自然是水到渠成。

让师生共同进步

余海,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外,课余运动队的训练也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年轻活泼,性格爽朗,因而能与更多学生交流交往。

余海老师在课余很乐于跟学生聊天、谈心。他说:“一来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二来也可以让自己了解现在的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也有利于教学的改进。”

在对自己有了充分认识的前提下,他给自己作了一次导师定位——做一名竞赛和生活指导的复合型导师。基于这样的定位,面对众多学生的邀请,他选择了4名特殊的有个性的学生——3名体育特长生和1名问题学生。

在竞赛的指导上,3名学生运动员的吃苦精神堪可称赞。他们不怕风吹日晒,无论严寒酷暑都始终坚持训练。他们舍弃了很多同龄人应有的欢乐,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只有枯燥动作的重复。正所谓:田径苦、体操难、球类真好玩。而他们选择的是最枯燥的田径,这也就意味着你必须付出自己所有的艰辛。但是他们也得到了回报,他们3人在全国、全省、全市、全区的各种大小比赛中获得了理想的名次。现在,他们中3人都已经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正朝着下一个目标——国家一级运动员——挺进。

余海老师和他的学生都坚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一起战胜困难,那一天不会太远。

在文化课的学习上,3名运动员的成绩当然不能和普通学生相比,而且按现在湖北省对体育特长生的高考录取标准来衡量,并不是很理想。而最让余海老师担心的则是另一名GH同学。GH同学从高一开始就一直是个刺头,他不同于普通的问题学生,他上课不听讲,但不打扰别人听课;他经常旷课,但只是为了在家睡觉;他不交作业,是因为他只能做那些会的……所有这些,都是他和一些问题学生截然不同的地方。

余海老师在生活指导方面的重点,正是这个孩子。他的文化课一向不好,学习上他破罐子破摔,而且经常顶撞老师。余海老师多次在训练之后找他谈心,希望他尊重师长,尊重同学,尊重别人的劳动,这样人家才会尊重你,关心你。

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做到不旷课,基本按时交作业——这就是进步。虽然和其他同学还有差距,但是和以前的他相比,这已经判若两人。他再也不是刺头了,老师和同学也都愿意和他交流了。在别人看来,这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但对于他来说却是一次辉煌的飞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余海老师作为一名生活指导导师的一点小小的成绩啊!

说起生活指导这个方面,不得不提一下另外一名学生,一名在年级已经挂号的问题学生——RY同学。

RY同学以前喜欢打架闹事,经常旷课,不交作业,是一个经常会出点状况的问题学生。

有一次,老师和他谈心,问:“你的目标是什么?理想是什么?

他的回答是:“我想做一个企业家,赶超李嘉诚。”

先不管这种理想是否切合,老师认为,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工作就不难做了。

为了实现他那灿烂的理想,老师慢慢引导他:“知识就是一切。在当代中国社会,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你就寸步难行。所以呢,要先从小事做起,从按时完成作业、不旷课做起,遵守一个学生基本的准则。”

经过老师反复谈心,RY终于有了改变,虽然偶尔还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露头,但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老师添麻烦了。

这就是转变,这就是我们的导师制结下的硕果。

“有缘”的闯入者

45岁的万新华老师是一个闯入者,他说自己“抢夺”了这个年级的二十七八个学生。

1998年,万新华老师以劳技教师的资格从武钢中学调入华师一,目前主要担负学校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指导学生科学院的建设,连续数年辅导和训练的学生在各项比赛中获奖,涉足的领域有:工程、数学、化学、生物、植物、信息学等等。

科技活动不同于学科教学。万新华老师说,我是一个老师,但是我的课堂要比其他学科的课堂大得多。我们是以活动、以竞赛、以实践汇集学生。所谓科技导师,更确切的是“导”:倡导、引导、辅导以及指导。

具体而言,在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训练学生的科技素质的各项活动中,科技导师是一个积极的、充满热情的倡导者,不是一个领导者。倡导者一定会和学生一起深入到活动中,合作在行动上;而不是居高临下,不是指手画脚,更不是包办代替。万新华老师负责学生科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的指导工作,对学生提出的开展科技节的设想,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并倾注十分的热情,同时放手并鼓励学生大胆去做,引导他们怎样去争取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怎样获得期待的效果。从一个策划案开始,到每一个项目的计划都和学生一同讨论一起商量,让学生深切体会,在实践中学会策划和组织活动。

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万新华老师不是仅仅当一名做结论的评委,更不是批评者和斥责者,而是做热情的鼓励者和赞赏者,努力使奇思妙想成为现实的推动者。如梁志修同学的关于过滤嘴的功能的研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李滢同学的《生活燃煤含二氧化硫的研究》、王笑梨同学的《城市麻雀哪里去了?》等,万新华老师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让学生在这样的鼓励和激励下,发挥自己的潜能,找到自信。

老师说,导师是学生创新实践的参与者、协作者。对学生的科学实践、创新发明一律给予同等的支持和关心,对学生的要求尽可能予以满足,要做到不计个人的得失,和他们一起体会艰辛,一起共享成功的喜悦,一同流下汗水,甚至是泪水。

导师也是学生生活和情感上的理解者、交流者、关心者、倾诉者,甚至是推心置腹的朋友。这样,学生们就愿意跟导师说心里话,交流感情。

导师制,献给教改的礼物

进入高中后,许多同学将面临漫长的适应期:曾经是满怀自信的尖子生,曾经是“重点培养对象”,他们受表扬多,优越感强。来到高手云集之地,环境、优势都发生了变化,于是产生落差感。此外,老师的教学要求和方法的改变更使他们不适应。

所以,导师的首要工作是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有辉煌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飞翔前应知道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地。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中,导师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他们的个体的差异设立不同目标,这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的大目标。目标具体到哪门学科在近期要考多少分。

导师和他们共同分析现状,找问题,找差距,研究对策;并分析他们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优势,他们因此而信心大增,他们上进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导师毫不吝啬地给他们实现梦想的机会和动力,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空间。参与表演、课堂上回答问题、唱歌等等各项活动均能获得激励效果,成就感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并立即转化为飞跃的动力。

导师工作的另一面是:经常沟通,全程跟踪。

处在躁动期的高中生,思想意识尚未成熟,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中,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其行为在不断的调整中形成规范,思想也在慢慢成熟。在这样一种敏感期,师生之间经常沟通将有助于相互了解。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喜怒哀乐,以至对老师的教学要求和建议,他们都会毫不保留地告诉你。

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之后,便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堵疏结合的方法。“堵”即强行禁止;“疏”即疏导教育。

在和学生形成导师关系之初,经常沟通、全程跟踪显得很有必要。所谓沟通,就是经常询问、检查、提醒。有的学生往往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老师经常检查笔记,谈心,及时校正,能使学生慢慢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热诚显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

在和学生的沟通中老师也是很大的受益者,理解式地听取学生心理情绪倾诉,欣赏品析式地听取学生本人对其行为的讲述和对老师的建议,会觉得那是一份礼物,一种享受。

导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殷希群老师认为,首先取决于年级班级能否抛弃“教师主宰,学生听命”的观念,改变“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杜绝“题海战术”式的“高消耗、低产出”乃至劳而无功或作负功的训练办法;其次取决于是否真正明确导师作用的广阔空间,主要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优缺点,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活动,调节、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克服疑难问题,发现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