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德育工作 >> 正文内容

中学生志愿工作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问题

作者:钟瑾瑜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27日 点击数:

2009年寒假创新素质实践行优秀作品选

中学生志愿工作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研究问题

高二(2)班 钟瑾瑜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技能、资源以及爱心,在不记物资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义务服务的行为。它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我市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发起较早,但中学生的志愿活动却是近几年才有所发展.

作为华中师大一附中志愿者工作部的部长,我组织并参与了一些学校的志愿工作.如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志愿者的培训,校内社区服务,养老院爱心之旅等.从中我深刻体会到志愿工作中的奉献精神,深深了解到中学生志愿工作的必要性.,从中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若想中学生志愿工作正常长久的发展,这些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我国开展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己有多年的历史。近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

(一)贯彻市委常委办公会议精神,网络构建成效明显。20055月,市委常委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志愿服务工作.会后,各大中专院校、中学,中央、省驻常单位,迅速成立了志愿服务专门领导班子,明确了志愿服务工作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

(二)强化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建档,队伍建设初具规模。按照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会议提出的“长期性、经常性服务以青年志愿者为主、常规服务全员参加”的运作模式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者人数不低于8%”的具体要求.青年志愿服务队下设市政服务、社区服务、敬老服务等服务分队,分队下面再设志愿服务小队。目前,我市常规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的登记注册建档工作己基本完成,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能吃苦、争奉献的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已初具规模。

(三)志愿服务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弘扬“德文化”精神内涵的有效途径。志愿者精神的集中内涵是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在参与义务服务的过程中,既拓宽了生活范围,又丰富了人生阅历;既表达了自己的同情心和对弱者的关怀,又明确了对人生观和人类良知的理解;既锻炼了自我的综合能力,又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对于被服务者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来说,志愿者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帮助他们发掘潜力,融入社会,增强了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放眼未来。常德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道德文化。善卷先生教化乡民、关注民生的善德之举广为传颂。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德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志愿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积善行德”之举,与“德文化”所体现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是十分吻合的。

(四)志愿服务是创建文明城市、推进和谐常德建设的有效手段。志愿服务是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项硬指标和重要内容。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大力推行志愿服务,对我市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公平是稳定和谐的基础,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解决困难群体问题,需要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志愿服务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各类扎实有效的服务项目,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和谐人际关系,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各种矛盾,可以在构建和谐常德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志愿服务是进行社会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有效方式。构建和谐常德,需要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志愿服务强调自觉自愿、力所能及,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了参与者的主体选择。同时,志愿精神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因此,志愿服务具有内在的社会动员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前苏联开始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就是一种成功的动员方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公众素质不断提高,选择日益丰富,仅仅靠计划经济时代的动员手段难以有效动员公众、吸引公众。志愿服务非常符合人们的参与愿望,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热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现在,不仅青年人愿意参加志愿服务,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强烈愿望。比如,关心下一代工作,老干部走进校园活动等,吸引了大批老同志参与其中,他们通过志愿服务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可以说,志愿服务以人文关怀帮助人,以共同理想感召人,以高尚事业凝聚人,正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吸引和带动着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共同促进社会进步。

二、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志愿者队伍结构比较单一。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面不够广,参与群体比较单一,主要参与者还局限于青年特别是大中学生群体。因而,志愿服务的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形不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品牌。

二是服务领域比较狭窄。目前我市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大多集中在党政临时性的重大活动、突击性任务、城市创建、美化环境等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的服务对象,而对以人为主的服务对象如下岗困难职工、离退休职工、有突出贡献和特殊困难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见义勇为英雄及家属、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灾区及贫困地区困难群众、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开展定向服务不够。

三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功能不够全面,提供的志愿服务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和社会的需求,实际动员能力与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对现有的志愿者队伍缺乏有效整合和科学分类,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项目不多,有些服务活动“一窝蜂”,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倾向。

四是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在志愿者的动员、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激励、服务等方面还缺乏一套长效机制,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力量薄弱,工作经费缺乏,导致志愿服务工作的经常性、持久性不够,随意性、突击性特点突出。

五是服务环境有待改善。社会上少数人对志愿服务存在一定误解和偏见,认为是搞形式、出风头、捞荣誉,个别单位领导觉得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耽误工作,是不务正业,因而不是十分支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三、关于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氛围。要围绕争创文明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更加深入人心;让“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行动口号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价值观念成为人们崇高的精神追求;要广泛宣传和努力塑造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深入宣传志愿服务的实施成效。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立体化宣传,营造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更多的人感受高尚,认同高尚,也让更多的人参与高尚。

(二)壮大队伍,进一步强化志愿服务的工作力量。

一是要具有一定规模。要在全市城乡范围内全面铺开志愿服务工作,每个机关、学校、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都要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并且在参加人数上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即: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志愿者人数要不少于本单位总人数的20%,国有企业不少于10%,学校不少于80%,有条件的民营企业不少于20%,乡(镇)、村(居委会)不少于20%。各地、各单位都要按照这个目标认真组织落实。同时,市城区要常守稳定一支50000人左右的注册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支5000人左右的注册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

二是要改善队伍结构。要改变以往志愿者主要由大中学生构成的单一结构,广泛招募其他行业青年以及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中的志愿者,特别是要注重动员符合条件的中老年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来,从而建立起一支涵盖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行业职业、代表性更加广泛的志愿者队伍。

三是要具有一定特长。要吸收更多的具备一技之长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并对志愿者队伍进行整合分类,抓住重点群体,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和专长,在组织专业化志愿服务方面下功夫。

(三)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公众参与的愿望,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大小项目相得益彰、长短项目齐头并进、不同领域项目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并推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菜单,为更多公众参与和接受服务提供便利。结合我市实际,城镇志愿服务应重点在服务公共卫生、交通秩序维护、敬老、弱势群体救助、大型活动、赈灾救灾、公共场所等方面拓展;农村志愿服务要在修路、护林、治安巡逻、扶贫帮困等方面加大力度;专业志愿服务要突出专业特色,在医疗义诊、法律咨询及援助、家电维修、房屋修缮、文艺宣传、知识辅导等方面做出成效。各单位要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选择志愿服务项目,特别是要落实经常性服务项目,开展经常性服务活动。当前,要重点拓展社区志愿者项目,广泛开展“一助一”结对服务,使这个就近就便、天天可为的基础性项目惠及更多的群众。

(四)把握原则,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

一是自愿参加。自愿参加是志愿服务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其为“志愿者”,只有“自愿”才能持久。对于参加者而言,志愿服务活动的魅力就在于它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充分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公众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量力而行。就是要根据个人和单位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允许的程度来开展工作。现实生活中服务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志愿者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一定要从本地、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和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否则,欲速则不达。

三是讲求实效。首先是要办实事。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为社会、为群众办实事。其次是要抓落实。面上的示范性活动要搞,但工作重点是狠抓基层的落实。志愿服务只有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人、具体事,真正成为基层广大群众的经常行为,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再次是求实效。求实效的集中表现就是在实践中使社会和群众真正体验和享受到志愿服务的成效。

四是持之以恒。志愿服务要做到经常化、长期化,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法来推进,从而使这朵绚丽的文明之花长盛不衰。

(五)完善机制,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保障。

一是健全招募机制。要大力开辟招募渠道,继续发挥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动员优势,依托组织进行招募;发挥社区联系广泛、群众参与便利的特点,依托社区进行招募;发挥媒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依托媒体进行招募;要依托重大项目、大型赛会进行招募。在招募工作中,各部门、各单位要协同配合,逐步建立起既有长期项目招募、又有短期项目的临时招募,既有应急式招募、又有储备式招募的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招募工作机制。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等新的载体开展招募工作,积极探索志愿者网络注册制度。二是健全培训机制。着手建立志愿服务的培训阵地,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理念、精神、技能和纪律等方面的系统培训。三是健全管理机制。一要强化层级管理制度,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明确各级志愿服务管理机构的责任。二要强化志愿者自我管理,发挥志愿者自我约束作用。三要注重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志愿者安全制度,明确志愿者安全管理责任人,严肃有关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要通过对志愿者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志愿者的自护能力。四是健全激励机制。要建立一整套激励体系,通过对志愿者服务经历的认可、表彰,激励更多社会公众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同时,逐步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在就学、就业、入党、参军、评先等方面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给予优先考虑。五是健全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志愿服务的组织网络建设,成立志愿服务专门机构。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政策法律、资金筹措等项目保障机制,为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做法,积极探索出台有关志愿服务工作的专门政策或规范性文件,就志愿者的权利、义务、鼓励表彰等作出一些强制性的具体规定,使志愿服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最后衷心的祝愿中学生志愿工作发展得越来越顺利!

(本文在2009年寒假创新素质实践行作品评比中被评为壹等奖)

声明:本文所有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引或转载。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