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教信息 >> 正文内容

华中师大一附中第六届“教学节”——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三)

作者:马 岚 编辑: 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5日 点击数:

青年教师是教育的逐梦者,也是圆梦人,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和关键。

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在“双新”背景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坚持做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搭建 “以老带新,共同发展”的师徒结对交流平台。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青年教师继承了华中师大一附中优良

的教育传统,吸收了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的精髓,提高了专业素养,夯实了课堂教学基本功,促进了一批批青年教师的成长。

2023年我校举办第六届“教学节”,本次“教学节”围绕我校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以锤炼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公开课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推动我校日常教学的创新发展。科教处精心组织,各学科教研组和大数据中心大力支持青年教师纷纷主动上公开课,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老师认真听课、评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品质和教学能力得以不断提升。近期,我们将分期分批推出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本期推送语文、数学、化学、生物、信息学竞赛的11位青年教师公开课展示,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学科新秀的风采吧!

 

语文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邵凡辉

(高二年级Ⅱ部语文教师

 

邵凡辉老师简介:

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2021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华中师大一附中优秀团员,旸谷文学社导师,曾获第十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教学方案一等奖、教学课件一等奖、下水作文二等奖。所开设选修课“诗歌鉴赏与创作”,入选优秀校本课程。在《语文教学与研究》《齐鲁文学》《青年文学家》《青年诗词》《南粤诗刊》《心潮诗词》等杂志发表作品若干。现任高二年级Ⅱ部语文教师。

 

授课时间:2023年3月14日(第4节课)

授课主题:有客有客崔明府——《客至》的生活情趣与心境

授课地点:三号报告厅

 

 

(邵凡辉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本课程立足教材对《客至》一诗的解读,以“生活情趣”“心境”为切入点深度剖析文本。在授课中,着重引导学生展开同类型诗歌、师生所作诗歌对照分析,启发学生挖掘《客至》中蕴含的浓浓情趣以及诗人的复杂心境,从而进一步感受生活的细节、真实、自然之美。亮点:课程富有文化气息,语文味浓,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讨了诗学话题。课程设计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环节,展示了学生的作品,教师亲自写作,读、诵、写、析结合,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注意教学环节的把控,使各环节更流畅;在课程结尾,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可以采取学生朗诵的形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

                   —— 邵凡辉

 

 

(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首先,邵老师非常重视诵读,教师范读、同学齐读交错进行,并教习朗诵技巧,课堂书声朗朗,贯彻始终;其次,贴合文本,深挖细节,有条理地进行品味、揣摩、分析、概括、表达;第三,打通阅读与写作,把读古诗与写古诗结合起来,亲自下水作诗,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分析学生作品,把能力提升落到实处;第四,在讲授《客至》时,邵老师拓展了一批杜诗,深化了学生对杜诗风格以及《客至》特色的理解。

邵凡辉老师课堂结构设计合理,以学生为主体,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课堂既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高品质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指导教师: 黄 敏

  

语文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董霁宇

(高二年级Ⅰ部语文教师)

 

董霁宇老师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2019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曾获第十七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教学课件一等奖、教学方案二等奖,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第五届教学节“教学比武”一等奖,并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探讨活动中进行公开课展示。多次承担校内外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示范课。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优秀教师、优秀通讯员、《时事周报》编辑、松桦演讲团指导教师。所开设选修课《从甲骨文到简体字》获评“优秀校本课程”,在《中学语文》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授课时间:2023年2月28日(第4节课)

授课主题:《望海潮》《扬州慢》对比阅读

授课地点:二号报告厅

 

 

(董霁宇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经历了这场磨课、备课的洗礼,我收获很多。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明确任务,主线清晰。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聚焦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对两首词的意象特征、来源、联想义及组合方式等进行比较和揣摩。其次,要总结方法、学以致用。在课程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意象使用的规律,并用课外素材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第三,要信任学生,给他们自由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活动中,我察觉到某位同学对发言者的质疑,于是让他们相互辩驳,不仅收获了我预设的答案,还有了新的发现,实属“惊喜”。

    —— 董霁宇

  

教学评价:

小董老师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可圈可点:一是体现了“研习”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型学习;二是体现了“一课一得”的理念,“意象分析法”清楚且实用;三是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总之,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的优秀素养和无限潜力。

                                            ——指导教师: 黄 桢

 

 

数学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沈宇为

(高一年级Ⅱ部数学教师)

 

沈宇为老师简介:

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研究方向为行为运筹学与行为库存管理。2020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曾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均发表于SCI/SSCI期刊。现任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年级Ⅱ部数学教师。

 

授课时间:2023年5月23日(第4节课)

授课主题:二面角

授课地点:西科技楼504录播教室


 



(沈宇为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时间充分,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了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掌握了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基本求法,进一步体会了空间问题平面化的转化思想。总体上来说是一堂较为成功的新知课。

但回顾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课堂节奏掌握的不够精准,在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教学中,对常用的垂线法的讲解较为仓促,留给学生思考和消化的时间略显不足。其次,讲课过程中语言还要进一步精炼流畅,部分地方处理的略显生硬。

  —— 沈宇为

 

                         

(数学教研组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沈老师从情境中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利用模型,直观感知二面角的概念,注重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学--教--评”衔接合理,学生在“问中思”、“动中学”、“学中评”,通过合作交流来相互促进。这堂课,突出素养导向,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自然流畅。

—指导教师:胡立松

 

 

数学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余文抒

(高二年级Ⅰ部数学教师)

 

余文抒老师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硕,2018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曾获华中师大一附中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全国基础教育论坛暨学科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进行公开课展示。现任高二年级Ⅰ部数学教师,从事数学教学相关工作。

 

授课时间:2023年4月26日(第4节课)

授课主题:一类涂色问题的研究

授课地点:高二(9)班


(余文抒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想法,带领学生探索了一类涂色问题——关于蛋糕模型的涂色问题,综合了两个计数原理和数列的相关知识,从原理推导到应用,整个课程结构完整,效果良好。

本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原理的推导可以再紧凑一些,重心应更强调具体问题如何抽离出蛋糕模型,以及蛋糕模型更深层次的应用,其他涂色模型与蛋糕模型之间的联系等等,以后备课选题要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希望后面继续加油。                                

—— 余文抒

                                           


(数学教研组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一类涂色问题的研究”是在学生学习了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后开展的一次课堂研讨课,在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引例提出的问题后,余老师将引例的供选“颜色”加多,涂色块数增加的情况下,学生经过讨论、研究最后得到解决这类涂色问题的一类方法,接着余老师引导学生将题型归纳成“蛋糕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最后用得到的“理论”解决了部分实际问题。研讨课对于激发学生的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利用“实践”检验得到的成果,是大有裨益的。

                            ——指导教师:江 河

 

数学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王艺璇

(高一年级Ⅱ部数学教师)

 

王艺璇老师简介:

武汉大学基础数学系硕士,2019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曾获第四届华中师大一附中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在2021年湖北省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中,获基教组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三等奖。优秀网课教师。现担任高一年级部数学教师,从事数学教育相关工作。

 

授课时间:2023年5月22日(第3节课)

授课主题:探究正方体中的截面问题

授课地点:西科技楼504录播教室

 

(王艺璇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在《正方体截面的探究》这节汇报课中,我首先从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入了截面的概念和特点。学生们通过做实验(分为了花泥组和正方体容器组)观察、探索和讨论,发现了正方体截面形状的性质。他们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展示出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时,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不同的正方体截面形状,他们也能够从观察中总结出截面形状的特点。然而,一些学生仍然有困难,特别是在截面形状较复杂时。这表明我在课堂上需要更加清晰地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关系。

在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我选择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正方体截面的特点。这种方法鼓励学生的参与和探索精神,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考虑提供更多的实际例子和图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截面形状。

在教学资源和环境方面,在西科技楼504教室中结合了多媒体教学,使用了Geogebra教学软件来动态展示正方体截面。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截面形状,但我意识到,对于视觉能力较弱的学生或需要更多实际操纵的学生,我应该提供更多多样化的资源和材料。

根据学生的困难和需求,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个别指导。我会设立更多的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彼此分享想法和解决方法。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我将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解释,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截面的特征并应用到任意几何体的截面问题中去。

总结来说,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现,我能够看到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然而,通过反思,我也意识到自己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供更多个别支持。这能让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 王艺璇

 

教学评价:

这堂汇报课的内容非常有趣和引人入胜。教师通过引入正方体截面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教师使用了互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参与度。他们积极观察正方体截面的不同形状,并尝试总结出截面的特点和规律。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和思维碰撞激发了更多的思考和深入探究。他们能够就截面的性质和与正方体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分享思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充分的引导和支持。通过提供相关软件模拟,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截面的特点。教师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解答,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学习。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汇报课。教师通过引入探究式学习和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他们进一步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指导教师:潘天群

 

 

化学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王林杰

(高二年级Ⅰ部化学教师)

 

王林杰老师简介:

复旦大学学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化学博士,2021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现任高二年级I部化学教师,从事化学教学相关工作。

 

授课时间:2023年4月26日(第7节课)

授课主题: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

授课地点:西科技楼504录播教室

 

(王林杰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本学期我以“废旧锂离子正极材料的回收”为主题,开展了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在本次汇报课的准备、试讲和授课的过程中,我对沉淀溶解平衡以及工艺流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了工艺流程中的试剂选择问题,深入体会了将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建立了选择沉淀剂的模型。

本节课在选题上紧扣时代主题,与高考联系紧密,活动设置丰富,但仍存在一些待优化的问题。首先,本节课内容太满,课堂节奏快,与学生互动的时间缺乏,没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大幅删减内容,重新设计引导环节,给学生更多交流和实验的时间,是本节课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本节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应用多媒体设备。比如在展示学生计算结果和每一组的实验结果时,应该使用希沃投屏,直观且省时。最后,本节课的在细节上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升。比如,Ksp的相关估算结果,是否能得到相应的结论有待考证。

                             —— 王林杰

 

(高二年级化学备课组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王林杰老师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回收》为课题设计完成了一节汇报课,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本节课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了知识后要会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本节课设计的知识内容逻辑性强,通过比较精确的计算数据来推理所要加的试剂及其试剂浓度的大小;第三,设计的学生实验简洁,针对性强;第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比较自然流畅;不足之处:教学内容稍微多了一点。总之,王林杰老师上的这一节课非常契合新课标的要求和高考命题方向,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一节课。

 ——指导教师:郝星海

 

 

化学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陈倩倩

(高三年级Ⅰ部化学教师)

 

 

陈倩倩老师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理学博士。2020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曾获华中师大一附中优秀团员、优秀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现任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年级I部化学教师,从事化学教学相关工作。

 

授课时间:2023年3月2日(第2节课)

授课主题: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授课地点:高三(8)班

 

 

(陈倩倩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三的二轮复习课。电化学选择题是高考化学中必考题目。选题素材绝大多数来自于最新研究的成果。2022年全国甲卷以水性电解液Zn-MnO2离子选择双隔膜电池为素材,该素材是来自于国际期刊《Nature Energy》在202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本节课结合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一中介绍的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分析了高考命题背景,汇总了电化学题型的考点,提炼出电化学题型的分析模型。再以本高考题为背景,拓展讲解离子交换膜在高考中的应用及分析角度。

                    —— 陈倩倩

 

 

(高三年级化学备课组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本节课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将课本与高考题目衔接,让学生以命题者角度思考题目的同时总结了电化学的考点并引导学生重视教材。本节课所选例题具有一定代表性,是一节非常不错的高三二轮复习课。

                 ——指导教师:易晓勇

 

 

化学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周枭枭

(高二年级Ⅱ部化学教师)

 

周枭枭老师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本硕。2022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曾获华中师大一附中优秀团员、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Ⅱ部“月度优秀班主任”。现任高二年级Ⅱ部化学教师,从事化学教学相关工作。

 

授课时间:2023年3月17日(第3节课)

授课主题:电解原理

授课地点:西科技楼504录播教室

 

周枭枭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电解原理是研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原理,是电化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年高考的一个重点。

    本节教学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原电池工作原理出发,采用对比和延伸的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添加外接电源和更换电极材料来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总结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建构模型引导学生理解电解原理和书写电极反应式。虽然在课前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但是课堂教学中,还是发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1.实验设计环节还有待精进,需要添加对比实验;2.因时间和仪器的问题,本节实验探究未能分小组进行,可以探讨更多的可能。

                             —— 周枭枭

 


(高二年级化学备课组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本节课周老师以探究问题为主、学生实验为辅,由原电池装置引入电解池,精心预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电解池的原理,巧妙设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打破满堂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电解池的构造原理(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向、离子迁移、电流方向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精巧改进装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周老师仔细分析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溶液时,从溶液中离子在放电过程中竞争关系,启发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通过学生先思考再交流讨论发现并理解电解的原理和本质,再通过动画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找出其中的规律。本节课周老师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突出了实验的功效,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指导教师:杨 林

 

 

生物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翁子淳

(高一年级Ⅰ部生物教师)

 

翁子淳老师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硕士。2022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曾获华中师大一附中优秀团员。现任高一年级Ⅰ部生物教师。

 

授课时间:2023516日(第7节课)

授课主题:伴性遗传

授课地点:高一(2)班

 

(翁子淳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从着手准备到最终汇报,历时两周,一次次查阅资料、设计教学活动、反复试讲再修改,最终顺利完成。在听取了备课组长也就是我的师父,和其他生物备课组同事的意见后,我总结了几点自己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以及在日常上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提问的精准。

在讲授伴性遗传的定义时,我抛给学生一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问题: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或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这一问题不够明确,可以改成将问题放在PPT上,让学生直观地比较两种说法的差异,也可以用“伴性遗传的‘性’指性别还是性染色体?”这一更清晰准确的问题代替。

(2)用词的严谨

想要让培养学生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述的能力,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就要做到用词的科学严谨。例如,在描述男性和女性的“婚配”方式时不能说成“交配”,在提供不够精确的数据时要用“大约”描述。

(3)对知识点的深度挖掘。

上课不要一味求“快”,而是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透彻。例如,对“携带者”含义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对于人群中男女红绿色盲概率的数据的关联可以留时间让学生思考。

(4)一些普遍的问题

在日常上课过程中,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需要通过一两句话让学生明白这一活动的目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完成。例如教学时可以用“红绿色盲有哪些特征呢?让我们通过分析两种特殊婚配方式来总结一下”这样的表述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此外,注意PPT的字号和图片不要太小,如果图文较多可以分成多页PPT。上课的语调要更加抑扬顿挫、富有激情。

                                              —— 翁子淳

 

(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该节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通过选取一个较为搞笑的脱口秀---关于人过红绿灯时的犹豫与困惑入手,以较为活跃、轻松的气氛引入本堂课伴性遗传中红绿色盲的讲解,课堂板书较为简洁、美观,以实际案例来层层深入,逐步分析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特点,并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得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教师也应注意的是语言表述应做到更加严谨、规范、精准,提问也应注意明确、简洁直观。

 

                     —— 指导教师:曾凡洪

 

 

生物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渠 源

(高三年级Ⅰ部生物教师)

 

渠源老师简介: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2020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曾获武汉市初高中生物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华中师大一附中第五届教学节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一等奖,现任高三年级Ⅰ部生物教师,从事生物教学相关工作。

 

授课时间:2023328日(第2节课)

授课主题:二轮专题:生命观念——进化与适应观

授课地点:三号报告厅

 

(渠源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进化与适应观”为出发点,重点使学生对适应的形成机制和机制的研究方法形成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

整节课以光照强度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归纳出植物适应环境变化可能存在的方式,并引导学生思考各类适应形成机制之间的逻辑和时间关系,从科学思维层面形成对于适应形成机制的一般认识。接着从科学探究层面,分析科学家研究适应形成机制的一般科学流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最后以两个植物适应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例子作为实践,将上述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整节课主线明晰,将宏观问题解构为具体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深度逐步提升,循序渐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 渠 源


 


(武昌区生物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生命观念是一个较为宏大的问题,如何将宏观的问题具体化、落实在课堂中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问题。本节课以光照强度变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情境,教学设计层层递进,从具体问题逐步过渡到一般规律,在分析和归纳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了对于宏观的生命观念的系统、全面、整体的理解与认识。

                                                ——指导教师黎 萍

 

 

生物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时雨晨

(高一年级Ⅰ部生物教师)

 

时雨晨老师简介:

北京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本科。2022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现任高一年级I部生物教师,从事生物教学相关工作。

 

授课时间:2023529日(第6节课)

授课主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授课地点:高一(4)班


(时雨晨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转录过程,转录的过程与DNA复制过程有一定相似之处,对于学生而言较好理解,难度适中。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是从课本出发,注意引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总结及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类比,同时通过连串的问题使学生对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思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教学设计的意图基本实现。学生在本节课的参与度较大,做到了主动学习。对课堂习题解决较好,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

通过对整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个人觉得本节课的问题设计有待改进。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尽快对知识的学习,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显与本节课的内容关联程度低,没有必要在本节课上抛出。授课过程中,有些语句措辞随意,过于口语化,不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表达。对于一些容易引起学生想错的知识点,比如转录的场所,处理得也过于生硬,可以先给出更完善的概念再让学生比较与课本上表述的区别,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而非死记硬背。此外,备课过程太过于依赖教师用书,对于教材重点探究程度不够深入,比如RNA为什么适合作为信使的解释并不够科学,真核生物在转录过程中需要转录因子的辅助RNA聚合酶才能解旋,这些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改进,对知识点做更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向学生阐明科学事实。

   通过本次的展示课我的收获非常多,一节优质的课堂需要多次的打磨,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情,备学生,备学法。非常感谢生物组内各位老师的指导。

                                              —— 时雨晨

 

(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时雨晨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课件精美,教具生动形象,学案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教态自然优美,语速得当,学生活动时间较为充足,重点知识完成效果好。组织教学方面,课堂井然有序,板书字迹工整,详略得当,设问较为清晰,学生回答效果好。整体而言,教学能力优秀,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好。希望今后进一步发挥个人学业特长,将科学史和学科前沿的经典案例,引入教学中来,升华课堂激励作用,同时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向更高的水平提升。

 

     —— 指导教师:李小明

 

 

信息学教研组青年教师公开课风采展示:


 

李旭坤

(信息学竞赛教师)

 

李旭坤老师简介:

武汉大学工程硕士。2023年入职华中师大一附中,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职业资格软件能力认证。现负责高中信息学竞赛教练任务,教学工作严谨细致,与学生交流细心包容,注重逻辑推理思维与联想发散思维的综合发展。

 

授课时间:2023426日(第6节课)

授课主题:权值线段树

授课地点:东科技楼414教室

 

 

(李旭坤老师授课)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程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过程流畅。但依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是课堂上的示例讲解可以配合生动的动画,更加直观的展现这一过程;其次是教师的作用除了引导之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自由提问,以学生为核心并成为学习的探索者;最后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够准确,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 李旭坤


 

(信息学竞赛组老师听课、评课)

 

教学评价:

本次课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述井然有序,详略得当,思路清晰。除了流畅地讲解了教学知识外,同时还留给了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锻炼他们自我提升的能力,并在更宏观的层面给予了思想上的启发。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需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反馈效果,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 指导教师:向期中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