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教信息 >> 正文内容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第二期:人间百态(四)
“悦读·乐享”推荐人:杨鸣谦(高二11班)
阅读推荐:《天黑以后》(村上春树 著)
书籍概况:
浅井玛丽在深夜怀揣着心事独自离家,机缘巧合认识了高桥、小薰等具有独特人格的人们。凌晨4点,玛丽与高桥坐在公园里,谈起了彼此的过去。受到高桥的影响,她选择不再逃避人们对她的偏见,并用行动打破自己与姐姐过往的隔阂。
推荐理由:
村上春树擅长以一种理性、细腻的文字去描写一个虚幻而富有情感的故事。他的作品透彻真实,舒心清爽,适合在一个人的夜晚或是有闲情逸致的下午去品读。而作为村上春树创作的高峰之一,《天黑以后》绝对能帮你了解作者的思想与性格。
书海拾贝:
泪水还在簌簌滚落。玛丽用掌心接住滴落的眼泪。刚刚接下来的眼泪像血液般温暖,因为身体里的暖意尚未消褪。
他半是在无意识层面追踪着音乐旋律,盯着电脑屏幕,以不输波戈列里奇的速度动着指尖。没有多余的动作。那里只存在十八世纪精致的音乐,他,还有分配给他的技术问题。
新的一天已迫在眉睫,而旧的一天却拖曳着沉重的衣裙犹未离去。宛如海水和河水在河口争势,新的时间与旧的时间你争我夺,纠缠在一起。自己的重心究竟是在哪一侧的世界里,高桥也无法分辨。
读书札记:
重见黎明
在一个只有台灯和书桌陪伴我的周末夜晚,我捧起了这本书。我选择它的理由再简单不过:我渴望更加了解我所热爱的作家,渴望认识东京深夜里那些与我截然不同的人,也渴望了解他们那只属于自己的人生。而当我最终合上书时,我心满意足——它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自捧起书本的那一刻起,我的注意力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它,直到我一口气读完。转眼间,三个小时过去了。当我站在明月之下,意犹未尽地回忆起刚刚冲击我内心的情节之时,我认定——这本书带给我的东西是沉重且前所未有的。
这是一本属于人群的书。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很有象征性和代表性,因此村上春树才能通过描写这几个人的过去与现在来展现整个东京的内在。各色人物怀揣着自己的秘密与孤独,在夜色中登上这个舞台,彼此之间发生了许多琐碎迷离却无比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后半段,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句话:“你别想逃脱,就算逃到天涯海角,我们也会抓住你。” 这句话出现在手机的听筒里,声音粗糙,来自于一位陌生男人。高桥明白他是找错了人,但他总以为那句话就是说给他听的。事实上,这句话是送给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浅井玛丽衬托着她姐姐的光辉形象长大,在承认命运的安排后,选择与姐姐疏离,只有在迷惘的深夜才想起自己的过去,还有对姐姐的那份柔情。高桥在孤独寂寞的日子中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在他真正触碰到震撼自己、引发自己求知欲的东西时,他才发觉过去那段平凡的人生拖住了自己的脚步。小薰享受着灰色地带平静踏实的日常,但背上的旧伤却让她怎么也忘不掉年少时风光灿烂的前程。就连蟋蟀,也因为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隐藏在都市之间,防止被她口中提到的那些人抓住——她的背上有一个鲜红的烙铁印。
了解了这些人的过去后,我意识到村上春树延展了我的手臂:那些我们称之为“现实”却怎么也靠近不了的东西,村上让我能在时间与境界截然不同的地方抓住它们。我明白自己的渺小,并渴求谦卑的进步。他听见了如我这样的求知者的声音,给予我们智慧。
但仅有这些,概括不了《天黑以后》带给我全部的震撼。
时间在推移,明明在凌晨四点触手可及的黎明,却被村上越来越紧的时间线不断拉长,我感受到自己原来和故事里的人一样焦虑,并模糊地意识到:村上还有一些没有说出来的东西。那些东西像小动物一样躲在黑暗中不肯出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视线紧紧地跟上书里的文字,手指迫不及待捏起下一页的页脚。
凌晨四点的公园,高桥向玛丽说出了自己的真心。原来平静的生活并不是阳光,脚下的土地也比想象中要脆弱得多。我们曾做的,命运促使我们做的——那些纠缠着我们灵魂的东西早已融进我们的过去,如梦魇一般给往后的人生留下烙印。
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应当改变。
或者说详细一点,我们应该让自己拥有足以面对它的勇气,有继续迈步向前走的信心。
“只要慢慢走路,多多喝水就行了。”这是高桥的人生信条。
无论再浓郁的黑暗,坚定向着光走,就能走出。无论再沉重的过去,只要用肩去扛,总有一日能扛到终点。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逃,逃避永远无法驱散黑夜。我们只能穿越。
整本书中玛丽只有一次说出未来的方向:想去中国留学学习汉语。这是从小到大唯一属于她的、支撑她的东西。她想将熟睡的姐姐叫醒,再一次重温她们小时候彼此真心相待的时光——那时候没有偏见,没有杂志与舞台,他们是姐妹,是家人。
在这时,我读懂了,原来书中的人物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添上了我未曾注意到的光彩。
高桥为了备考向往的法律专业,在这个夜晚进行着最后一次乐队排练,那是象征着自己整个过去的东西。小薰在社会与人生的潮流之中选择继续前进,不论荣誉与否,尊严也罢,她维持着那颗属于她自己的积极善良的心。蟋蟀正悠然享受着每天的生活。伴随着这样一些人,书中的黎明终于到来。
原来他们才是唤醒玛丽人生的那道光。
这也是村上春树唤醒我的一道光,我头一次如此感激地接受了他在这个偌大冰冷世界里赠于我的炉火。原来在这样一位思想锐利、文笔理性的文学家心中,仍保存着如此纯真的温暖。
而后,当目光扫过最后一行字时,我合上了书,抬头望着月亮,望着渺远的夜空。它,亦或是他,的确改变了我,让我坚信已有的东西。
夜还很长,路还很远,但我曾经所害怕的东西,我的负担,似乎再也不那么沉重。因为我知道,慢慢地向前走,总有一天,会走到路的尽头。
新的一天已经开始,新的希望又重新诞生。几个小时之后,这里会升起一轮太阳,它会伴随着黎明等待着我的醒来。
——那是不同于昨日的,崭新的太阳。
刘晓霞老师点评:
推荐人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在细腻的文字里读出了作者的风格,在黯淡的故事中看到了温暖的光,出类拔萃的领悟力让人赞叹。
“悦读·乐享”推荐人:汪航宇(高二12班)
阅读推荐:《家》(巴金 著)
书籍概况:
高公馆中,一家之主高老太爷冥顽腐朽。长孙高觉新屈从于包办婚姻。觉民、觉慧受西方文化熏陶,分别爱上鸣凤和琴,但冯公馆的冯乐山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宁死不屈,投湖自尽。老太爷又为觉民聘定了冯乐山的侄孙女。不久,大嫂瑞珏难产而死,觉慧对这个“家”彻底绝望,逃离这个封建家庭,到上海求学并从事革命工作。
推荐理由:
这本小说痛斥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专制,歌颂了青年的革命斗争精神。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家》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百年前青年的激情与希望,并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书海拾贝:
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必须为别人花费它们,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道德、无私就是生命的花。
读书札记:
读他们的故事,过我们的青春
将近三十万字的《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合上书,高公馆的衰落仿佛就在我眼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其间人物的喜怒哀乐,于我心间一幕幕地肆意上演。
巴金在序中说这本书是写给他的大哥的,而巴金的大哥李尧枚正是《家》中的重要人物高觉新的原型,这也是给我带来最深触动的角色。
初读《家》时,我震撼于觉新的软弱与恭顺,愤怒于其不幸与不争。觉新是一个素质良好、秉性优异、聪明好学的年轻人,他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却为了所谓的 “孝道”逆来顺受,面对祖父的安排忍气吞声、默默接受,放弃了学业、梦想以及心爱的姑娘,娶了瑞珏并搅进了大家庭中各房之间的你倾我轧之中。
但随着情节发展,觉新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变得立体起来:他并不是顽固不化,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觉新也阅读了一些新书报,吸取了一些新的养料;他也并不是一个所谓“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他同情弟弟们和他们的奋斗,也在尽己所能帮助弟弟们。但他总是妄图以牺牲自我的方式换取家庭的和谐,却没有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是守旧的长辈与激进的弟弟的对立,更是两种水火不容的世界观的冲突,是已然腐朽的封建专制家庭与朝气蓬勃的新世界的碰撞。他处在两种力量的夹缝中左右摇摆,既不能摆脱痛苦的自我谴责,也酿成了两位爱人相继离世却无能为力的悲剧。
是什么造就了觉新的悲剧?首先当然是封建礼教长期的毒害。他作为一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长子,自幼接受的是“孝”的教育,长房长孙的身份又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让他在痛苦的生活中又间接地损害和毁灭了自己所爱的人。第二,是他所坚持的“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面对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他试图用这两种思想把新的文化思想理和眼前的旧式家庭圆融地整合起来。觉新的悲剧让我们明白,妥协与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奋斗和抗争才能取得自由和幸福。
如今的社会风气早已焕然一新,身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放飞青春梦想,写下人生华章!
刘晓霞老师点评:
推荐人的分享让我们再一次确认:经典确实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
“悦读·乐享”推荐人:张楚钰(高二13班)
阅读推荐:《边城》(沈从文 著)
书籍概况: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虽然总体上动荡不安,但是在远离政治与战火的僻壤边城,人们的生活依然平静。《边城》一书以这一时期川湘交界处的小镇茶峒为背景,用清新、优美又略带伤感的文字,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推荐理由:
《边城》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以“每一句都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的语言创造如诗般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同时,受中国绘画领域写意笔法的熏陶,《边城》中的人物更具诗意美。在当今这个被沈从文称为“神性瓦解”的时代,人们多以冷酷、自私、贪婪等非神性的一面处世;作家呼吁人们贴近自然,重拾纯粹美好的情感,于是,他以梦幻诗意的笔,写下 “触目皆是青山绿水”的茶峒人民那淳朴、善良的品质,与都市中生活的人们形成反差。
书海拾贝:
1.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2.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黄昏照样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时,也就照样地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3. 到了冬天,那个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读书札记:
是那流动不息的沱江水
“由四川过湖南去,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顺着官路涉过群山,再下溪中撑小舟于长滩上滑行,两岸青峰秀色皆在眼前如云影般掠过——小舟无声息地靠上岸边。我们便可将双脚轻轻踏在青石板路上,到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小山城作个过客,抬眼看看那延续千年的古老习俗,侧耳听听那可爱而淳朴的人们在市井阡陌间的笑语——这一切并不难做到,只需片刻闲暇,整顿出平静的心绪,然后,翻开这本叫《边城》的书,这本纸页间透着竹篁山色的秀气,浸着沱江江水湿润的水汽,更揉进了温爱、怜悯、叹息、祈愿的,关于生命的小书。
我与《边城》的缘分,始于初中时的国庆造访凤凰古城。甫一下车,映入双眼的便是缓缓流动的沱江水,而岸边吊脚楼的影子也在其中摇晃。入夜,秋风悠悠掠过江畔,闲适得如同岸上接踵漫步于巷间的游人。对岸的五彩霓虹闪烁流光,映在沉沉的江水间,流动不止,于是河水也漫出金粉气——凤凰城已不是那座古老安详、宁静地偃卧在山间的小城了。跳岩仍在,而踏在上面的沾了旅尘的鞋履,自《边城》书成之际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是,即使岁月流走沧海桑田紧随而来,我们也有幸凭借《边城》,抓紧时间的绳索逆流而上,去触摸、体味那份已经消逝的宁静生活和纯粹感情。
小说毫不吝惜笔墨去描写茶峒的美景与人情,这源自沈从文对故乡淳美风俗深挚的热爱,亦可体现他对地域文学的看重。翠翠和爷爷端午节进城看龙舟,一幕幕场景描写把茶峒的风土民俗描摹得丝丝入扣;撑船的爷爷为谢绝渡客的好意,必把对方抛掷到船上的铜板“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语言神态让人感觉人物正活生生地立在眼前;而翠翠灵动纯美的形象,细腻委婉的情感表达,以及最终归于等待的苍凉结局,更是轻轻叩击着人的心弦,让人为她叹息、怅惘,品味着遗憾带来的微微酸楚——这也许便是人生,而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总会有缺憾的现实中,和他们一样。
湘西小城的秀丽浪漫的风景,至今仍残存的淳朴关怀、地方乡音,还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背负着一个个哀婉的故事——都汇入那沉沉缓缓、流动不息的沱江水,在时代的洪流之外安然流淌;而《边城》的经久魅力,亦将与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潮汐同频共振,将一缕温馨、一份情怀送向未来……
刘晓霞老师点评:
推荐人凭借自己出色的文学理解能力,由风景之美到人情之美,再到人生之憾,一步步往深处读,读出了一个立体的《边城》。
- 上一篇:“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第二…[ 01-24 ]
- 下一篇:“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第三…[ 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