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教信息 >> 正文内容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第二期:人间百态(三)

作者:2020级高二年级I部师生 马 岚 编辑: 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24日 点击数:

“悦读·乐享”推荐人:桂正昕(高二7班)

 

 

阅读推荐:《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欧·亨利著)

 

 

书籍概况:

本书收录了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若干篇短篇小说代表作,包括《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提供家具的出租房》等。作者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在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基调中融合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于一个个故事中表达了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上流社会的鞭挞。

 

 推荐理由:

   欧·亨利的小说胜在精巧的情节构思和生动幽默的语言。层层递进又不断反转的故事,让我们真正走进那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的内心;而小说生动的描写、诙谐的语言,更让书中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阅读欧·亨利的小说,你能走进他所在的时代,走进普通的大街小巷,去聆听每个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

 

 书海拾贝: 

1.他像猎犬跟踪气味那样踏遍整个房间:沿着墙线,爬在地上细察角落里地席鼓起的地方,搜索壁炉和桌子,帷幔和窗帘,屋角东倒西歪的柜子,想找出明显的痕迹,却不理解她就在这屋里,在他身边,在他周围,在他心头,面对着他,在他上空,偎着他,缠着他,通过她的微妙的感觉辛酸地呼喊他,连他比较迟钝的感觉都能觉察到她的呼喊。他又一次大声回答:“对,亲爱的!”转过身来,眼睁睁地瞧着虚空,因为他从木犀草的香气中,还没有辨认出她的形体,她的色泽,她的情爱和她张开的臂膀。

                                    ——《提供家具的出租房》

 

2.也就在这一刻,他的内心对这种新的感受起了激烈的反应。一股强烈的冲动迫不及待地要推动他同厄运斗争。他要将自己拔出泥淖,他要活得像条汉子,他要征服那将他控制住的邪恶。时间还来得及,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建立往日的雄心,勇往直前地去追求。那庄严而美妙的风琴曲调在他内心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就去喧嚣的市区找个工作。以前有一个皮毛进口商曾经给他提供一份工作,让他赶车。他明天就去找他要求这份工作。他要在世上活得像个样,他要……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搁上他的臂膀。他立即转过脸,看见一名警察的阔脸盘。   

    “你在这儿干吗?”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就跟我走。”警察说。

 “到岛上去关三个月。”第二天早晨警庭的长官说。

——《警察和赞美诗》

 

3.卢伊瞧着瞧着,终于从南希身上看到比幸福更胜一筹的东西。她的眼睛比宝石更光亮,脸颊比玫瑰更红润,还有在舌尖上跳跃着像电流一样急于表达的什么……在公园一角,一个面孔光滑的年轻警察在巡逻。那是一批新招募的警察中的一员,为的是使这支力量更持久——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他看到一个女子身穿昂贵的裘皮外衣,戴着钻石戒指的手弯下来抓住公园的铁栏杆,大声地啜泣着,而旁边靠着一个穿着朴素的苗条的打工女郎,在竭力安慰她。可是这个吉布森笔下的警察,由于属于新的一代,装作没有看见走开了,因为他很聪明,知道这类事就他所代表的权力而论是无能为力的,虽说他用巡夜的警棍敲击着人行道,敲得那响声直冲云霄。

——《擦亮的灯》

 

读书札记:

 

熠熠生辉的平凡

          ——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感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看到这寥寥八个字,多少考生捶胸顿足,为凄惨消逝的六分而痛心不已;同时又有多少考生不禁发出灵魂拷问:“欧•亨利究竟何许人也?”

 我想,这本短篇小说集也许能给你答案。

 欧•亨利小说的主体大都平凡而不起眼,像工人、女店员、穷艺术家和街头流浪汉等。他们都处于社会底层,在“面包”和“郁金香”之间苦苦挣扎。许是由于自身困顿的经历,欧•亨利不愿过多描绘大人物们的伟大,而更愿意将笔尖转向这些小人物,叙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并非特写》中,穷困又抠门的印刷厂工人特里普委托记者,去帮助一个来纽约寻找儿时情人的小姐,而直到结尾才真相大白——原来特里普为了小姐的幸福而不承认他就是那位小姐的儿时情人。《二十年后》中,当警察杰米赶到约会地点,发现阔别多年的老友竟是芝加哥通缉犯时,他选择去找一个便衣警察来逮捕他而不忍自己动手。在情谊与正义中毅然选择后者,这也是作者想表达的精神。这些故事听起来多么平凡啊——平凡得就像是身边会发生的事——但它又真实又亲切。作者对这些平凡持有什么态度?是对真爱的赞赏,是对不屈精神的颂扬,是对一个个困厄不堪的小人物抱以真切的同情。他用他鲜活的描绘,让苦难者看到希望,让迷茫者看到光明。

于我而言,最令我感动的当属《最后一片藤叶》中的老画家贝尔曼。他的脾气不算好——当苏艾来找他做模特时,他咆哮着:“你真是个娘们儿。谁说我不当?走吧,我跟你去。”但当他听说患病的琼姗将要失去生的希望时,却选择冒着大雨在砖墙上画下最后一片藤叶,给琼姗带来活下去的精神和勇气。在我看来,他是性格直率的怪老头,但同时,他也是心怀善意的领路人。他如一阵清风,吹进心房,温暖人心。他用一个小小的举动告诉我们:善良永不是奢侈品;它是任何人都能拥有的珍贵财富,是弱小的身躯迸发出的无穷能量。

而《爱的牺牲》则尽显小人物的辛酸与温情。穷苦并不能磨灭掉乔和黛丽娅对生活的期望和对艺术的追求,反而给予他们爱的勇气,让他们拥有十足的热情,去拥抱明天的到来。乔无疑是有责任心的,他多么渴望拾起画笔去追求心目中的乌托邦啊!但为了维持生计,他选择放弃事业,去洗衣店打工,这是他为爱而做出的牺牲。戴丽娅也是无私的,她热烈而真诚地追求音乐之美,却忍受得住打工的枯燥和痛苦,只为让丈夫继续学业。这对夫妻正是因这样的相互包容和支持,才能共同选择为爱牺牲,一起为了家庭作出贡献。这是属于小人物的平凡,也是属于小人物的大爱与坚持。

 欧•亨利用他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手法,生动地叙述了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的小说最出名的便是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欧•亨利一定要用如此巧合的真相作为一个故事的结尾呢?我想,这也许是他的人生信条吧。生活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会经历风雨,会迎接彩虹,也会时刻做好准备,去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数或机遇。他想用他的反转式小说结尾告诉我们:我们永无法预知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所以不如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时刻准备迎接挑战。在他笔下,善良正直的人会引发大家的赞赏和同情,而丑恶狡猾的人最终会遭到报应。他选择用他的小说守护一片净土,让所有的平凡都熠熠生辉。

除情节外,欧•亨利作品的语言也十分耐人寻味。他幽默——“‘救火!’‘在哪里?’她喊道。‘这正是我想知道的,你学过地理,爱玛,你应该知道。’”他深沉——“一个人要是爱上了艺术,再大的牺牲似乎都可以忍受。”正是用这样生动活泼的语言,欧•亨利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灵动的人物,叙写了一个又一个或让人感动、或使人发笑的故事。他用诙谐的语言筑起创作与现实的桥梁,用深厚的文学底蕴书写小人物短暂的人生。

 我想,我们确实能从他的作品中学到很多。且看那些性格各异的小人物们吧,他们在黑暗的社会下也很努力地活着,他们在穷苦混沌中也在坚守着内心的信仰或梦想;他们平凡却不普通,代表着世间的人生百态。小说用轻快的语言来呈现这些故事,也正体现了作者的乐观和豁达。平凡又如何?于平凡中也能品味人生之意韵。

平凡也能熠熠生辉。望你也能从小说中,品味不一样的人生,于恍然中付诸一笑,于幽默中领悟至理。

 

刘晓霞老师点评:

读得细致,解得透彻;尤其是“平凡也能熠熠生辉”一句,是对欧•亨利作品中人物特质的精准点评,也是推荐人桂正昕对平凡人生活状态的期许,温暖中不乏力量,挺好。

 

“悦读·乐享”推荐人:乔不非(高二8班)

 

 

阅读推荐:《局外人》(加缪 著)

 

 

书籍概况:

他接连被告知母亲死亡,被告知该和女友玛丽结婚,接着被告知杀了个阿拉伯人,被告知该被审判、处死;在关押候审期间,他表现平静,还想到了观看杀人表演的那些人,并且期盼如果自己被处死,最好也有人来“观看”。

 

推荐理由:

荒诞的创作手法在“局外人”默尔索的故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情节合逻辑却不合常理,描写细腻而富有真实感。在心情随情节跌宕起伏的过程中,阅读者也会思考生命的本质与生活的意义,反观社会与自我的冲突。

 

书海拾贝: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为求尽善尽美,为求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独,我只期望行刑那天围观者众,都向我发出憎恶的吼声。”

“我呢,看样子两手空空,但是我能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一切,比他有把握,我能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握住即将到来的死亡。”

“即使有最细微的窸窣声,我也急忙冲到门口,耳朵甚至贴到门上,气急败坏地等待,直到听到自己的呼吸,又不免惊恐,听出声音那么嘶哑,活像一条狗在喘息,好在我的心脏没有爆裂,我又赢得了二十四小时。”

 

读书札记: 

我的视角与世界的样子

 

“接着,我对着那不动的躯体又连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而没有穿出来。这正如我在厄运之门上急促地敲了四下。”小说的情节发展就像是默尔索的人生一般,被打破平衡的四枪分割开来。而我们对此书的研读,也自然而然应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主观态度上的“局外人”

“妈妈今天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母亲的葬礼上,他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所有的人、事、物,清晰地记得养老院门房的年岁,却早已忘记母亲仙逝时的年龄;母亲下葬时,从头到脚打量母亲的“未婚夫”佩雷兹先生,却懒得在棺材合上之前再看母亲最后一眼。

女友商议是否结婚,他说:“这对我无所谓。”女友想知道他是否爱她,他说:“这毫无意义,但是我肯定不爱她。”

邻居雷蒙向他倾吐了与女人之间的纠葛,封他为自己“真正的哥们儿”。突如其来的信任仍然没有带来改变,他只是想:“跟他做不做哥们儿,这对我无可无不可。”

老板提供更有前景的巴黎工作,惯性地想“您年纪轻轻,我觉得您应该喜欢那种生活”。他却毫不领情,从内心深处觉得无所谓。

亲情、爱情、友情、事业.......默尔索身在局中,却似在局外。他是时刻参与的亲历者,也是时刻游离的旁观者。他开始一段关系的原因是消遣或欲望,却冷静地接受中断与失去;他机械性地满足社会对一个“人”的要求,却再也不肯在这之外付出多一点的力气构建要求之上的海市蜃楼。一个多么冷漠、隔绝的无情的人!

而因阳光威胁开出的五枪,打破了他曾觉得幸福的平衡和寂静,将他与世界之间的薄膜撕开了一个小口,完善了我们对主角性格的认知。

第二部:客观存在上的“局外人”

“在一定程度上,大家好像撇开我处理这个案件,整个过程都没有我参与,他们并不征求我的意见,就在那里决定我的命运。”他站在被告席,看着检察官一张一翕的嘴,听着律师千篇一律的辩护词,仿佛不是在经受一次指控,而是看一场热闹。借由默尔索被动的“隔离”——空间上(被关在监狱)的隔离,以及时间上(他说夜晚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最难以度过的时间就是夜晚)的隔离,加缪让他无论从物理距离还是精神距离上,都成为了某一个“局”以外的人,但是这也是默尔索进入自己“局”内的开始。

这种“局外人”的定位,退一步讲是过分理智,越一步讲是极度冷漠。社会的建构是理与情的高度结合,但道德、伦常、人情、世故都是默尔索这个存在主义者考虑之外的东西。因此,世界对他而言只有一半是可接纳的。

在临刑前,他说:“面对这布满真相的星空,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感受到这世界如此像我,总之亲如手足。”临刑前的那个夜,他怀着从未有过的期待与感激,在忧伤的间歇扯开薄膜的小口,准备毫无保留地融入那个他最亲爱的世界。

前后强烈的对比感给予我们强烈的震撼——默尔索并非无情冷漠的人,他仅仅是“理智过分的人”。他是坚定不移的存在主义者,相信当下的生命与自我的存在。他热爱生活,不是热爱生活的附加条件与规定模式,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默尔索是无神论者,他不相信上帝。寻求信仰是人们为了解决生命本身的固有属性——痛苦的方式,默尔索从未感到痛苦,所以他无需精神寄托。

《局外人》一题,最核心的词落在“人”上。默尔索首先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一种鲜明的生活态度与独特的世界观。人的个性中或多或少带有冷静理智的成分,不过默尔索将此发挥到了极致而已。

此刻我只想紧抱那个在如水的夜终于拥抱世界的默尔索。我对他最真切的祝福,就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世界是属于他的,他们本该融为一体。

 

刘晓霞老师点评:

加缪的小说是“形象的哲学”,不好懂。推荐人抓住人物心理的反差,从主观态度与客观存在这两个角度来分析人物对世界的看法,读懂了默尔索的内心,也明白了加缪对世界的看法。

 

 

“悦读·乐享”推荐人:柳文琪(高二11班)


 


阅读推荐:《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著)

 

 

图书概况:

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情,两人就此分开。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有关亲情与友情、背叛与救赎的温情的书,它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也让我看见苦难与抗争。

 

书海拾贝:

人们说陈年往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巷子。

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但时间更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细节。

 

读书札记:

爱的力量有多大

 

时隔三年再次打开这本书,我的内心仍然震撼。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作者笔下那只翩翩飞翔的风筝,还有那片不幸的、灾难深重的土地和其上苦苦挣扎的人民。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词——风筝。风筝到底是什么呢?是童年的幸福时光、难忘的比赛经历,是父与子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朋友间的忠诚与不求回报,还是人民与祖国之间无限的牵绊?

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少年时主人公阿米尔的经历和对他影响最深远的四个人:严厉冷漠的父亲、忠诚朴实的朋友兼仆人哈桑、善良友好的拉辛汗和沉默不语的阿里。这些人用有声或无声的语言、有力或无力的动作,将阿米尔的人生推向了即定的方向。

如果说阿米尔是一只风筝,那么他的父亲便是拽着风筝的那根线。父亲最微小的举动,哪怕是一个厌恶的眼神,都能给阿米尔带来巨大的打击。在阿米尔心中,父亲高大强壮、勇敢坚毅,能随心所欲地打造他身边的世界,除了阿米尔这个明显的意外——因为阿米尔无法达到父亲的期望。父亲一直希望阿米尔能成为一个敢做敢当的男子汉,可阿米尔却是一个怯懦瘦小的孩子。父亲因此十分厌恶阿米尔的懦弱,却又欣赏哈桑的勇敢和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父亲的冷漠、轻视与不理解,让阿米尔变得自卑,想用尽一切办法来得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和赞赏。父爱的缺失和父亲时有时无的厌恶与疏离,让阿米尔开始嫉妒哈桑,也间接性地导致事态一步步恶化。倘若父亲学会去理解和尊重阿米尔的爱好与选择,那么说不定一切都会变得好一些。

再来说哈桑。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便是哈桑对阿米尔喊出的那一句发自肺腑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我震撼于世界上竟有这样一种友谊,如此纯粹不掺杂任何虚伪的友谊。年少时,哈桑如一只风筝牵引着阿米尔动摇不定的心,为他遮蔽风雨,听他倾吐心声,哈桑给予了阿米尔这个世界上最纯粹的爱与忠诚,给了阿米尔无限的包容与谅解。成年后的哈桑不幸罹难,阿米尔对哈桑的愧疚与迟来的爱就像一根风筝线,紧紧连着生死两端。为了向已故的哈桑赎罪,他在战火纷飞中救回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将这份无限包容的爱全部给予了索拉博,发自内心地对索拉博喊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最后,我想谈谈人民与祖国的羁绊。书中的阿富汗曾是一片安静又祥和的土地,人民安居乐业,然而如今这片土地战火连年、硝烟弥漫,这里的人民却依旧顽强挣扎着。政权更迭,人民在希望中盼来塔利班,可盼来的却是如法西斯般残暴的独裁统治——借所谓种族清洗之名、实以杀戮为乐的刽子手们把刀枪对准无辜的人民......书中描写的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实际上却有千千万万个如哈桑般善良淳朴的无辜人民被屠杀,有千千万万个如索拉博般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本应最快乐的时光里失去亲人,甚至惨死于无人知晓的废墟。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关于亲情与友情、背叛与救赎的温情的书,是它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那些日复一日默默陪伴你的人,是在你摇摆不定时支持与鼓励你的人,是在你背后无声奉献的人,是“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也是它,让我看见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阿富汗人民,让我十分感恩现在美好安定的生活和富强民主的国家,珍惜这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与和平,让我下定决心为世界早日和平捐献一份力。

在此,我想借用伍尔夫的一句话,向书中无数于历史狂涛里独力奋斗的人们说: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也记住时光。

 

刘晓霞老师点评:

推荐人既看到了父子之情、兄弟之爱对书中人物的影响,也看到了国家情怀的重要作用,视野开阔,解读精准,情感细腻。

 

“悦读·乐享”推荐人:王莜畅(高二13班)


 

阅读推荐:《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著)

 

书籍概况: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于2003年出版,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也深刻反映了阿富汗的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耐人寻味。

 

推荐理由:

我原本以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打开这本书,透过作者细腻的文笔,我确实能够真实地体会一段包含着忏悔与救赎、联结着忠诚与奉献的友谊,除此以外,或许还能从中读出评定人性善恶的标准。还有,如果现实生活平凡安逸,在这一本书中,还可以感受到不尽完满却别有意义的人生。

 

书海拾贝:

1.为你,千千万万遍。

2.当罪恶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

3.大漠荒草生息不绝,反教春花盛放凋零。

4.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

5.这里,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6.至于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全然由他说了算。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你若爱他,也必定会怕他,甚至对他有些恨意。

7.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读书札记:

为你,千千万万遍

 

作为阿富汗作家胡赛尼的处女作,这本书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没有无病呻吟。它只是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残酷而又锋利,没有丝毫哗众取宠。

在这篇小说里,仆人哈桑与少爷阿米尔是一起长大、一起生活的玩伴,哈桑忠诚而热烈地为阿米尔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可悲的是,孩童时期的阿米尔因为自己的自卑和懦弱,残忍地放任哈桑被人侮辱,又为了逃避自己的愧疚和恐惧而陷害哈桑,将他赶出家门。这荒唐的一切撕碎了原本纯洁珍贵的友谊。

阿米尔做错了,可那时的他不愿挽回也不愿意赎罪,而是用雪上加霜的方式亲手将自己送向自我厌弃的不归路。无辜的哈桑没有责怪他爱的伙伴,或许在他将一生所叫出的第一个名字献给阿米尔时,就注定了他对阿米尔的忠诚和守护会持续一生。在哈桑的身上,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稀有的、看不见因果的东西,它没有因为所以,没有然而可是,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它是爱。但遗憾的是,现实中更多的人像阿米尔一样,对轻易得到的爱习以为常,不仅失去了感恩之心,甚至理所当然、变本加厉地索取。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得应善意地回报对自己好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如人们知道诚实是美德却总是欺骗,知道背叛是恶行却很少忠诚一般,我们像阿米尔一样屈服于自己黑暗的一面,昧着良心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却忘记了,我们本应如何坚守与对抗。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想借这段伟大的友谊告诫人们的内容。

后来,战乱将阿米尔父子带到了美国,十几载光阴逝去,阿米尔失去了父亲,也变得更加成熟,他从父亲的老朋友那里得知了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哈桑已死,但他的孩子却等待着他的拯救。阿米尔出发了,他一路历尽艰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成功地收养了索拉博,并决心如哈桑对他一般,忠诚地、毫无怨言地爱哈桑的儿子。

每每读至此处,我都更加相信这世间的爱应当像某种能量一般守恒地存在着,多年以前阿米尔所接受的来自哈桑的守护,在多年以后又回到了哈桑的孩子那里。

作者用平淡的语言讲述了这个曲折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动情之处,更是引人深思,人性的复杂善变在阿米尔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那我们又该如何去辨别善恶,如何全心全意地付出与给予?幼年的阿米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肆意地伤害他人,罔顾良心的谴责,但当我看到他为了救出索拉博而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反而觉得痛快时,我看到了他的蜕变,看到他奉献人格的觉醒,正是这种脱离利己、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和思想,让他完成了自我救赎,并成为了“自我期许中的阿米尔”。

文章结尾部分,阿米尔在索拉博罕见的微笑中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奔向他所要追寻的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如多年以前哈桑对阿米尔所说,这句沉甸甸的告白,历经岁月沧桑,终于被阿米尔重新拾起,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儿时的背叛,儿时的愿望,都在索拉博放飞风筝后得到了原谅和补偿。

“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是阿米尔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推敲思考的方向。我们都想成为好人,可在这个概念被人们赋予过高的期待后反而变得遥不可及。其实,抹去过于华丽的修饰,它只是简简单单的,无愧于心。这,就是我们甘愿千千万万遍的理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追寻着的那只风筝。

起风了,风筝乘风翱翔,我看到它的筝面上印刻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刘晓霞老师点评:

做一个好人很难,但是做一个无愧于心的人不难。推荐人用这句话来表达从书中得到的启迪,很精准。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