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教信息 >> 正文内容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第一期:生命况味(三)

作者:2021级高一年级II部师生 马 岚 编辑: 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7日 点击数:

“悦读·乐享”推荐人:朱泓喻(高一17班)


 

 

阅读推荐: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书籍概况:

      《自己的文章》由傅光明主编,京华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张爱玲经典散文共四十篇。张爱玲曾亲出过两本散文集——《流言》和《张看》。本书所集文章,既含《流言》的平和,又揽《张看》的犀利,纵贯作者五十五年创作生涯,为我们提供了一处可见甚广的精神高地。

 

推荐理由:

台湾诗人陈克华曾说:“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可见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张爱玲的伟大成就,是把文学带入到市民生活中;可我们现在的日常阅读,却离着这位女士很远。我想,在通俗文学泛滥的今天,我们是时候回到四十年代的市井里,回归平民化的严肃文学,重新探索她“无处安放”的文学价值。

这本满载着张爱玲思想精华的《自己的文章》, 正可以作为我们的破题之匙。

 

书海拾贝:

1、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娱。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天才梦》

2、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记趣》

3、古代的夜里有更鼓,现在有卖馄饨的梆子,千年来无数人的梦的拍板:"托,托,托,托"——可爱又可哀的年月呵!——《私语》

 

读书札记:

张爱玲是一位特别的作家。一方面,她的作品在俗文学出版社出版,又在俗文学商柜上展出;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史被认为是由鲁迅到张爱玲的历史。一方面,她坦言写作是为了赚钱;另一方面,她的著作经久不衰,甚至还引出一派“张爱玲学”。

然而通俗文学作家可以和大先生并列名号么?定然不能。然而满是铜臭的作品可以经年流芳么?怕也不能。而张爱玲的特殊就在于此了——通俗而严肃;娱乐而庄严;有些功利,却并不是作着文字的买卖;有所忧患,却并不呐喊着拯救世界。正如黄子平教授所说,“张爱玲是五四主流文学史无法安放的作家”。

怀着解密的心理,我决心去读张爱玲的书。我们常说散文最能体现作家的思想,又者“张爱玲就算一部小说也不写,仅凭散文就足以位列中国现代文学大作家行列”。所以我来到学校的图书馆,翻开了《自己的文章》。

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公寓生活记趣》。在这篇散文里,张爱玲审视着公寓生活的烦琐。文章紧扣其题,贯穿一个“趣”字。这种“趣”不是周作人、梁实秋的“文人雅趣”,而是小市民生活中带着点高格调,又有一些低素质的“俗趣”。

文章开头巧用苏子词入题,紧接着是一连串对公寓里热水系统形象的描写。其后自然过度到雨声、市声——“比我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的。”这是对生活美的发掘,是张爱玲式的浪漫——何其开朗的审美眼光啊!

此后出现了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老上海的公寓生活,因之一下子活了起来,跃然纸上。先是开电梯的,这是位很讲究的先生,就像是任何一个小区里都存在的街坊——不时让你反感,又不时让你惊叹。再是慵懒的巡警,慵懒得并不区分差事与私生活,“上班的时候,一般都是横在一张藤椅上睡觉”。

再后,对公寓生活的赞许与抱怨,借着“佣人”的议题呈现。公寓是最世俗的地方,而张爱玲却说它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也对,毕竟在家里,人们都最自由而无拘束地走着、躺着、激动着、散漫着。于闹市中逃世,体现出她的人生态度:“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全文下来张爱玲把自己平民化,似在拉家常中让我们看到她最平常的生活,生活里又贯穿了她的思想与议论。当别的作家皆或独享其乐,或奋力指导着市民生活时,她却微笑着玩味市民生活之乐——到底是张爱玲。

你还说她“无处安放”吗?是的,按着流派分,特立独行的她永远“无处安放”。但文学是向前发展着。自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天辟地的“宏大叙事”起,新文学历经三十年风雨,到了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时,被定义为成熟。在文学史的时间轴上,张爱玲应被放在“先锋”的位置——尽管她自己,或许跳脱着并不愿安居。

 

邵凡辉老师点评:

作者笔下是跳脱不羁的张爱玲,是豪华落尽的张爱玲,是文学史上不知如何安放的张爱玲。

      


“悦读·乐享”推荐人:饶海圣(高一18班)


 

 

阅读推荐:史铁生《自由的夜行》

 


书籍概况:

《自由的夜行》收录了史铁生先生散文30篇,它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份礼物,是孤独者的良药,亦是彷徨者的信心。

 

推荐理由:

史铁生是一位历经生命磨练的作家,更加是轮椅上的巨人。在接受命运的审判之后,他并没有因此一直沉沦,而是把每天都有可能向世界告别的生活过得更加充盈而有意义。在痛苦面前,他选择向上寻找,用哲学和理性把生活的苦难升华成生命的阶梯。对史铁生来说,虽然轮椅不能代替双腿,但仍然可以让生命飞翔。

 

书海拾贝:

1、生死是困境,谁也逃不过,唯有爱才能温暖死亡。——《秋天的怀念》

2、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 ——《消逝的钟声》

3、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我的轮椅》

4、生活的一面是外在生活之难免,一面是内在生活之必要。——《许三多的循环论证》

5、人的迷茫,根本在两件事上:一曰生,或生的意义;二曰死,或死的后果。——《昼信基督夜信佛

 

读书札记:

自由的夜行》 

    走进校图书馆,在“散文类”书架上,在一众名家中,一个名字瞬间映入我的眼帘——史铁生。

    说实话,史铁生大抵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了,与其他作家相比,他很特别,不仅是因为他经历过在文革时作为知青下乡插队,又在最张狂的年龄失去自由行走的能力。诚然,生命的磨练,命运的审判,是他创作与思辨的源泉。但是更打动我的,是他在痛苦面前,选择了向上寻找,用哲学和理性把生活的苦难升华成生命的阶梯。就像书中的一篇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那样,作为一部知青题材作品,却大大超越了知青文学在“文革”叙述中所隐含的政治历史意图,作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照的彼岸世界,“清平湾”不只具备地理学意义,它更代表了史铁生所向往的生活价值之源头。当史铁生津津乐道于“清平湾 ”的人事风华时,其实已传达出了一种自我如何得救的启蒙哲学。对史铁生来说,虽然他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轮椅上,但他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

    就像刘禹锡偏偏言秋日胜过春朝,比起白昼,史铁生也更喜欢黑夜。

    在书中《昼信基督夜信佛》一文中他写道,“白天把万事万物分的清晰,黑夜却使一颗孤独的心连接起浩瀚的寂静与神秘。”命运的打击使得史铁生注定无法尽情享受白昼,于是他选择了拥抱寂静,深沉的黑夜。在书中《病隙碎笔》一文中他说,“我们太看重了白昼,又太忽视黑夜。生命,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黑夜里,夜深人静,心神仍在奔波和流浪。”

    史铁生睁开了夜的眼睛,看见了人们的苦痛挣扎,也看见人们的互帮互爱,于是他用文字献上给黑夜的赞歌,留下给孤独者的良药,给彷徨者的礼物,呼唤着人间的爱,让每一个夜行者在生命的幽暗中触摸到光。

    史铁生在书中《轻轻地走和轻轻地来》一文中说他与文学不沾边,他所向往的,仅仅是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

    也正如周国平所说,“我们在黑夜里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我们不知是否走向同一个圣地,也无法向他人甚至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哪样的。然而,同样的热情使我们不惧夜行,因为坚信存在同一个圣地。”

突然意识到,与别的作家相比,史铁生一直在路上,他扶轮问路,左轮是月亮,右轮是太阳,他就这么走着一条精神上集平静与深思,悲痛与超越,敏锐与细腻,想象与思辨于一身的朝圣路,这条路带领着现实的史铁生由白昼走向黑夜,带着精神的史铁生从黑夜走向黎明。

 

邵凡辉老师点评:

作者热爱史铁生,所以希望他左轮是月,右轮是光,自由的夜行。

  


“悦读·乐享”推荐人:倪睿(高一19班)


 

 

阅读推荐:迟子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书籍概况: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三大奖项获得者迟子建在散文领域沉淀十年后的爆发之作,也是她创作生涯中首部摄影插图散文,极富小说的阅读质感。面对生活的苦难与生命的泥泞,她满怀悲悯,但又毫不畏缩,似有一种花开叶落般的安然。本书中的名篇《雪山的长夜》《我的世界下雪了》《灯祭》等文曾被央视主持人董卿、演员黄轩等倾情传颂,《爱人》《泥泞》等名作连续被央视《朗读者》栏目收录。


推荐理由:

迟子建的文字,清冽、自然,柔软却有力量,灵动而不轻佻,深邃又非故弄玄虚。《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是其文字与思想融合、荟萃而成的精华。书中无处不流露出作者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与自然牵绊,引领人们走向精神的高地,更加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同时,它也能让我们对这世界泥泞的一面有着更为清醒的认知,给予我们不竭的跋涉的勇气和与力量。

书海拾贝:

1、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之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雪山的长夜》

2、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聊以自慰的空碗罢了。——《是谁扼杀了哀愁》

3、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地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而它是举世无双的。——《泥泞》


读书札记:

《仍是冬天,仍是春天》

“所幸青山与绿柳仍在,我的目光与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与许多工于描写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抒发市井生活感受的作家不同,迟子建的作品,就像大兴安岭森林中的一只小鹿,活泼灵动,身着冬天,角顶春天。

    自然,始终是她作品的底色。在我国最北的漠河北极村,漫天大雪几乎封存了这个八岁小女孩的所有记忆。一孔孔冰眼,冒出乳白的水汽;能听到的惟一声音, 即是拉着雪橇的狗的热气沼沼的呼吸声。这便是这个小女孩初次捕捉到的美的讯息,也是那如冰雪般纯粹晶莹的文字形成之始。在她接下来的成长中,她亲历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春,领略了激流涌动而温暖的夏,享用了野果诱人动物活跃的秋……交替的季节,丰盈着她的心,更为她清冽的文字添了几分温暖。作个我私以为恰当的比喻吧,读迟子建的书,是不用须空调的,因为它代替了盛夏的清风与冬日暖阳。

    迟子建这个名字 ,使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千年前那位为悲风所吹拂的诗人身边。世上有两个子建,他们共享八斗才华,也共享了多蹇的命运。不知是因为她叫子建,所以她注定命运多舛;还是因为她命运多舛,子建这名字才得以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总之,她对这个世界上泥泞的一面也有着相当清楚的认知。她的生命中走过了无数人,却惟有两死最为刻骨铭心:父亲的去世与爱人的罹难。她曾经是多么地想要病榻上的父亲,看到那篇《北极村的童话》,只可惜父亲真的再也撑不下去;她是多么地想与爱人手挽手再一次于风雪中散步,只可惜再多的热泪也无法让冻结的河流消融、流动。“蒲苇韧如丝",纵使面对再强劲的寒流,她也将继续阔步向前。“我要谢谢磨难,谢谢我生命中从未断过的寒流,它们的吹打,使我的筋骨更加强健,能够紧握不离不弃的笔,发现和书写着这天地之泥泞、之壮美、之创痛、之深沉。”父亲与爱人的离去,让她看见了天上人间,咫尺之遥,命运的隘口,永远饱蘸激情地在大地的泥泞上书写,哪怕只是雪泥鸿爪。

在这个万事万物皆在竞赛的时代,她却提出用文字收拢时代速度的缰绳。是啊,在这个时代不紧不慢、不疾不徐地向前,挺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悲喜杂糅、有妍有媸,就像曹子建、迟子建,所以何不放慢脚步,追随“慢慢走,欣赏啊”的步履,去咀嚼自己的故事,去享受阅读呢?

 

邵凡辉老师点评:

当作者说迟子建如一头小鹿,身着冬天,角顶春天,他应分得那个与迟子建同名的诗人——曹子建的一斗才华。

  


“悦读·乐享”推荐人:施安桐(高一20班)

 

 

阅读推荐:龙应台《目送》


 


图书概况:

《目送》由龙应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1月出版,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龙应台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温情中充满了伤感。

 

推荐理由:

有些书,只稍作品读,便会被其吸引,龙应台的《目送》便是这样一本特殊的书,它的特殊,在于它有心跳,它有温度。《目送》展示了人间的种种亲情,它们以超出常人想象的方式存在且源远流长。《目送》让人明白,生命是美丽的,但美丽的生命旅程,总有或轻或重的疼痛相伴,每个生命的旅程,正是在这种疼痛中不断修行,修行完满,即是大美,纵使就此别去,今生再无遗憾。

 

书海拾贝: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地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而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读书札记:

这一本书,起初只是静静地躺在柜里,我将它拾起,抚摸翠绿的书脊,那一瞬间,我仿佛感受到了它的呼吸和生命。

   《目送》,很别致的字样严肃矗立在封面一角,它安静、寂寞,如一位过眼世尘的老者,映射淡淡悲凉。目送,是分别,没有轰轰烈烈的哭天抢地,但却斟满心泪滴落的声音;目送,是凝望,没有壮烈发聩的呼吸挽留,唯有散落杳杳星光的含泪眼眸。没有声音,没有脚步,放下了意欲追挽的双手,收回了准备跟寻的双腿,构成了一本名为《目送》的人生。

黄昏下,野风吹拂高枫香树,俯视开阔的山谷,独立露台的她,在目送什么?

许是家人,书写父亲的逝,抹平母亲的老,勾勒儿子的离,描摹朋友的牵挂,点染兄弟同辈的携手共进。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中,五十岁的灵魂亲历喜怒哀乐,体验生与死的残酷,感受心灵之间的隔阂纵身处孤寂的沼泽,也仍优雅地漫步于生命长河,怀揣富有爱的希冀,追寻美的踪迹。目送是一场生活的远足。

许是往日。我们曾经拼命地学如何成功冲刺百米,但没有人教过我们现在跌倒时如何跌得有尊严;血肉模糊时,怎么包扎;疼痛不堪时,以什么表情面对别人。我们明白如何追求卓越,我们享受往日的成功,可是不知道如何面对此刻的失败。目送成功,送走曾经的辉煌;目送失败,拥抱此刻的痛楚。目送往日,拂见成败起落,世尘时光穿梭。目送,也是一种默许。

许是情感。她阐述脆弱,平视失落,逐渐放手,有缠绵的不舍,更有绝然的虚无。合起书,我想象她站在寒风中,眼睛半闭起,凝望渐渐远去的火车,平和冷静地目送窗边从未抬过头的安德烈远去。目送更是一种成熟。

在龙应台的笔下,她的生活总有《从前慢》的悠然,许在众多小确幸中多了一丝悲切,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它深邃、忧伤、美丽。

 

邵凡辉老师点评:

许是家人,许是往事,许是情感,作者仿佛看见了龙应台在目送,于是生发一场诗意的解读。

                                         


“悦读·乐享”推荐人:秦梓妍(高一21班)


 

 

阅读推荐:龙应台《目送》


 


书籍概况:

《目送》散文集出版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书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分为“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个板块,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推荐理由:

正如周武忠先生所说,“龙应台的这本《目送》,核心就是慈悲两字。这慈悲情怀,体现在笔下的每人每物,流淌于各章的字里行间。” 是的,作为台湾和华语文坛上的一股“龙卷风”,龙应台这部“二十一世纪的背影”向我们诠释——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书海拾贝: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2、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3、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4、 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的过去了,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你说,至少你已懂得什么是什么了。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甚至眼泪也不是。

 

读书札记:

《人,总要追寻点什么》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像动物一般。人,总要追寻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追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颤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涌动着精神、灵魂、生命之流,贯穿于宇宙一切的一切之中。它是根植于万般情愫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信仰。

龙应台在机场送别,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期望他消失前的回头,哪怕仅仅是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雨中送伞,她关切地嘱咐“会感冒”时,被细细的飘雨湿了头发的儿子断然拒接,冷冷扔下一句“不要”。她惊奇于康河里飘着的白衬衫一般的东西竟是一只天鹅时,儿子淡淡的说:“小孩。”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时间的前行,就像清凉的涓涓细流流过心上,带给人淡淡的感动与忧伤。而当她通过信件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时,一股神秘而伟大的授意如光涛般汹涌而来,她终于收获儿子温情脉脉的那句:“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追寻就是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无限的追寻。就如司马迁评价屈原的那句:“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穿透灵魂,我看见精神的皇座,熔铸了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至纯至善的品格,作为信仰的终极支柱而矗立,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

当母亲从昔日的大家闺秀跌落凡尘,终究抵不过时光的侵蚀,患上老年痴呆症。龙应台只能一遍遍地叫着母亲:“应美君,你今天还好吗?我爱你。”当我们为离家47年后的龙应台已失去回应爱的权利感到痛心时,更应该记得,在此之前,母亲的爱与惦念已经走了47年的单行线。而母亲以苍老的背影告诉她:不必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而漫漫人生长路上,我们总要追寻点什么,或是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颗古树、一丝涟漪,一粒尘埃……

燧人取火、极夜始光,仓颉造字、鬼神惶惶。因为聆听过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触及过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我们懂得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问流沙,进而跳脱出生命的悲欢离合。阅读即是人生内涵的不断追寻,灵魂外延的不断升华,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邵凡辉老师点评:

    望山、望海、望见精神烛火、望见历史波澜,作者思接千载,落笔有声,将目送化作追寻。

  


最后,感谢2021级高一年级17班的朱泓瑜同学用优美而富于诗意的文笔为高一年级II部各班同学参与“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读写之间:“悦读·乐享”活动小结

朱泓瑜(高一17班)

 

 

一炬日光烧开长空晴朗,那是在行政楼的会议室里,来自各班的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开幕。一如掘开历史的宝藏,然后贡献给所有人美的渴望——我们信心满满,想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文字,为同学们发现一本本藏在校图书馆某处角落的书作。怀抱聘书,离开会厅,我感到重任在肩——选书去!

我们级部分到的任务是散文推荐,所以我来到散文的柜面。行于书廊间,我一眼相中《自己的文章》。这是一本张爱玲的散文集。张爱玲是一位复杂的作家,推荐她的文集,于是也变为一件难事。

回到家里,我翻开固有的资料;打开网络,我查找学界的文章。对文学知识与文学历史的责任,如我左右脚下踏着的两轮,带动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完成全稿。

此后我把稿件递向我们级部此次活动的负责人——邵凡辉老师。同学们怀着发自心底的热情,几近严苛地追求着读书笔记的大容量、高质量,故而一次次读,一次次写,一次次交稿,一次次改稿——其间得到邵老师的鼓励与指正。邵老师不辞辛苦地阅稿,悉心指出了我们语言上,或者知识性的问题,为我们纠改偏势,规正方向。

在整个活动进程中,高一年级二部全体参与人员,在一起开了两次讨论会——开稿前一次,临近结稿又一次。讨论在夜色里进行:秋寒的空气里,老师说,学生听,学生问,老师答。我原以为文学是一个人美的探索,那以后才察觉:艺术在交流中进步,文学在传承中发展。邵老师对于我们这些后生温暖的关怀,让我深感文学究竟是“人学”,文思究竟源自人情。

交流也是一种分享,也是一种“乐享”。分享知识本是一种快乐,能尽自己的力做一些文学的普及,对我们学生来讲更是莫大的乐趣。阅读亦是一种乐趣:所以谓“悦读”者,阅读悦心也。

从“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正式召开,到今天总结,前后两个月光景里,我们读了很多,写了很多,也学到很多。“悦读”是一种输入——读,“乐享”是一种输出——写,文学就是不断地读,不断地写,文学活动、文学普及,就是要“群读共写”。我们的每一尊灵魂,都伫立在读与写之间,消化输入,编序输出。我们的每一位阅读推荐者,都站立在浩浩书海与芸芸大众之间,上下而求索,力图把文学园地里的芳香,化作惠风和畅,吹满人间大地。

 

指导老师:邵凡辉

 


邵凡辉,男,高一Ⅱ部语文教师。从教过程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语文能力的应用。开设选修课“诗歌鉴赏与创作”,普及诗歌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历史剧创作大赛并获奖。热爱文学批评与创作,在《齐鲁文学》《青年诗词》《南粤诗刊》《心潮诗词》等杂志发表散文、现代诗、格律诗若干。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