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教信息 >> 正文内容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第一期:生命况味(二)

作者:2021级高一年级II部 马 岚 编辑: 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7日 点击数:

“悦读·乐享”推荐人:李行言(高一14班)


 

阅读推荐:余秋雨《文化苦旅》


 

书籍概况:

     从夏商周的兴起到清王朝的覆灭,从印度文明逐渐杂驳到古巴比伦文明,阅读《文化苦旅》,作者将站在世界文明的维度再读中华风骨,再品中华文化,再览中华文明。

 

推荐理由:

岁月悠悠,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却总能助人于历史风云中觅一处休憩安神之所。《文化苦旅》,助你俯以历史,观以天下,去以浮躁,得以静好。

 

书海拾贝:     

1.历史,很容易被遗忘,却又很难被彻底遗忘。在那些迷乱的夜晚,正当一批批外来的酒徒在沙丘上狂欢喧嚣的时候,他们脚下,沙丘寂寞一叹,冷然露出某个历史大器的残角,似乎在提醒他们,这是什么地方。

2.山河间的实际步履,使一切伟业变成了寻常风景,因此也使我们变得轻松。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3.艺术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最高贵的艺术,未必出自巨额投入、官方重视、媒体操作,相反,往往是对恶劣环境的直接回答。艺术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

4.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读书札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走路,这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自古以来,文人的羁旅便从未中断。为心中之道,背井离乡,抛却那灯红酒绿,背弃那盛世繁华,文人之风骨自此而生。若论将羁旅写出历史感者,为今,当推余秋雨《文化苦旅》。

余秋雨的苦旅,是为寻自然,寻那浩瀚博大。当走惯了远路的三毛仍唱着:“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余秋雨便于寂静中收拾好行囊,悄悄地上路了。他看万卷书,亦愿行万里路,他看到了道阻且长,亦深感世界之广大。他的苦旅,并非出于失望,无论逃避,恰相反,他既行辞远之期,正志得意满。“我终于出逃,逃回山河大地。”这并不只是返乡,而是把广阔无垠的真实空间当作了自己的家乡。他的苦旅,是一名文人看遍迁客骚人的笔触后,一种对自然的回归,对历史的印证,与过去文人的跨时空共鸣,更是一种仰首世界,对社会,对国家,亦对人类的一次探寻。

余秋雨的苦旅,亦为寻历史,为寻人心。他的苦旅,并非仅限于对景观,历史的叙述,更有着对童年的追忆,对人生泡影的重拾。从《信客》到《石匠》,他默默地讲述着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于他的笔下重绽人性的光辉。无论战火中逢生的信客四处奔走,自以为人情世故反而自作多情,反遭污陷;还是德高望重,为学校竭尽全力地做牌坊的石匠;亦或为拯救女性而上山教书的年轻学者,甚至在本地作威作福的豪强最终投身抗日……他们是生命,是历史,亦是如今我们所居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一砖一瓦,更是如今我们,所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所表的冷静与疯狂,所依的“游子归乡,学子赶考”的血脉根本,文化基因。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文化苦旅带来的,是人生的沧桑。品读《文化苦旅》,不免让人震撼其决然中的感性、博大视野中的洞幽烛微,最终选择凝神守心。不知不觉中,快餐文化所带来的浮躁已侵染了我们,哪怕人们口中仍呐喊着“拒绝浮躁,匠心独运”的口号,我们的生存依托,正潜移默化地从精神向物质偏移。打开电脑,弹出的总是灯红酒绿般的信息,各个网站、各大博物馆主,吃、喝、说、乐总独与榜首,人们关注的不再是感悟与真知,而是消遣、娱乐、利益,哪怕关于文化,亦非苦旅。

面向文化,亦面向未来;缅怀苦旅,亦追忆过去。哪怕现实的窘迫不允许我们远游天地,也让我们常怀历史,常阅经典,常观眼前的自然。让唐朝的烟雨,宋朝的风洗去都市的尘埃。这样,我们便给了文化一次旅行,也给了自己一剂良方。

 

邵凡辉老师点评:

喧哗的世界,我们需要一次伟大而深沉的文化苦旅,而作者提供了这一契机。

   


“悦读·乐享”推荐人:周孟潇(高一22班)


 

阅读推荐:余秋雨《文化苦旅》

                      

书籍概况: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推荐理由:

白先勇先生曾评价说:“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不同于寻常意义上的记述闲散生活,带有消遣兴味的散文,余秋雨先生的这本《文化苦旅》是一部优美、典雅、确切,兼具哲思和文献价值的散文作品。

欢迎大家来校图书馆品读这本《文化苦旅》,感受人文历史的温度。

 

书海拾贝:

“那么多次的灭亡,每一次,才最少不了熊熊大火吧?都少不了那一口口烧沸了,又烧干了的古井、老井、废井吧?

科场案的曲直,亲人们的屈死,只是变成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

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比历史更冷漠的是自然。这几个老人去担柴的地方,正是一个火山口。面对火山口,时间的尺度更惊人了。相比之下,朝代之下,朝代的更迭以百年计,火山的动静以万年计。

其实,火山口也是一个废井。它冷眼,连地球都不寒而栗。”

(摘自《文化苦旅》中的《废井冷眼》一文)

 

读书札记: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只从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探询中国文化的生存状态。”这是《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在一九九O年本书的《原版初序》里对他这段“苦旅”的总结。从山川大地解释历史文化,照见人类自身生命的温暖宽厚与山河的冷峻嶙峋碰撞出这部沧桑的历史之歌、文化之歌。

本书的原版初序中,作者首先讨论了生命的沧桑与年轻。他写道:“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重叠的生活。”人并不是一眼看得穿的,他包含着他的过去、体现着他的当下,甚至隐隐映射出他的未来,我们可以说:他站在那,就是一部历史。此刻之我是无数个我刹那重叠而成。

我想,我们内心的文化关怀使我们的生命不只可以与自身重叠,我们行走的时候与山川重叠。我们追忆的时候与历史重叠。我们重重叠叠地走过前人脚印,我们蹒跚,我们辗转,我们思接千载,我们俯仰古今。

同时,我们变动着的空间坐标也为我们在时间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在初序中,作者这样的描述,让我想到一句佛偈“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我们的生命划过历史的长空,唯一留下的痕迹也只有倒映寒水中的影子。正如书中所写:“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世界会很冷,历史也并不总充满温度,我们要冷暖自知,面对这样庞大的年龄叠加,历史的叠加,感知它们让我们沧桑,体验它们让我们年轻,就像作者在书中第二部分《我的山河》中所说:“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一定程度上说,人的一生是不断往回走。我所说的“往回走”一定是在事先逃离的基础上,我们向渺远的前方钻探,但追求的却是原点的初心,也许有些东西你本身就拥有,但失去再找回的过程,可能正是你活出生命的过程。比如你从小就想翻过眼前这座山,觉得山的那边一定更美。于是你做出很多努力,花费很多时间翻越它,然后你看到了山那边的景色,幡然醒悟还是山这边更好,于是我们又费尽周折回去,于是我们以猛虎的姿态,细嗅家乡门前那朵蔷薇。所以书中余秋雨说他的“苦旅”与“山河之子”的生命原点有关,如书中第二部分《我的山河》里,作者写道:“人们走了多少弯路,终于灰头土脸、青头紫红地重新抱住了它。”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叠的叹息。”这是我在本书第二部分的另一篇文章《道士塔》里读到的一句话。初读此书时,我感到浑身一冷——历史无法改变。萧瑟的秋风回荡在莫高窟空荡荡的崖壁间,唱诵着哀凄;干涸的废井之上,再也不会燃起一轮又一轮的熊熊大火,它只覆着白雪,冷眼旁观。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一代文豪也曾背负着通宵诟辱,在幽暗的狱墙面前绝望;芸草样的女子以自己脆弱的生命与对文化的渴求斡旋,她不会想到临死前仰望过的那座神圣般的书阁会被小小偷儿轻易践踏洗劫。一部载着历史的书,留着生拉、猛拽、锯锉、锤击的痕迹。

但这种寒意很快被一种流动在历史情感里的人文关怀笼罩——即使是几百年之后,也总有人会记得他们,总有人会记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历史点上一座或明亮或昏暗,或恒久或短暂的灯。至少余秋雨这样的学者记得,至少我们这样的读书人会记得,这本身就是对文化心灵的一种莫大慰藉。

从自身的角度,这也是一场沉淀之旅。到那些地方去看看吧!

隐入黄州的草莽之间吧!你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历朝历代的失意文人与你同在,像书中《黄州突围》里所讲那般“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去真诚地仰望那历尽风雨的天一阁吧!那里装载着无上的精神财富,洒落着百年来的风风雨雨,你也会如作者在本书《风雨天一阁》文中所述,问上自己一问“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踏上那冷僻的坟地吧!民族的仇恨与人类的悲悯浇铸在一起,我们需如作者在书中《这里真安静》一文中般那样警醒:“这个墓地,就是一个无法改写的历史课本。”

历史让我们照见自身,我们回望过去,生命得以慰藉,心灵得以沉淀,因而昂首挺胸地走下去。古人与我们同在,文明历史与我们同在,千秋百载,万水千山,我们共同渡过。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且拜且祭,且忆且思,且喜且泣。”

 

邵凡辉老师点评: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作者如侠客执剑,穿行在历史风云,述说着天地大美。

  


“悦读·乐享”推荐人:彭予(高一15班)


 

 

阅读推荐:三毛《雨季不再来》


 


书籍概况:

《雨季不再来》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所著的散文集,以其生命经历为主题,记录了三毛“雨季”般的青春年华。其中有青涩的爱恋,纯真的情感,亦有朦胧中显出的一点点迷茫,沉寂中渴望的一点点冲动。真实反映了三毛的少女时代。

 

推荐理由:

本书记录了三毛从17岁到22岁的成长过程,辍学、自闭、叛逆、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后,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这本书中流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为我们呈现一个别样三毛——也许不完美但却真实。

 

书海拾贝:

1、我向他跨近了一步,微笑着伸出双手,就这一步,二十年的光阴飞逝,心中如电如幻如梦,流去的岁月了无痕迹,而我,又跌进了时光的遂道里,又变回了那年冬天的孩子---情怯依旧。

2、华冈的风一到冬天就化成一条呜咽的小河,在山谷里流来流去,而我一下车,那风便扑向我,绕着我,向我低低诉说---我们不是飞行荷兰人,为什么要这样永不止息地飘来飘去---我走在风里,总会觉得身子轻了些,我长了翅膀,化成羽毛,我慢慢地凌空而起。我低低地飞翔在群山之间,呼叫着Echo,Echo,Echo……

3、这已不知是第几日了,我总在落着雨的早晨醒来。窗外照例是一片灰濛濛的天空,没有黎明时的曙光,没有风,没有鸟叫。后院的小树都很寂寥地静空在雨中,无论从哪一个窗口望出去,总有雨水在冲流着。除了雨水之外,听不见其他的声音,在这时分里,一切全是静止的。

4、车开了,沿途的橘树香味充满了整个空旷的车厢,一幢幢漂亮精致的别墅在窗外掠过,远处的山峦一层层绵亘到天边,淡水河那样熟悉地在远处流着,而我坐在靠右的窗口,知道我正在向山下驶去。

 

读书札记:

《雨季不再来》

三毛的文字不华丽、很浅显,却蕴含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共鸣感,总能在无意间触动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平淡的语言因时代的阻遏而染上时光的味道,却也为她的文字更添几分神秘与精致。

《雨季不再来》记录了三毛17至22岁所发表的一些文稿,为我们真实呈现了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过程与感受。也许读完本书后的你会有疑问,这并不像我所认识的三毛啊!但这的确是三毛生命的一个阶段,是无可否认亦躲藏不了的过去。无论好与坏,这段过往都化为她生命积淀的一部分,慢慢造就了我们所熟悉的三毛。就如一块衣料一样,它可能用旧了,会有陈旧的风华,而它的质地,却仍是当初纺织机上织出来的经纬。也许本书在技巧上不成熟,在思想上流于迷惘和伤感,但我们却可以看到三毛从一个青涩敏感的小女孩蜕变为一位成熟智慧的少女;可以认识那个追求每一个年轻人自己也说不出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的那份情怀的还未长大的三毛……

那份安静的笔调总是令人沉醉的。青涩、莽撞、迷惘,常常带着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如轻烟缭绕,质朴而又真诚,这就是三毛。她从不会拘泥于形式,总是洒脱,随性而又果敢的。“吾以吾手写吾心”,三毛就这样率性而写,为自己而写,真情流泻于白纸黑字间,谱写一篇篇华章。但这本书同样带有花样年华的璀璨与炙热,她是叛逆的,但在对生命的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来说,她又是执著的,即使此时的她初入雨季,未曾得到答案,却对生命的热情依旧。生命的神秘就像是我们所珍视的东西,值得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无尽的乐趣,不知上帝给我们的眷顾还有多少,只知道在雨季时,尽情挥霍,燃烧,雨季过了,将不再来。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留住青春。它将在某一天悄无声息地溜走,不再回头。难道我们就因此而痛苦吗?看看三毛吧。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痛苦,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其实,一生中能做一个普通的人,拥有着鲜活的生命,健康与自由,便真的是一件很值得快乐的事了,岁月的流逝,固然是无可奈何的,人们的改变,也逃不出时光的力量。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我们也会与一位心地善良的陌生人交朋友却被误解,也许我们也会因做坏事而心虚害怕,或者我们也会遇见一位影响自己的恩师,有过一场炽热却无疾而终的约会,会行走在树影斑驳的石板路上踩影子,会在黄昏时看落日温柔,在夜晚赏繁星点点,坐在窗边仰望蓝天……同样,我们可以随着她的步履游历欧洲,享受自然风光无限好;亦可以走入独属于她的世界,感受她的青春伤痛与朦胧情感。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三毛不会委曲求全,而是毫不犹豫地捍卫国家与人民的名誉与尊严……我们会惊叹于她的勇敢与坚忍,会折服于她的无畏与沉稳。而正是她坚毅的性格,广布世界的足迹与奇幻的经历交融化作她独特的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别具一格,深受读者喜爱。

熬过长达7年的自闭,三毛终于走出了雨季,迈入了花季。一如她所写到:“在那一日早晨,我会穿着那双清洁干燥的黄球鞋,踏上一条充满日光的大道,那时候,我会说,看这阳光,雨季不再来。”

很庆幸我能在青春雨季遇见三毛,这份幸运,同样送给你。

希望再一个雨季,我们再相遇。

 

邵凡辉老师点评:

作者用灵动的文笔抓住了一位热爱流浪的诗人。

  


“悦读·乐享”推荐人:韦若男、喻星澜(高一16班)


 

韦若男

 

 喻星澜

 

阅读推荐:林清玄《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


 


书籍概况:

《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是著名作家林清玄于2016年出版的一本书籍,全书47篇文章以“遗憾”为主题,以“无憾”为答案。启迪我们情如无憾,心犹天青,一步一履,自得欢心,为囿于世俗的人们提供了一方精神家园。

 

推荐理由:

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如何面对遗憾”是我们始终逃不过的人生命题,许多人为过往所困,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我们该如何解这道题,这本书中自有它的答案。读林清玄,亦是在悉听佛教的庄严与大美;读林清玄,亦是在求索生命的崇高与泰然。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中“保持静心”,享受“清淡的欢愉”。

 

书海拾贝:

1、在我们生命的岁月里,火和爱或许是必要的,但不必要弄得自己烟尘滚滚、灰头土脸,也不必一定要悲伤和烦恼。

2、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3、因缘固然能使我们相遇,也能使我们离散,只要我们足够明净,相遇时就能互相听见心海的消息。

 

读书札记:

刚开始读林清玄的散文,觉得些许寡味,细细想来,才惊觉自己已许久没有静下心来读本好书了。习惯了刷朋友圈、微博,看网上推送的真假难辨的短文,却丢了静心看书的习惯。于是坚持看了下去,渐渐地,读《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成了睡前的习惯。读它,可以静心;读它,可以明智;读它,更可以认识自己,读懂人生。

书中,引导我们发现。“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名言,我们大家都知道。可是真正去感悟生活、发现美的又有多少呢?作者用心感受生活,用情感悟生活,生活中的人、事、物,都成了作者生命的导师。朋友带作者去欣赏野芒花,作者被野芒花的美所震撼,发出了应该更加珍惜人生每一刻的感慨。想必,因为作者有发现美的眼睛,更有发现美的心,所以生命中才有这么多美好与感动;反过来审视自己,工作时劳劳碌碌,却极少总结归纳,更别说体会工作的价值。出门游玩时,记忆仅剩下朋友圈的照片,留给自己的感悟却极少。我们要善于发现,用心发现,生活的美才会迸发。

书中,启发我们惜福。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祖母,生活勤俭朴素,福气绵长。物质丰富的时代,浪费、骄奢的风气在蔓延。吃得无节制,导致身体各项指数飙升,健康问题频出;玩得无节制,熬夜成了家常便饭,给健康埋下隐患;使用资源的无节制,导致资源紧缺、污染问题严重,自然在向我们报复。惜福不是少福,而是惜福得福,让我们拥有更多的福气,更充分地享受福气。

书中,希望我们知足。《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这个书名,就表达出了此书希望我们能达到知足常乐的境界。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追求到怎么样的生活才是极致,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更高的工资、更大的住房、更好的教育资源、更高的社会地位……大家一直在追逐,奔跑。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知足,不盲目、不跟风、不急躁,去除大量虚假、多余的需求,卸下生活、学习、工作的包袱。学会知足,我们可以有“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的从容,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节制,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自信。

书中,激励我们勇敢。在困难里坦然地走下去,就没有走不通的路,这是作者给我们的鼓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需要跨过的坎,我们逃不掉,躲不过,唯有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我们才能迎来涅槃蜕变,领悟人生的真意。

《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生活中的不完美与不平衡,启蒙人生。愿我们多读书,读好书。让书带我们回归心灵的安宁自在,寻找入世出世间圆融的智慧。 

 

邵凡辉老师点评:

作者告诉我们,睡前读一读林清玄,美与福会自然滋长,《所有的遗憾都是成全》。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