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教工团支部 >> 正文内容
青年教工团支部读书活动作品展
青年教工团支部读书活动作品展
论教师的气质
——读《论语》谈心得
曾美玲
孔子生活在一个离乱的时代,硝烟迷漫着颠沛的旅途,却造就了思想界的万马奔腾,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孔子只是沧浪中之一束,却门徒三千,名留青史七十二贤人,倘若仅凭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怎能拥有这样的成就,恐怕吸引学子的还有他个人令人折服的气质。
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来自个人、一个家庭、一种职业、一类人群的气质,它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夫之以笛比喻气质,他说:“质如笛之有笛身、有笛孔相似,气则所以成声者……如虽不得良笛,而吹之善,则亦可中律。”(“质”就好比笛子本身,“气”则是吹笛的技巧,即使笛子材质不好,只要善于吹奏也能吹出好的旋律)看来气质虽然是建立在生理素质基础上的,但人的个性特征、风格、气度才是更重要的,它能够通过人们处理问题、人际交往的方式显示出来。
孔子身上究竟流露出怎样的气质?他的学生子夏评价老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子贡则认为“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而当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英年早逝时“子哭之恸”,一种比较完美的教师形象在学生眼中形成:既有师道尊严,又有温文尔雅的气度,更有善良、谦逊、节制的人生态度,还有丰富的情感,由此赢得学生的尊重。气质是一种无形的教本,身教与言传同等重要。
孔子把人的气质分为“中行”、“狂”和“狷”,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孔子认为的最高境界是合乎“中庸”的言行,他提倡“敏于事而慎于言”,但做人的谨慎绝不等于唯诺,是透出自信的“慎言”,这种自信来自“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所无法匹及的美德、智慧和气魄,即使处事小心谨慎、言语和缓,也丝毫不改教师的自信和尊严。教师不仅慎于言行,还应慎于情态,也就是孔子在《中庸》中提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学生的少年时代是非常敏感的,老师首先要调整自己复杂的情绪,泰然处理学生的问题,处变不惊的沉着、冷静也是教师所应具备的一种职业气质。然而,孔子自己也意识到“中庸”是一种理想,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狂者”和“狷者”,“狂者”是对待事情积极进取的人,但言行强烈表现于外。这种“狂放”往往表现在才华横溢的青年身上,诗人李白曾自嘲“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青年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才能在自由自在的空间中施展,教学方式的标新立异,教学内容的新颖广博,情感的自然舒展,都深刻影响到同样向往自由、新奇的学生。孔子对“狂者”却是又爱又叹,他说:“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一面爱惜其文采,一面不知如何节制其狂妄简单,这恐怕也是年轻人的通病吧。而“狷者”是指比较拘谨有所不为的人,他们能独善其身,考虑周详,拥有多年从教经验的教师在岁月磨砺锋芒之后是成熟冷静的考量,言行有所节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然而在孔子看来也可能陷入“明哲保身”、“固步自封”的境地,这两种气质在气象万千的教育天地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正如孔子所期望的,两者应该互补力求达到“中行”。
如何塑造自身良好的气质?孔子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心态,二是“仁德”。孔子曾高度赞扬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即使在充满物质诱惑的今天,也正如孔子所言,幸福与快乐并非完全来自财富,而是对待财富的平常心,坚守清贫职业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贫而无怨”才能热爱这份工作。孔子经常教育学生所谓君子应寻求心的安宁:“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当然,竞争是必要的,但它是以健康的心态为前提,其结果不是胜而骄或者败而“求诸人”(指责别人),而是要“求诸己”(反省自己)。在分数面前、评比当中,教师和学生都很难做到与世无争,但更重要的不是与外界争,怨气冲天,而是用超越自我的心态去争。无论是对待财富还是对待个人得失都安然处之,“温、良、恭、俭、让”这些美德才能不自禁的流露出来。在孔子眼中,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必须拥有良好的仁德修养,对于“仁”,孔子的解释颇多,“刚、毅、木、讷近仁”,“恭、宽、信、敏、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令人折服的气质正是建立在这些传统美德基础上的。不同于其他行业,教师需要谦谦君子的风度,其德行不仅要令学生折服,更要感染学生。我们很难像先师孔子那样拥有多重美德,教师的个人魅力往往来自某方面的个性特征,正如孔子七十二门生各有千秋而留名,或果断、或守信、或聪敏、或宽容、或朴实都能成为教师个性特征的标志,而这些标志将被学生永远的记住,甚至影响一生。所以教师的气质关系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未来社会的文化传承。
气质正如吹笛的技巧,并非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中谈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意思是坚持诚心去做,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以达到理想境界。对目标的坚持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气质。
- 上一篇:《论语》读后感[ 09-29 ]
- 下一篇:孔子的为师艺术对现代教师的启示[ 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