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教工团支部 >> 正文内容
青年教工团支部读书活动作品展
青年教工团支部读书活动作品展
《论语》读后感
彭 景
这个暑假教工团组织布置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作业”,要求每个青年教师读完《论语》并写下读后感。这是一本薄薄的册子,加了注释和译文才350页,原文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在如今这个信息网络时代,跟书店里陈列的是华丽装帧、动辄三五百页厚似砖头的大部头著作相比,实在不起眼。正是这本薄薄的书,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创造了中国的历史!
早在中学时代就已学过《论语》中的只言片语,视为为学真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句,当时就已感慨几千年前的人考虑的事情竟跟今人如此相似,甚至还有超前意识。现在静下心来,潜心把全书读完才发觉,原来孔老夫子既是懂得教育艺术的人,又是一个懂得生活艺术的人。作为一名教师,站在现代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仍然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听孔夫子教学无疑属于当时的高等教育,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才普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竟在当年的封建阶级社会提出,比历史进程提前了近两千五百年,可谓是超前的教育形式。
孔子的教学目的是明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论语》中有篇记载的就是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而孔子答法不一,并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要勉励他前进;仲由胆子大,敢作敢为,所以我要压制一下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孔子进行了不同的教诲,此例可视为“因材施教”的典型,可谓是超前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孔夫子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在现代教育学中提出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居然又被孔子超前实现,可谓是超前的师生关系。
在一生的讲学中,孔子所下的功夫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孔夫子对待教育的态度是细致的、严谨的、专注的、是毫无保留的、是呕心沥血的。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
- 上一篇:读《论语》有感[ 09-27 ]
- 下一篇:论教师的气质——读《论语》谈心得[ 0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