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教工团支部 >> 正文内容
查成林:孔子的为师艺术对现代教师的启示
青年教工团支部读书活动作品展
孔子的为师艺术对现代教师的启示
现教处 查成林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文中记载的孔子的言行中反应出来的他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和为师风范等,对我们现在的为师者们也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作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重视道德教化,强调学行并举。“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认为,不修养德行,不讲求学问,听到仁义的事不能照着做,有缺点不能改正,这是他最犯愁的事情。可见孔子立教是以修德、讲学、徙义、改过为教育的整体,而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摆在第一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对于一个“社会人”,孔子非常强调“仁德”,认为“君子”一刻也不会违背“仁”,抛弃仁德,就不能成就名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 在学与行的问题上,孔子主张学行并举,又把道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从塑造人的角度强调立志求道,立足行德,做人必须受教育,必须学习,学而能行,否则不能成为仁德的人。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只是有志于真理,而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学问也没有什么意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说的就是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又以吃粗粮穿陋衣为耻辱,便不值得同他进行讨论了。孔子的这些观点,对我们现在如何处理好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认为,言行一致是君子的基本德行,因此,他强调言行一致,以身垂范。“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认为君子的言语应该谨慎正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更要求君子要先实行自己说的话,而后再说出来。“人言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言行不一致,不知道如何立身处世。对于花言巧语,言行不符的行为,孔子是深恶痛绝的,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乱德” “巧言、……,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不仅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自己更是以身垂范,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凡是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必须身体力行,才能够教育好学生,这种言行一致、“正人必先正已”的行为风范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和自励。
孔子善于营造平等、融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淡化师生年龄差异,老师与学生平起平坐,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发言兴趣,营造平和宽松的讨论氛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丝毫不摆老师的架子,坐到学生中间,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努力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消除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谨,积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然后首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句话即激起学生发言的兴趣,创设了谈话情境。子路 “率尔而对”,“夫子哂之”,曾皙后来问起,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孔子虽然不满意,但是没有立即批评他,只是是微微一“哂”,既不让子路难堪,又小小的挫一下他的锐气,可谓处理的恰到好处。在讨论过程中,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直不紧不慢地鼓着瑟,孔子没有把这看成是出格行为而加以制止,而是默许了他的做法,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自由自在地思考,曾皙的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犹豫不敢说,孔子热情地鼓励他:“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及时打消了他的顾虑,让每位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孔子严谨笃学,实事求是,做学问坚持实事求是态度,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不但要求学生虚心求教,勤奋学习,自己更是终身好学的表率。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直到晚年,还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博学多能,仍坚持终身学习,不愧为其弟子之师表。他的弟子评价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他的言传身教对他的学生影响之深刻。虽然他所在的时代距今已两千多年,但他的为师艺术,仍是今天我们这些为师者的楷模。
- 上一篇:论教师的气质——读《论语》谈心得[ 09-29 ]
- 下一篇:学会生活 ——读《论语》有感[ 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