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永远的华师一情结

作者:陈水源(1966届4班校友) 编辑: 来源:华师一校友会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5日 点击数:

 

2010年,为迎接母校六十年大庆,学校编辑了《永远的华师一系列丛书》。在该丛书《校友情》册中,收录了我的一篇短文《华师一情结伴我终身》。

说起华师一情结,有几个节点是终生难忘的。

一、差点与华师一失之交臂

1963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在报考华师一的同时,我也报考了湖北省航运学校(我父亲是省航的职工)。不久,几乎同时收到了华师一和省航技校的录取通知书。因母亲没有工作,还有两个弟弟,父母希望我读完技校后早点工作,以便改善家庭环境。得知这个消息,班主任莫文博两次上门做工作,我才来到华师一。

二、一度被国家选录为留学生

1966年高中毕业,教育部和外交部在湖北联合招录留学生,湖北有8人被录取,华师一附中有巩保山和我。我只记得招录是在省教育厅进行的,体检搞了三次,祖宗三代都查了。当时我心里明白,并不是我的成绩特别优秀,所谓的“根正苗红”大概起了作用。这件事后来因“文革”而泡汤。

三、两遇麻烦见真情

19668月,我在湖北大学因“文革”观点与该校学生不合,发生争论,随后被围困,继之被推推搡搡。危急关头,站在旁边的我校同学急忙从侧门跑回学校搬救兵(当时,湖大和华师一有侧门相通)。过一会儿,只见王三元同学带着一帮人赶来,大声喝止,那帮人才散去。我高高兴兴地随三元回校。

19679月底,我回黄冈老家走亲戚,言谈中,被有的人认为是对“文革”不满,遂被告发,带到公社人武部。当晚,人武部打电话到学校,龙小乐、张锦连同学接电话后,立即带着介绍信,连夜乘船赶到团风,并走近十个小时的夜路,于次日凌晨赶到,见我没有什么事,这才放心。当年国庆节,我们三人是在黄冈那贫瘠的故乡度过的。

四、投笔从戎,援越抗美

1968年,我在华师一附中报名参军,第一个被录取。当得知是前往越南援越抗美后,我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诗句:慷慨红河献热血,悲歌长江家魂还,思想上作了相应的准备。在越南,我兴奋,我努力,于1969年在越南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在工厂干钳工,猛钻技术

1972年,复员回汉,在武汉长江仪表厂(后武汉复印机厂)干钳工(模具)。由于我的数学基础较好,又自学了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等,我不但做模具,还设计模具,在工厂的复员退伍军人中,有点影响,很快当上钳工班的班长,并带领钳工班的同志搞技术革新,受到厂长重视,以致创造了奇迹。1976年,工厂将我爱人从黄石调回武汉,两个孩子也随母入户武汉。

六、不失时机,报考大学

1977年,高考进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湖北省直、武汉市直机关工作,其中1989年至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进修。武大带薪,三级工工资学习;人大带工资、奖金学习。我深深地感谢党,感谢国家对我的培养。

七、法律服务,报效母校

2001年退休后,与校友、战友张康彦会合,从事法律服务,并于2009年受聘任母校常年法律顾问。可以说,1963年我是华师一的学生,现在还是华师一人!这可是半个多世纪啊!

以上几点,终生难忘。我感到,华师一所给予我们的弥足珍贵。我以为,很重要的是一种担当和承载的精神。事实上,这种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如果说在部队、工厂、学校以及机关,我还算幸运地、顺利地走过来了的话,毫无疑问,华师一附中“三加二”的高中生涯所打下的基础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华师一情结怎么能不伴我终身呢!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