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方威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9日 点击数:

课题负责人: 方 威

内容摘要:华师一附中是全国著名重点高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德育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阐述在高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策略,探索华师一附中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之路。从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策略中多方面论述,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建设 教学模式 策略研究

 

第一章 问题缘起

一.在高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宗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和追求社会进步的艰辛历程,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国情和国史;在此基础上,深刻地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该课程历史教育功能的实现。目前各高校开设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如今,在中学生中,除了文科学生外,大多数理科生逐渐淡漠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尤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目前省内外各高中并没有相应的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大多是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或者是优秀学生通过党校学习获得相关的党史知识,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把历史当作一门应试的科目学习,而并不是要通过学习从中汲取有关中华民族优良革命传统的文化,更谈不上华师一附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而还有相当多数的学生想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历史,却苦于受到教材内容的局限与教师课堂教学的局限而不能充分了解到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现行的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描写过于简洁,很多重大的事件未全景展开,导致学生历史知识的残缺不全。中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大高中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的兴趣和深入理解,需要形成相关的课程体系,对高中生进行历史必修课程之外的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使得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就树立良好的主流价值观,从小立志为社会主义中国奋斗。

我准备进行的这一课题,尽管冠名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则是进行校园历史文化建设。目前华师一附中有诸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多种类型的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历史文化的宣传上则显得稍显不足。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立足南京,每年都会举行很多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文化节,比如:    

20141210下午,高一年级“为了明天,拥抱和平”12·13历史知识竞赛决赛在学生剧场如期举行。本次活动进入决赛环节的班级分别是1班、6班、9班、11班、12班和14班。本次知识竞赛决赛分必答题、抢答题、猜词题、风险题和才艺展示题五个环节;主要考察同学关于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和二战以及东亚和平、和解的相关知识。在整个比赛进程中,同学们展示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才艺展示环节,有的班级慷慨高歌《大刀进行曲》,有的班级犀利点评日本教科书的史识错误,有的班级精彩诠释中国军人的《亮剑》精神,整个比赛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通过举办历史知识竞赛的方式来铭记12·13这段历史,是我校历史组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的德育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能更深刻地感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痛,更好地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2010626上午,历史教研组邀请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刘成教授为我校选修和平教育的学生开设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刘成教授首先高度赞扬了我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和平教育选修课的创举。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内,刘成教授以对话体的形式,与同学们交流了积极和平、消极和平、战争究竟为谁而战,恐怖主义的根源等话题,从而使同学们对于和平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次讲座内容广泛,知识丰富,刘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广大同学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讲座,增强了同学们珍爱和平的信念,对于我校的和平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本次讲座由我校教研处卢新建老师主持,历史教研组组长陶建萍老师等教师参加。

——《我校邀请南大教授开设和平教育讲座》,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像这样的活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已经举办过很多次,但是笔者自来到华师一附中,尚未有专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在我的印象里,章开沅和马敏都莅临华师一附中,但是那是对教师的培训讲座,而不是针对学生。华师一附中所在的武汉市在近代里曾是开风气之先的租界所在地,汉口江滩鳞次栉比的西式建筑一面响彻着旧日汉口文明开放的足音,一面又是近代饱受外敌蹂躏的见证。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太平军与清朝军队征战武昌,北伐战争的铿锵步伐踏遍武汉,八七会议的转折引领共产党革命方向,到抗日战争期间武汉保卫战,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突破天险横贯长江,建国后武汉工业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经济的迅速腾飞等等。武汉儿女为革命披肝沥胆,也留下了很多历史文化的遗迹,如何挖掘这些遗迹,彰显武汉精神,要从校园做起,从华师一附中做起,我们可以每年举办历史文化节,在诸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武汉沦陷日”等纪念日进行相关纪年活动和研讨,有利于促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武汉也是全国高教重镇,但是目前的华师一附中在文史哲的人文环境的建设上稍显不足,整个学校弥漫着浓厚的以培养理工科拔尖人才为办学目标的气氛,从高一年级起,尽管有政史地课程的开设,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所开课时要么被学校各类活动冲掉,要么被理科教师“借去”,要么沦为理科作业的自习课,诸如这种现象,尽管是整个中国的大的氛围,但是作为全国名校华师一附中,不能如此急功近利,应该彰显名校风范,切实做好以文史哲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华师一附中能真正成为各类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成长的园地。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

在高中开设《中国近现代纲要》校本教材,并不是对历史必修教材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补充讲述,而是基于爱国主义的角度,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入手来普及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因此,在进行课程建设前,需要了解学生对开设该门校本课程的关注程度,以便更好的促进这么课程教学的开展。

从实际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高中生认为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十分必要的。并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肯定,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增加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有学生说,虽然初中学习过历史,以及在高中课堂上同时也在学习历史必修内容,但是仍然满足不了他们对中国近代现代史学习的欲望,总的来看,高一倾向于学习文科的学生和倾向于学习理科的学生对开设这门课程的感受是有差距的。倾向于学习文科的学生对开设该门课程普遍持欢迎态度,而倾向于学习理科的学生有的持欢迎态度,有的认为没有必要,但是总的来看,希望开设该门课程的学生还是居多。因为他们想更多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趣闻轶事,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同时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为以后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打好基础。从一些高中生的问答可以看出,部分倾向于学习理科的学生对历史课程比较淡漠,这实际上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

    我们现在先来看上海中学生历史课程改革的情况:

淡化“毛泽东、长征、殖民侵略、革命、战争”,盖茨取代毛泽东;大幅削减古代史内容,用所谓当代文明史取代中国史;营造所谓“和谐史”,革命、战争、苦难内容被大幅删减,南京大屠杀内容只在初中部分简单提及;高中部分完全抛弃传统中国、世界编年记史的方式,改用一部笼统的“人类文明史”代替……

  于今年9月正式启用的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参与编辑此版历史教科书的人认为这个争论不但迟缓而且没有任何意义;上海市教委则以课改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一切未有定论为由,对此事采取不予回应的做法。

  争论源自《纽约时报》

  “盖茨代替毛泽东”的说法就来自于《纽约时报》记者约瑟夫·凯恩91日的一篇报道《毛在哪里?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这篇报道同时也被《国际先驱论坛报》转载。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春生那些被网民批判的历史观点就来自这篇报道。后来,这篇报道被国内的《青年参考》摘编转载,主要内容被国人广知。

  917日,周春生在和记者不到5分钟的通话中,表现出对《纽约时报》报道的不满:“《纽约时报》对我的话进行了断章取义,以后我不会就教科书接受任何媒体采访。”

  四大争议

  新华网等几个大型的门户网站都开辟专题,从教材的内容呈现、编写的指导思想、实际运用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通常教科书的比较等多个角度对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进行讨论。

  争议一:内容删减体现创新精神

  反对者:高中生不知中国近代屈辱史

  赞同者:强调殖民史不宜造就人才

  新版教科书,初中的中国史和世界史被从三年压缩到了两年,而高中仅有的一年历史课如今只集中于文化、思想、文明。高中部分甚至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本历史书,王朝更替、国家兴亡,革命与战争,殖民与反殖民等传统的历史编纂内容全部都没有,通常的编年的历史时代也不见,代之以“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等泛泛而谈的内容。

  反对者认为,学完这套教材,你基本上不知道各个西方国家的盛衰,你也不会知道中国近代的屈辱,你也看不到十月革命,法国革命,也不会知道拿破仑、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的具体事迹。

  持赞同意见的香港大学教育学副教授白杰瑞认为,学校课程应该跟上时代。过多强调殖民时代民族苦难的历史,是否能造就今天的上海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争议二:文明史取代编年史

  反对者:这是消灭历史

  赞同者:走出只关注领袖的历史

  据200411月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穴试行稿?雪>说明》:初、高中的课程内容都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文明史为线索、框架而编制的。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与成果的各个重要层面,以点带面,凸现文明特征。

  反对者认为,这就是在消灭历史。一套没有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历史教科书”,到底想给青少年传播怎样的历史观?

  赞同者认为,对于一个初高中生来说,不知道汉武帝和不知道路德维希二世都不重要。只要通过六年的历史学习,他能了解到自己所归属的中国文明的魅力,能做个地道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不至于被淹没同化在复杂的种族人群中是教育的成功。

    争议三:全球史观完胜民族史观

  反对者:培养爱国主义最重要

  赞同者:这才是历史的完整形态

  高中教科书不分中国史和世界史,只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出发阐述历史。侧重介绍宏观的历史框架,比如法系、民族国家、瘟疫、种族与人口等等。

  反对者说,这种所谓宏观的全球史观,和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地对比:目前,世界各国对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该如何编写,该承载怎样的教育功能,看法却惊人的一致,几乎都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赞同者则认为历史本是互相关联着的。全球史观更倾向于一种人类学的宏观角度,抹去后代人为设定的国别与编年,将历史以最原始最统一最完整的形态展现出来。历史教育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记住多少事件发生的时间,而是培养学生思考历史的方法和能力。

  争议四:时代元素代替经典历史内容

  反对者:这还叫历史书?

  赞同者:以新世纪的名义

  新版教科书增加了文化和科技等新课题,经济成长、发明创造、对外贸易、政局安定、全球化和社会和谐出现在教材里;摩根、盖茨、纽约股票交易市场、美国太空船、日本子弹列车等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事物也都出现在新版教材的显著位置。

  一名高中教师在网上讽刺说:“你想要学生记住古代服饰的设计,还是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被一些解说旧风俗和服饰的篇幅取代,这到底是历史书还是百科全书?

  赞同者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年代,人类对事物认知也应该允许有其侧重点。全球化经济,地球村共存、和谐社会、和谐人生应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因此经济改革需要教育的改革来适应。以新世纪的名义,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需要,教科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淡化中国近代屈辱史》,《东南快报》,2006

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必然涉及到中国近代屈辱史,必然涉及到毛泽东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事迹,对于中学生来讲,记住屈辱史并不是助长他们的仇恨心理,而是更好的了解中国近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在问卷中,笔者要求学生列举出哪些感到困惑的瘟疫,结果学生列举出了上百个,比如:慈禧太后在晚清历史上究竟起到什么作用?蒋介石是如何上台,如何打败各大政敌的?市面上有没有全面讲述中华民国史的历史书籍?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为什么还会犯错误?究竟该如何正确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等等。虽然这些问题不能涵盖当代高中生的全部思想,但也的确是学生思想中的困惑。因此,诸如淡化中国近代屈辱史,并不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必由之路,如果在中学阶段淡化屈辱史,到了大学阶段即更没必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现象:

2015年开始,英国推出的高中课程(A-Level)历史科目的教学主题将会发生变化,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以及成吉思汗都将列为新的教学主题之内。另外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受殖民之前的非洲王国也会被包括在新的教学主题之列。

——环球网报道 记者 乌元春

我们发现西方国家的高中教材里增加了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内容,我们中国又何必淡化近代中国屈辱史的教学呢?这说明西方国家越来越重视崛起中的中国发展的历史。如果我们在高中生里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可以针对性的把问题讲深、讲透,学生就能建立起对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的立体的认识。

从以上调查中,笔者既受到鼓舞,同时又感觉到任务的艰巨,受到鼓舞,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持支持和赞同态度,感到责任重大,是因为如何把这门课建设好,还需要笔者在该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上付出更大的努力,尤其是如何通过这门课对广大的高中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才是本课程建设的难度所在。

 

第二章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思考及探索

 

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笔者将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教育思想观念
高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涉及到传统意义上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主干知识,描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对高中生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的观念,诸如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等,是必不可少的开展教学的形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囊括了各党各派的政治抉择和军事斗争,但其核心是要向高中生普及一般的历史知识,以此展开爱国主义的教育,在课程建设中,在编写教材时应该考虑到高中生的实际,即去掉繁难的概念解释,代之以生动活泼的故事描述。因此,教师应该更多的搜集故事性的素材,以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为例证,串联起对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讲述。

二、教学过程:

这是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核心部分,即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 更多内容请点击:《高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