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历史微课堂“学生讲坛”的探索》结题报告

作者:刘新还 王晓莺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点击数:

负责人:刘新还 王晓莺

一、研究概述

1、研究的背景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历史老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关键学习能力。本课题是在我校提出“两把两重”的新课改理念下,我校高一年级历史中心备课组集体实施的课改方案之一,突破了传统的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将课前五分钟的微课堂交给学生发挥。

对于这一课改方案,我校此前并未大规模实施,也没有进行实际实施效果的研究和总结的成果,因此本课题将围绕这一课改方案进行研究和探讨。

2、目的、意义

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已经流传了几千年,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来拔尖人才?”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时刻在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符合教育规律吗?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怎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呢?带着这些思考,我们高二备课组所有老师对于新课改进行了深入讨论,认识到: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古老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关键学习能力,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而本课题正是在这一共识之下的思想结晶,通过让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演讲,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资料、总结和提炼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展现学生的自我风采。通过分析和总结高一年级历史微课堂——“学生讲坛”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总结高一年级历史备课组实践“两把两重”课改理念的经验和成果,有利于我们下一阶段课改的深入推进。

3、课题界定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2013级高一年级全体同学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学生讲坛,就是每节历史课前5分钟由学生进行演讲,要求演讲内容与本课所学内容相关,但不能是书上原有知识,学生提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老师对学生的演讲进行方法指导和质量把关。演讲结束后进行总结,采取让学生互相点评,老师总结的方式,既肯定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又要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

二、目标、内容和创新

1、研究目标

探索历史微课堂——“学生讲坛”的实施方案规划,老师对学生的课前演讲进行方法指导,总结“学生讲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能力,了解学生对于“学生讲坛”的态度和看法,为下一步的课改积累经验和提供思路。

2、研究内容

传统的教学法以知识的教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收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习惯不好,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甚至会消极的反抗。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深入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能力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关键能力?我们的课题就是要通过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关键学习能力。

3、主要创新

    科学研究表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只有5%,而这一教学方式也是传统课堂上老师最广泛采用的方式。历史微课堂——“学生讲坛”是我校高一年级历史备课组在“两把两重”课改理念下,在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过程中的创举。通过改革学科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真正将方法教给学生,将时间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研究方法、措施和计划

1、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根据课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课前自己通过查阅图书和上网查阅资料,自己收集、提炼和总结收集到的信息,准备演讲稿,进行修改。

2)小组协作法:有些比较大的课题,划分课题小组,小组成员3-4人,可以自由协商分工,共同完成同一课题。

3)实地调查法:有些演讲的课题内容切合实际或者跟武汉的历史相关,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利用假期去图书馆、博物馆和历史遗迹进行实体调查。

4)个别辅导法:对于学习和演讲能力稍差的学生,老师将会采取个别辅导,从方法和内容上进行指导。

5)集体讨论法:对于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课题,老师会组织一部分同学共同讨论和帮助;在学生演讲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老师最后进行总结。

2、措施

1)备课组老师集中讨论,探索“学生讲坛”的实施方案;

2)学生在课前演讲的准备过程中老师进行指导;

3)对学生的准备过程和演讲过程通过图片、视频和文字的记载

4)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对课前演讲的认识和体会

3、计划步骤

1)前期准备20139月)

研究方案:备课组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讨论课题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方案,论证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达成集体共识。

理论收集: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国内外教育界对高中历史课堂演讲的理论综述、成熟做法,了解其他老师的做法,学习和借鉴其实施的成功经验。

宣传和规划: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让学生们认识到课前演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提前订好演讲课题,对他们进行方法讲解。

2)中期执行201310月至20147月)

    每个老师在各自班级中实施统一制定的方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认真点评和总结。通过照相和设置学生活动的视频来保存学生的成果,收集学生课前演讲的演讲稿。在集体备课会上讨论,总结经验,对后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布置。具体分工如下:

刘新还: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分析

王晓莺:视频、图片成果的收集和整理

李迎超:课题文字方面成果的整理和总结

3)后期结题20149月至12月)

进行学生反馈调查;

进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学生活动能力考查;

组织研究性课题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与结论

1、课题研究的效果

    我们发现,通过历史微课堂——课前五分钟小演讲的锻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表达能力更强了,站在讲台上的胆子更大了。学生们收集信息,提炼信息,总结信息的能力明显加强。以前遇到历史主观题不知道怎么答,现在居然能洋洋洒洒写出上千字的历史小论文,其论述、表达能力的提高,让老师们大为赞叹。

学生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大大开阔了眼界,让他们了解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也让他们懂得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就是对史料的运用,掌握了史料,你就掌握了话语权。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到老师办公室借老师的电脑查资料,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甚至有些学生阅读了好的书籍之后会推荐给其他学生和老师看,班级里面的书越来越多,图书角从无到有,其中历史方面的书籍占了一半的比重。历史课前小演讲,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中的智慧、感受到了历史思维中的张力与挑战。

学生们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很多学生对演讲非常重视,提前很长时间收集资料,并且制作出非常精美的PPT。很多学生以前站在讲台上面露腼腆之色,说话结结巴巴,经过课前演讲的锻炼,居然能够出口成章,说话更有调理和逻辑性了。很多学生讲过一次还觉得不过瘾,还主动要求多几次演讲的机会。

2、课题研究的成果

1)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了学生的课堂演讲的过程,保留了大量照片与视频。

(2) 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原创的演讲稿和PPT文件。

(3)演讲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写下对于活动参与的总结和反馈。

(4)  课题组成员讲一听十公开课,展示了学生课堂演讲的风采。

附件一:各班学生五分钟演讲风采集锦:

 

附件二:部分同学参与活动后心得体会

……

更多内容请点击:《学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历史微课堂“学生讲坛”的探索》结题报告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