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激发高中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陈华彬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兴趣历来都是教育界特别关注的话题。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兴趣是开启知识的钥匙,学习取得效果的优劣往往来自于学生对知识感兴趣的程度”。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学习兴趣问题也倍受重视,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离开了它几乎无法开展,当前流行的三维度教学目标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被称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可或缺和最高境界。即便从最世俗的高考考试而言,试题的设置也在悄悄从能力测试向价值观、兴趣等考察方向转变。既然学习兴趣如此重要,就应该被一线教师所高度重视。
高中地理是一门关注人类生活空间的学科。其内容贴近生活,实用价值高,可引起学习者的兴趣点较多,然而,地理学科由于其对空间感的要求过高,一直被学生认为是和物理并驾齐驱的隐晦难懂的“头痛”科目。正如布鲁纳所言,知识难易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之一。较大的学习难度无疑给满怀兴趣学生当头一棒。实践中,往往是学习高中地理两个月不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大大减退。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为高中地理学习和教学的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有价值。几乎每位高中地理老师都知道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然而,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教学却并不多见。甚至出现一些偏见,比如,误认为上课学生活跃就是激发兴趣,或者,认为靠家长和社会的压力来推动学生学习就足够了,等等。结果非但没有解决学生兴趣问题,反而破坏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致。因此,在当前高中的地理课堂中,一套科学的激励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亟待出现。就本人而言,关注学习兴趣问题已经多年,也总结了不少心得,本课题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系统化,也期待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其他地理老师、甚至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套成熟的激励方法借鉴。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兴趣问题相关研究
对兴趣的研究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提出愉快教学以及兴趣课程等概念;卢梭在《爱弥儿》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教育原则,并倡议实施以兴趣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目的选择;裴斯泰洛奇则呼吁“兴趣是学习中的头等大事”使得其兴趣教学观同他的教育学说一起被后人广泛接受。19世纪初期,赫尔巴特教育学派崛起,将兴趣作为一个专有概念提出,掀起了兴趣研究的高潮。进入20世纪,兴趣问题研究进入了空前发展时期。美国人杜威走在了最前列,他在《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一书中首先系统地阐述了兴趣及相关的理论。后来者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苏联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把智力与兴趣联系起来,他坚信兴趣具有促进智能发展的意义,他还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儿童良好情绪会对培养学生学习愿望起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儿童从学习中所得到良好的情感,从这种情感中产生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欲望。美国教育学家拉扎若斯认为兴趣具有促进努力学习的功能,兴趣较浓的学生比智能较高的学生在学业上更占优势。艾琳认为兴趣代表了一种典型方式,即带着目的或目标去了解新颖的、不确定的或令人困惑的现象。博金提出许多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和保持兴趣的方法。Entin & Klare和 Baldwinetal提出,兴趣与先前的知识对理解都有着显著影响,但是二者又彼此独立地起作用。Devine 与 Hare经过长期实验得出了先前的知识对理解有着显著影响。Anders 与 Osako发现先前的知识和兴趣都有着微弱的作用。美国人海蒂( Hidi) 提出对兴趣的两分法: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这种划分方法目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她将个人兴趣定义为跨时间发展的、相对稳定的一种个体倾向, 它和增长的价值、知识和积极情感相联系;而情境兴趣被看作是对环境输入的一种反应,且包括兴趣被诱发和兴趣被保持两个阶段。Schraw 认为个人兴趣具有持续地指向某一具体话题的内在动机的特征,也是个体具有的认知和情感品质,是内部激活的,而情境兴趣则是可以转换的,它由环境激活并依赖于具体情境,它自发地产生并很快地消退。亚拉斯和高尔曼提出了知识图式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或者通过同化提高现存图式或者通过顺应改变图式来提高兴趣。KST 认为高水平和低水平的知识对兴趣都没有影响,中等水平的知识应该对兴趣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这和琴斯科的倒“U”模式一致。亚拉斯和高尔曼的实验也支持了情境兴趣和知识呈曲线关系。这些发现可能都说明某一特殊主题的知识和总体领域的知识对兴趣的影响不同。
总的说来,国外学者对兴趣问题研究的时间相对较晚,兴趣问题也随着行为主义和主观心理学派的纷争而起伏变化。就当代兴趣问题的研究而言,学者们认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应该从课堂上的归属感,任务的认同感,模仿新的技能能力,可操作的背景知识课堂形式的新颖性等几个角度入手。
2.国内兴趣问题相关研究
与西方学者相比,国内对兴趣概念的提出较早。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者”的著名论断,并较系统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进入近代,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和教育趣味》、胡适的《劝人发痴》、朱光潜的《谈趣味》、《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徐锡龄的《儿童阅读兴趣的研究》、艾伟的《儿童兴趣之研究》等掀起了兴趣研究的初潮。建国后,国内兴趣研究深受前苏联与欧美学术影响。袁长在、甘雨泽等人将苏联人索洛维契克著的《学习与兴趣》翻译成中文,介绍了其实验与研究。李洪玉、何一粟则通过《学习动力》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国外有关学习兴趣的研究。章凯的《兴趣与学习》重点介绍西方国家近 20 年的有关学习兴趣的研究成果,他还通过实验研究学习兴趣对阅读中的理解监控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兴趣较高的被试者认为比兴趣较低的被试者所填的词语具有更高的正确性。夏志芳教授阐述了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生动的教学语言、情感的感化等几个方面来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苏筠认为应重视受教育者的兴趣水平变化,要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兴趣水平需要信效度较高的测量表。陆希舜则从明确学习目的、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情感教育、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倪玲杰提出要从利用地图等工具进行直观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增长地理知识;要开展课外活动,深化知识,丰富学习情感等方面来激发学习兴趣。胡良光提出要充分利用新版教材来激发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徐鑫阐述了如何针对中学生学习的不同状态,通过提高中学教师的素质,设置课堂教学的情境,以趣来激学,利用及时反馈信息和合适的评价方式等途径来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的来说,国内对兴趣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学习西方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以学生、课堂和教材为研究中心,讨论了利用现有的条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主张通过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来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还认为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对课堂过程进行大力改革。
三、理论依据
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在控制论基础上,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拟合计算机程序过程,形成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如下图1所示。
在信息加工学习过程模型中,“执行控制”和“期望”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所谓“执行控制”是指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所谓“期望”是指学习兴趣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在这两个框架的作用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加涅尝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会学”,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2.STS 教育理论
STS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英文头个字母。作为当代西方科学教育改革的产物,STS的出现折射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科学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型,它凸显了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内在需要,并且其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产生内在学习兴趣的激发点。STS 教育不仅呈现给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去思考地理问题,这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STS学者亚格尔和哈弗斯坦经过多年发现:学生在学科课程中选择那些知识内容并不仅仅缘于这些知识是本学科的基础,而是因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否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此此种思想,当前国内外的教育者和学者均持赞同态度。换句话说就是以社会为主题的课程形式更能引起学习兴趣。
3.“儿童兴趣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学者克拉帕雷德于20世纪末期对儿童研究运动过程及相关实验成果进行了系统化的回顾和概括,并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最详尽的论断。该学者从儿童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为出发点,来划分儿童心智发展的历程。这为深入认识儿童心理,细化教育工作提供了较早的心理科学依据,也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兴趣分类理论。他对儿童兴趣发展划分成了三个大的阶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获得和试验阶段
(1)感知兴趣期(0一l岁)
(2)语言兴趣期(2一3岁)
(3)一般兴趣和智力觉醒期(3一7岁)
(4)特殊目标的兴趣期(7一12岁)
第二阶段:组织和评价阶段
(5)情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兴趣,专门的兴趣和性的兴趣期(12一18岁)
第三阶段:生产阶段
(6)工作和将各种兴趣从属于某种高级兴趣的时期(18岁以后)
克氏的阶段分类法具有时代性,抓住了两大主题——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兴趣的研究和对儿童智力发展研究,开启了兴趣测量学的开端。自此,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成为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重要主题之一。克拉帕瑞德的兴趣分类法是最早的一个兴趣心理学范式,他的研究对未来的心理学大师皮亚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杜威的“兴趣观”
杜威是20世纪初期最伟大的教育学家,也是“兴趣心理学”的开创者,其一生著述众多,比如《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等。在这些书籍中,他表达到了自己对兴趣的看法。本文在此简单摘要其代表性的观点。在杜威看来,兴趣是源于本能和需要的一种习惯;是生长和能力的表现,即兴趣意味着发展、成长、进步;是自我与对象和活动过程的统一,即表现为一致性或一体性;是有目的的经验活动的态度和动力;是积极的、动态的、个人的;包括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和个人的情感倾向三种倾向。他还认为,儿童与生具有社交、探究、制造和艺术四种本能,与之对应的就是四种兴趣,即交谈或交流方面的兴趣、探究的或发现的兴趣、制作或建造的兴趣和艺术表现的兴趣”。他认为,兴趣可分为四类“活动的兴趣、发现的兴趣、纯粹理智的兴趣以及社会的兴趣四种,”“所谓活动的兴趣是指对某种活动专心致志和全神贯注,不仅获得身体上的能力,而且也具有理智上的意义;所谓发现的兴趣是指对以恰当的方法使用恰当的工具达到某种目的的兴趣,具有理智的特点;所谓纯粹理智的兴趣是指对达到目的或产生结果的方法和原因的兴趣,表现出兴趣从实践方面向理论方面的转变;所谓社会兴趣是指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兴趣。”他还认为兴趣应包括“直接和间接兴趣”,“在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间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界线”,“真正教育性兴趣的活动,其类型大致因年龄而异;因个人天赋而异,因以前的经验而异,因社会上的机会而异”。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与方法
1.研究目标
(1)寻找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点,有效把握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心理准备状态,为有效教学提供动力参考;
(2)结合相关理论,从实践中寻找一套行之有效地激发高中学学习地理的兴趣方法,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提供借鉴。
2.研究内容
(1)探究激励学生兴趣的教育学主要观点;
(2)调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地理事实;
(3)访谈了解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技能;
(4)形成激励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基本方法。
3.研究对象
华师一附中文科班老师与学生,这里主要指的是高二文科生。
4.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法。为了确保结论的科学性,本研究将搜集大量文献,寻找前人对学习兴趣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惯常做法。然而,本研究更多地强调学习兴趣激励的实践性。故此,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偏向于大量的访谈,访谈有经验的老师和学习者本身,以及大量地观察地理学习优秀生和后进生等的具体表现,从中找到阻碍和激发兴趣的关键点。最后,还要通过课题承担者本人的教学去印证激励方法的有效性及注意事项。
5.课题属性
个人课题
五、研究计划与措施
1.研究计划
2014年1月至2014年3月 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制作文献综述;
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 访谈和调查师生关于地理学习的兴趣问题;
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 提炼和制定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南;
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对相关方法再实践,修正激励方法,并会变成
报告,完成课题的结题工作。
2.具体措施
(1)通过搜集资料、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方法;
(2)在上述科研过程的支撑下,制定初步的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手段;
(3)用自己的亲身教学实践这些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4)对实践后的教学报告,进行再实践,挖掘方法深度与广度,以确保所得出结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六、研究过程与结果
1.研究过程
本研究主要是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为了寻找此途径,本研究制订了相对较为严格和科学的实施计划与方案,整个研究过程也基本依照这个过程展开。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相关问题,查阅图书和文献、购买图书和材料、阅读材料,提炼研究的核心;第二阶段主要依据确定的主题,展开了学生问卷调查和学习兴趣量表调查,并对相关老师进行了访谈;第三阶段主要是分析了相关结论,查找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原因,并以此制定相关策略;第四阶段是试验校正阶段,主要是针对本人所带的两个文科班,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展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实验,取得了良好结果。下面本文将课题研究中主要的活动,以及从活动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简单介绍如下:
(1)地理兴趣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为半开放性问卷,其问卷制作经历了初定、预访、修订、预调查和最后制卷几个过程。调查主题主要是华师一附中学生,内容主要偏向于对地理课程、内容和地理老师的偏好等方面,尝试探索三者与学习地理兴趣的关系,其内容见附件2。对问卷的信效度Cronbach’s a系数分析,得出系数值分别为0.948、0.899和0.845,由此可见,问卷信度较高。问卷发放110份,回收102,回收率92.7%。对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发现:第一,地理课堂授课方式单一严重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第二,地理教师的亲和力和授课能力影响到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绩;第三,地理知识的难度也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影响;第四,相当部分学生期待学好地理,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形成地理学习的兴趣。
(2)地理兴趣量表测量 学习地理兴趣量表分析本不在此次调查计划之中,通过对前期地理兴趣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地理成绩有某种相关性。为了探明这种相关性,本研究主要以本人所带班级学生为主体,展开了学习兴趣与成绩相关性分析,详见附件3。样本数量80份,回收79份,回收率98.8%。通过兴趣量表调查发现:第一,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学习成绩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得分与地理成绩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保持较大的学习地理兴趣对促进学生地理成绩提高有帮助。从此次量表测量可以看出,部分样本出现兴趣与分数相关性差、拟合度低的现象。为了实验的科学性,本研究展开了相关的追踪调查,手段主要包括,教师观察、个人谈话、家长访谈等等。综合这些调查结果发现:第一,学习兴趣的培养部分是来源分数的激励和学生所遭受的社会压力;第二,学习兴趣并非影响学生成绩的唯一因素,智力水平、师生关系、试卷设计、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第三,由教材、课堂和教师等所构成的积极兴趣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持续影响力,一旦其他学习条件发生变化,学生成绩立刻出现上升趋势,而“压力型”兴趣培养中,一旦“施压体”消失,学生学习的成绩会出现下滑现象。
(3)兴趣课堂同课异构 为了更详尽地分析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本研究还展开了同课异构的兴趣问题尝试性探索。其具体做法是同人不同班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共同讲述一个主题,即复习课——东南亚地区。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谈话、课后测评等方式,了解学习方式变化对学生学习及其兴趣的影响。通过实践发现:第一,课堂组织形式变化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帮助,比如,圆桌讨论式比教师讲授式更能活跃班级氛围;第二,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在于联系生活,与生活接轨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如,假设学生去东南亚旅游可能的所见所闻等;第三,设问技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递进性和幽默式的设问组合更易被学生接受;第四,图文并茂比文字描述更有吸引力,以图引导可大大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
(4)其他相关研究手段 除了上述几种研究方式之外,为了增加课题科学性,本人还尝试了“专家”访谈、趣味试题设计、选修课开设、教师教学追踪等方式展开相关探究。尤其是,在专家访谈和教师教学追踪环节给本研究的启示最大。现将相关研究的心得记述如下:第一,资深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培养方法各异,有的重视师生关系的处理,有的重视课堂知识的处理,有的通过“威权”压制;第二,趣味试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形成学习的强大动力;第三,“威权式”教学比内容趣味性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会严重破坏学生对地理知识、教材和教师的感受性。
2.研究成果
(1)开设文化地理选修课,并获得“2014年年度优秀校级选修课”,详情见附件5及学校表彰表。
(2)研究性论文—— 激发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该论文也是本研究的最为重要的结论,论文指出激发高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应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正确引导外部舆论、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科学改变地理教学过程与方法、及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开设必要的地理选修课、学习激励的日常化等方面入手,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详见附件1。
(3)同课异构——世界地理之东南亚,课堂实录见附件6。
(4)地理趣味试题设计,主要为2014届湖北省第一次八校联考试题选择题设计,详情请查阅相关网站。
七、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 王承绪译 民主主义与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田本娜 外国教学思想史[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施良方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M] 1992
[4] 高光珍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 曲阜师范大学 2006
[5]赵兰兰 汪玲 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 首都师大学报 2006.6
[6]王同军 司继伟 兴趣研究现状与进展[J] 山东教育学院 2006.1
[7]夏志芳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 ]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8]胡良光 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 池州师专学报 1996
[9]谢江阳 创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与途径[J] 教育艺术 2004.3
[10]宋风宁 苏良亿 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J] 教育探索 2005.1
[11]陆希舜 中学地理教学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
- 上一篇:《如何激活科技实验班学生创新意识与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12-16 ]
- 下一篇:《科技试验班数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报告[ 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