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如何激活科技实验班学生创新意识与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赵遂香
课题组成员:张敏霞 潘汉春 帅建成 江兴隆
熊定湖 曾凡红 李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
从国家层面来讲,目前中国政府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主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由此可见,创新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了。
2.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人事业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成为当代青年生存的必需品。
我们看到,中国除了古代的四大发明之外,近千年来、特别是近代300多年来,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个人最聪明的国家,却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特别有意义的创造发明。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因为强大的考试就业的压力,往往成为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他们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的形成从小都被扼杀了。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缺失对于中国的未来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3.碰到的问题
首先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功利追求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精神趋向。当我们告别了那个只讲理想、只讲崇高而不讲利益、不讲实利的年代从而把自己弄得脑满肠肥时,我们一不小心堕入另一个只讲实利与实惠的平庸甚至罪恶的陷阱了。太过功利的人是无法专下心来做些研究创新的工作了,追求名校和高学历。高收入已经是绝大部分人的人生追求了。那么,我们高中生又如何能在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环境中分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创新活动呢?这将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二是由于高考的现实压力和学业的过重负担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关注眼前的高考而缺少长远的眼光,所以对于创新兴趣不大。
另外学校也缺少创新的氛围,当然更重要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缺乏创新方面的引导与培养,没有现成的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模式与有效的引导策略。申报这个课题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积极的探索来寻求激活并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兴趣的方法与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青少年成长的内在需要。因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继承者,不仅要学会学习激增的知识,还要学会革新创造、开拓前进,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发展,才能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担。因此,有意识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十分必要。
而科技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压力相对会小一些;另外他们在创新方面的潜能与兴趣会更大,这些因素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这个课题就是要试图就如何激发高素质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他们的创新兴趣探索出一些具体可行的策略与方案,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做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三、课题的界定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高一(27)班——科技实验班全体学生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创新意识与兴趣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设想和热情。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哪些内容?我认为主要包括问题意识、发现意识,怀疑意识,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抗挫折的风险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等。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
就中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就是要学生超越因循守旧的思维,解放思想,要有打破常规、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冲破各种藩篱的愿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就是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积极的求新求异求变求高效的内在创新动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目标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调动下创新意识与潜能被激活,创新活力与热情被点燃,从而使创新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与需要,最终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1、为了使我校的数学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创新意识的教学,如何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性因素,摆脱过去传统陈旧的课堂模式,在新课程下构建新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让学生学习数学,知道它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和方法的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向专家、教育名师、教学强校学习,充实自己的创新教学理念,提升自己驾驭课堂创新教学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题迸发出创新智慧的火花,结出创新的硕果。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我校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为我校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平台,提高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教师如何把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起来,如何用更具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以及如何开展更有意义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借助课堂内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更有创意且有意义的课内外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享受创新所带来的成绩感,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甚至要摸索尝试富有创造性的更高效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创新的价值意义。
具体来说,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方面:
1.课题研究的重心是学生创新意识与兴趣的激活策略,为科技实验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方案。
2.将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兴趣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3.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探索班级课外活动活动、班会课以及班级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案,这些任务交由全体学生,让他们全员参与设计组织、策划管理,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与平台。
六、研究的具体措施
1.各学科教师把本课题的研究渗透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探究学科教学与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与兴趣的有效途径与具体策略。
2. 班级管理模式和所有班级活动采取面向全班学生招标的方式征集设计和管理方案,并给以冠名权,最终形成系统而有借鉴意义班级管理模式,以及丰富多样且具有创造性的班级活动策划方案。
3.班主任在班内营造创新的氛围,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平台,组织一些创新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
4.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和奖惩措施,为课题研究提供内在的动力与外在的保证。
七、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策划阶段(2014年2月)
2014你那2月底召开本组课题研讨会,主要就课题的必要性、可行性、内容和方法、实施途径等进行研讨。课题组根据研究人员的研讨结果和修改意见,对课题方案进行修改,拟订研究计划。全体研究人员确定本年研究方向、目标和任务,并与课题组人员围绕课题多方寻找各种形式的相关创新素材资料,寻求集体力量和智慧。有了初步方案,研究人员针对性地展开研讨,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最佳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4年3月-10月)
各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自定的如何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兴趣这个总的研究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材处理、课堂提问、教学语言、教学方式等进行深入、仔细地分析、探究,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注意收集学生的参与、问答、解题、合作等方面的突出课堂表现,为课题提供最充分的事实依据。
(三)总结汇报阶段(2014年11月—12月)
本阶段由课题组所有成员对自己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做深入细致的总结,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可借鉴或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与实施措施。
八、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帮助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我们在研究中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求学中研究,让“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益。
3.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我们把研究所得的成功方法上升到理论,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九、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
本课题组经过一年的深入研究与实践,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将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
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应首先从课堂上予以突破。那么,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如何去做呢?
1.建立创新理念,强化课堂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要求广大教师形成新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教师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让学生想创新、能创新,给学生以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艺术导演,创设优良的情境和浓厚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逐步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学会批判性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摇篮。对于敢于提出打破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说:“发现千千万,起点只一问。” 疑是诱发探索,探索则发现真理。因此,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
3.精心设计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孕育而生。每个学生都有着创新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首先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设计一些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地自学自想。
4.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如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习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讨论,化学实验步骤最优化的讨论,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检验方法的讨论,以及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讨论,均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宽思维的空间,激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5.鼓励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实验是物理、化学、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欲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应将一些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探索性实验。
如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成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索式实验,采用“实验——分析——讨论”的程序组织教学,将学生分小组按反应物的不同比例进行实验,并设计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去分析、讨论,学生很有兴趣,思维活跃,主动发言甚至发问。这样设计,既具有探索性与启发性,又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心理,启发和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
(二)积极开展各项创新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创新兴趣
1.开展创新实践比赛活动。在课堂之外,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以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为主,鼓励学生自主拟题、自愿组队申报,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开展创新实践比赛活动,借此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这一年来,学生申报并积极开展创新课题有十余个,比较突出的获得奖励的有“火箭的制作与发射”、“未来的汽车是怎样的”、“班级高效管理办法探究”、“班级管理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探索”等等。这些创新实践活动有趣而又有益,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科学前沿知识。我们高二以来分别带领我班学生到华中科大参观光电实验室,这是国家一级实验室,后来又参观了光谷科技城,让学生了解科学,以此培养学生投身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创造的兴趣。
(三)制订有效的评价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措施、为了配合本课题的开展,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时基本原则是重过程,重个性,重主动性,重独立性,重开创性,重批判性;重想象能力,重发现问题的能力,重探究能力,重合作沟通能力。另外为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新,我们设置丰厚的奖励,如在创新实践比赛中获胜的小组,奖励每人一套科学方面的书籍,在课堂表现中突出的学生适时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鼓励等等。
十、课题研究成果例举
1.语文学科教学的探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教材作品的悉心品读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对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具体的做法是:
(1)课前注重激活学生思维。每节课要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
(2)课中引导学生“悟”。课中我积极创设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3)课后后重评。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2.数学学科教学的探索
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 “预设与实践——反思与探究——类比与归纳——异化与创新”的教学新方式。即教师通过精心预设的递进式数学“问题串”,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既充分享受用熟悉的方法技能解决“老问题”时的成功喜悦,又充分经历在解决因变化与深化后的“新问题”时的困惑与挑战. 这种适度的心理碰撞,能有效激活学生主动反思、主动探究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比较、归纳提炼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新技能的创新意识,有效发展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教学新方式.
数学知识建构过程的本质是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的,即通过对与新知识新方法相衔接、相类似的原有知识方法的复习与深化,类比与联想,在足够积累的基础上(建构主义学者称之为对知识的“同化”过程)探究新问题、加工新信息,通过反思比较,使原有知识架构在充分吸收新信息后发生质的变化(建构主义学者称之为对知识的“异化”过程),也就是通过“同化”积累知识以形成基础,通过知识的“异化”过程把原有知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调控在如此不断经历“同化——异化”、循序渐进的探究与反思之中,那么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一定会是自然生成的,学生获取新知、提升能力的学习活动一定会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而非“死记硬背、生吞活剥”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将会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
3.物理学科教学的探究
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兴趣
学完《恒定电流》的“电学设计性实验”部分之后,班上不少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完成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的知识储备工作。由此,在研究性学习开题之前,我鼓励学生以我们所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选择合适的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每周一次的指导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兴趣。
如梅澜小组的课题《研究影响水果电池电动势的因素》来自于教材上的实验案例,课题本身没有多少创新可言,小组预设的实验方案也大多取材于网络查询的结果,真正属于自己思考而得的东西太少。由此,在第一次的课题指导过程中,我明确地提出在实验方案部分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跟学生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方向:电动势的精确测量如何实现、影响因素如何控制变量、实验条件无法实现时如何等效处理(没有切割金属板电极的工具)……
学生按照此建议又准备了两个星期之后拿出了第二份预设实验方案,第二份实验方案中明显有了属于小组自身研讨的内容,如“表格设计”、“水果选材”、“电极处理”、“数字式多用电表”等。由此,我更进一步地提出了第二个层面的引导:
1. 水果选材是否可以更为经济(学生选材多为柠檬、橙子、苹果等较贵的水果)?
2. 实验用的水果后期如何处理?
3. 数字式多用电表测电流时内阻是否需要考虑?精度等级情况如何?
4. 结合水果电池的化学原理,考虑能否用果汁代替水果?
参考文献:
1.《创新思维训练游戏》(英)爱德华·德博诺 著
2.《创新密码》[英]Guy Claxton,[英]Bill Lucas著 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创新思维培养与训练研究》 肖行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4.《头脑创新思维训练》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理科综合复习备考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12-16 ]
- 下一篇:《激发高中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