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尹丽华 项俊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0日 点击数:

课题负责人:尹丽华  柯志清第一部分  基本概况

1.课题研究时间: 201111月至2014 11

2.课题类别:华师一附中校重点课题

3.成果形式:

①研究报告   ②论文   ③课堂实录(视频)

4.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及参与人员

分工

级部主持人:尹丽华、柯志清 

拟定指导思想、课题大纲、组织研究

科教处主持人:余国

协调、反馈

秘书:赵守斌

整理、收集资料

参与:2011级Ⅱ部班主任、备课组长、青年教师

负责实施、研究、总结、调整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主要过程

201110月底,尹丽华主任牵头申报的《“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因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功效,成功获取学校重点立项审批。

()准备阶段(201111月至20122月)

1.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收集整理古今中外有关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理论及方法。重点学习华师大陈佑清教授《教学论新编》专著,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

2.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现在学习方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本校学习方法的现状调查报告。

3.确定重点研究班级,积极稳步开展课改研究。

(二)实施阶段(20122月至20146月)

高一阶段201112月至20127月)以试点班级为主,各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和实施“小组学与教”模式;班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基本形成,各种测试和大型考试均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成绩;对课题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中前期总结和完善。

高二阶段20129月至20137月)由于文理分科和拆班及组建文科班,在原有实验班级的基础上,确立新的重点实验班级,文科班及时按原则成立小组。各班自主、合作、探究氛围浓厚,学生学习能力与成绩逐渐提升;对课题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中后期总结和完善。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交流(山东、甘肃)。

高三阶段20138月至20145月)在各科各轮复习备考中,师生共同精心讨论制定备考方案,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学生已具备较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在解题、答题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上,教师给出更具体明确的指导,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三)总结阶段(20146月至201412月)

总结交流,撰写论文,征求专家意见;撰写结题报告。

二、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1.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科学的理论便于我们找到有效学习的敲门砖。

罗杰斯认为,人能自发的进行学习,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这种自我实现的意愿得到最大的发挥,形成独立的品质和发现创造的精神;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认识新的东西,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2)建构主义理论

①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以学生的这些经验为新的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知识。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深化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已有经验的差异性,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性,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进行。

②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学生必须在复杂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强调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教学更需要与学生共同的努力,共同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且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了解彼此的观点,彼此做出一些调整。”因而,教师应该扮演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实现自主建构,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现实依据

目前教学的现实是,教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记笔记。在课堂上,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思考问题的机会很少。课后复习,也多是死记硬背。其结果就是课堂失去了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当前的高考制度,以及课时设置也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不得不采用更大容量的教学方式,用更多时间的练习来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分数或等级。

(二)课题界定

课题组首先清晰界定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相关概念与本质特征,这是从事课题研究的起点与基础

1.课题的涵义(关键概念的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各教学班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学生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在老师的宏观指导下,在学科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各环节中,各小组有共同的学习任务和不同的学习任务。课前通过导学案等形式,各学习小组共同研究、讨论完成学习任务;课中在教师的统一调控下,按照一定的课堂教学流程,各小组分别与全体同学分享各自研讨的学习成果,从而共同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任务;课后各小组对学习任务和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反思,进而完成学习目标。

2.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

高中阶段各学科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研究和变革。

初期目前确定以高一(12)班、高一(17)班、高一(18)班(人文班)为研究班级,建立小组,实行在核心班集体和科代表领导下的小组管理制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其他班级实行分组,先从常规管理、大型活动、过程评价、某些学科等方面实行小组制;从学科角度重点确定如下子课题:《新课程文科综合课堂有效教学途径的研究》(已结题)、《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高一结束,由于拆班和文科班级的组建,高二阶段以后以18班、19班、人文班为主要研究班级。

(三)研究目标

1.研究制定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具有普适意义的小组划分和管理的细则。

2.实践探究在各科教学内容中选取合适的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材料和内容的案例。

3.厘清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研究出小组成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模式。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操作程序,形成典型案例(有课前导学案、课中操作流程即课堂设计、课后反思等文案资料);

2.结合华师一附中的实际,研究高中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原则;形成不同学科具有学科特色、华师一特色的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

3.探索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机制在学生阶段性成长和发展的意义。

(五)主要创新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并在学生的学习流程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中探索、研究体现华师一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办学特色的小组自主、创新、探究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奠定基础。

(六)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资料收集法观察、调查法为辅。

三、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方法

1)科学分组,有机搭配

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会降低学生个体的活动量,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缺乏不同类型学生的相互补充,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助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名小组长。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一名优秀的小组长能够起到带动全组的作用。在选出组长后,亦应加强对小组长的培养。最好能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通过开会及时了解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给小组长出谋划策,帮助解决疑难问题。

为保证公平性,我们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小组间的化学学习水平差别不大,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 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2)学案导学  循循善诱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让学生从导学案的预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试着解决问题。学案是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拐棍,教案是教师教学思路的线索提示。但是学案不能代替教案,教案不能脱离学案,教案、学案可以实现一体化。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并对学案导学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对学案导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精心设计,将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这些方法有机的融入到学案中,在学案上完成自己的教案,将教案学案有机的融为一体。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教师办公效率,减少另写教案的麻烦,又可以减少教学流程卡壳和盲动现象的发生。

我部各科的做法基本情况:在课前老师通过“合作学案”对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有关问题,学生在“合作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对课本进行有效能的预习,或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对所承担的学习任务进行充分准备。

    一份精心设计的导学案是合作探究取得成效的基石。这随即对老师们的导学案从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具体化的要求。我部老师们尽心尽责、收集资料、制作学案、打造精品、成效显著。

3)合作探究 分享交流

在深度预习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探究、解决基本问题,提出新的问题。课中,在老师的课堂教学流程的整体设计下,各学习小组的学生代表有序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并提出新的问题。老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逐一解决,提炼本节课学习内容的重难点。

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也是着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是向前追溯到预习,向后延伸至复习,覆盖学习这一全过程。

具体而言:

合作预习新课。教师事先把本单元要掌握的知识提纲,重点原理,典型题型等要点告诉各组的小组长。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把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先解决,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做成一份组内笔记。然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评,逐一解决疑点。由于是小组合作,教师有时还可以提出难度稍高的预习要求。

合作完成作业。千万别以为这是偷懒或者作弊。在处理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我们一直要求学生诚实自主完成但却无法杜绝抄袭现象的发生。小组合作做作业既能避免抄袭又能及时纠正错误。小组合作作业,我们要让小组各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的明确任务,小组长收集他们不会做的作业,然后小组讨论后完成,之后进行互批作业,出现错误时要及时讨论纠正。如果学生讨论仍然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合作订正试卷。每次测验后,教师会讲评试卷,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学生错题类型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讲解所有题目,我们可以在小组内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这样能营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氛围,树立对话式、互动型的教学形式。

总之,合作探究形式多样、合作探究永无止境。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重塑三维价值

1.突出学生主体价值,提升学习实效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我们要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师在课堂内外充当主体的传统思路。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教育应该彰显学生的主体价值,换句话说,就要突出学生的存在价值,包括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从而让学生不断增强价值自信,进而做到价值自觉,充满爱心和激情的学习和生活。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往往“听话”、“坐的端正”是个“听话、不乱说话”的孩子。教师也常常不允许学生自主做一些事情,要听老师的话,并用一些制度进行规训,久而久之,学生的精彩观念就不敢表达,也就逐渐丧失了这种独立自主、探究、创造的意识与能力。而根据科学研究,学生本身具有探究的欲望与能力。这是学生天生具有的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这也是学生能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不能再是被动的听讲与背诵,而是变为一个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宄者。而这一点,恰恰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它需要老师从思维理念到实际行动的更新,给课堂从里到外一次重生。

2.回归教师“导体”定位,重构师生角色

本课题组所界定的“导体”,是移植物理学里面的一个术语。用在教育学的语境里面,意思是引导的主体。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我们概括为对学生人生道路的正确导向;对学生探究知识的有效导学。

1)导向

教师是学生人生航船的导路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方面下功夫。青年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可能迷失方向。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带领学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去领略网络世界的风景,但若缺乏引导,可能带来灾难。但这需要多方面、长时期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和严格管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导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叶圣陶曾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即“自主学习”。华师一附中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我们的理解是只有做到把方法教给学生了,才能放心的把时间还给学生。进而在此基础上打造学生的关键能力。

由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把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上,把课堂的焦点放在了教师的精讲释疑上,“学生自学”是课堂实效的基础,是前戏;“老师导学”是“学生自学”的必要辅助和升华,是高潮。课堂时间大量还给了学生,教师讲解的时间被大量压缩。其内在要求就是要教师大胆放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既要把前戏的舞台还给学生,不越位,不抢镜,让学生把前戏演好演足;又要担当导演的职责,不缺位,不错位,把课堂的高潮导得有声有色,游刃有余。

3.用好介体导学功能,教学融为一体

我们所讲的介体是指通过什么中介(或者媒介)客体进行有效的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怎样培育。这里讲到的介体,当然应该包括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即内容的承载者,也包括传输媒介和平台。我们在此处重点想阐明的是设计好学案、引导好课堂、落实好课后,才能将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份精心设计的优质学案,可以将学生导入老师想完成的目标轨道上来。学案是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基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情确立新的具体培养目标的体现。尹丽华老师《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之粮食生产》合作学案,通过课前合作,思考探究;课中交流,总结提炼;课后训练,拓展提升这样几个环节示范了用好学案这个介体能够事半功倍。

要想引导好课堂,除了精心设计的学案做铺垫外,还得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说多媒体对合作探究学习是锦上添花。应该说,一切可以提升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方法都可以成为我们优质的导学介体。通过介体,可以有机有效的将学生与老师两个主体,学与教两大行为统一起来。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资料收集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的广大专家和学者对此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批颇有参考意义的研究成果。笔者在参阅相关文献和深入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了所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现状,构建和丰富了该课题研究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2. 课堂观察法

课堂观察是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当前一线教师落实小组合作教学的真实情况,更直观地体会到他们对该教学方式的认识与态度,同时还能够为课后的进一步访谈创造了机会。

3.经验总结法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所前进”。通过对中学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和论据。

4.案例研究法

选取典型案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案例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并进一步提出建议。

5.实践、反思研究法

重视在实践中提炼、反思、再实践。坚持研究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三)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运用跨学科知识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有利于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

1.价值论

    我部按照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中,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为学生主体的成长、成才服务的。因而学生是否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就成为对教师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尺。这就需要教师贯彻落实新课改的价值理念,在帮助学生实现最大化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系统论

小组合作探究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教师而言,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馈又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对每个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堂听讲、课后复习是另一个子系统。教学活动里面的每一个主体、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这些环节、要素都是为了学生有效的学习。

3.主体论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中最主要的主体是学生,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完成有效的学习过程。

(四)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

1.理论价值

课题组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理论研究上引入价值论、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如何提高学生主体积极性;如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有效高效提升方面做出了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探索。丰富了新课改关于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的理论体系

2.应用价值

通过该课题研究和实践,教师明确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目标、任务、方法、要求,增强了自身的时代责任感和主动自觉性。积极进行角色转换,并积极投入、认真、探索和实践,从而提高了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进修、自我角色转变提供了一个好形式。

学生学习心理状态有了较大改变,由“怕学”、“压学”到“乐学”、“想学”;由无效学习到有效学习。这个转变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考试的角度还是终身学习的角度,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为:

1.科研方面成果

课题研究中期、后期撰写的多篇论文,其中陈文娟老师的论文《教师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方面必须有所为》获得湖北省教研室论文评比一等奖。子课题《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获湖北省教研室优秀课题奖,子课题《新课程高中思想地理活动课研究》、《新课程高中数学课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通过省教研室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题。录制了

2.教学方面的成果

课题的重点实验班多次承担省级、区际、校级研究课竞赛课、展示课、交流课授课班级,陈文娟、周珂、曹宗庆、薛莲等多位老师担任了上述课的主讲老师。

2014年高考,本级部8个理科班(其中1个理科实验班、7个常规理科班,占全年级1/4)、4个文科班(其中一个人文实验班、3个常规文科班),取得了辉煌的高考成绩:

理科:清华北大人数理科10人,其中670分以上6人,占全年级31.58%660分以上17人,占全年级39.53%650分以上26人,占全年级29.89%600分以上187人,占全年级44%,为全年级高考再创新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上述各项指标超出了级部班型结构、生源结构在全年级所占比例。其中理科实验班清华北大人数为6人,在同类班型中位居第一。

文科:全年级文科600分以上23人,我部占21人。人文实验班在生源结构不及常规理科实验班的情况下,通过三年扎扎实实的教学和管理改革,最终取得了华师一建立人文实验班以来高考成绩的新高:全班44名参考学生,43人被重点大学录取(其中1人属加分),重点率达97.73%600分以上同学18人,其中3人进入全省前20名,实际上清华北大线的学生4人(含实名推荐),最终录取2人,另2人分别录入香港中文大学(全额奖学金)、上海交大(本硕博连读)。有超过70%的学生被985211大学录取。文科综合成绩均分达206.5分,230分以上2人,占全省12人的20%。三个常规文科班重点率达到85%(不含6个体艺生、2个留级生)。600分以上3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

1.课堂、自习纪律有待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比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有的同学是动了起来,但不乏有一些同学借机闲聊。

2.小组发言人固定。每次发言都是那几个好生,而且他们思维活跃,一下子就能抢答老师的提问。其他同学都还没反应过来,问题就一下就过去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几乎散失了。

3.参与度失衡。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好生讲,差生听的局面,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其他小组成员则无所事事。

4.有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实效不够。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时间,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首先得承认我们理论知识方面还有不足,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把握得还不够全面精准。

2.老师们由于自身的观念,对合作探究认识的程度、实施的力度有所不同。或者说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还有继续提升的必要性。

3.小组合作评价不合理。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八、今后的研究设想和思考

1.进一步学习运用新课改理念。这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没有新的理念,就没有新的实践。

2.进一步学习研究主体理论。在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中,不断研究、探索各自角色转换后的要求和发展。

3. 进一步强化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如:可以对比课题研究前后师生行为的变化、学生动机的变化、思维模式的改进等渐进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使得构建模型、质性分析与量化改变互为补充。

4.在今后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都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题组成员将继续立足于各自的实际开展研究,加强学习和实践,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而努力工作。

课题结题成果请点击:

附件1:管理与评价

附件2:教学案例

附件3:论文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