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佚名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5日 点击数:

课题负责人:袁书荣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让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愿望,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这是现代教育提倡的重要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一新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比较差。那么,如何引导课堂教学不断改革不断优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两把、两重”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是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心和课 后自主学习中心的转移。课堂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检测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是否深入的标准,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首先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变被动为主动,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还是老师在课堂是不断调整适应学生,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交,以学定交,课堂上处于主要地位的是老师,还是学生。评价一节课好不好也要看学生学会了没有,落实了没有,掌握了没有。

    课堂中心的转移是建立在老师相信学生的基础上的,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够逐渐形成学习的能力;建立在老师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基础上。

    课后的自主学习也应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否强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否有提升这两个方面来衡量。

二、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

学生自主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申报单位(个人)

高一()部

负责人

袁书荣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袁书荣   副组长:尚红年     资料负责:柴琼 黄瑾 黄敏

班主任:胡洪涛 尚红年 张祝华 黄敏  胡戈  周斌  吕浩然  殷希群 盛玲

负责各班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和落实。

备课组长:负责PR的落实,并组织在学生自主预习基础之上的健康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问题

困惑

    让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愿望,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这是现代教育提倡的重要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一新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比较差。那么,如何引导课堂教学不断改革不断优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评价一节课好不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节课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否变被动为主动,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还是老师在课堂是不断调整适应学生,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处于主要地位的是老师,还是学生。

    目前的课堂有变化,但还只是作了一些改良,没有实现真正的改革。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节课好不好,还是在看老师讲得好不好,很多时候,老师自己评价课堂效果,总是看自己讲完了没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而不是看学生学会了没有,落实了没有,掌握了没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在老师相信学生的基础上,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在老师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基础上。目的在于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把厌学变成愿学,把被学变成乐学、会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课堂,但又不拘泥于课堂。还在课前、课后,同时还在校内、校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愿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可以让教育的生态不断优化。

行动

措施

1.课前

    主要内容是落实“P&R”,重点在“P”。学生在每天的晚自习高效地完成当天的各科作业之后,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各学科的复习预习。各学科教师可以提供预习提纲,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预习,对于学生预习的成果,老师要收上来检查,并以此确定备课的内容。对于数理化生老师的作业量有明确的要求,要严格控制作业的量。对于各类资料习题,老师一定先进行甄别筛选,然后给学生训练。

2.课堂

    首先是对老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分配作明确的规定。老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某一时长,尽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尽量根据所学习的内容不断实现多样化和科学合理。始终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课堂上不仅要充分体现老师的引导作用,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适时的点拨,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进行引导,在一节课后的小结、拓展、提升方面老师起引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上讲台展现自己,课堂上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且参与程度高,老师的课堂有鲜明的问题意识,设问科学合理,课前老师有自己的预设,但更要根据对学生的预习情况的检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不同学科的课堂上学生思维训练的程度更深,高二文理分科后,对于非高考科目,鼓励老师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开展有效教学。

3.课后

    主要内容是“R”,课后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归纳整合、总结提升、反思提问。要求学生不要把反思的问题留到明天,知识不要留死角,要有对知识穷追猛打的精神,要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的学习态度。

 

步骤

计划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

    大胆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二、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与具体措施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级部全体班级参与该课题的研究实验。

2)建立课题资料档案。随时积累和分析材料。

3)搜索整理相关资料,组织课题前期调研与测试。

2、实施阶段课题开题,做好课题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搜索研究资料。撰写阶段性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及论文。

3、总结阶段

    用积累的数据验证假设,撰写论文或报告。

    我们将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对比研究法、调查法、总结提高法,研究、寻找各学科与课题的相关点、切入口和生长点,使课题研究工作正常运行,又充满活力。

三、课题研究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认真抓好课堂教学工作。

    注重课堂教学,把建设健康课堂作为核心工作。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应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应将精力投入到课堂、释放到教学。在教学中注重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和平等的参与者。师生关系由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性学习。变单一知识传授为多元化的素质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改革,学会合作。课题负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思维情境中自主学习,并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和讨论,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挖掘自己的潜能,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参与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深入课堂、深入教学,广泛进行听课学习、细致进行点评,让教师感受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立足之本。本课题除了规定教师必须在学期中进行公开课,还重点推出以下课型,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课题研究阶段展示课。

    课题负责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写教案、编写预习复习提纲,课题负责人定期检查教学授课情况。思考如何构建健康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沟通合作能力。

    根据对课题研究的理解和把握独立设计、大胆创新、精心展示,让同学科教师进行研讨和学习。

3)课题研究汇报课

    本课题负责人汇报本课题研究教学的现状。通过这个窗口让全校教师及时对各个教研组的课题研究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教学中寻找最佳健康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

2、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相结合,教科研相结合。

    大力开展教研工作,做好教研、科研课题的实施工作,以课题牵动课改,以科研指导课改,上好每节课。围绕课题研究课题负责人将有计划地准备研究课,经过说课、上课、评课、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将课题研究的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与并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课堂教学评价等形式及时反馈教科研信息,不断调整、规划教科研活动,真正做到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服务,课堂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服务。

3、跟踪调查,可攀登检验实践的效果,提出了进一步补充完善意见和建议。

 

成果

主要

形式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增强了教师的民主意识和学生的参与意识。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和教师共同学习,师生关系从“上下”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增加学生“会学”的能力。

2、教育教学的观念转变了——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

3、教师角色转变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演者,还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示范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4、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不断增强,教学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

    课题研究力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并以论文、实验报告、

课堂教学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教学改革和课题实验与实践,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要把厌学变成愿学,把被学变成乐学、会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重点在课堂,但又不拘泥于课堂。还在课前、课后,同时还在校内、校外。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愿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可以让教育的生态不断优化。

以上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的目标。开展本课题研究要形成三个方面的成果,即理论上有收获、模式上有新的构建、并能产积极广泛深远的影响和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2)建立课题资料档案。随时积累和分析材料。

3)搜索整理相关资料,组织课题前期调研与测试。

2、实施阶段课题开题,做好课题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搜索研究资料。撰写阶段性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及论文。

3、总结阶段

(三)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

1、相关文献研究,专家走访,调查问卷设计等。

2、以一个班级为样本展开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与交流、对比性研究。

3、研究总结,撰写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大胆实验,创造性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和“P&R”的深入持续开展,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争取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对比研究法、调查法、总结提高法,研究、使课题研究工作正常运行,又充满活力。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华师一附中学生自主学习愿望和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2、通过实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地设计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愿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六)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

     课题研究力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并以论文、实验报告、课堂教学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一)课堂分组学习

1.分组,让形式变化大于形式变化本身。

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小组既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块。教师一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组织形式,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的目的。在运用合作学习创设有利的课堂环境的实施中或班级活动的开展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

 

在课题启动之后,高二三部所有班级首先进行分组,各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部分班级对教室的桌椅进行了重新摆放,变“排排坐”为“圆桌式”。还有部分班级虽然没有改变座位的排放方式,但课堂学习依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级部在要求班级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前,就提出要求,把班级分成小组,只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上的变化,形式的变化一定要为教学改革的内容服务。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努力做到把班级分成学习小组不只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上的变化,还应该有更多的学习方式上的实质性的变革,一定要让形式的变化大于形式变化本身。课题实验研究表明,分组让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角色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各班级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组建了各具特色的学习小组并深入学习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级部成功地举办各班级的学习小组风采展示活动。

2.关于分组学习,各班级的做法异彩纷呈,亮点突出。

1)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与多样化

作为学校的健康课堂实验班,高一(25)班在对小组学习的实验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和不断实现学习小组功能多样化的探究”上,这是高一(25)班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组是研究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和多样化的第一个前提。本年度,高一(25)班正是以本班级9个学习小组为研究样本,通过健康课堂实验,在实践中探究如何不断拓展学习小组的功能,让学习小组的功能变得更加多样化,让小组学习的合理性、科学性、主动性、有效性、优越性不断增强,并能有具体措施对学习小组多样化功能的实现进行阶段性的诊断、反馈、反思、调控、改进、拓展、优化,并形成具体的方法和对策。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与多样化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和成败效率,并进行理论上的思考,构建可以推广的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不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对健康课堂模式的构建做出理论上的新贡献。

教室课桌椅的摆放的变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关于班级的分组,关于小组学习本身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在对小组学习的研究中,如何不断拓展学习小组的功能,让学习小组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从多方面、多角度把学习小组的功能拓展到更广阔的时空、更高的水平、更深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方面的研究是高一(25)班开展健康课堂实验的重点,也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思考、研究、创新的重点。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就能够真正实现课题组提出的让形式的变化真正为教学改革的内容服务的要求,真正做到让形式的变化大于形式变化本身。

2)灵活机动的岗位竞聘,流动变换的小组成员,生趣盎然的合作学习。

小组分的是否合理、得当,与学习效率的高低和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的成长进步密切相关。一般的“学习小组”在分组上都是固定的,各自担任各自的角色,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如果是相对稳定的,这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小组安排只适用于班级第一轮小组分配,因为这种固定的搭配长期下去只能在某个程序上激发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后很有可能导致只是优生与优生的竞争,继而就忽略了大部分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的学生,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其实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个学生个体的竞争意识,全面培养每个学生的能力,那如何才有更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来?因此我们提出了“学习小组岗位竞骋制”和“流动变换的小组成员”的小组组建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学习小组岗位竞骋制”,就是在“学习小组”模式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在小组上根据某些指定条件进行优化、动态组合每一轮成员。首先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给每个小组设定若干个“岗位”,然后以学生的某种能力进行竞聘上岗,如学习成绩、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等,根据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教师确定每隔一段时间,再度实行竞聘上岗,或由学生自己提出上岗要求。在这种学习小组岗位可轮换的制度下,大大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

“学习小组岗位竞骋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上下功夫,以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于学习小组岗位竞骋制”的实施过程:首先是设定岗位,岗位的设定是依据课程的教学任务需要而制定的,这里的任务有可能是一节课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是几节课甚至一学期综合才能完成的任务。不同的任务其完成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角色个数也是不同的,所以学习小组岗位的设定也可随时变换,但是任何的课堂组织,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组织管理的操作上主要考虑的方面可综合为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课堂的学习纪律气氛。学习小组的岗位设定虽然在成员个数上、或组内角色上都可以随任务的变化而变换,但设置的原则基本离不开这两条,一是要简单容易实施、二是要围绕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综合这两点原则,学习小组的岗位一般设三个就可以了,一个是以学习成绩为主线而设置的,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以优带差,按成绩的高低设定一个岗位为“小组领学者”;二是为了维护课堂良好的纪律性,设置一个“小组领导者”的岗位,即组长;最后一个就是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统称为组员。其次是明确岗位职责及激励机制,为了让同学们能更积极更主动的争取岗位,在任务实施前,教师必需先明确岗位职责及奖惩办法。三个岗位的职责根据名称的设置其实已很明确,领学者要求其成绩必需名列前茅,在组内要起到帮助组员学习,协助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则在管理能力及表达能上要求突出,负责统筹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小组的课堂纪律情况。而组员则要求配合领学者、组长认真积极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即可。初步分组学习小组的组成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另一种是由老师进行分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如果以岗位竞骋的模式开展竞争学习,在首轮的初步分组中,考虑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初步分组建议使用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确定初步小组成员人数,一般为三至五人;然后告之职位分配情况,包括小组领导者、小组领学者和组员三大类,并明确职位职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成绩和班干部工作情况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建前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和成绩能力性格的综合考评,最后班主任根据据测试的结果对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进行简单的调整,最终完成初步分组。

“流动变换的小组成员”是指作为互助合作学习和班级管理功能模块的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是基本固定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从事不同的学习与活动时,小组成员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变换的。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在一定时间内注意对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分组完后,个别小组不能正常地开展合作学习;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各小组间的能力水平出现了比较大的悬殊;班级中出现了“小团体”现象等。教师都要适时地进行小组成员的调整,照顾到各组间的平衡。

另外,面对具体的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要求,又会有很多临时生成的小组。比如在一节作文的评讲和指导课课前,黄敏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我把目光投向  》的半命题作文并给出了相应的写作要求。根据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的实际情况和深入具体的分析,课堂上,黄敏老师对高一(28)班的全体同学进行了全新的分组。把在写作中具有相同、相似问题和不足的同学进行问题归类,并分在同一个小组,让在写作中具有同类问题的同学通过阅读小组同学的作文来主动发现自己写作中不易察觉和很难纠正的问题,并通过把问题集中在同一个小组使其更加彰显,而且在寻找改进方向和调整写作的方法时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有针对性,更加高效。课堂上,重新组合的六个小组,分别反映的是写作中大家普遍存在的六大问题。大家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改进措施。与此同时,还有两个小组是在本次写作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这两个组的同学的作文不仅优秀且异彩纷呈。其中的一个组满足了作文基础等级的优秀。他们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采取组员互相推介的方式,推介并点评小组中最好的作文,不仅让大家欣赏到了优秀的范文,而且使同学们的写作不断朝着自觉的方向发展,让写作更加有设计,有目标,有追求。另外一个优秀小组的作文属于不仅在基础等级做的很好,并且在发展等级表现也很出色的。这一部分的同学的作文由他们自己读,自己讲写作的构思,写作的过程,完成写作之后的反思。老师在此点评归纳升华,并进行具体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小组学习是语文课堂很常见的学习方式,本节作文评讲与指导课旨在探讨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深入开展,小组分组方式不断深入发展,如何根据教学实际的要求,将小组成员由固定逐渐推行到小组成员流动制,变化流动的小组成员构成会更加符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满足具体的学习要求,符合追求更加有针对性和更加高效的学习目标,并且让小组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活力,有生命力。

再比如,我们虽然有较固定的学习小组,但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以及平时的体育文娱活动中,同学们有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组成新的小组开展活动。

现在的健康课堂实验班,高二(23)班,除了固定的学习小组外,还有各学科的兴趣小组等。流动变化的学习小组在学习和开展活动时更加科学、高效,合作学习的功能发挥得也更为突出。

3)有效引导学习小组全体成员有效参与有效合作。

学习小组全体成员在学习和活动中的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小组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大效应"。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眼疾手快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小组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有的学生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无效参与较少见,如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未经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如果没有小组全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教师有效引导学习小组全体成员有效参与有效合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营建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一般认为,学生"遵从"有三种水平:服从,认同和内化。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要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共同目标),形成共识,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从"他律""自律"的过程,也是从"从动""主动"的合作过程。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境中"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合作的主要策略个性差异互补。

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应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组内交流,组际竞争。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工作)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再次是对于学习小组要用多维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合作学习的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功能--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3.学习小组以合作互助学习方式组织开展学习,有效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高效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的目的。

(1) 开展学习小组活动能培养和提升小组成员个体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学习小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学习功能”,作为学习小组的一员,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能主动参与学习,能主动向他人请教问题,保证“堂堂清和日日清”,能自主进行课程预习,改变每个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通过“学习小组”的学习功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和自我表现的能力,

(2)学习小组成员在学习和活动中分工合作促进了全体小组成员的学习

学习小组成立之后,不能是一个空架子,必须得分工合作,开展学习活动.如,老师让每个小组成员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料库.内容包括自己做错的题、感觉经典的题、方法巧妙的题、一题多解的题、多题一解的题、也可以是知识方法的归纳整理、解题的反思等.一周后,每个人把认为应该共享的部分标记出来,提交小组长.然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共享的内容整理成一份资料,印发给小组成员.然后大家各自去做题,对难题进行讨论交流,并分享各自的解题经验.这样坚持做下去,就能形成内容丰富的资料库,对学习而言是十分有用的.

4.学习小组以“主动探究”为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课堂内外深度参与学习,主动感受和探索学科学习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外,还要利用设计巧妙的问题将小组学习引

向一定的深度。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引导学习小组互相启发来拓展思维,理解上容易不一致同时又有必要争辩的问题,以及学生希望解决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都比较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与此同时,课堂上老师会给学习小组充足的空间,尊重学习小组成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生本课堂中,应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学生越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兴趣就越浓,课堂的效率就会成倍增加。教师要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

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深度参与学习,不仅能构建优质高效的健康课堂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研究如何开展健康课堂的一个很好的角度,其目的在于如何让课堂学习健康高效,如何让学习有个性、有特色,如何展现学习的主体独特的视角,如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加默契,深度学习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能够切身感受和探索到不同学科的学习规律,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探求。即主动感受和探索学科学习规律,提炼和总结学科学习经验,拓展学科探究深度,不断实现学科思维品质的提升。

比如在语文的学习中,在学习中国现代散文单元的时候,组织小组学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作大量的作家作品的阅读与调查,在课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散文的丰富内涵,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释放激情,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满足。然后将课文的学习任务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课堂上,让小组成员走上讲台,来分享他们阅读与探索的体验,这种深度地参与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感受和探索到学科的学习规律。

 

激发兴趣,深度参与,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涵义是:有效参与是指课堂上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使思维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特定的时间内取得最高的学习效果。积极参与是有效参与的基础,思维参与是有效参与的核心。健康课堂应该是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全体学生深度参与的有效课堂。

……

更多内容请点击《学生自主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