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母 校——华师一附中的记忆

作者:秦娟英(1964届3班校友) 编辑: 来源:华师一校友会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9日 点击数:

2014年——我从华师一附中高中毕业整整50年。50年——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我们1964届高三(3)班同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向武汉聚会,回访母校。50年金聚唤起了我对母校记忆的点点滴滴,心潮澎湃,思绪流淌

1958年我从武昌首义路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华师一附中初一(4)班学习。这个保送可能与学习成绩无关,和我一样,那时很多同学都无需参加小升初考试,直接就进了中学。很庆幸当年我们无意中双脚踏进了现在这所名扬海内外、人才辈出的名校。

记得我初中的第一任班主任是长相甜美、性格活泼开朗的年轻美女黎凤娟老师,老师是广东佛山人,当年从华中师范学院生物专业毕业就分配到附中做我们初一(4)班的班主任,并任生物课老师。在我的记忆里老师像大姐一样,课外经常与我们捉迷藏玩。我们班除了从地方普通小学来的,还有一批东湖八一小学的同学,后来才知这些同学中不少是开国将领的子女,那个年代英雄不问出处,同学之间没有显现家庭背景的差别,湖北军区司令员韩东山的女儿韩延捷就在这个班。进入初三后,学校将初二(3)和初二(4)班合并为初三(3)班。初中三年日子在懵懂中渡过,现在能记得比较清晰的是在学校食堂搭伙,每月伙食费人民币8.1元,早餐7分、中餐、晚餐各一角,每天2.7角,伙食不错。三年困难时期,学校想尽办法保证了学生的基本营养,学生比较满意,没有任何负面故事,这一点现在很多学校都难以做到。

      1961年我通过中考进到华师一附中高一(3)班学习。那一届高中有八个班。在后来的岁月里,虽有班级调整,但是我始终都在(3)班,毕业时就是高三(3)班。那时已有中学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华师一附中是重点中学。1961——1964这三年的高中生活是紧张而愉快的,华师一附中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给我们奠定了一辈子为学与做人的良好基础。

用当今的流行语评说华师一附中的老师,那就是个个都“牛得很”,老师不仅学识渊博、学养深厚,还有他们那种爱生如子、严谨治学、认真施教的敬业精神令我终身不忘。

初中教授地理的康朴老师,这位起义将领在讲授地理课时思路驰骋万里,口若悬河、风趣十足,他对地理特点、地质资源和地理风貌以及逸闻趣事随手掂来,真是闭着眼都能引人入胜。语老师黄伯宜是个普通话不很标准,但是极具风趣的人,老师文言诗词底蕴深厚,特别是他唱读文言古诗时的那种边教边享受的情景,激起我学习古典和文学的兴趣,九十年代我曾专程到他家里看望过老师。许松泉师是教授我们的物理老师,老师是一位学养深厚、教学严谨、责任心极强的优秀教师,我后来对工科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许老师对物理学科的教诲。我在武汉理工大学工作期间,还曾为同事的小孩报读华师一附中之事去打扰过老师,在此道一声谢谢!我们的数学老师有黄范畴、田庆三、张献松等多位老师,这些老师不仅教授我们数学知识,而且通过数学教学培养了我们严谨缜密的思维方法,特别是三角和几何证明题,各种证明推导方法中体现了对问题的提出与分析及其解决问题路径的辨识,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让我终身受益,在我后来的职业生涯里,无论是做专业研究或是管理工作,都有受益于中学数学课严格思维训练的烙印。邱方达老师初中就是我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两课的老师,老师很关心学生的美育修养,记得在初中二年级时,老师推荐学生参加武昌区少年合唱团,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不会唱歌,但是我却喜爱音乐、喜欢听歌,这与当年参加合唱团有关吧,谢谢邱老师。还有教授化学的詹恋平老师、体育的江会生、谭汝吉老师等。我的任课老师中很多已经故去,他们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师者风范和奉献教育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们是我后来从教生涯里的榜样。

我非常怀念华师一附中的六年中学生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同学们的勤奋和团结。记忆最深的有“每天一题”学习班报。每天一题就是在一个黑板上每天出一道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课程思考性题目。每天一题大多选自以前历届高考题和具有趣味或需要转弯的题目。每天一题衍生了“招贤榜”,招贤榜就是不会做的同学可在黑板一角写下“招贤榜”三个字和难题求解,同学中的贤才就将答案写在题目的下方,我就经常求贤。这种同学间风趣、活泼的互动方式在我后来教学生涯中,还向研究生们推荐和采用过。

最值得我回忆的还有华师一附中的图书馆。在我的记忆里,华师一附中的图书馆与大学的图书馆相比那是个小小的袖珍图书馆,但是它在我的中学生涯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图书馆在二楼,同时设有一间教室般大的阅览室,学生可以自由到阅览室借阅期刊杂志,可以将馆藏图书借回家看。我至今记得我最喜爱的两本杂志是“知识就是力量”和“无线电技术”,这两本期刊我几乎是每期必看,后来选择报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或许与此有关。这个小小的图书馆的藏书数量我不清楚,但是馆藏小说我几乎全部借读了。记得当年革命小说《红岩》一出来,我抢先借了一本,为了加快阅读,总是手捧小说,走路也是边走边看,放学上学都要从物理老师家楼下过,此举引起老师的注意,有次物理测验刚结束,老师很优雅地与我谈《红岩》小说,婉转地要我把《红岩》主人公许云峰不畏艰苦用双手挖洞越狱的英雄精神用在学习上。后来才知道,我那次物理测验一道判断波动方向的题错了,只考了70几分。老师的良苦用心让我铭记了一辈子……

时光飞逝,50年过去了,我13岁进华师一附中读书,毕业50年整。我的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名扬中外的名校,搬迁到了位于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老校区——千家街只留下了铭有桃李满天下的牌楼。因为我家祖居在千家街,在离开母校50年里,每当我回去看望父母和住在那里的弟弟妹妹时,每次我会在华师一附中牌楼的那个路口下车,特意从牌楼穿过去,特意近距离向老校区大院内张望,此时此刻心中总是怀着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从里面能走出一个我认识并认识我的老师……

20141025日,我们班26位同学参观并访问了母校的新校区,学校旧貌换新颜,那标准的400跑道田径运动场、科教艺术大楼、游泳馆、体育馆,占地近400亩的校园与一流的硬件设施,还有那个标志性“华”表,显示出今日的母校不同凡响的高端大气、华丽端庄与书香灵气,这一切都令我们这些老学生流连忘返。

我们毕业50年再度回访母校,受到校领导和校友会的热情接待,周鹏程校长与我们合影,向我们介绍了母校如今育人和办学的理念、人才培养的国际大视野和对国家的高度责任与担当;校友会马岚老师代表母校详尽地向我们介绍华师一附中发展历史、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此感谢周校长,感谢马老师!

华师一附中——这个我整个中学时代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地方啊,在我的心里永存美好的记忆和感激之情。

母校总是那么风采迷人,那么华丽万千,那么令我思绪流连

作者简介:

 

秦娟英,女,教授,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副院长。在华师一附中求学期间曾担任过班学习委员、班长和学生会主席。1964年华师一附中高中毕业考入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6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兵器部某厂从事无线电引信研制工作。1978年调入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后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和湖北省侨联梁亮胜侨界科技奖励基金叁等奖等奖励。20073月加盟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至今。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