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难忘人生的重要驿站——华中师大一附中61届5班回望

作者:余春树(1961届5班校友) 编辑: 来源:华师一校友会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8日 点击数:

20141025日清晨,霜风袭人,然而我感怀母校之情却更加浓烈。我从湖北科技学院(咸宁市温泉)驱车到魂牵梦萦的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武汉市汤逊湖畔)。我第一次踏进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仿佛进入崭新的现代化教育艺术宫殿,让我激动不已,感慨万千!正如一首歌曲所唱:“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离别母校已53个春秋,大家天各一方,今日重逢,仿佛如梦!在此,应特别感谢周鹏程校长在今天上午万忙之中,亲切接见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1961届众多校友,并热情洋溢地致欢迎辞,通报母校办学理念、动态及远景规划;应衷心感激1961届校学生会邱汉斌主席,前长江日报副总编、武汉晚报社长魏锋(即魏天然)同志和浙江大学博导、知名教授刘南先生的一片深情;还有热心校友活动筹备工作的母校马岚老师,以及宋邦栋、黄惠娥、胡友仁、潘彩萍、石聿俊、吴晶玲、刘大敷等校友,也都功不可没。

遥想当年,我们1961553名同学拥有53个青春梦。那时,41名英俊少年,12名妙龄少女,从四面八方考进华师一附中学习、生活,确实是千载难逢的缘分!三年的师生情、同窗谊,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珍重和珍藏。大东门千家街留下我们历史的足迹,校办工厂和郊区农村,渗透了我们辛勤的汗水,绿树环抱的幽静校园,记录了我们青春的倩影,朴实无华的教室宿舍,勾起了我们亲切而难忘的回忆。

 

 

我们6105班是个十分平凡但极不平庸的班:1、我们班寒门子弟多。如胡友仁等大批同学家庭贫穷,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学习时特别用心,因此,我们5班上大学的有武大、华工、哈工大等校大学生达30多人,“自古英才出寒门”。2、我们班爱好运动者多,比较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班上开展体操、篮排球、游泳、滑翔等活动,十分活跃。如赵德俊、归国华侨潘彩萍等人还是滑翔班学员,每逢星期日和暑假都要到东湖演练。3、我们班选送军事院校深造者多。当年,武昌区保送军事院校者16名,而华师一附中占8名,我们班就有5名,可谓全武昌区第一!如胡友仁读大连海军学院,肖经雨读烟台海军专科学校,邵作屏读西安空军学院,陈海松读重庆空军学院,顾金亭读哈尔滨军事工业大学。他们一般在部队工作十年左右就先后转业到地方,同样成为骨干力量。据说,顾金亭至今还在部队,属职业军人,很有可能是共和国的一位将军。顾金亭同学,你在哪里?我们华师一附中6105班老同学都很想念你啊!令人惊喜的是,班上的胡友仁与华侨潘彩萍结为情侣,真是英雄配美女!在那“全国学习解放军”年代,这是令大家十分羡慕的革命夫妻、幸福家庭。4、我们班支援边疆者多。如赵德俊、李恭驷(原本班班长)、刘新邦等。他们高考失利,但不失志,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报名奔赴新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既建设,又戍边,表现很不错。他们长期扎根边疆,献了青春献终生,还在献子孙,事迹十分感人!

怎能忘记,德高望重的郎群诗老校长,怎能忘记,当年教我们语文的何子恒老师,教我们数学的田庆三老师,教我们俄语的李筱兰老师,教我们物理的许松泉老师,教我们化学的是深爱学生的班主任曾华英老师,教我们政治的王思文老师,教我们体育的江会生老师。这些老师都是泰斗级的名师,爱岗敬业精神特强,他们的教学厚积薄发,生动有趣,而且极富启发性和感染力。聆听这些大师的讲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在众多课程中,我最喜欢俄语和语文。每次作业本上,李筱兰老师都用红笔给我批上очень хорошо!  而且,她的发音是标准的莫斯科音。据说她是北师大研究生,每次讲课十分清晰动听,而且很有亲和力!她那女教师的气质与风度,深深地印在我们年轻学子的脑海里。临近毕业时,李老师在教学楼门前亲切地问我:“余春树,你准备考文科,还是理科?”我说:“想考文科,我最喜欢外语和中文!”于是,她边点头、边微笑地说:“очень хорошо!

每当何子恒老师教语文时,我特别聚精会神地听,一丝不苟地记。何老师文学功底厚实,感情充沛,有时脸上汗珠直冒,十分投入!他常常用那洪亮的江西口音给我们讲课,总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至今,他讲的诸葛亮《出师表》、《昔日的红军战士今日的大学生》等课文,我都印象很深。他批改作文时,眉批、尾批都很到位。每次给我的作文评分,不是“5”就是“5-”(即五级记分制的“优秀”),对我的鼓舞很大。从此后,我深情地爱上了语文课,就像贾宝玉爱上了林黛玉!

那时,我参加高考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外语学院,第二志愿是武汉师范学院(即今湖北大学)中文系本科。后来,我接到“新生入学通知书”恰恰是武汉师院中文系。记得当时高考的作文题是:1)一位革命前辈的精神鼓舞了我;2)我学习毛主席著作之后。(任选一题)临考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2),而且一气呵成地写下来,自我感觉特好!因为我在华师一附中求学期间,三年换了三个班主任,每次申请入团时,总要写“思想汇报”,就这样,我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写作水平。平常自习或星期日,我总是在校图书馆或省图书馆看书、看报。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新儿女英雄传》、《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大量励志书籍,以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等报纸。这些,对我的健康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再说,平时也写了与此次高考同样题目的作文,而且打了5分。俗话说得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之所以能顺利地考取了湖北大学中文系本科,这不能不归功于我的恩师何子恒先生教育有方!至于没有录取北外,我想当翻译的美梦破灭了!这,也许与我家的成分工商业兼地主有关,尽管父亲是属于团结对象的供销社正式职工,也许与我的俄语考分还不够拔尖有关,更有可能还与当时中苏关系破裂,国际形势十分严峻有关。不过,我无怨无悔!然而,我对李筱兰与何子恒这两位恩师,总是刻骨铭心地怀念,而且与日俱增。母校若能设法帮助我了解他们的联系方式,我一定将亲手设计制作的“为人师表桃李芳菲”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谢师匾送到这两位老师家里。他们是“人梯”、是“铺路石”,他们的头上可能没有任何花环,然而他们在莘莘学子的心中早就树立了一块块丰碑!

回顾在华师一附中学习期间,正遇上“三年天灾人祸”的年代,我们经常忍饥挨饿,生活十分艰苦。每天食堂供应我们黑大麦馒头、“双蒸饭”和无油、无荤的青菜、萝卜,关键是吃不饱。其实,在那严重营养不良的年代,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的体重只有90斤。当年,学校患肝炎、浮肿者,不乏其例。尽管学校师资、设备、环境堪称全省一流,但学习异常辛苦。正是那种艰苦和辛苦,才磨炼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增长了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今后读大学、参加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1989年学潮动乱的非常时期,我的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从严治班 严爱结合》一文刊登在《高校信息报》上。同年,我以民主党派人士的名义撰写的题为《四化建设必须由共产党领导》的文章,发表在中共咸宁地委机关报——咸宁日报198954日头版头条,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受到地委、行署领导的公开表彰。

多年来,我担任湖北科技学院中文系《写作学》主讲教师、资深副教授,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曾任咸宁市第四届人大代表、校首届教代会主席团成员、校职称评委、校文科教学评估组组长、中文系首任教研室主任。1978年以来,我两次荣获民盟湖北省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五次荣获市“优秀人大代表”、多次荣获校“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宣传工作者”等称号。19941997年,我负责的《写作学》,被评为“湖北省省级优质课程”。多次应邀出席咸宁市委、市政府主持的“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任职以来,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论文、评论及其它文章200余篇,并有多篇文章获奖。多年来,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念念不忘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当年给华师一附中的题词:要顽强地学习,忘我地劳动,不要白白地放弃了时代赋予我们创造功勋的权利。生活不是驴推磨似的打发日子,如果今天不比昨天学得更多、做得更好,那末,生活就要走向空虚。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知识改变命运,奋斗就能出彩!我的长子、长媳都在高等学校和重点高中工作,并评上了高级职称,我的孙女也考上了一类名牌大学;我的次子、次媳、孙子也很幸福,次子还在北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担任副总经理;我与老伴正在大学校园安享幸福晚年。当我进入古稀之年时,我们学校几位主要领导及同事们纷纷前来祝贺;我的许多学生毕业后还从北京、武汉、广州、厦门等城市赶来祝寿。中央纪委委员、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陈训秋还专门从北京发来短信,祝贺我的七十大寿!中共咸宁市委副书记陈树林亲自给我送来鲜花,祝贺我健康长寿!此时此刻,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时至今日,我深切地感受到:母校确实是我人生旅途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命运前途的转折点,更是我事业发展的奠基石。我真诚地感谢令我终生难忘的、出了龙乐豪、冯天瑜、易中天、PPTV CEO陶闯等众多名家巨星的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

 

 

 

 

 

 

作者简介

 

 

余春树校友1961年高中毕业照

 

 

余春树,男,祖籍湖北咸宁市,1941年生于赤壁市神山镇。多年来,担任湖北科技学院中文系《写作学》主讲教师、资深副教授,兼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曾任咸宁市第四届人大代表、校首届教代会主席团成员、校职称评委、校文科教学评估组组长、中文系首任写作教研室主任。1978年以来,荣获民盟湖北省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市“优秀人大代表”、校“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宣传工作者”等称号。1994——1997年,他负责的《写作学》,被评为“湖北省省级优质课程”。

该校友19617月,毕业于华师一附中高三(5)班,19657月,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本科;1985——1986年,在武汉大学参加了国家教委、中国写作学会主办的“全国高校写作骨干教师研究班”深造。1965年以来,在鄂南地区教书育人达40个春秋,“为人师表,桃李芳菲”。中央纪委委员、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陈训秋,湖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运全,中共咸宁市委副书记陈树林,国家一级作家、咸宁市文联主席柯于明等知名人士均是余春树先生的高才生。他一贯主张“高校文科教师必须是拿起粉笔会讲课,拿起钢笔会写作”。任职以来,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论文、评论及其它文章达200余篇:其中《改革写作教学 培养新型人才》的长篇论文,已在省写作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上第一个宣读,已受著名专家及同行们的高度肯定;与人合著的论文《图书馆学专业期刊“封面文化”初探》,已在全国优秀“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00年第3期发表,被中国改革报、四川省社科院相继转载,并被评为全国一等奖;所撰文艺评论《电视剧“汀泗桥之战”的得与失》,发表于《长江日报》、《武汉周报》,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人生乐在奉献》等作品,在《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先后荣获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等6家颁发的“二等奖”;曾参加涂怀章主编的《中国实用写作全书》和王绍明主编的《咸宁交通志》等书的编审工作,分别担任编委和特邀编审。

近几年来,对“辛亥元勋石瑛”、“羊楼洞142烈士”等方面的研究,已受到中央及江汉大学、省市媒体的重视和关注。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