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知新温故心景录
今恰十天过。
当天同行者,春芝、曼丽、慧文、胜昭、容、顺忠、政明、多芝、天保、学德、胜利、福庆、三翠、望园、翠屏、娟英、昌益、友清、厚晏、惠萍、均斌、守华、道芳、有才、剑达,二十五人,喜形于色,欢声笑语,仿佛五十年前十七八的青春。
校门口大型电子屏幕上显现有“欢迎1964届高三(三)班同学重返母校”大幅标语。
专职校友会的马岚老师前来迎接,引导大家参观校园。
马老师显然洋溢的热忱,发自内心的那种以学校为荣自豪,让我们感同身受。
在现代化阶梯会场,周鹏程校长同时向聚合在一起的1961届校友和我们致辞欢迎,精要的介绍学校发展与成就。
周校长讲话的本身,已足以彰显他在职的尽心和以师生教学至上之师道大义,更在我们班向母校献上“五十年”之纪念品时,恰到是处地达意了对曾经学子们的真切感情。
参观全新校区的环境、建筑物、设施,见到母校的外现;听取报告、知晓学业教育的理念、构架、系统、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前有铺垫,后者居上,立体成像了现今的华师一。
这前后过程,简短不过一个小时,而对于在场所有人,知母校之新貌、新人、新思想、新作为、新成就,却跨越了半个世纪。
我们班呈上的纪念品,只是一对画框。
画框的里面,对应存放了两张照片,一张摄于1964年的
存放了一幅对句,上联汇报同学们毕业后的前因后果,下联表达五十年里对母校恩德的感念,钤印“五
存放了一组上世纪六十年代母校的旧照,以及四张1963年我们班在农村实践劳动的写真。
还存放了一张邀请已故桃英、恩定、敦礼、悠光、大庆、明耀、青俊,七名同学,与我们一起回母校的请柬。
都不过是几片薄纸,却集结了我们五十年与国史共苦同甘的命运。
我们班组织这次聚会的筹备组,在设计制作送达给每一位老同学的请柬里,以极小的字句,周围起一树的年轮和我们曾经青春的身影。句子写道:
“结绳记日此共同
秋日期待恰春风
生命无论健与故
在者逝者柳与松
相邀始末半百过
二三时日无嫌少
少年识得愁滋味
天凉更说好个秋
风景晨昏都道好
却有差别在昨今
语文载道归物理
生物何曾不化学
问题俄语谁能识
到底人间有代数
结得当时同窗缘
方觉岁月自短长
去者天堂应知我
生者何曾不忆之
青丝白发一夜间
桃李栋梁各几何
笑看子孙何自在
所以皆成家国史
史实莫如自己写
用笔到底是用心
指点江山层林染
会当水击三千里
再来过个三十年
天上人间谁来数”
写温故知新吗?
是,也不是。
因为在回到母校之后,耳闻目睹则使之转而成为知新温故。
是诗吗?不是,又似。
分了行,押韵的无。倒能应了千古名句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和“青春作伴好还乡”。
筹备组原定还有一项安排:重走千家街华师一附中的旧地。
没有实行,因为所有去过的人异口同声:旧地改弦更张,原貌不复留存,去了难免扫兴。
于是,末了一项:上黄鹤楼。
那已是重返母校的后一天上午。
秋光清亮的武汉,晴川历历,白云如鹤,游人如鱼,因为今古。
我们这二十多人五十年的一聚,又都在此声声“再见”里,各个分别,以期再见。
宛如在楼顶眺望长江,就地势看,从西往东稍微往下斜去的表面,一练从清楚前往天际,渐渐消没如烟,而两岸之间的大桥之上,交通远近的车水马龙,乃至城市里万千层楼的高低栉比,是交错的复杂,是有序的繁复,是矛盾的和谐……也就成了我们的心情——
那年 你一十七
我一十七 她一十七
今年呢 我们七十一
黑发 盖满 雪白的期冀
重逢时 相见不相识
问一声 你是哪位
道一句 他是谁
用得着猜疑吗
华 师 一
五十年前 高歌的 那一曲
再二三十年 还能记
同学们 大家起来
担负起 天下的 兴亡
这是 生命的 自己
这是 自己的 生命
再一个 十年 来吧
再一个 二十年 来啊
再一个 三十年 来哦
没有悲伤 天欢地喜
所有的 再聚的
也刚刚 八十一 九十一
一百零一
跑完一圈 又从头开始
- 上一篇:母 校——华师一附中的记忆[ 10-29 ]
- 下一篇:忆华师一恩师——诗六则[ 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