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活动搭建交流的平台》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与现状分析以及碰到的问题
I.理论依据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强调学习的发生时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较持久的思维或行为的变化。1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身上存在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发展自身的需要。”2
从本质上看,学习是一个满足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引起学习者身心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动改造自身的过程,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交往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只有通过交往,人自身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多向的人际交流,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和信息,而且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不同的观点交锋以及人格的感召和熏染。”3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就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可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二对自己不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就能集中注意力与自己不懂的内容,疑难地方由于自己预习是思考过,老师再讲解就容易接受,因此,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另外,预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认真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将来学生走出学校,有大量的只是等待他们接受,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做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巩固知识使之成为完全的知识,乃是教学过程重要的一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复习,即“有意识地试试某种行为、某种表象过程或某种思维过程,以便记住它。”4借助这种复习,学生的知识就会变得巩固,并且得到理解。通过复习,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可以更高层次地理解并且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为顺利完成作业和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保证。通过回忆再现知识、钻研教材、整理笔记、勾引牵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使知识完整、正确、有条理,同时,也便于记忆巩固。然后,通过及时的复习记忆,巩固知识。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重要的环节,同样存在主动性、自觉性,但是目前基本上都是每个学生个体的一种学习活动,没有体现出足够的社会性和交往性。
II. 研究的背景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被认为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华中师大一附中于多年前就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2011年学校推广关于“WPR---- Weekly Preview and Review” 每周预习和复习, 2012年2月开始学校开始 “两把两重”教学改革实验,“两把”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两重”即“重视学生学习动力的激活,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从各个方面要求老师加强学生预习的工作,将预习看作是“教给学生的方法之一”,将预习看作是还学生以时间的举措之一。学校更是对每日每科学生预习的时间、每日的作业时间加以文件说明,要求老师们遵照执行。其实,预习就是要求学生超前学习课程内容,自主发现和理解其中的重点、难点。
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关于教学过程之上课环节,现在将视角投到上课之前和之后的预习和复习环节,向这两个环节挖潜。那么,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环节存在什么问题呢?
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新课,而对于怎样预习指导较少、督促较少、评价不够,学生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学生预习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复习方面,主要是习题和试卷,对于学生该怎样复习、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重视不够。
进一步考察这些预习和复习任务,发现基本上都是每个学生个体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考虑能否建立一个平台让学生对自己自主进行的预习和复习进行交流,落实老师布置的预习和复习任务,让预习和复习更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预习和复习交流活动中进行合作。期望通过建立预习和复习交流平台,促进预习和复习的进行,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活动,学生的学习成功与否取决于它们对于学习过程的参与度。”5课堂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平台,能不能创造另外一个平台体现预习和复习活动呢?
考虑到华师一附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本身具备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好的学习能力,能不能建立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讲解交流自己对于新课的理解、学生自己对于已经学的知识和即将学的知识进行命题测试、学生自己评讲测试题、学生自己登分、自己了解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带进课堂进而促进课堂学习呢?
二、研究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策略
I.统一思想,申请课题立项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以陈岚(英语教师)和聂姣平(化学教师)为负责人以黄进林(数学教师)、徐明(物理教师)、詹升宏(语文教师)和黎昌林(生物教师)为课题参与人的课题组,以2011级高一(23)班为课题研究对象,申请了“关于学生课堂前后的学习交往活动与智力互补平台的搭建研究”课题,从2011年10月7日开始进行了大约两年的研究。
考虑到当时华师一附中的学生种类太多,武汉市的学生有参加中考被录取的学生、有分配生、有网招生,武汉市外有参加专县选拔考试被录取的学生,还有来自湖北省外的学生,另外还有一大批借读的学生。当时高一年级每一个平行班,几乎都有22名至25名的学生是借读学生。这么多的学生种类,这么多的学生来源,学生的水平自然而然有巨大差距,这给科任教师的教学定位造成巨大的困难。如何为学习水平稍微低一点的学生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如何为学习水平高一点的学生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II. 我们的措施
我们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决定由这六科教师首先对学生关于如何进行预习和复习加以学法指导,然后在由陈岚老师在全班宣讲,加强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意识。
首先根据期中考试成绩(后来根据每次期中期末考试考试成绩情况),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遴选每周讲新课学生名单,讲复习课学生名单,预习题目命题者名单,复习题目命题者名单。
1. 平台运行过程:
学生独自预习和复习,学生交流预习复习问题和心得,学生自己命题检测预习和复习效果,学生讲解预习和复习检测中反映的问题。
2. 平台活动人:
主角:各科新课讲授人1人(共6人),各科检验测试命题人2人(共12人),各科检测试题阅卷人2人(共12人),检测试题的讲解人1人(共6人),登记分数人员1人。记37人次。所有学生参与听课和检测。
3. 平台活动主要时间:
每周日晚上六点钟-六点四十五分。
至此,一个全部由学生主持、学生参与的交流活动平台完全建成。
4. 平台运行全过程:
周五:各科目的课代表询问科任老师下一周的预习任务,告知同学们本周预习内容和复习内容,督促同学们预习和复习
安排各科的新课讲授人1人,针对新课的各科检验测试命题人2人(一人命题,一人审题,可以将课本或教辅书进行改编;检测试题设五十分满分,语文6分,英语4分,数学20分,物理10分,化学10分),各科检测试题阅卷人2人,检测试题的讲解人1人,登记分数人员1人。
每周日晚上六点钟-六点四十五分:由复习课负责人串讲上周主要学习内容,然后由新课预习负责人讲授新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理科四门,然后由预习检测试题命题人将试题板书到黑板上,黑板分成六个板块,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六个,同学们写在P&R本子上,二十分钟后,收起由阅卷人负责阅卷,此时其他同学认真做自己的事,阅卷完毕,由分数登记人将各个同学的分数登记在册,然后在晚上八点半-八点四十由试题讲解人讲解测试题,再一次让同学们对下周的学习内容有准备。
5. 平台建立运行过程:
2011.10 初步构建班级立体复习和预习交流平台让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2012. 1--2012.4 进一步加强复习和预习习惯的培养
期末考试前:加强复习工作,加强复习检测的命题工作
春节:加强预习工作,指定预习检测命题人,数学50分,物理50分,化学50分,生物30分,语文20分,英语20分,由家长协助打印学生的检测试题。
2012.4 --2012.7 继续加强预习和复习工作同学们相互协作 搭建智力发展的平台
III. 明确预习复习任务,把预习复习要求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各科课代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科教师于周五教给他们明确的预习和复习作业,周末所有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同时,各科命题人要就预习任务和复习任务,自己改编或者选摘或者命制相关题目。
IV. 及时交流,及时检测和评价,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安排各科的新课讲授人1人,针对新课的各科检验测试命题人2人(一人命题,一人审题,可以将课本或教辅书进行改编;检测试题设五十分满分,语文6分,英语4分,数学20分,物理10分,化学10分),各科检测试题阅卷人2人,检测试题的讲解人1人,登记分数人员1人。
每周日晚上六点钟-六点四十五分:由复习课负责人串讲上周主要学习内容,然后由新课预习负责人讲授新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理科四门,然后由预习检测试题命题人将试题板书到黑板上,黑板分成六个板块,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六个,同学们写在P&R本子上,二十分钟后,收起由阅卷人负责阅卷,此时其他同学认真做自己的事,阅卷完毕,由分数登记人将各个同学的分数登记在册,然后在晚上八点半-八点四十由试题讲解人讲解测试题,再一次让同学们对下周的学习内容有准备。
三、研究取得的成效
I.教师作了预习和复习学法指导讲座6个,命题方法讲座1个
例如,语文老师詹升宏学法指导内容:
同数理化相比,语文课要求学生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构建健康高效的课堂,语文课的预习应以单元为板块。
首先,每次预习前,全班分为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分担不同的预习任务,分为字词组、句子组、时代背景组和文学常识组。
预习时自主解决基础知识问题。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音、字形、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理解,通过上网收集资料解决时代背景和文学常识,预习时通过拟小标题和做批注的形式自行阅读文本和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步,在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代表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将共性的问题带到课堂讨论,在老师的启发下解决。
II. 一年时间里学生进行了36次预习复习讲解和检测,每次参加命题、预习复习内容讲解和测试题讲解、登分人差不多20人次,每周日有预习复习讲解检测活动,每次放假之后也有预习和复习讲解检测活动,过年之后也有这种活动。人员安排由班主任和学习委员负责。(见附录)
因为全员全方位的参与,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全体学生学会在课堂前进行有效预习,上课后进行有效复习,并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讲解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带到班集体与同学们共享。因此,学生很快养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通过平台的运行,学生逐步地学会了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及时落实了预习和复习任务,培养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III. 周日晚间活动规律化讲解人、命题人、阅卷人和讲评人各司其职
人人都有机会上台讲解,人人做老师,人人有进步。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讲解学习中的困惑,基础好的同学分享自己对难点的理解。这一年,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讲解,考试进步的学生又能从复习讲解人荣升为预习命题人。
IV. 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学习活动能够满足学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需要”(P246), 通过自己的预习和复习,然后通过集中交流,学生们不仅具有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主动学习并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交往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P249)。学生经过预习和复习的自主学习活动,现在又在交流平台上大胆发言。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大有好处。有的同学从第一次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自信阳光,这个活动平台也成了学生们性格发展的平台。学生周子为平时较为腼腆,不敢发言,但是经过一次数学不等式的新课讲解,他的精心准备让同学们非常赞赏,他变得自信,时时得到数学老师黄老师的表扬。
学生自己命题,这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学生自己讲解、命题、评讲,形成了学生主宰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V. 周末预习和复习活动对下一周的学习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课前预习扫除了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使同学们对于新课学习更有准备,极大的提高了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四、深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在周日的晚上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讲解预习复习内容、学生自己命题检测预习复习效果、学生自己评讲自己的命题和学生自己阅卷和登分检测有组织的预习和复习活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一个学习能力发展的补充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 讲解的学生难以控制时间和内容
不管是讲解预习内容和复习内容的学生都出现过使用的时间过多的问题,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还不够精炼。太简单,又不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
2. 检测命题有时难以控制难度
考虑到我校的学生基础较好,稍加引导,在讲解、命题、评讲试题方面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实际操作中,命题的难度不好把握,有时难度太大,有时难度太小。有一次,化学只有一个命题人,结果设计的计算数字太复杂,结果耽误了很多时间。鉴于此,我们要求命题人之间一定要合作,一个人改编或者出题,另一个人审题,发现错误或者调整难度。
3. 我们的检测内容基本上是要求命题人将试题用粉笔写在黑板上,因此每次的题量必须限制,另外基本上是几个命题人同时在黑板上书写,经常出现空间不够的问题。通常是语文所占的地方最多,因为书写的量最多,但是命题人设计的试题多是选择题。因此,每次都会出现抢地方的情况。鉴于此,我班学生朱铭洁首先开始手写试题,因为是住校生,没有机会使用电脑编辑打印。这种局面后来因为周末回家的学生的帮助得到了改善。他们利用自己家的电脑,帮助编辑,然后付印,大大改善了抢黑板的局面。
4. 周日班级活动与年级管理要求不太吻合按学校要求,每个班在晚上六点半开始晚读,六点四十五分开始安静自习。但是,我们的预习复习检测活动可能持续到晚七点。而且,中间的活动有不同,先有讲解的同学出场,后来有命题同学上台,然后又有收卷人和阅卷人的活动,导致班级不太能保持极度的安静。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P47
2.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P248
3.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P249
4. 【日】伊藤正夫著 钟启泉 译,《教学原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P274
5. Kenneth T. Henson (US) Ben F. Eller (US)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Effective Teaching 《教育心理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P 61
6. 沈怡文,《学习方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7. 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 上一篇:《恰当创设与合理运用教学情境研究》结题报告[ 12-19 ]
-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备考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