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与多样化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

作者:黄敏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点击数: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作为华师一附中的“健康课堂”实验班,开展健康课堂实验,首先是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心的转移。课堂究竟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是检测衡量课堂是否是健康课堂的标准,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看课堂是否是健康课堂,首先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变被动为主动,是学生跟着老师走,还是老师在课堂是不断调整适应学生,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交,以学定交,课堂上处于主要地位的是老师,还是学生。评价一节课好不好也要看学生学会了没有,落实了没有,掌握了没有。

课堂中心的转移是建立在老师相信学生的基础上的,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能够逐渐形成学习的能力;建立在老师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基础上。

开展健康课堂实验是面向全体同学的,要通过健康课堂,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要把厌学变成愿学,把被学变成乐学、会学。这是建设健康课堂的目标。开展健康课堂实验研究要形成三个方面的成果,即理论上有收获、模式上有新的构建、并能产积极广泛深远的影响和效果。

在理论创新和模式构建创新上,“小组学习”是健康课堂实验的重点,把班级分成学习小组不只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上的变化,更应该有更多的学习方式上的实质性的变革,一定要让形式的变化大于形式变化本身。因此,关于班级的分组,关于小组学习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在对小组学习的研究中,如何不断拓展学习小组的功能,让学习小组的功能多样化,从多方面、多角度把学习小组的功能拓展到更广阔的时空、更高的水平、更深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方面的研究成为开展健康课堂实验的重点,也是我们思考、研究、创新的重点。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被教师们广泛认可,它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的发展中没有一种发展是与别人无关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学习小组”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健康课堂实验的一种学习和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在教育教学中倍受关注和运用,它是把一班集体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等方面进行重组,分成多个小团队,既化整为零,它有人数的限定(一般要求68人)和座次的要求,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分工,有“日评”、“周评”和“月评”比制度,这样每一个小团队,就形成一个战斗的集体,然后通过“团队精神”和创造“机会”,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再由学生的个体发展来推动团队和班集体的再发展。

“学习小组”的研究,不仅仅只限于学习层面的研究,它还有更广泛层面:“纪律、思想行为、自我管理、团队和竞争、自评和他评价”的研究,我们把这两个层面的研究,称之为“学习小组”的功能。通过“学习小组”的学习功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和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学习小组”的纪律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使每个学生上课、课间、自习课上组织纪律有所改变。通过“学习小组”的思想行为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通过“学习小组”的管理功能,使学生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能力。通过“学习小组”的团队和竞争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学习小组”的评价功能,使学生和团队的评价“民主化、公平化”和“阳光化”。

充分发挥和拓展作为班级管理基本模块的学习小组的功能,基本可以达到以下预期目标:首先是“学习功能”,即每个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能主动向他人请教问题,保证“堂堂清和日日清”,能自主进行课程预习,改变每个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其次是管理功能,即每个学生参与管理,并有一定管理水平,使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通过管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课堂和课间组织纪律和日常行为规范;再次是团队和竞争功能,每一个学生都有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竞争挖掘学生最大潜能,让个性得到发展,通过团队精神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因此,多功能学习小组的组建、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和多样性研究是我们在健康课堂实验第一阶段的实践、实验与研究的重点。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理论创新和模式构建创新上,“小组学习”是健康课堂实验的重点,把班级分成学习小组不只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上的变化,更应该有更多的学习方式上的实质性的变革,一定要让形式的变化大于形式变化本身。因此,关于班级的分组,关于小组学习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  作为班级功能模块的学习小组的构建方法,也就是成立学习小组的原则。

2.  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和不断实现学习小组功能多样化的探究。这个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小组的主要作用是讨论、合作、探究,这样的理解过于单一,学习小组的功能绝不仅仅于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以一个班为研究样本,通过健康课堂实验,在实践中探究如何不断拓展学习小组的功能,让学习小组的功能变得更加多样化,让小组学习的合理性、科学性、主动性、有效性、优越性不断增强,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不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对健康课堂模式的构建做出理论上的新贡献。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深入调查,确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2)建立课题资料档案。随时积累和分析材料。

3)搜索整理相关资料,组织课题前期调研与测试。

2、实施阶段课题开题,做好课题方案的完善工作,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搜索研究资料。撰写阶段性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及论文。

3、总结阶段

(二)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

1.相关文献研究,专家走访,调查问卷设计等。

2.以一个班级为样本展开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与交流、对比性研究。

3.研究总结,撰写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大胆实验,创造性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拓展学习小组多样化的功能。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争取总结出新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对比研究法、调查法、总结提高法,研究、使课题研究工作正常运行,又充满活力。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华师一附中学生小组学习现状调查分析和小组学习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2.通过实验,力图最大限度地拓展小组的功能,并提出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3.对拓展小组功能,让小组功能不断实现多样化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一)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与多样化的前提

1.分组,让形式变化大于形式变化本身。

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小组既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块。教师一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组织形式,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的目的。在运用合作学习创设有利的课堂环境的实施中或班级活动的开展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

高一(25)班作为学校健康课堂实验班,在课题启动之后,首先把班级分成了9个学习小组,并且对教室的桌椅进行了重新摆放,变“排排坐”为“圆桌式”。张真校长曾经指导各个实验班,把班级分成小组,只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上的变化,形式的变化一定要为教学改革的内容服务。

在开展健康课堂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高一(25)班严格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努力做到把班级分成学习小组不只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上的变化,还应该有更多的学习方式上的实质性的变革,一定要让形式的变化大于形式变化本身。

分成9个学习小组之后的高一(25)班,不仅仅是教室桌椅的摆放有了巨大的改变,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角色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健康课堂实验的第一阶段,高一(25)班在对小组学习的实验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和不断实现学习小组功能多样化的探究”上,这是高一(25)班现阶段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组是研究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和多样化的第一个前提。本年度,高一(25)班正是以本班级9个学习小组为研究样本,通过健康课堂实验,在实践中探究如何不断拓展学习小组的功能,让学习小组的功能变得更加多样化,让小组学习的合理性、科学性、主动性、有效性、优越性不断增强,并能有具体措施对学习小组多样化功能的实现进行阶段性的诊断、反馈、反思、调控、改进、拓展、优化,并形成具体的方法和对策。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与多样化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和成败效率,并进行理论上的思考,构建可以推广的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不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对健康课堂模式的构建做出理论上的新贡献。

教室课桌椅的摆放的变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关于班级的分组,关于小组学习本身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在对小组学习的研究中,如何不断拓展学习小组的功能,让学习小组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从多方面、多角度把学习小组的功能拓展到更广阔的时空、更高的水平、更深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这方面的研究是高一(25)班开展健康课堂实验的重点,也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思考、研究、创新的重点。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就能够真正实现课题组提出的让形式的变化真正为教学改革的内容服务的要求,真正做到让形式的变化大于形式变化本身。

2.灵活机动的岗位竞聘,流动变换的小组成员,生趣盎然的合作学习。

小组分的是否合理、得当,与学习效率的高低和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的成长进步密切相关。一般的“学习小组”在分组上都是固定的,各自担任各自的角色,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如果是相对稳定的,这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小组安排只适用于班级第一轮小组分配,因为这种固定的搭配长期下去只能在某个程序上激发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后很有可能导致只是优生与优生的竞争,继而就忽略了大部分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的学生,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其实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个学生个体的竞争意识,全面培养每个学生的能力,那如何才有更有效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来?因此我们提出了“学习小组岗位竞骋制”和“流动变换的小组成员”的小组组建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学习小组岗位竞骋制”,就是在“学习小组”模式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在小组上根据某些指定条件进行优化、动态组合每一轮成员。首先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给每个小组设定若干个“岗位”,然后以学生的某种能力进行竞聘上岗,如学习成绩、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等,根据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教师确定每隔一段时间,再度实行竞聘上岗,或由学生自己提出上岗要求。在这种学习小组岗位可轮换的制度下,大大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

“学习小组岗位竞骋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上下功夫,以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于学习小组岗位竞骋制”的实施过程:首先是设定岗位,岗位的设定是依据课程的教学任务需要而制定的,这里的任务有可能是一节课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是几节课甚至一学期综合才能完成的任务。不同的任务其完成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角色个数也是不同的,所以学习小组岗位的设定也可随时变换,但是任何的课堂组织,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组织管理的操作上主要考虑的方面可综合为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课堂的学习纪律气氛。学习小组的岗位设定虽然在成员个数上、或组内角色上都可以随任务的变化而变换,但设置的原则基本离不开这两条,一是要简单容易实施、二是要围绕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综合这两点原则,学习小组的岗位一般设三个就可以了,一个是以学习成绩为主线而设置的,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以优带差,按成绩的高低设定一个岗位为“小组领学者”;二是为了维护课堂良好的纪律性,设置一个“小组领导者”的岗位,即组长;最后一个就是小组内的其他成员,统称为组员。其次是明确岗位职责及激励机制,为了让同学们能更积极更主动的争取岗位,在任务实施前,教师必需先明确岗位职责及奖惩办法。三个岗位的职责根据名称的设置其实已很明确,领学者要求其成绩必需名列前茅,在组内要起到帮助组员学习,协助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则在管理能力及表达能上要求突出,负责统筹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小组的课堂纪律情况。而组员则要求配合领学者、组长认真积极主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即可。初步分组学习小组的组成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另一种是由老师进行分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如果以岗位竞骋的模式开展竞争学习,在首轮的初步分组中,考虑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初步分组建议使用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确定初步小组成员人数,一般为三至五人;然后告之职位分配情况,包括小组领导者、小组领学者和组员三大类,并明确职位职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成绩和班干部工作情况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建前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测试和成绩能力性格的综合考评,最后班主任根据据测试的结果对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进行简单的调整,最终完成初步分组。

“流动变换的小组成员”是指作为互助合作学习和班级管理功能模块的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是基本固定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从事不同的学习与活动时,小组成员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变换的。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在一定时间内注意对学习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分组完后,个别小组不能正常地开展合作学习;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各小组间的能力水平出现了比较大的悬殊;班级中出现了“小团体”现象等。教师都要适时地进行小组成员的调整,照顾到各组间的平衡。

另外,面对具体的的学习任务和活动要求,又会有很多临时生成的小组。比如在一节作文的评讲和指导课课前,黄敏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我把目光投向  》的半命题作文并给出了相应的写作要求。根据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的实际情况和深入具体的分析,课堂上,黄敏老师对高一(28)班的全体同学进行了全新的分组。把在写作中具有相同、相似问题和不足的同学进行问题归类,并分在同一个小组,让在写作中具有同类问题的同学通过阅读小组同学的作文来主动发现自己写作中不易察觉和很难纠正的问题,并通过把问题集中在同一个小组使其更加彰显,而且在寻找改进方向和调整写作的方法时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有针对性,更加高效。课堂上,重新组合的六个小组,分别反映的是写作中大家普遍存在的六大问题。大家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改进措施。与此同时,还有两个小组是在本次写作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这两个组的同学的作文不仅优秀且异彩纷呈。其中的一个组满足了作文基础等级的优秀。他们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采取组员互相推介的方式,推介并点评小组中最好的作文,不仅让大家欣赏到了优秀的范文,而且使同学们的写作不断朝着自觉的方向发展,让写作更加有设计,有目标,有追求。另外一个优秀小组的作文属于不仅在基础等级做的很好,并且在发展等级表现也很出色的。这一部分的同学的作文由他们自己读,自己讲写作的构思,写作的过程,完成写作之后的反思。老师在此点评归纳升华,并进行具体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小组学习是语文课堂很常见的学习方式,本节作文评讲与指导课旨在探讨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深入开展,小组分组方式不断深入发展,如何根据教学实际的要求,将小组成员由固定逐渐推行到小组成员流动制,变化流动的小组成员构成会更加符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满足具体的学习要求,符合追求更加有针对性和更加高效的学习目标,并且让小组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活力,有生命力。

再比如,我们虽然有较固定的学习小组,但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以及平时的体育文娱活动中,同学们有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组成新的小组开展活动。

现在的健康课堂实验班,高二(23)班,除了固定的学习小组外,还有各学科的兴趣小组等。流动变化的学习小组在学习和开展活动时更加科学、高效,合作学习的功能发挥得也更为突出。

3.有效引导学习小组全体成员有效参与有效合作。

学习小组全体成员在学习和活动中的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小组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大效应"。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眼疾手快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小组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有的学生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无效参与较少见,如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未经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如果没有小组全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教师有效引导学习小组全体成员有效参与有效合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营建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一般认为,学生"遵从"有三种水平:服从,认同和内化。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要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共同目标),形成共识,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从"他律""自律"的过程,也是从"从动""主动"的合作过程。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境中"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其次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效合作的主要策略个性差异互补。

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应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组内交流,组际竞争。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工作)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再次是对于学习小组要用多维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合作学习的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功能--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

更多内容请点击《学习小组功能的拓展与多样化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