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高三Ⅱ部 >> 正文内容

让文化精神之火点亮新课改的语文课堂

作者:黄敏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5日 点击数:

923下午,高一年级语文组文勇老师在二号报告厅为全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一节高中语文新课改示范课。文勇老师主讲的课文是高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新课文——《荆轲刺秦王》。这节示范课,以《荆轲刺秦王》为例,师生合作探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从语文学习到文化传播的拓展过程。这节课的研究性学习以《勇士的气节和荆轲形象的文化内涵》为专题,师生共同深入探讨了文化精神是如何代代传承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已经开始推行。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

作为华师一附中资深语文教师,文勇老师还兼任了中央教科所《语文与传统文化》课题组研究员。20077月受中央教科所邀请曾为全国1200名中学教师上高中语文示范课,在教学中强调教育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认为语文教育应渗透人文精神,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文勇老师的新课改示范课带给语文教师很多有益的启示。首先,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其次,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成为广泛性地学习语文的平台;再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在文勇老师的语文课上,同学们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而且感受到了语文学科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她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她能使我们能够对丑恶的东西洞若观火,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文勇老师说,语文的生命在于深刻地表现人生和真实地宣泄情感。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在如何使用新教材方面,文勇老师也给予了很好的示范。传统语文课本往往以文体或知识点串成单元,造成一种刻板的格式。新教材则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文勇老师主讲的《荆轲刺秦王》用人文话题以专题讨论探究的形式统领课堂,让文言文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更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教材有真正的发言权、选择权和主动加工权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如果语文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学识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广泛收集资料,重组整合信息,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把课本与读本结合起来,把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比较和分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文老师主讲的《荆轲刺秦王》既立足语文教材,又跳出了语文教材,既丰富了传统的语文课堂,又跳出了传统的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了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了更好的语文能力。

语文新课改或者说高中所有学科的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如果学生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题海战术”,沉醉于“书本知识”,那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中,无疑会成为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文老师说,新课改的语文教材,每个模块都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问题探讨及文本研习等,这绝对不是形式主义。传统的学习就是文本研习,而现在强调感悟体验,形成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学语文。对于《荆轲刺秦王》这一课的教学,文老师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问题,课堂上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文老师认为,现在的课文,给了学生更多的与人对话的平台,可以跟文本对话,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探讨。在互动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等等品质,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语文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然而,它给同学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潜移默化后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家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文勇老师的这节高中语文新课改示范课由学校教务处、高一年级二部和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共同组织,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和高一年级二部各科教师均按年级要求和备课组要求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学习,讨论,大家都认为深受启发。高一年级二部主任袁书荣老师表示,今后这样的活动将继续认真地开展下去,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全体教师将互相学习,深入探讨,不断反思,共同探索出新课改之路。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