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华师一附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试行)

作者:张丽清 编辑: 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4日 点击数:

一、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教学原则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其内容是开放的,研究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大的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自主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原则: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组织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具体由科教处和学工处负责实施,相应部门职责如下:

1.科教处——教学管理

科教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制订,负责对全校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培训,负责学科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常规检查,督促和指导学科备课组制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案,负责对活动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2.学工处——活动组织

学工处负责组织和协调级部和班主任对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负责落实学习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导师,负责学生导师的培训,负责提供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负责指导班主任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教学工作。

3.备课组——教学组织

备课组负责组织好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集体备课,提供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活动,负责收集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形成课题研究成果集。

3.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主任既是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教师,也是学科研究性教学活动和班级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协调者,要积极配合学科指导教师组织好研究性学习选题、开题、结题工作,协助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4.指导教师——具体课题管理

指导老师负责对自己所指导的课题进行全程指导,管理与评价,指导学生选题开题,进行课题的结题与交流,为学生提供帮助、建议和鼓励,并具体指导学生最终整理、撰写出论文或做出其它研究成果,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成果做出评价,认定学分。

5.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课程实施

1、教学计划

各年级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采用弹性课时制。具体方案为:每个学期完成一个课题研究,三年完成5个课题,每个课题3个学分,共15个学分。

第一周:选题准备

第二周:学法指导

第三周:选题指导

第四、第五周:学生选题、成立课题小组,修改课题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六周:开题汇报

第七周至第十七周:理论学习、资料收集和实践研究

第十八周、第十九周:成果展示,结题报告

第十九周、第二十周:课题评价、学分认定

2、课题研究的组织

一般不提倡采用个人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每组人数一般在812人左右,设组长一人。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的课题工作,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

3、实施环节

第一,学法指导。对于高一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第一次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生培训。

第二,选择课题。 相关学科备课组、班主任提供给学生选题指南,向学生介绍研究课题研究要求,明确选题要求,发放选题申请表,指导学生选题。学生在各类课题中任选一个。

第三,制订计划。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申报表格,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老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活动场地与器材申报、预期成果等。

第四,开题交流。指导教师认真审查学生的课题申报表,提出研究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利用正课时间组织进行开题报告交流,促进学生共享交流学习。

第五,开展研究。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第六,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试验结果,调查数据研究小组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第七,交流评价。学期末,学生提交课题研究报告,指导教师通过组织课题汇报或论文答辩等活动进行课题研究成果交流,根据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评选优秀课题。备课组、级部将同类研修研究成果汇集成册。

五、课程内容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

5、发明创造类:主要是从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发现物品的缺点,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

6、学科知识类:理科学生主要结合数学、物理、化学,文科学生结合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研究和解决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

六、成绩评定

1、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是学生参加研究活动的态度。

二是学生研究过程,研究活动开展情况。

三是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情况。

2、评价要贯穿研究活动的始终。根据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的评价:

一是开题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等方面意识和能力。

二是中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研究方案的实施情况,信息资料的搜集积累以及运用信息资料解决问题的情况。

三是结题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研究成果、表达和展示的方式以及同学、教师对其研究全过程的认定情况。

3、评价的结果采用等级制,同时附加写实性的评语。

4、认定学分,获得合格等级以上的,认定合格学分内,获得优秀等级的,认定特称学分,成果获得奖励的,根据获奖等级,记载创新学分。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