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媒体看华一 >> 正文内容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这边凌晨才下晚自习,那边的学子已经进入梦乡!这堂地理课跨越3200公里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6日 点击数:

极目新闻记者 肖杨

通讯员 孙梦嘉

5月24日上午,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武汉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来到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活动现场

在课堂展示环节,通过借助云课堂技术,让地理空间上相距3200公里的武汉市与新疆博乐市的两校师生实现了实时的互动与交流。展示课的主讲教师是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地理组的王越老师以及负责与新疆博乐分校师生互动的马青老师。

活动现场

这堂课以两地高中生的日常生活视频作为导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两地高中校园生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令武汉市同学感到十分新鲜的是,新疆的同学在北京时间0:00才下晚自习,而同一时间武汉市的同学已经进入梦乡,这近两个小时的时差让大家知道了与同上一节课的同学在地理空间上彼此相距甚远,同时学生们也了解到两校同学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日程安排和生活方式都很相似。随后,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看似相似的生活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压力是否也相同呢?大家又会用什么来评估对环境的压力呢?进而引出了本节问题研究课的主题——生态足迹。

活动现场

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容纳废弃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课上王老师请武汉市的同学分享了如何利用网站进行生态足迹的测算过程,并了解到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

如何减小生态足迹迫在眉睫,通过课下教师的指导与资料的搜集,两校的同学共同分享了当地在农业和工业等方面为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所做的努力。尤其是新疆同学的分享,改变了武汉市同学们对新疆放牧业的刻板印象,大规模的有机生态牧场让武汉的同学了解到了我国边疆牧场的真实生产情况,既注重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能产出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在工业分享的过程中,武汉市的学生采用了文献研究的方式,为新疆同学介绍了武汉市的武钢和东风汽车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为减小生态足迹所做的努力。

活动现场

最后,王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作为高中生为减小生态足迹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两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得出了高中生在减小生态足迹方面的行动方案。老师也呼吁同学们将这些方案扎实落地,一起努力为减小生态足迹贡献高中生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走向社会也能继续践行这种生活方式,为减小生态足迹贡献更大的力量。

武汉二中地理特级教师卢厚冰进行点评

武汉二中地理特级教师卢厚冰对老师和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做了点评,当场赋诗一首:“两地课堂一线牵,见屏如面友谊连。王马师长总导演,生生互动智慧显。”卢老师还用四句话总结了这堂课:一是小生活——大世界,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也对世界环境产生了影响,本堂课就唤醒了同学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审视;二是小个人——大地球,学生通过网站测算自己的生态足迹都超过了一个地球,说明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有很多方面可以进行改进从而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三是小不同——大一致,武汉市和博乐市虽然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但是在生态农业方面都实现了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减小了生态足迹;四是小行动——大目标,孩子们通过课堂讨论得出的都是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力所能及的小行动,但是这些行动却可以积少成多为减小生态足迹贡献大力量,从而实现从产业到个人的高质量的绿色发展的目标。

武汉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程远会老师进行评价

武汉市教科院地理教研员程远会老师表示,此次活动首次实现了异地师生、生生的同屏互动。程老师高度赞扬了课上学生就减少生态足迹的发言,“高中生能想到勤俭节约不攀比,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是一种贴合实际且深入学生内心的措施,我们地理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向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同时向着有益于生态环境、人地协调的方向发展。”程老师指出,这堂课以生态足迹这个概念为抓手,教师收放有度、紧密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落脚学生的真实生活,是一节基于真实情境、触发真情实感联络两地师生的高效互动课。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链接:http://jms.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767678&cId=0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