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媒体看华一 >> 正文内容
《长江日报》:大学课程先修,大学教授组团到高中开新材料实验室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2日讯(记者杨枫 通讯员孙梦嘉)“如果最小的一颗电池也能爆发出无限的能量,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美好的世界!”在武汉理工大学与华中师大一附中共建的“新材料与器件”实验室里,华师一附中高二(18)班学生皮瑞杰感慨道。4月12日,武汉理工大学与华中师大一附中联合开设的“新材料与器件”实验室揭牌,皮瑞杰和其他23位同学顺利“抢”到了“新材料与器件”实验室开设的首期课程,他们将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的带领下接触前沿材料科学、参与科研探索、展示创新成果。
“新材料与器件”实验班揭牌并宣布课程正式开班。通讯员肖雅 摄
记者从华师一附中了解到,“新材料与器件”实验室是由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和华师一附中校长周鹏程共同谋划和指导设立,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中心、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和华师大一附中大数据中心协同配合建成的。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麦立强说,高质量的大学教育需要中学教育的有机衔接,此次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搭建了一个高校与中学之间的桥梁,以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这是武汉理工大学和华师一附中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具体行动和重要措施。首期课程将是科学科普、实验实践、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课堂,为高中生提供一个接触前沿材料科学、参与科研探索、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
记者了解到,该实验室的《新材料与器件》课程在本学期开设,采取选修课的形式,面对全体高二学生,对材料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均可报名。华师一附中创新课程中心组长彭景说,课程由大学教授和高中学科教师协同打造“双师课堂”,武汉理工大学有6支教学团队分管6个章节内容设计,课程融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于一体,选用有代表性的特色领域材料,如纳米材料、光催化材料、锂离子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以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为导向,引导学生了解各类新能源材料。本学期一开课,首期24个名额在选课系统上被学生一抢而空。
华师一附中学生正在教授的带领下研究电池器件。
高二(18)班学生朱奕铭已经在实验室上了四节课程,他收获颇丰。“在学习器件方面,我们接触到各种器件的原理和应用,比如水果电池、硬币电池、锌氧燃料电池以及现在比较火的氢氧燃料电池等,我们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来体验这些器件的优缺点。通过学习这些器件,我深刻地认识到器件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
授课教师,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副教授、课程指导教师罗雯说,实验室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探索和创造的舞台。理工大将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他们能够真正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在课堂上,老师会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大学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到难,比如从常见的水果电池实验、硬币实验到高深的锌空电池、燃料电池,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记者了解到,这是华师一附中继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设《AI+机器人》课程后的第二个与大学合作的科技创新课程,今年该校还将与武汉大学联合开发《微小行星设计》课程,与烽火科技公司联合开发《通信网络技术与实践》课程。
华师一附中校长周鹏程说,学校正大力开展高中与大学共育拔尖人才的实践行动,开设“大学先修课”,以满足高中生适应大学学习的需要;发起中学“大学文化周”,提供对大学专业的了解途径;联合大学共建实验室,开发教材、特色校本课程;启动“博士讲坛”,创建科研和创新启蒙课等,让高中生适应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生活、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 上一篇:《楚天都市报》:培养材料科学领域创新拔尖人才,科研大咖给高…[ 04-12 ]
- 下一篇:《湖北日报》:高中高校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华中师大一附中…[ 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