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媒体看华一 >> 正文内容
《湖北日报》:连续三周晚饭后挤出一小时分析搜寻 华师一附中高中生又一次发现小行星
2月23日获悉,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学生付熙哲收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的确认证书。这是该校继2021年熊家锐之后,再一次有学生发现一颗小行星。
天文爱好者搜寻的小行星主要是主带小行星,它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是最常见的小行星类型。一旦有小行星被发现,人们就可以确定它们的轨道,并预测其未来的飞行轨迹,以判断它们是否有可能与地球发生撞击。
目前,绝大多数小行星的发现都是通过搜索天文台的观测数据(如对特定天空区域拍照等)获得的。付熙哲的搜寻活动依托于由美国宇航局、美国哈丁西蒙斯大学和国际动手天文教学共同发起的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简称IASC)。
该计划由国际组织提供望远镜和专家队伍,为学生提供数据和软件工具,指导学生对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写成报告提交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确认。
“通过普通天文望远镜从地球上观测火星,火星就像小拇指盖那么小,小行星的体积远小于火星,要从天文台拍到的数据中寻找新的小行星,就像从撒在地上的芝麻堆里挑出一粒特别的芝麻一样困难,工作不仅量大而且繁琐。”该校学生科学院指导老师刘斌说。
2021年9月,正在读高二的付熙哲加入了熊家锐所在的学生科学院天文分院,此前熊家锐小组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该校师生将其命名为“引领者”,付熙哲也是小组成员之一。在熊家锐的指导下,付熙哲与天文分院同学每天晚饭后挤出一小时持续分析搜寻。
“主办方规定必须在3个星期内提交搜寻成果,这期间能够观测到的数据可能不足5%,大量的筛选工作都不会带来惊喜。”付熙哲回忆说,发现小行星难度本身不高,却是一个重复的、机械的过程,但他们连续两次发现小行星不是一个偶然,这是学生科学院厚积薄发的结果。
华中师大一附中学生科学院2001年由湖北省科协批准成立,是全国高中唯一由学生自治的科研机构,由该校杰出校友、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和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担任名誉院长。目前拥有数理、生命科学、化学、天文、社会科学、航空航天、机械与电子等方向7个分院。
据了解,收到确认证书,意味着已经确认发现的这颗小行星的存在性,未来还要通过长时间观测,获得足够高精度的数据,才能完全确定其运行轨道。目前,该小行星被授予一个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编号2021 RO59,顺利的话,需要6年左右获得正式命名的权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张歆 通讯员 孙梦嘉)
链接:
https://news.hubeidaily.net/hubeidaily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311260&cId=0
- 上一篇:《湖北日报》:搜寻小行星有多难?当事人揭秘[ 02-24 ]
- 下一篇:《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又一名高中生发现小行星,他说寻星…[ 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