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课程建设 >> 正文内容

课程育人•博士讲坛(七) | 郭 尘:治愈癌症,我们还有多远?

作者:马 岚 编辑: 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26日 点击数:


主讲人:郭尘博士

 

2022年5月20日下午,华中师大一附中“博士讲坛”(第七期)在我校艺术中心一号报告厅顺利开讲。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香港大学的我校高二年级生物教师郭尘博士以“治愈癌症,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展开了精彩的讲座。学校特邀请高一年级Ⅰ部8个班的同学到现场聆听,分管教学工作的徐惠副校长、科教处范莉主任以及部分老师参加了讲座,本次“博士讲坛”由科教处马岚老师主持。

郭尘博士开讲了


本次“博士讲坛”主讲人郭尘博士,现担任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年级生物教师。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取得遗传学荣誉学士学位。于香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参与食道癌相关研究,通过运用癌症基因组学,对肿瘤组织以及循环肿瘤细胞进行测序,对肿瘤的异质性以及相关分子标志物进行研究。

癌症是全世界人类的一个主要死因,但现有的医学与科研手段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治愈癌症的希望。本次“博士讲坛”旨在开拓学生们的视野,以食道癌为例,了解癌症目前几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关心科学研究最新动态。

在“博士讲坛”开讲之前,郭尘博士对她博士期间的结题报告进行整理并简化,收集视频资料,在校本课程上先试讲了一遍,并在试讲后多次修改ppt。

讲座伊始,郭尘博士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从华中师大一附中的一名理科生,到本科攻读了遗传学。又因本科期间对生物信息学和人类疾病感兴趣,博士期间主要研究食道癌。

随后,由高一学生的对癌症已有的知识出发,郭尘博士介绍癌症的成因,诊断方式、治疗方案以及病人的预后情况。如果我们想治愈癌症,那就应该尽早的发现癌症,并采取精准的治疗方案。

然后,郭尘博士介绍她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课题:食管鳞状细胞癌。因食道癌早期发现比较困难, 因此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约为15% ~ 25%。她们通过基因测序的方式对食管癌的肿瘤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还成功分离出食管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并进行了检测到了相关的基因突变。



讲座的最后,郭尘博士分享了施一公院士对准备走入科学研究之路的学子的寄语,希望学生们可以了解科研工作与高中学习的不同之处,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师生提问答疑互动环节,学生对生物学方面的专业问题非常感兴趣,郭尘博士耐心地给予解答,并引导和激励学生保持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

 


学生向郭尘博士自由提问

 

学生问:一些糖蛋白并没有减少,没有脱落到血浆中的肿瘤细胞,我们如何用循环肿瘤细胞来检测呢?

郭尘博士回答:这个问题问的非常的好,事实上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确实没能在循环肿瘤细胞中检测到肿瘤组织中的大部分突变,这说明这个技术还是有一些局限性的,这也是人们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只能用循环肿瘤细胞帮忙我们判断病人病情的进展。

学生问:全基因组测序测的都是核苷酸序列吗?是不是还有一种测序可以测DNA的甲基化水平?

郭尘博士回答:测DNA的甲基化水平属于表观组学测序。人们可以利用重烟硫酸盐对基因组DNA进行处理,将未发生甲基化的胞嘧啶脱氨基变成尿嘧啶。而发生了甲基化的胞嘧啶未发生脱氨基,因而,可以基于此将经重亚硫酸盐处理的和未处理的测序样本进行比较来发现甲基化的位点。

 


讲座之后学生与郭尘博士一起深入探讨科学问题

 

本次“博士讲坛”,郭尘博士主讲的内容跳出课本,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研究前沿进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阔的视野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们勇敢的拥抱未来,担负起科技兴国的历史责任,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博士讲坛(七) · 学生听后感

 

高一(8)班 万佳怡:

求学经历: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郭尘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2011届的华一er,因为在高中一次关于生物遗传的实验而迷上了生物学;因为热爱,高中毕业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遗传学专业留学;还是因为热爱,大学毕业后因一次契机而遇到自己未来的博士导师,并以一个生物专业学生而非医学生的身份进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部肿瘤科,并在博士研究生阶段致力于食道癌的研究;完成学业后,又回到华师一成为了一名生物教师,因对生物学的热爱并尽其所能帮助并启迪更多像曾经的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深刻地体悟到生物中遗传学的困难及枯燥,而郭尘老师却十多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对生物学的追求。村上春树曾说:“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正是郭尘老师对生物学日复一日的热爱,使她的这份执着经历了岁月漫长的沉淀,最终得到了美好的结果。喜欢的东西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从郭尘老师的“博士讲坛”中,我看到了她对热爱的坚持以及热爱带来的力量。

癌症简概:生命生生不息

在郭尘老师给我们节选的纪录片《生生》中,我看到了癌症带给人们的绝望,生命在病魔面前的渺小,也有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透过纪录片《生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无奈,却又如纪录片《生生》的片名一般,生命本就是生生不息的。我们也不乏看到因积极勇敢而创造医学奇迹的事迹,在被病症折磨之时仍对生命抱有憧憬的人。从癌症患者和病人家属身上,我既体悟到了人类个体生命在疾病面前的弱小无奈,更窥见了“生命生生不息”的真谛。

研究方向:无惧现状,期待未来

郭尘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研究成果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看出她希望尽力解决食道癌对人类危害的真心,也是她对我们人生方向的启迪:尽力为人类问题做出贡献,尽力为未来发展提供能量。我体悟到生物学对社会的更大意义,终究是为人服务的。最后,郭尘老师借用施一公院士的寄语,也表达了对我们的期望:时间的付出,批判性的思维等不仅是研究的必要条件,更是在未来做任何事的必要条件。

这一场“博士讲坛”,我收获颇多,对热爱的坚持,对生命的憧憬及对未来的期待。

 

高一(8)班 施佳妮: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一节“博士讲坛”课,从中我学到了很多。

主讲人是高二年级的生物老师郭尘,她是华中师大一附中2011届毕业的学生,大学就读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是生物学博士。在课程的最开始,她给我们播放了一个名叫《生生》纪录片的片段。这个视频讲述了一些癌症患者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癌症对人类的危害。

   然后,郭尘博士用一个视频引入,向我们介绍了癌症的成因,如:抽烟、喝酒、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都会引发癌症。之后,她告诉我们一些检查自己是否患有癌症的方法。比如医院的各项检查。因此,定期的体检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她也介绍了许多专业的术语,让我们对癌症有了更多的了解。

再然后,郭尘博士介绍了她的研究过程。她讲述了一些有关于食道癌的早期诊断的困难,与个体经过同样的疗法却有不同的结果的原因。她给我们介绍了她的研究成果和对于癌症相关研究的展望。

之后,她送给我们一些寄语。一是失败结果的研究对于成功至关重要,二是完美主义会阻碍研究,三是要有批判性思维,要敢于打破传统,等等等等,她说这些话语对她有极大影响。

最后,郭尘博士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给予温暖的鼓励。

这次“博士讲坛”,让我了解了华师一老师的优秀,知晓了有关癌症的许多事情,收获满满。

 

高一(12)班 顾洲铨:

得知学校邀请我们去参加“博士讲坛”时,我的内心既为我们再次获得参加“博士讲坛”的机会而高兴,也有一点疑惑与惊讶。本次的主讲者,郭尘博士,是一名生物教师,所讲内容也是与生物学相关,而我的选科组合是理化地,我不禁担心自己会因为听不懂讲座而一无所获。

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郭尘博士的讲解深入浅出,凭借我的生物学考知识和一些化学知识,我不仅没有听课困难,反而沉浸其中,并思考如何用“不那么生物”的办法帮助癌症病人,如:通过社会援助等。

听非自己选科内容的讲座有时大有益处,不仅可以填补自己非选科知识的空缺,还可以触发一些自己平时没有的反思。之前施一帆博士关于地理的讲座,在场也有许多生物选科的同学,他们也说讲座让自己大为受益。

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机会!

 

高一(12)班 李思逸

癌症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癌细胞侵入人体,改变人体某一段基因的序列,癌变细胞以可怕的速度分裂,并侵入人体器官。郭尘博士带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微生物的世界,也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一个世界。医学工作者在抗癌的道路上知难而不怕难,知险而不惧险,有“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的顽强精神,与癌细胞战斗,有着战胜路之所阻,行之所碍的希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在勤于学习中练好内功,琢璞为玉百炼成钢。

 

高一(12)班 任雪城

作为一名学考生物的学生,听生物讲座似乎很自然。然而郭老师对癌症的介绍,让我对生物有重新的思考。

本次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癌症检测和治疗方面的内容。检测方面,新型检测方法“液体活检”免除了开刀的痛苦,而免疫疗法、靶向治疗减少了化学药品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这场讲座让我认识到:治疗癌症之难,治愈癌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高一(8)班 叶梓文:

第七期“博士讲坛”的主题显得些许沉重——癌症。

癌症现在已是世界上夺人性命最多的疾病,在中国,肺癌和心脏病、高血压并称健康三大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十人中就有两人曾为宫颈癌所困扰。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癌症往往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可事实是这样吗?癌症离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很遥远吗?这便是本次“博士讲坛”的意义所在。

尽管是留学美国,在香港大学硕博连读的高材生,郭老师并未在课程中涉及太多专业知识,她的语言风趣幽默,内容通俗易懂,将极少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癌症”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认识癌症到癌症的起因再谈及癌症现阶段的治疗方法最后到处于研究阶段的抑癌方法,郭老师全面系统地向我们展现了人类社会与“癌魔”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实在是一场精彩绝伦的科学盛宴。

期待下一期“博士讲坛”的举办。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