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2020级I部 >> 正文内容
刚毅坚卓青春不朽 跨班“团课”追慕先贤
6月8日,高一Ⅰ部8班、10班、11班团支部在班主任陈文娟老师、杨毅老师、罗海涛老师的指导下,为同学们设计了一节特殊的团课:前往光谷天地华谊兄弟影院,在影厅完成“刚毅坚卓,青春不朽”主题团会各个环节,并观看讲述西南联大故事的纪录片《九零后》 。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才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的经历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在这段激情澎湃的开场白之后,三个班级的团支书分别发表了讲话,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并对影片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了简要讲述。观影过程中,同学们聚精会神,时而因片中的有趣情节而发笑,时而又感慨于联大学子们伟大的爱国情怀。观影完毕,同学们一起就餐,在温馨活泼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本次活动。
这次联合三个班级进行的团建活动,为同学们紧张的学习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让同学们在仰慕先辈时,接受他们先进思想与伟大精神的熏陶,感受他们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了同学们对党、对国家的信念,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因为他们在学习之余得到了放松,更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影片中西南联大学子们的赤子之心。一位同学在观看完电影后,热血沸腾地说:“联大学子们的精神太伟大了!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一定要以他们为目标,努力奋斗!”
回班后,各班团委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向大家发出号召,希望大家积极学习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以他们为榜样,磨砺自己,努力将自己打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为负起国家的重担,时代的使命而奋斗。同学们都撰写了观影感言,记录下了心中勃发的激情与思考。
附录:
(一)
踏遍万水千山
——电影《九零后》观后感
高一(8)班 刘佳欣
踏遍山河,穿越战火,饱经岁月。一群年至期颐的“九零后”从西南联大的神圣光辉中走来,娓娓诉说着那些动人的传奇。
青山阅尽,学习之火熊熊不熄。
撤退有许多方式,可以乘火车、登汽轮、坐“bus”,然而“湘黔滇步行团”选择了最苦、最累、最艰难的方式——步行。生活处处皆学问,即使是撤退也是一次宝贵的历练,怀揣着这样的信念,风华正藏的读书郎们背上行囊,脚著草履踏上了迢迢征程。生活处处皆学问,哪怕是一路辛劳尝遍,跋山涉水,毒辣的太阳与磨脚的草鞋带来双倍折磨,学习的热情也浇不熄、踩不灭。查良铮日日坚持读字典,力学不缀;李锷鼎院士见山区电力匮乏,于是决心研究水利发电;刘兆吉沿途采集两千多首歌谣,撰成了民俗巨著《西南采风录》。
战火纷飞,报国热血沸腾翻涌。
自由活跃的联大培养了各类人才,从作家马识途到物理学家杨振宁,三千多名学术精英从联大投身战乱的中国。而不论是以笔为戈,还是科学救国,千百联大学子的心只牵挂着一个信念——救民族于危亡,挽中华于水火。马识途以潜伏的共党卧底身份来到联大;王希季满脑打日寇,国家缺什么就学什么;教授沈从文为民族命运怆然泪下……当狼烟弥漫边疆,数百联大学子义赴沙场、舍身成仁。杨维在渡河时命丧湍流,查良铮自杀式殿后、独守深林,缪弘冲锋陷阵、英勇牺牲……西南联大的纪念碑上镌刻的名字,都是淋漓的鲜血、铮铮的铁骨。
岁月荏苒,老骥伏枥,历久弥坚。
当百岁的杨苡道出人生信条“make the most of everything”;当对于巴金所谓“长寿是一种惩罚”,杨苡回怼“活着就是胜利”;当谈起逝世二十年的丈夫,杨苡自信地说“没什么影响,我本来就是那种独立型的”;当潘际銮意气风发地说“什么难我就做什么,我就喜欢挑战自己,喜欢做难题的成就感”……我在他们身上看见了属于“90后”的风华正茂、青春活力,也看到了属于“九零后”的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纯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经历岁月的打磨、时光的洗礼,他们犹如浮翠流丹,愈见通透明亮。
踏过万水千山,见证人间百态,造就历史辉煌,正是这些暮年却目光熠熠的“中国骄傲”缔造了那个风雨飘摇、山河破碎,但群星璀璨的年代。“九零后们”从《九零后》走来,将使命的火炬传递到我们手中。
接下来的路由我们去走,接下来的历史篇章由我们书写,还有千山万水等待我们征服。
听啊——时代在召唤。
纯粹
——电影《九零后》有感
高一(8)班 乔不非
战火连天、血肉横飞、哀鸿遍野的旧中国,果真安放不了一张书桌。但时代在让他们失去些什么的同时,又公平地给了他们只属于那一代人的东西——一种叫做纯粹的精神。
纯粹是王希季填写志愿时毅然决然的笔,只因他“工科救国”的少年梦想;纯粹是吴大昌跋山涉水也从未停下的脚步,只为他学成报国的坚定志向;纯粹是邓稼先学成归国的那张船票,只为追逐心中pure的真谛。纯粹是罗庸讲杜诗时向窗外的久眺、纯粹是闻一多雅俗共赏的烟斗、纯粹是吴大猷带进带出的那一根杆秤。
他们都是有着纯粹使命感的联大人。
当今世界,我们有纯粹的利益交换,有着纯粹的学术研究,有着纯粹的欲望与纯粹的贪婪,鲜少有人有着纯粹的心。
是时代赋予了他们真正的纯粹,这是无论今日我们坐于哪一个高科技教室,都享不来的尊荣,这是西南联大留影于学子心深处,不可复制的光芒。
陪着中国慢慢长大的“九零后”们啊,你们用热血浇灭战火,用激情点燃未来,在家国面前你们从来置小我于其上,你们是新中国的建设,是新科技的开拓者,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恩人。
惟愿联大之火不灭,九零精神永存。
可雄壮磅礴,亦可静水深流
——关于《九零后》中的时空交织
高一(8)班 彭颖
烽火连天,硝烟弥漫,风雨动荡的中国,山河破碎;
意气风发,青春正血,身披坚锐的青年,自强不息,挺身而出;
时光流转,光影斑驳,从战火与动乱中走来的“90后”,将故事,娓娓道来。
这,便是影片中的时空交织。
暖色调切入,柔和而意蕴的光线使九十高龄的脸庞显得平静而深邃;而画面调转,炮声连天,触目惊心,而如静水深流般恬静的“90后”们,在此刻,是心怀雄壮磅礴之志的青年志士。影片的张力,就此拉开。
时空交织,交织起了伟大与平凡。原来,披坚执锐、心系国之存亡的壮志青年们,也会有珍藏于心的友情,也会有青涩质朴的悸动;原来,他们并非生来“天降大任”,他们同样有着细微、稚嫩的情感与回忆,仿佛与你一般的青年们鲜活于你的眼前;而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是西南联大走出的青年,是因为他们将救国经世置于儿女情长之上,是因为他们,是山河沦落时闪耀的群星。
时空交织,更暗示着影片中的“90后”,当与代意义上的“90后”“00后”遥相呼应。即便特殊时代造就的辉煌无可比拟,我们仍应有使命,有担当,赓续精神,情怀依旧。
永远的敬慕
高一(11)班 徐浩然
战火纷飞,民族危亡,铁棚屋下书声起;人民解放,中华复兴,银幕之上展沧桑。《九零后》这部电影以独特的回忆录和采访的方式,把西南联大的独特魅力和大师们的传奇故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作为走向新时代的共青团员,在直面这段沧桑历史时,我有如下感想:
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来源于苦难中的迸发。日寇的炮火,烧向了津京,迫使三校联合南迁,暂居长沙;轰鸣的敌机,飞向了内陆。终使联合大学被迫经过艰难跋涉,定址昆明。屋棚漏雨,桌椅尽简,教学条件很艰苦;警报长鸣,四处避难,生命安全甚难保。正是民族的危亡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之时,才促成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之根固,而激励他们深研学术、将大学学术研究水平在简陋的校舍中打造得天下无双。苦难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种,让他们在校舍中聚为一团火;抗战胜利联大解散时,他们又在各自的领域上,拉动着国家科技与文化发展,散作了满天星。日寇的炸弹,唤醒了朱光亚、邓稼先之灵魂,迸发而成震动世界的两弹一星;无尽的羞辱,冲击了汤用彤、陈寅恪等人的尊严,迸发而成民族解放思想战线的先锋。短短十载,铸造出千百位学术巨攀;从茅草教室走出的学生,又都扎根于一穷二白的中国,成为国之栋梁。是生活条件之苦,锻造了他们苦中学习抗压钻研的耐力;是战火紧逼之苦,锻造了他们铭记国耻力求效国之远志。今朝英杰,国士无双,西南联大走出去的栋梁,在昔日苦难中,迸发出改变国运的顽强动力。
再看今日,硝烟散去,神州安宁。而再也没有那一座大学,可与当年西南联大之教学成果相提并论了。舒适的空调房中,学生总会滋生一点点困意;钢筋骨架、有机玻璃之内,一种油然而生的安全感或无声地让学生懈怠。而当我们拉大视距、放眼国际之时。西方对华的科技贸易封锁从未暂歇,台海、南海局势不断升温,国际有心组织干涉中国内政甚至大搞“颜色革命”的欲望蓄势高涨……这是一层一碰即碎的和平之膜,而在这层薄膜之下,是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不应让九州烽烟再起,我们不能再让学府四迁狼狈求存,但我们应通过忧患意识的灌输,让中华学子的心骨中结合抗击困苦的基因,让心脏中点染、迸发出那永恒的中国红,让一座座高耸靓丽的现代化学府建设成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西南联大。环境已变,初心不可变——如此以来,我们才可以牢牢握紧历史的接力棒,向着那个永不受辱、万户安宁、繁荣昌盛的未来走去。
(二)
“把痛苦变成希望,把希望变成事实,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道路。”
这,是《九零后》中马识途的一句话。是啊,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何时才不滋生痛苦?无论是日寇侵华的形势严峻,还是国共内战的自林残杀;无论是轰炸使百姓流离失所,还是屠杀使国人血流成河。这一幕幕一景景无时无刻不刺痛着有志青年们的内心。是战在沙场,还是守在后方读书?这群青年有着自己的答案。三校合并,移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他们知道,选择守在后方读书,不是怕死,不是畏惧,而恰恰相反,他们知道,自己是痛苦中的希望,黑暗中红烛,自己,才是祖国未来的创造者。
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起国家兴亡”的信念,风采奕奕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他们,用身份力行,将心中的一颗颗种子埋入土壤,用深清浇灌,只为将希望变成事实。只因他们的努力,才铸就了今日之中国!
向英雄们致敬!
——高一(8)班 钱昊聪
“跑”与“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词语,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这种不在乎的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跑警报》
联大的学生的日常活动之一,就是“跑警报”,“跑警报”这个词,使人觉得危险之余又 有几分诙谐,紧张久了,也就习惯了、轻松了、不在乎了。这种“不在乎”正是历经磨难、千锤百炼后炼成的从容不迫,是“大智闲闲”。这是联大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的重要精神支柱,赋予了他们不折不挠的品性。
“不在乎”的精神是在我们的民族血脉里流淌着的中华民族历经磨折,习惯了苦难、危险,从而变得皮实。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诸如“苦中作乐”、“任劳任怨”等教诲都暗藏着“不在乎的”智慧。
反观今日之世界,所有拈轻怕重者、贪生怕死者、妄自菲薄者不该学学“跑警报”时联大学生的“不在乎”吗?
以苦难为常者,必能成大业。
——高一(8)班 何宸曦
在中国最为昏暗的时候,有这样一座希望的灯塔——西南联大。这里是战乱中的临时学校,物资稀缺,更是学子心向往之的最高学府,思想自由。这一群“九零后”打动我的是投笔从戎的果断,是对学术的钻研,更是新中国成立初短短七年内,2290名留学生冲破阻隔,为国效力,邓稼先、查良铮……仿佛站在我面前的是胸怀理想的翩翩少年,而不再只是一位位伟人。“九零后”,他们少年时心念家国,他们年华不再时依旧潜心钻开,我忘不了他们眼里的闪闪星光。心中有志,时常少年。从来不是西南联大成就了他们,而是每一位曾是少年、朝气蓬勃的“九零后”铸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致敬,最好的“九零后”。
——高一(8)班 王佳妮
今天,我们班以及8班、10班一起组织开展了团建活动,并观看了一部十分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九零后》。
电影讲述的是就读于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学习生活日常,和他们老年时对西南联大校园生活的回忆。在我看来,我们看的不只是一位位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的事迹,更看的是他们从青年步入老年的人生历程,顽强斗争的坚毅品格和那段峥嵘岁月背后无数青年澎湃的赤子之心。
西南联大成立于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当时全国各地都沦入战火中,人民苦不堪言。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有一批又一批青年与教师从五湖四海,长途跋涉而来,为的是知识,为的是力量,为的是终有一天让中国富强起来!简陋的校园、清贫的生活环境并不能阻挡他们的拳拳报国之心。他们毫不在意破陋的教室,居陋室而阅圣贤书,也能在昏黄的油灯之下细细品读文学经典。正如陈独秀所言: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西南联大的青年们如利刃,如朝阳,划破黑暗,自此光明。
几十年过去了,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早已投身于祖国的各项事业,他们用身躯为中国顶起一片天,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富国强兵的华章!他们无悔地奉献出宝贵的岁月,当白发入鬓,皱纹爬上脸颊,他们仍工作于案台上,无怨无悔。他们就是中华历史上最耀眼的群星!
大国泱泱,大潮滂滂,文明之帜,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愿我中华,与天地同老,与日月同光!愿我华夏儿女,舍己为国,胸怀天下!
——高一(11)班 柳文琪
- 上一篇:把青春理想说给党听——高一(6)班“承先辈长风,破时代巨浪…[ 06-09 ]
- 下一篇:书香助学情,多彩青春梦——记2020级高一(2)班研学活动[ 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