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德育工作 >> 正文内容
【“德育30人”候选教师育人理念展示(10)】肖科:将“人本”绣在育人的旗帜上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在教育园地躬耕廿九载、持续担任班主任二十余年来,一张有意思的教师节贺卡至今难忘:那是2008年9月9日所带班学生共同签名书写的“您是我们的父亲!”现在回味起来真是九月九的酒——让人“醉”了。可是当时的我,年龄不到四十,很不适应,甚至吓了一跳:五十多个儿女,数字也太多。于是红着脸跟他们揶揄说,别这样啊,养不活,况且我又不《竞选州长》。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学园那畔行;卅载执教,尽管有苦,还是甜多。它帮我笃定了一个认识:为师者,必须将“以人为本”鲜明地写在教书育人的旗帜上。
小微福利:自选同桌、自立规矩“拖堂愿受罚”及其他
做班主任,你是否为学生座位配置伤过神?当老师,你是否有意无意或者好心的拖过堂?学生考试成绩发布,你是取真名实姓的豪放模式,还是将学生“隐”姓“埋”名、为他们编上代码?青春期男女孩子彼此生出好感乃至春心萌动,如何处置?每次召开家长会,“母亲包场、父亲缺位”怎么引导调剂?这些貌似细微之事,时时成为“试金石”考验着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在华师一附中执教这些年,我慢慢摸索了一些独具特色且管用的秘笈。比如“自选同桌、权责分明、隔月换人、定期滚动”的协议制,扩大了学生的朋友圈,锤炼了对不同个性伙伴的适应力,消除了家长或熟人的招呼请托……一举数得的好机制,使自己从学生座位配置的烦恼中较为轻松地解放出来。发布代码、考试成绩自查,保护了个体隐私权,也在养成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而独创“分单双的家长会”(单次妈妈会、双次爸爸会)的做法,对子女教育中的一方缺位(尤其是父亲缺位)的现实问题亦有相当成效。
甚至敢于向学生承诺:我上课绝不拖堂。为此还细化了“规矩”(实在有非说不可的话在30秒内结束,超过1分钟则“罚”自己参加周五班内清洁大扫除),并招募外向开朗、分分计较的学生担任执纪督查员。这一作茧自缚之举,令学生觉得好玩,督查也相当卖力,他们见微知著,更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实实在在的尊重和“福利”。这无非源自一个朴素的念头:不能让学生的课间如厕、歇息的10分钟严重打折,而教师自身“守时”的形象也生动展示。
庸常之中,藏有大道。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人(学生)的幸福,既要关注其当下的成长、参与状态与质量,又要尽可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底奠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马一浮大师表达的一种境界:已经明白、领略世界之庞大与复杂,却仍然不抛弃对细微之物的怜惜与喜欢。生活中会有一些人,他们一旦见识了巨物大事,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了。在我看来,教育工作者对微物葆有怜惜与喜欢可谓一种难得的自重:小我,也是改变中国的一份力量。
理班育人日常:接受清晰朴素的真理烛照
自2004年起,我十七年持续不断地担任班主任工作,带领了华师一“班型大家族”里的几乎所有类型——理科、文科,高分班、平行班、国际部;本部、分校。工作足迹从本部延伸到分校,从武汉延伸至北京,近十年几乎届届有市、区以上的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从手中诞生,被誉为“全能型”理班能手:2009年高三4班获评武汉市先进班集体,2011年高二19班获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团支部,2016年高一24班获武昌区先进班集体,2008年高二4班获武昌区先进班集体,2018年高二1班获北京市朝阳区先进班集体。
若说奥秘,朴素至极:一是在班主任的平凡岗位上,用心做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做教育,不浮躁、不功利,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比如人本,关心、尊重、热爱学生如何体现、落地?前面所列座位配置、成绩发布方式等就是循道的表现。二是因应班情,随方就圆,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德育内容,拓宽德育途径。如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本学科的德育元素,将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立足地方、学校、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较为得意的“青春成长与读书”系列班会,以寝室为单位轮流主持班团会,课前三分钟活动等,很好地达成育人修心的成效。
近年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在全国蓬勃开展,新高考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教育教学理念流播甚广,各地的实践探索有声有色……这些新生事物令人惊奇、兴奋,也给人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晕或不适。有教育学者说:“我们越是被现实迷惑和遮蔽,越是需要教育理想、教育精神的记忆和激励,越是需要确立清晰而凛冽的朴素真理,以洞穿教育现实的平庸、媚俗、功利的厚重屏障。”我深以为然,的确,面对教育现实的“厚重屏障”,我们尤其需要教育理想、教育精神的记忆和激励,需要清晰而凛冽的朴素真理的烛照。
对待特殊生:不将“邂逅”当梦魇
叛逆、孤僻、招摇、霸道、懦弱、偏执、心理阴暗、行为怪异、顽劣、空心、抑郁、轻生……当这些词语出现时,你一定将其与“问题学生”联系起来。曾经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最顶尖某大学的大一新生有30.4%厌学,40.4%有“空心”现象,因而高中带班也难免邂逅一些特殊学生。对这些个体或群体,我更多地将他们视为受害者,不抛弃、不歧视,抱持“不怨尤、不牢骚”、“不恐惧、不焦虑”的态度,时间为伴,慢慢浸润、转化。我常用一个精妙的动物比喻提醒自己:焦虑水平与“威胁”相匹配,不把自己弄得很焦虑。这个比喻是:A、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B、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你是一个专业养殖户);C、野猫偷吃你家的鱼。对这三种危险的正确心态是:对老虎最大,狐狸次之,猫应最小。因为很显然,猫偷吃了鱼,当然是你的一种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多打点、多买点鱼就弥补了。前前后后亲历和转化的特殊学生,成效显然,而我得益于如下几点策略——
耐心建立交往前提:坦诚、尊重和爱;
改变或优化其生存条件,让问题生有班级归属感和“我们感”;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弄清不同的成因,了解他们真正的心理需要;
允许问题生出现反复,宽容,不急于求成。因为转化常有“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
头脑形成这样的价值观:转化一个问题生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甚至更有价值。把问题学生当成“试金石”。这样,当问题生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他的存在事实上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教师或班主任的弱点,哪怕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别处,是他的原生家庭、前面的学段、社会因素等,至少我们可以不恶化局面。在我看来,教师与学生是共同成长的。陪伴、转化特殊学生,可提升我们自身的教育境界,积累教育智慧,让我们变得更皮实、从容、坚韧。
孜孜以求:促进“人”的完整实现与和谐发展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B. F. Skinne有过一句名言:“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现实中做教师者,迫于某些压力,或囿于分科教学,有人只专注于一门学科、一堂课、一个细节,往往忽视了对价值的思考,往往没有好的“教育愿景”,更不要说“教育信仰”。因而将“教育”窄化为“学习”、 将“学习”窄化为“学科知识”的学习、 将“学科知识”的学习窄化为高考学科的“做题”;为了育“分”而忽视甚至放弃了育“人”等现象不少见。因而尤有必要重温和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要以人的和谐幸福发展为目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成为一种发展和提升人性、人格及人品的重要实践。 “发展的目标是人的完整实现(the complete fulfillment of man)”,是人作为个体、家庭成员、社区成员、国家公民、生产者、发明者、创造性的梦想者等具有丰富内涵的个性的完整实现。正如爱因斯坦远在1952年10月5日发表的《教育声明》: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好,作为学科教师也罢,我们的使命应是促进“人”的完整实现与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的本义,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持守的教育立场。
给人智慧的教育本身需要智慧。作为教育中人,或学科教学,或育人治班,我们都应确立自己的教育立场,积累教育智慧,经营好自己的责任田,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撑一支长篙,向理想的高中教育与德育漫溯。
肖科,男,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骨干教师(2004)、湖北省首届优秀中学语文教师(2002),湖北省高考优秀评卷工作者(1998)、民盟湖北省委“烛光行动”农村教育指导教师及教育服务团18位成员之一。华师一附中资深班主任,武昌区优秀班主任,学校首届人文实验班(2009)开办担纲者。连续二十年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多次获评武汉市先进班集体、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团支部、武昌区先进班集体、北京市朝阳区先进班集体等。
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特约撰稿人。先后在《德育报》《写作》《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语文知识》《电影世界》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德育及专业论文50余篇。多次受邀在湖北电视台、腾讯大楚网、楚天都市报等就复习备考教育等问题接受访谈。
- 上一篇:我校班主任代表参加全国中小学新时代德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05-06 ]
- 下一篇:【“德育30人”候选教师育人理念展示(11)】盛玲:要做幸福团…[ 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