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教信息 >> 正文内容

2007-2008学年度教学质量月论文比赛题目及一等奖作品

作者:科教处 编辑: 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15日 点击数:

教学质量月论文比赛题目

一号题

请以“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为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堂好课的标准。论文题目可以自拟。

二号题

一个人的事业是否获得成功、幸福,尽管往往受机遇和环境的影响,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自己。而对于自己来说,首要的就是看自己是否具有管理和规划其职业生涯的能力。请以“青年教师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教育生涯”为题,谈谈你的观点。论文题目可以自拟。

三号题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如果你恰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你的课堂一定充满生机。请以“对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思考”为主题,谈谈你的观点。论文题目可以自拟。

四号题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的成绩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就是“分层教学”问题,请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为主题,谈谈你的观点和建议。论文题目可以自拟。

五号题

昔人有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里专门针对硕士生博士生们才有的“导师制”,如今在我校早已付诸行动,并且结出了一批灿烂的果实。因为导师制,师生在“选择中得到了发展,在互动中得到了成长”。请你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背景,谈谈应该怎样做一名“中学生导师”。论文题目可以自拟。

教学质量月论文比赛一等奖作品

新形势下分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高一语文备课组 宋涛

[摘 要] 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我校办学规模、学生来源及不同学生人生规划的差异也要求分层教学。分层教学需要“分”,更需要“合”,合作学习是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合作学习

近些年,分层教学因其“因材施教”的特色越来越得到中小学的推广和实施。我校历来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分层教学更需大力推行。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分层教学可以解决因个性差异而产生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能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人人有兴趣,个个有心得,在各自的发展规划、区域内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完满的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一、重视差异,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成绩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首先,在班型上,学生成绩差距大,理科实验班、平行班、国际部三个班型学生成绩差距大;其次,班级内部,学生成绩悬殊较大;再次,高一年级未分文理科,学生的兴趣和文理成绩有很大的不同;最后,我校学生之间竞争比较激烈,学生成绩排名前后有可能差别很大。

另外,我校因为面向武汉市、湖北省专县及省外招生,生源不同,差异——不仅仅是成绩的差异——天然存在,这些差异已然养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能断然让其改正,需要因势利导。

目前,许多家庭非常重视小孩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同样需要承担此方面的责任。以前,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从大学开始,现在,人生设计开始的更早,高中教育应正视并为此问题的解决创建平台和进行必要的指导。人生不同的职业理想,需要更为个性化的辅导和教育,分层教育需放在学生成长的大背景下考虑和进行。

最为关键的,在即将开展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分层教学。新课改全然粉碎以往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重视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创造性思维与能力。这更加符合和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实施新课改,分层教学必须努力探索和大力推广。

二、规避误区,分层教学不能“一分了之”

分层教学是一个“难题”,就是因为分层教学只是一个教学实施手段、一个工具。是工具,就有其利弊,是一把双刃剑,为了用好这个工具,我们首先要认识分层教学中的不足和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程度差异”与“性质差异”的混淆

“程度差异”是“多或少”的差异,比如更权威,更漂亮,更有钱,这种差异是一种竞争性的观点,所表达的通常是一种等级判断。而“性质差异”存在于两种状态,两种本质之间,它与比较无关。每一个事物或者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各自把丰富性带入整体。分层教学中的分层往往是“程度差异”的分层,而不是“性质差异”的分层。如果是这样,那么,看似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可能抹杀了学生的差异,把学生视作一类和把学生分成几类在性质上差异并不大,并未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误区二:分层教学贴上优生、差生的标签

在实施分层教学中,教师容易给学生“贴标签”,不经意的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会加深学生学习的紧张感,甚至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当然,分层教学中还有其他误区,例如,分层教学可能淡化班级学习的整体目标和弱化学生的奋斗目标等等,还有就是有可能割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有些误区可能是教师本身对分层教学的理解与认识还不充分。

分层教学体现的这些不足说明,“分层教学”不能“一分了之”,在“分”之外,必须推行合作学习。

三、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完善分层教学

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互相学习的系统学习方法。其理论创始人是默顿和希莱克。

1、合作学习的特点

合作学习是由一名学习管理者而不是一个象征权力的教师来安排学习材料。这个学习管理者甚至可以是学生,如各小组组长或者各科课代表。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一起主动地参与学习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是小组成员之一,就需要对学习成果进行负责。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坚信小组工作比个体单独学习效果好。这一点在我们华师一更易实施——华师一学生比较自信,且各具特长。

合作学习遵从协同作用原则,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与一般性的小组讨论不同,合作学习必须确保能系统地分享知识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工作极为重要。学习小组应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任务,结果。最为重要的是合作学习中要有明确的研究分工,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2、合作学习促进分层教学的个性差异

真正的“学习”是通过同他人的交往、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碰撞实现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自己的角色,这是对自身个性的认知,只有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角色,才能扮演好这一角色。这种研究性学习的分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性,他们并没有“性质差异”——虽然分层,但不代表某一层比另一层层次高或者低。

合作学习中互相“倾听”,互相合作,是一个种平等的、开放的对话,确保了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照顾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

3、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升中下水平(学习成绩)的学习质量

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活动”、“讨论”、“课题”、“交流分享”,将主动学习渗入课堂,延伸课外,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力。在这种学习中,尖子学生可以达到全面发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中下水平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提高学习品质。

四、多重分层,合作学习的实践与感悟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根据我校学生特点,笔者有限的在所任教班级开展实施了分层之后的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获得一些经验和教训。

1、重视小组团队建设,明确小组分工。

笔者首先让学生自愿组合建立小组,并对各小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在性别、人数、个性和成绩上有所兼顾。之后,让各小组为自己小组命名。并确定小组口号,树立小组目标,明确小组纪律,最为关键的要有小组内分工,如资料员、发言人、整理员等等。

2、学科活动课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

笔者两周开展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前期侧重于兴趣性的学科活动,如“百家争鸣”、“朗诵比赛”与“广告创意”等等,之后,逐渐与专业结合,开展如“病句研究”、“仿写研究”等活动课,将来合适时开展试题研究这些更贴近考试的合作学习。

3、重视小组学习成果的彰显与交流

在课堂内外,利用各种阵地展示小组研究成果,鼓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适时开展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行更大的课题研究。如国庆期间让小组办文学报,平时班级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班级周记等等。

4、注意小组成员角色调适,给每个同学以展示的舞台

有些小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个别学生角色缺失与角色缺位,或者角色障碍,笔记及时和合作学习组小组长一起研究进行角色调适。

总之,在笔者开展合作学习中感到对分层教学有较大的促进,是开展分层教学的有效形式。

让每一个灵魂都沐浴春光

——也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高二语文备课组 黄桢

在一个鲜活的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好比阵阵春风,吹开了花朵,吹醒了灵魂。它把信心与希望注入生命的洪流之中,把欢乐和梦想带进年少的心灵,只等那洪流汇聚,奔向智慧的大海,只等那梦想凝结,驶往似锦的前程。这语言的春风会吹走一切失望和阴霾,把孤独无助遗留在昨天的沙漠,把光明与信念扎进今日的土壤。

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催生希望的春风。不要漠视那课堂上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那是生命的奋进之泉!教师在课堂上展现出的生动而热情的语言给渴望的眼神指明了方向。“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契诃夫)很多教师注重语言的严谨,却忽略了语言的温度,使课堂语气冰冷、呆板,从而无法唤醒学生热情地参与。于是,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沉闷不堪。

新的教育观念向我们走来,教师的语言艺术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它要求每一位教师转变观念,以崭新的姿态走进课堂教学语言的光鲜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叩响学生的心灵。

在具体的课堂语言活动中,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又显得尤为重要!师生在课堂上的对话交流是课堂教学不断推进的关键步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推进的速度和质量。一个恰当的评价语言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自主学习的大门,也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轻松和愉悦。

一、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应遵循的原则

1、尊重的原则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曾说:“作为长辈,在谈话中我们理应更加细心,更加富有同情心。我们应该努力地尊重我们的孩子,从而营造出更加友好的谈话氛围。”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以各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应本着尊重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活动意愿,尊重学生的发言内容,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之中。

2、鼓励的原则

鼓励学生参与发言也是很重要的对话原则。著名教育理论家郑晓舜谈到这一问题时曾说:“激励学生是要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激励,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心灵中潜在的情感,激起学生思想深处蕴藏着的热情,鼓励学生克服自身缺点,放下思想包袱,增强上进心和自信心,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学生在课堂对话中总是把教师的评价作为参考的对象来衡量自己的发言质量。教师适时适当的鼓励可以给学生信心,以促进其更加积极、自信的与教师对话。

3、启发的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对话过程中,善于抓住发言的关键点,适时的启发,能够提高发言的质量,不断帮助学生打开新的思考的大门,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和思路。

二、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几点策略

1、善于发现闪光点,为今后的课堂对话活动作铺垫。

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教师要善于理解他们鲜活的思想。课堂对话的目的应该是相互的激发,而不是让学生钻陷阱。教师要能够在学生的语言中找到闪光点,并给这个闪光点以正确的引导。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激励,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尽全力展现自己的优势,发散自己的热情。

我曾遇到一位不善言辞的女生。她总是在课堂的角落里默默编织梦想,然后一任梦想遗失。有一次,我请她朗诵一段美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悟。她羞涩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个观点我从未听说过,但确实很有价值,只是有点不大成熟。我诚恳而激动的表扬了她,评价她有哲人的风采,同学们也为她的发言以热烈的掌声。于是,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想法,其中经常可以聆听到她日益成熟的思想的声音。

当然,发现闪光点不是盲目的肯定与表扬。教师要找准契合点,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让坚定的种子散落在适合的土壤中,蓬勃而奋斗的生长。

2、善于恰当质疑,引导学生的深层思维。

与其批评和驳斥,不如恰当质疑。魏书生叹道“埋怨、灰心、等待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自己的脾气也变得更糟糕,一事当前,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战胜困难,而是先指责埋怨一番。用黄金般宝贵的光阴,换来一大堆无用的指责埋怨,这真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学生的思维是发散式的,如果我们需要引导他们作聚合式的思考,恰当质疑是极有效的选择。

一位久负盛名的数学教师常常在课堂上以质疑学生思路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一步又一步更深层次的思维。他说:“学生错了没关系。我们找到突破口,问他几个为什么,他就豁然开朗了。”他所教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没有不爱数学的。因为,这里没有失败,只有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语言的艺术魅力不可估量。“教师在语言修养中,应当重点进行口头语言修养和口语表达斩训练,努力造就自己的口才。”(《教师实用语言艺术》郑晓舜)不要小觑课堂上简单的只言片语,它可能已经照亮了学生的灵魂,打开了学生的心门,如春风过处,桃花烂漫雨初晴。学生会心的微笑和思维跃动的眼神,也鼓励着教师带上幸福和愉悦前行。

让每一个灵魂都沐浴春光,让每一个生命都与幸福相伴。

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分层教学

高一英语备课组 江兴隆

要:随着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的成绩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与之而产生的分层教学问题笃显突出。本文以戴维·拉齐尔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阐述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提出了课改新形势下的分层教学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多元智力 分层教学

一、 分层教学问题的提出

华师一附中是湖北省的窗口学校,学校一贯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严谨治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校文化学校逐渐形成了“发展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学科竞赛、高考成绩连年雄居湖北省榜首,德育活动、心理教育、科技、体育、艺术活动卓有成效。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确实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人数的增长带来的分层教学问题越来越明显。张真校长曾指出“华中师大一附中二十多年的一切改革都是着力于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健全体制,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新体系,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以至于终身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因材施教。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到分层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的教育家戴维·拉齐尔曾指出“在人类的一生中,也许智力的表现及其发展受制一定的遗传因素。然而实际上,这种生理上的限制所能起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只要充分接触有关某一智力领域的媒介或材料,任何一个大脑不曾受损的人都能在该智力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样,没有人----无论其生理潜能如何---- 能够在不接触某种智力领域材料的条件下发展改种智力。” 这一理论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至关重要。 “一种智力应该有自己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各种智力发展的过程并分析它们的可塑性,将是教育实践者最重要的任务。”(戴维·拉齐尔, 2005)。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教师应该多角度了解学生,使学生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都能保持他们刚进入教育系统时拥有的兴趣和求知欲,保持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时所拥有的那些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最初的智力特点得以保持而不至于被抹杀,将各种智力整合到现有课程中,在各种课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潜力。加德纳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如果学生充分接触发展某种智力所需要的媒介和材料的话,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智力领域得到一定的发展。” 这一理论为教育工作者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为实施分层教学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分层教学的探索

多元智力理论使教育实践者意识到了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那么如何有的放矢并且富有成效的去教育并找到学生的可塑点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我校至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发展教育”的办学特色。90年代中期,学校在全国基础教学高中学段率先实施“素质学分制”, 20027月创办了华中师大一附中国际部。这一切都为实施分层教学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下面我想结合我校的这些实际谈谈在课改形势下的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建立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课程

校本(school-based)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校本有三层含义,即为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有学校中的人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种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建立较其它学校开设较早,一大批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例如:被学校评为优秀选修课程的《湖北历史文化研究》、《数学建模》、《诗歌鉴赏》以及《英语阅读》等。2006年考入北京大学的秦逸说“在选修课上老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教法灵活,能学到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是教材的有益补充,让我受益匪浅。”但是,也出现了少数课程人数比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把选修课当作休息的好去处等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说明我校的校本课程还参此不齐,还达不到让每一门课程变成精品的要求。

要建立有华师一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我觉得要解决好如下问题:

第一,我们在进行校本教研时,要注意把握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要注意整体设计,不能顾此失彼。任何一门校本课程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单凭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校历来都有集体作战的传统,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上也要发挥团队意识。教师在深入的了解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后,结合他们的实际,将这种需求分门别类,从这些需求出发,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集体研讨,通过自然情景下的现场教学和观察,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行为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以及优秀教师经验之间的差距。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改的要求开设校本课程就是分层教学的有益探索。

第二,营造校本教研的学校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总和。亨德奇说:“人既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学校非常注重内涵发展,那么开展校本教研需要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创设教师间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爱护的学习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习生长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学校每年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月活动,形式多样,让教师们提供了切磋的平台,使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如果能把日常的教学活动都像教学质量月这样对待,在校本教研中形成这种良好的氛围,我校的分层教学将会取得重大突破。我校的集体备课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希望在校本教研中也能看到教师间互相切磋、深入学生实际开展研讨,针对学生的实际开设更多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

第三,健全校本培训的继续教育机制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尤其是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校本教研的成效,也会直接影响分层教学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由“教书匠”成为“研究者”,那么成为研究型教师必然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我觉得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理论指导,明确改革方向,尤其要学习课改形势下的教学理论。学校一贯重视继续教育,但是结合专业的教师继续教育还比较少。教师大多数时间都在忙教学工作,很少有时间来开展自我学习。学校一直都倡导教师的自我学习,但是在具体的机制上面还要加以引导。

2.全方位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研究性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的特定的某种类型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高中教育从性质上讲,属于基础属性的教育。它需要不同类型的课程组合来支撑,当前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需要开发实施研究型课程、培养研究性教师和研究性学生。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已使人充分感到,必须按照时代特征和变化特点,在教学中引进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我校在研究性学习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每学期都会给学生一些和他们生活相关的课题,利用假期的机会走进社会,通过问卷调查、集中走访和撰写论文等归纳和总结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学生导师制也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是分层教学的可靠保证,小组合作的方式是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式。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组成人员来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即小组的成员均是该班级成员,这是研究性学习最常用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教师的随堂指导比较方便,同学之间的合作比较容易,便于进行课堂管理。

以年级为单位,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年级中的任何一员。我校的学生科学院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学生科学院只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学校应该鼓励这些有特色能给学生的培养提供平台的社团开展活动。英语社也是既学生科学院之后比较有活力的社团,他们创办的shoot杂志第一期已经问世,制作精美,内容充实。通过这样的锻炼,这一部分学生一定会在英语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当然,学校不能忽视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导向,使社团在学生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全校的范围内进行人员组合,形成小组。这种组织方式极大地开阔了学生选题地范围,但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课程实施,学生人数太多,年级与班级地管理都不存在,增加了学校地管理跨度和难度。

3.深层次研究学生的教育需求

前面两方面重点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的分层次教学,分层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分析。我校班级有理科实验班、理科班、文科班和国际部,这本身就是分层教学的体现。学校也非常重视国际部的发展,针对国际部的特点制定了一套复合国际部学生的课程体系。国际部学生在交际英语课程上每周三课时,充分体现了国际部的特色。

四、 结论

多元智力理论下的人的概念,要远比人们通常认为的广泛,多元智力理论也因此强调我们的教育制度有责任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 让每个学生至少发现自己的一个强项。那样学生会乐于发挥自己身上的那方面潜能,而一旦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坚持和努力将把他们带向成功。

作为教育实践者,在课改新形势下,要转变观念,积极思考,认真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分层教学的实施寻找更加有效的途径。

参考书目:

1. 戴维·拉齐尔著;缪哐译: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刘金桂:课改实践与思考。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 马彦平: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 应俊峰: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模式。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

广开学路, 因材施教

高二英语备课组 魏群

摘要本论文就我校学生因多种因素而导致成绩日趋明显分化的现象,探索了如何在新形势下“广开学路,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并以英语学科的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设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广开学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加之中考位置值的模糊性增强,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进校伊始便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而且此现象日趋明显。有的学生成绩非常突出,成为“尖子生”,而有的一塌糊涂,成为“差生”。这些都是令授课教师感到非常头疼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新形势下要想高考重点率,名校率保持第一,实施分层教学已显得非常必要。笔者下文将从一个英语教师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广开学路”,从而进行“因材施教”。

二、广开学路

在当今资讯发达的时代,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资源,广泛涉猎有关英语方面的读物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妙药。目前,在学生现有条件下可利用的资源有教科书、与教科书同步,理论及质量水平均较高且具权威性的二十一世纪Teens英文报刊,还有学生自己感兴趣并且肯看的“各个击破”系列书等。如果充分利作这些资源,以课本为中心,辐射相关的主题,并从中巩固所学过的词汇及知识点,既符合新课标八、九级的规定,又为学生广开了学路,增加了学习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他们在高考中的灵活变通能力。据Teens编辑统计,二十一世纪报刊上的科技性文章曾经几度被选入高考阅读理解。可见,涉猎各种读物对学生素质及高考都是不无裨益的。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1.正确对待英语学习中的障碍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许多学生在语言学习上不敏感、不积极,而且有的初中基础本身就未打牢,学习差距就由此产生,出现了“优生”和“差生”。从某种程度而言,“差生”也就是“障碍生”。因此,英语教师应首先树立全局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而不是只照顾尖子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障碍生”身上下功夫,让他们恢复学习的自信心,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经调查,笔者发现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目前有:1)对英语和英语教师的喜欢程度;2)为让家长或老师满意或得到表扬;3)对英语读物的感兴趣程度;4)为了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从而能顺利进入名校等。针对以上因素,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都成为英语学习无障碍者。

11培养情感,关爱学生。多与差生交流,消除其畏惧心理,使其与老师拉近距离。多给他们关怀与鼓励,唤起其愉快情绪,从而从内心接受,认可老师。

12 创造机会,树立信心。给差生表现的机会,让其有展现自我的条件,树立自信心。课堂上,教师适时地把简单、易解的问题留给差生,特别是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如果其回答正确,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让其品尝成功的滋味,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能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使师生密切配合,全身心投入。学生如果能在活动中学到词汇与知识,并将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那就会达到最佳效果。如某天在学“be absent from(缺席) 短语时,笔者看到教室里有个空位置,是Linda 没在,于是即景造句: “Linda is absent from class, who know where she is?” 学生立即明白。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2.挖掘英语学习优生潜能

对障碍生的关注,不仅让能让学生不掉队,而且创造了利于优生学习的良好学生环境。优生在学习方面很敏感,有良好的潜能,对其方法必须有别于障碍生,着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及思维的广延性与灵活性。具体做法如下:

21 优化优生的学习习惯。要求其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通过预习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听课,使其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培养其自学的能力,还要鼓励他们互相讨论,交换意见或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鼓励他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向老师提出挑战,师生共同辨析,比较,讨论。这样引导其自觉在课余时间从事有意义的语言实践与训练。

22 扩大优生知识面。结合课外材料,开阔优生眼界,给其提供并建议一些英语可读性读物。比如英文简易小说《双城记》《汤姆叔叔的小屋》及简写版《圣经》等。并让其展开阅读竞争。

33 开设分层选修课。我校的选修课,开设不同层次的班级也是一项很好的措施。这样可以采用不同教材让学生训练适合自己层次的内容。如笔者所带的文科精英班英语课上,学生们就“十七大报告”英文版中的流行词汇进行了讨论,并开发了以后写作中较受用的表达方式:如“构建和谐社会”“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及“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这样难度的举措在普通的选修班上是不可能顺利行通的。

四、结束语

总之,在新形势下,英语教学必须广开学路,因材施教,贯彻分层教学方针,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达到“优生更优,差生差距不大”的理想结果。实现英语教学“培优补差”的终极目标。并在高考中贡献学科力量,以保持我校“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殊荣。

用教育的智慧构建智慧的教育

让放飞的个性放飞个性的飞扬

——浅谈学生成长导师制

高三英语备课组 周丹

“永远不要告诉孩子们事情应该怎么做。只要告诉他们去做什么,他们的独创性会让你惊奇。”这是巴顿的教育名言。而古今中外教育的成功案例也印证了伟人的学说:最好的、最智慧的、最成功的教育即是引导式的教育,是孕育出成果、培养出个性、导引出能者的教育。而这种教育也是我们当前和以后要致力的方向。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1)“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全面、深刻的影响。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主导作用。教育学同样认为,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教育对学生的主导作用,必须同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之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促使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奋斗,以推动教育个体的良好发展。

2)“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心理学理论帮助

心理学认为,任何意志行动总由一定的动机引起。学生学习亦是如此。除了学生自身想学习想成材的内部动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和引导,时时给予外部动机。我们的教育担负着激发学生心智、激活其奋斗和个性发展的重要责任。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感和成就感,激发其动机、引领其发展。应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更符合实际的志向水平。另外,心理学认为,知识和能力是有区别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而能力则是个人个性的心理特征。我们的教育不仅承载着知识的灌输,现代教育更伟大的目标是启发、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发掘学生无限的创造潜能。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调动其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通过启发、引领其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双发展。

3)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

教育部高中新课程标准立足于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结合当今中国教育的实情和需要,为现今高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思路。新课标倡导的是“以人为本、重视发展”的教育理念。其基本理念之一即是“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要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二、现行高中教育的缺陷

现行高中教学压力普遍较大,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疲于教、累于教,学生疲于学、累于学。教与学都缺乏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被动的教与学中机械疲累地运作。突出的问题有:

1)过分重视应试教育,甚至只重视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长期充斥着课堂。这样教育的结果是老师成为疲累的教书的机器,学生成为痛苦的考试的机器。

2)知识被动传授与接受,学生依赖性强,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自行动脑、动手及实践的能力普遍较弱。

3)学生被动接受灌输,思维局限,知识涉猎面极其狭窄,兴趣和爱好受到严重的限制,在大量的被动灌输和课业负累中难以喘息,整日机械地听课做题,思维不活跃,不积极;学习不生动、不活泼。

三、“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及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一场教育教学的观念性的革命呼之欲出。华师一附中作为全国重点中学的标榜学校,率先提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规划方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教育,取得了一系列卓著成效。

华师一附中的学生起点普遍较高,知识基础好,自主动脑、动手的能力强,有创新观念和意识。针对这一教学现实,“学生成长导师制”的教学观念可谓恰到好处。所谓的“学生成长导师制”,是提倡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余地留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老师只是主导、是导师;老师的作用是教方法、拟方案、定计划、指重难点、点明可以更深思考的方向、培养能力;学生是主动者、是实施者;学生自主探究、去模习、去研究、去思考、去实践、去认知、去领悟。

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成这一教学体制的实践。学校坚决杜绝早晚自习讲课,晚上把全部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思考,消化解决当天的知识,而老师则采取值班制,轮流值班,个别辅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体问题个体解决。这样既避免了对其他学生的时间浪费,也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兴趣。1996年起,学校开始实施“素质学分制”,压缩部分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开设各类科技创新、书法、音乐、美术等导师制的活动选修课和中学文理科各类基础学科的专业选修课,配以相关导师,实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学生想学什么选什么,学生想听什么老师讲什么,选修课极大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受到师生的一致热爱和好评。学校运用导师制的模式,对于参与科技创新、艺术、体育、学科竞赛的优秀学生都配以专门的优秀导师,完全按大学模式集中授课加单独辅导,对其进行专业培养、教育,学生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烈,信心十足,学校各项各类创新、竞赛,硕果累累。

四、“学生导师制”的建立和发展

建立和发展好“学生导师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自主学习、高效指导的观念。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方向,科学的观念指引我们指定出科学的方案;

2)创设良好的导师制环境。理想的学校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自由发展空间的学校;失败的学校是一个限制学生、压抑学生的学校;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学生要相信老师、跟随老师、听从老师;师生要加强互动、加强交流;

4)研究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导师制培养模式。要不断加强研究,制定出更好的模式方案,使导师制更具体、更人性化、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发掘学生和培养学生。

五、结语

叶圣陶先生很多年前就精辟地阐明了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自学”。其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求学、自己去做学问,练就自己发现问题和求得解决的能力。新时代的社会呼唤全面、个性又自主的人才,新世纪的教育呼唤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对话教学、互动教学;有利于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的精神沟通与视界融合、彼此选择、彼此发掘的教与学,这也是真正追求人性化和人类创造性本质的教学。

我的九年计划

——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规划

高三物理备课组

如何规划自己的教育生涯,是我时常会思考的问题,而成文却是第一次。是压力,也是机会。生涯,过来人可能更有资格谈论,我这种才走上讲台不久的“新贩子”,也只能就我个人的情况肤浅的谈谈,算是给自己绘个蓝图。

对我的职业生涯,我有一个初步的九年规划,以后的规划日后会逐渐清晰。我的九年计划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三年,实际上就是高一、高二、高三这样三个大循环。以下分别阐述:

第一个三年,基本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是积累经验,快速成长,教育教学效果要不错。这时除了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很重要的是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平时多请教、多听课。在这个方面学校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老带新”活动让像我这样的一大批青年教师受益匪浅。另外,要多积累经验,要多思考。对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要有所反思。我的目标达到了吗?教学效果怎么样?学生反映如何?一堂好课上完,自己感觉也会非常好。还有,要做题,多做,多研究,这也是成长的一个好途径。作为年轻教师,我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要更容易和学生交流等。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的关注、关心、关爱学生。情感教育是我们可以研究的课题。第一个三年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我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从结果上来看,我基本上可以独挡一面,基本上正在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育教学效果良好。

第二个三年,基本目标是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有了前三年的扎实基础,第二个三年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之外,更多的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一堂好课,而不只是公开课好,平时的课不怎么样。让自己的教学功底更加扎实。逐步改善前面教学中这样那样的问题,使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获得优秀的教学效果。

第三个三年,基本目标是做一名优秀的科研型教师。这时我的教学方面已经比较成熟,我要开始更多的注重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带着问题研究,不断改善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科研上要有所突破。经过这个三年,我的“翅膀”该长好了。

几个问题:

1、落实。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的落实情况直接相关。同样,对于我的计划,这一点也极其重要,不落实,那只是空谈。我正在落实中。

2、变化。形势变化快,我也要与时俱进。比如明年进入新课改,我的计划可能会相应受到影响,但是大体设想是确定的,要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

3、九年以后。新的规划可能会不断更新现有的计划,九年以后的想法也会在九年之内确定下来,不过现在我当更关注我的九年计划,计划外的问题以后慢慢考虑。

4、当职业变成事业。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岗位。教师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但是无论如何,教育是我终生追求的事业,这是我的理想。

我相信,不会让自己的九年计划成为一纸空谈。我始终相信,我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评价应当是有份量的

高三生物教研组 段彬江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但是只有有趣的课堂学生才会喜欢。那么是不是只要课的内容充实、方法新颖就可以达到目的呢?其实不然。况且也并不是任何科目的任何知识都是有趣的,有的甚至极其枯燥的。怎么办?只有唯一的办法——激起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的热爱。这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可以披荆斩棘,所向无靡!

但是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我们应该从能与学生接触的任何机会中把握它。前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所以课堂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对学生的努力的评价就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首要机会。在此,就课堂上的评价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首先,每一句对学生的评价都不能有任何偏见,要有爱心。到了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在课上能够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并且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交流,这些想法有些时候甚至会有些远离课本。这时的老师你可千万不能就此对学生大加批判,因为如果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同学们面前他会认为很丢面子,且会产生极其逆反的后果。所以我觉得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训斥学生,或者变相地讥笑学生。这应该是课堂的第一大忌讳!

但是如果确实有些学生的想法非常荒谬呢?当然,其实有个很好的“批评”方法。那就是让同学们一起来讨论这个想法的可能性!对于同龄人的意见一般比老师的意见接受起来要容易得多!当然,最后必须不能忘了告诉他,你的思维很活跃,想法很独特!这是你的优点!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否定。有时候如果你提的问题涉及得较深一层意义,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中还有些不明确的地方,这时你可以跟他说:“再想想!”并提示一下,“再深入一些”。甚至也可以问他要不要和同桌再商量商量等等。如此这样很亲和的语言对他来说,解除了回答问题错误或不完整的尴尬,也使得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会有所增加。当然,也有些时候问题不难,但学生就是有那么一会儿的“卡壳儿”,那这时老师就一定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答案转换。很多时候,学生心里的“壳”没了,他就会感觉豁然开朗,对学习的兴趣会大增。

接着,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偏爱。这一点主要指的是对相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绝对活跃,而且会有意识地跟着老师走。大多数的问题他们都愿意回答,而且回答得非常出色。所以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可以赞美,但是我私下认为不能反复赞美,甚至在整堂课上不停地以他为例。这种做法很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因为你的课堂是给所有的学生开设的!就此,我认为有时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可以试着给那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来回答,甚至可以让后者给前者的回答作个评价,而不是由老师来评价。总之,应该多关心基础差的同学,多注意那些偶尔会分神的同学!

最后,我觉得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总千篇一律。一节课上的问题可以预先分为几个等级,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当然同时也要根据学生本身的条件、能力,给予“优秀”、“很好”、“不错”的评价。不过,不管是几个等级,都最好表示的意思是“好”而不是不好,尤其对那些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而言,“好”对他来说是个兴奋剂;也可以刺激其他的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经常有这样的一句话,有竞争才有活力!如果你的学生在你的诱导下,都争着想获得你的“优秀”的评语,那你的课堂也就会生动活泼起来。而学生的积极性起来了,就算是枯燥的公式、定义、概念,他们都能缔造出火花,甚至是熊熊烈火。

有人把老师喊成“教书匠”,其实我觉得还是很形象的。“匠”,在新华词典中是“有手艺的人;灵巧、巧妙;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的人”。那么,合起来“教书匠”应该是“在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上有巧妙方法、熟练技能的人”。我也认为确实应该如此,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吸引力去“引诱”学生喜欢你的课,喜欢你的话,喜欢你的人,喜欢你的一切。但是在这之前,我们不能忘记,作为教师也必须首先有对学生的喜欢,喜欢他们的正确,喜欢他们的错误,喜欢他们的激昂,喜欢他们的沉默,喜欢他们的一切!这应该才是老师应该具备的最真实的师德吧!

有限课堂 无限创造

—— 兼谈一堂好课的标准

高一政治备课组 周金娥

内容摘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评价一节课,有很多标准,但比较而言,一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生成知识的课,而不应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忽视学生心中的疑惑。为此,教师要重构课堂教学的效率观、情景观、民主观和应变观。

关键词:生成 效率观 情景观 民主观 应变观

最近,笔者无意中翻阅到两本年代相差久远的教学参考书,碰巧记载着同一课堂教学实录。两堂课均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个内容,都列举了北京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因抢救67岁老农而牺牲的感人事例,并设置了同样的问题:如果是你面对这种场景,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两位教师都想以此来讲解知识点“贡献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但两位教师对学生回答的不同处理,引起了笔者的深思。

先来看两位教师的课堂处理:

教师甲: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位男生说道:“傻子才会这样做。”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哄堂大笑。教师甲的脸变红了,有些急躁了,显然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的预期。为了控制局面,把学生引向“正道”,教师甲严厉地批评了那位男生,斥责其素质低下。笑声停止了,教室安静了,教师继续上课。最后该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师乙:面对学生同样的回答,教师乙略微迟疑了一下,显然这样的回答也超出了他的预料。但他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立刻要求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并且给学生布置以下思考问题:(1)假如被救的是你或你的亲人或一名科学家等,你怎么看待?(2)假如张华不救这位老农,他的人生是否价值更大?(3)如果人人面对这样的问题都逃避,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设置情景换位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不少同学从崇高精神的指引作用、救者和被救者生命价值本身的等值等角度进行了深刻地剖析,教师尚未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结论时,下课铃声响起。

同样出乎意料的回答,不同的应对处理方式,收到明显不同的效果。两位教师的不同处理,不仅体现了教师自身的应变能力高低,而深层次反映和体现了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课堂教学观。那么,到底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显然,与第二位教师的课堂相比,第一位老师的课是一节课堂教学环节完整的课,是一节完成了预定知识点教学任务的课。从传统课堂评价上讲,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但在这样的“成功”背后,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学生对老师的斥责“口”服了,但“心”服了吗?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学生对知识点知“道”了,但他会体“道”吗?

我们再看第二位老师的这节课。虽然表面上看,第二位老师的课教学环节不完整,似乎偏离了教师的备课设计,但能简单地说他的这节课失败了吗?显然不能。相反,学生在这节课中通过积极参与、相互辩论、换位思考,在动态参与中对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获得了更大的认同,而教学事例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和情感的升华,显然远超于第一位老师的课。尽管本节课尚有不足之处,但该课展现了课堂的原生态特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以教师个体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因此,课堂教学应必定具有生成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南宋理学家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三尺讲台是有限的,但师生的共同创造是无限的。要让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塑造身心,不仅靠教师积极灌输,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堂上的主动质疑、探究、释疑而自然生成和发现的。在课堂上发现疑问,师生共同解决,最后让学生水到渠成的生成知识,这符合人类一般的认知逻辑和规律。因此,从两节课堂的比较来看,笔者顿悟:一节好的课堂应当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生成知识的课堂。正是教学过程中具有生成性,才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迸发创新思维的灵感,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堂因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生成知识而带来许多出乎预料的精彩。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课堂教学既具有动态生成的活力,又能使这些动态生成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呢?

首先,教师要重建教学的效率在“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把完成既定认知目标当作课堂教学的中心,以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认知目标作为课堂评价的依据。这样的课堂就教师传授知识而言,效率很高。在这种效率观的指导下,恰如教师甲把学生的内心疑虑、自然真实的反映当成是“捣蛋”,害怕这种“节外生枝”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诚然,在有限的课时里,要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确实需要每一节课都要高效率的完成教学内容,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人而不仅是传授知识。如果说“知道”为智、“体道”为德的话,那么我认为,在“知道”与“体道”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悟道”环节。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对

心灵碰撞 情感共鸣

——小议一堂成功的历史课

高一历史备课组 王晓莺

从教以来听过不少同仁前辈的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教师大多稳重自信、教法大胆创新、课件精美丰富、课堂活跃热闹,评课教师无不啧啧称赞,即使会指出一些课堂的不足但也都以“好课”的定论收场。“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走马观花般听完这些课后也开始模仿学习,并逐步认为这些就是一堂好课的标准,甚至认为传统的教法、安静的课堂、低沉的语调应远离我的课堂。

直到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后,我开始了反思。这篇文章说有位历史教师不经意地看到了一幅《劫后余生》的照片:1943年,一片残垣断壁,一位七八岁的少年抱着一个两岁的幼童,他们在战火中大声哭泣……深受震撼的老师在第二天就把这张照片放入课件《抗日战争》的首页,改变原定教学计划提前上了这节课,因为他不想再等,这也是有史以来他第一次大幅度地跳跃了教学进度。当他给学生打开《劫后余生》时停了下来,他在课件上缓缓打出一行字“可怜的小兄弟,谁来养你们?”当老师环顾四周的同学,他们一个个眼眶早已湿润,有的暗暗哭泣……没有老师激昂顿挫的语言,没有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但我分明看到了师生心灵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他们都在担忧图中小兄弟的命运,也在担忧中华民族的存亡。历史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的境界在师生的无言中已渲染形成,没有人能否认这堂课的可贵与成功。

于是我开始改换角度思考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需要什么?教师的功底与能力、教法的适度与创新、学生的思辨与参与、技能的培养与提高都是好课的标准,但历史课有它特有的教育功能和任务,这就决定了一堂成功的历史课还应有更高的标准。除了知识技能外,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可让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上的认可,产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这种碰撞与共鸣中能让学生更自然地接受民族自尊心和国格人格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在这种碰撞与共鸣中还能帮助学生多角度、有联系地去看待各种历史与现实的状况,从而形成更为理性的思维能力和现实洞察力;在这种碰撞与共鸣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学会关切、同情、热爱、宽容和启迪。而这些不正是平日教学最容易忽视但又最需要的吗?

我试着去问身边的人“你听过最好的是什么课?”回答各不相同,但相同的就是作为学生的他在课堂上产生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与共鸣,难忘且深刻。听到了这些答案后我顿时大悟: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不仅要知识丰富,还要情感丰富;不仅要古今碰撞,还应心灵碰撞……与知识技能的传授相比,人文情怀的关注更难能可贵。

我开始丢掉华丽的课堂“装备”,鲜于大篇幅地用课件上课,还课堂朴素平实的颜面,静下心来讲述、聆听、分享,让每堂课都充满了感性的情绪,留下理性的思考,让我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碰撞,让我们的情感与历史的情感共鸣!每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师生的心灵旅程还在历史的某个地方铺展,大家只能在意犹未尽中感慨课堂时间的短暂。我想,这就是情感教学的魅力吧!

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课时,我大量地为学生介绍历史人物,刻画鲜明的人物个性,学生抑或敬仰动容、抑或愤慨捶胸、抑或扼腕叹息;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时,我经常把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文学作品拿来与学生品味,促使他们了解这些文化产物背后的历史时代;我甚至联系家乡、家庭的变化史实来讲解我心中的历史,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生活的变迁……

虽然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平日的教学课还尚未达到一堂好课的标准,但我领会了教学的真正内涵和境界。所以请相信,我会尽全力为学生奉献一堂堂“心灵碰撞、情感共鸣”的历史课!

中学推行导师制的思考

高二历史备课组 方威

昔人有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是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里专门针对硕士生博士生们才有的“导师制”,如今在华师一附中早已付诸行动。导师制,在高校中,是指研究生导师对所带硕士博士就学术研究探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制度,教授或副教授必须经评选才有资格指导研究生,这种资格便是教授或副教授是否在学术研究领域内取得突出成果,是否有专著得到学术界的肯定,具备上述条件的教授或副教授方有资格成为研究生导师。教授本身的学术造诣直接关系到所带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因此,导师制在高校的设立是高校作为科研学术机构本身发展的根本需要,是学术资源传承更新的重要方式,是研究生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很多高校都把争取硕士博士点当作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校于两年前开始在中学推行导师制,针对中学生而言,导师制分为三种类型:学科导师、竞赛导师、生活导师。之所以分为这三种形式,是基于不同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可根据自我需要,选择相应的任课教师为导师。选谁当导师,最初是以对文理科兴趣的偏向而选。有的学生在高一立志学文科,他可能会选择文科教师为其导师,希望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更多的人文知识。在实际的推行中,导师也根据学生需要传授了相应的学习方法,但是也有志愿学理科的学生选择了文科教师为其导师,可以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实践证明,导师制是将未实行导师制之前的师生谈话固定为一种制度和形式,师生在这种制度下进行若干次交流(面对面交流或是电子邮件交流等形式),拉近了师生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有利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展开,促进了教师主动研究学生心理和日常行为,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推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就放弃了理科或文科的学习,希望在导师制下让教师提供家教式的辅导,这种导师制和个别辅导又有何异?诚然,导师肩负着学科指导的责任,但是,这种学科指导的责任即便是导师制未实行,也同样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并没有因为导师制的推行而减弱了它在师生日常交流中的地位,如今既然推行导师制,肯定应该有不同于一般性的个别辅导的特点,否则就不成其为导师制。

我觉得在中学推行导师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第一,中学生导师必须是掌握中学生心理的教育专家,具备完善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是中学生导师制的目的,因此,教师平时应多钻研相应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推行导师制时,才有理论知识可依,有实践事例可鉴。同时,学校或年级也可邀请省内外教育学专家为老师讲座,阐述先进的教育手段和育人理念。每位教师只有掌握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更好的将导师制切实的推向深入。

第二,中学生导师要不断完善学科知识结构,对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知识应有相应的了解。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指导时,如果只懂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不知道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就无法很好的去引导学生。和学生在一起交流一定程度上的学科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这应是导师制的核心。如今的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在某些领域掌握的知识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已经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权,尽管学生掌握了一定广度的知识,但是缺乏相应的鉴别力,往往不能从多角度、宽领域去思考,甚至走极端,导师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只有自我知识完善,才能指导学生更好的去认识知识。

第三,中学生导师应始终树立和学生平等的意识。中学生导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是怀着探究、钻研的目的投入对问题的解决中,因此,在实际交流中,教师应平等的和学生交流,研究,共同解决问题,传统的“师道尊严”很容易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本来要得到引导,却因为导师民主意识的缺乏而达不到引导的目的。正如高二年级在总结导师制推行成果的文章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使教师自身从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转变为注重综合素养的自我提升,达到师生同步提高、共同成长。”师生的共同成长应该成为导师制的应有之义。

导师制在中学的推行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刚实施时,有不足和缺陷也属正常,只要我们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导师制一定会在中学顺利的推行下去,结出更灿烂的果实。

世界改自己

   ——我理想中的育生涯

高一地理备课组 顾世成

前几日在国内某著名刊物上看过这样一段故事:在一家超市里,父亲、母亲和年轻的儿子一家三口在完成了购物计划之后,父亲让儿子将使用过的购物手推车送回原处。

“爸爸,你看到没有,手推车仍的到处都是,没有一个人送还,这也是超市专门雇人负责收拢手推车的原因。”父亲教导儿子说:“你认为送还手推车是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呢?”儿子沉默了。这时母亲插言了,“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要勉强儿子了,我们回家吧”。

就当父亲准备放弃自己的想法而与妻儿一同回家时,一家三口看到,一对年迈的夫妇一人手推一辆购物车,将它们推回了原处。目睹了这个情景的父亲对儿子说:“孩子,在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使用完手推车后随手一推了事,另一种人则会将车子推回原处。爸爸希望你能做将车子放回原处的那种人。孩子,把车子推回原处吧。”

看过这个故事,我感受颇多。很明显,故事探讨的不仅仅是一个是否推还购物车的问题,这里更为主要的是要探讨一个简单行为背后的个人价值的认知与实现问题 。文章的作者提示我们,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总是愿意去做自己认为正确、有益的事,另一种人则是寻求理由不去做这样的事情。

或许有人会支持第二种人的做法,并且可以寻求到这样那样的案例作为佐证。但文章的作者则认为第一类人更为可贵,因为只要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是有益的事情,他们都会非常坚定的去做,不论别人做与不做,他们这样想这样做并非认为这样的行为会改变世界,而是因为他们不希望世界改变自己。

其实在此刻之前,我虽然也曾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做过规划,但这种规划好像都像是国家的长远建设规划,时间与目标是形影相伴的弟兄,而自己真正意义上在精神层面的规划,好像从未成形,说来惭愧。今日提笔,突然想起这个故事,眼前顿时豁然开朗。

从走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受同事喜欢,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要想成为一名受同事喜欢的青年教师,就必须在一些看似场合中充分展示自己,就必须在一些权利与权利,利益与利益间做出无奈的让步,就必须……看似烦琐,实为简单。从小乐观开朗的性格使自己在为人处事这一让很多人头痛的事情上可以应对自如,有时真是庆幸自己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是它的力量时刻在支持着我。什么可以无所谓,哪些必须坚持,在我的信条中都非常明确,这就是:不让世界改变自己,坚持自己的性格,保持自己的风格。我可以做我不喜欢的事情,但决不做我认为不对的事情。教师与教师间的关系较为特殊,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则简单的多了。

自己喜欢做老师,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喜欢与年轻的学生进行面对的直接交流,喜欢通过课堂、学校这样的平台去了解学生,感受他们雀跃的思维,体会他们纯真的心境。站在讲台上,我总是兴奋异常,总是期望能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总是期望能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这样,课堂交流就成为我们能选择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诙谐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多变的眼神……这些能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我的努力,从他们平日的交谈中,我可以欣慰的感受到他们对于我工作的认可。虽然课堂上的交流,学生们过于热情的参与可能会使课堂的环节不够齐全,结构有失严谨,主次有时不是非常清晰,但我坚信学生喜欢我的课,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想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抛弃了我的教学对象——我们的学生。

我希望成为能主动推还购物手推车的那一类人,不让世界改变自己—这就是我,一个青年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规划。

课堂评价之我见

高三地理备课组 李巍巍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初见题目,真是好大。这个问题估计无数个教育学者,前辈都有很深的思索,而且答案各有千秋。作为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几年,没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一点儿感悟。

地理教学中有个专题——区位选择,影响某个地理事物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地形、气候、河流、风向、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等。就像关于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也是复杂多样的,评价的角度不同,标准也就不同。

首先,这是一堂什么性质的课?新课、复习课、习题课、实验课、活动课……对于性质不同的课,评价标准不同。

其次,一节课的内容也会影响到评价标准。学科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同为地理课,基础知识的讲述课、重点难点的剖析课、以及科普知识普及课,这些评价标准都是不同的。

再次,教学的对象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小、初中、高中、大学,哪怕同为高中,也有年级和对象的区别,直接影响教学的差异,而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也会随之改变。

…… ……

可见,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真的很难评价。记得在教学生区位选择时,最后总结,无论何种区位选择必从两个方面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所以,尽管总多的因素会影响到一堂课的评价,但是教学始终有一些万变不离其中的东西。在教学越来越花哨的今天,我们应该拨开云雾,抓住一堂课最本质的东西。

就个人之见,一堂课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学生、基本知识的传授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情感价值观的影响渗透。

所以,评价一堂课是否为好课的基本标准有一下几点:

一、合理的教学目标。

学生、教师花费时间精力完成一堂课,一定到达到一个合理目标,这是一堂课的基本,也是一个教师对于一堂课的基本引导和掌控。无论何种课型、内容如何、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这都要求教师针对这些不定因素,制定出一堂课合理的、可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适合教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由于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语言表达、知识引导、板书版图等各各方面存在自己不同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本身特点,运用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的课堂教学方法。但是仅考虑自身因素是不够的,还要兼顾所面对的学生。由于教师在长期与自己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和他们建立起来的知识和情感交流方式上的差异,这也要求教师针对自己的学生适当的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例如:有些学生可能积极活跃,适合探讨互动式;有些学生可能比较含蓄低调,更适合引导式。所以,教师在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交流方式,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

三、基本实现教学目标

之所以所基本,是因为课堂是机动的,没堂课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浮动空间。并且,一堂课目标的完全实现不仅仅只依赖与课堂四十分钟,可能还需要课后学生的落实,练习的补充等等。所以,一堂课能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即可。而之前教学目标制定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都是为了更高的实现目标。

四、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教与学,不是单方面的活动,需要双方互动完成。说到互动,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问答,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交流,这点很重要。教师应该爱学生,说起来很空洞,但是往往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笑容,和一句平常的肯定语言中都能实现。而学生呢?学生肯定也能有所感受。课堂常常强调配合,如果单是教师的独角戏就会很没意思,而这种配合哪里来呢?就是来自于情感的交流,学生只有从心里认可接受你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的配合你的教学,才会更喜欢这个科目。这个时候知识的传递也才会更加畅通无阻,教学目标才会更好的实现。所以,一堂课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知识交流的基础。现在对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自然生成,认为自然生成的一堂课才是好课。而这种课堂自然生成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于教师知识能力、基本功的要求,对于师生之间这种情感的交流也提出了要求。有了情感的基础,课堂更易自然生成。

由于经验和实践的浅薄,只能总结初这样简单的四个方面来评价一堂课是否为一堂好课。正如前面所说,在评价一堂课是也要就实际情况对这些评价标准进行补充和修改。

例如,回想当年第一次公开课,高一地理。这节课,除了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让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地理和自己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于是,课堂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件,分析风向,然后联系实际生活,武汉的冬季、夏季风向和气温情况。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自己解释生活现象。

时隔两年,此次的公开课,由于正值高三,更加注重高考考点的渗透、信息的提取能力、题目的分析方法、以及语言的规范准确。另外,课堂效率也显得更加重要,让学生一节课下来,有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正是由于更强调知识性,也许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这个时候更要注意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现在学的知识和以前知识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种枯燥的知识传递就更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以上是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而出的一点儿不成熟的课堂评价标准,还望各位前辈专家给予指导传授。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