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烈火见真情 —— 一个让我们铭记终生的故事

作者:唐道远(高中1967届3班校友) 编辑:马 岚 来源:华师一校友会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8日 点击数:

编者按:

华师一附中自1950年创办至今,涌现了许许多多生动而感人的故事。1968年,发生了一件真实的,可以载入华师一附中校史的事件——华师一附中19673班高中三年级在校学子英勇救火事迹,这个英勇救火的故事华师一附中师生共同谱写的,它是华师一附中培育良才的自然成果,令每一位华师一人骄傲和自豪!

华师一校友会特邀请当年亲历此事件的师生共同回忆这段历史,感谢19673唐道远校友饱含深情地将这段久远而真实的事件用讲故事的方式还原并呈现出来。我们要大力宣扬19673班高中三年级在校学子英勇救火事迹和他们保家爱国的大无畏精神,让华师一附中的子子孙孙知晓并铭记。

请让我们诚挚地向英雄校友致敬!

所有的感谢从来就不曾缺席,华师一附中感谢英雄校友!

 

 

 

 

烈火见真情

 

——一个让我们铭记终生的故事

 

   

 

诗人沙白在《红叶》中写道: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昌的中山路是连接武汉南大门的繁华路段,车水马龙,终日喧哗。而与之平行的千家街却是一条幽静的背街小巷,行人稀少,偶尔有自行车轻快地驶过。

         在这条细细长长的老街中部的西侧,坐落着两个互为邻居的单位,一个是当时的湖北省重点中学华师一附中,另一个是和它仅一墙之隔的武汉化工研究所。故事就发生在这所中学的一个高中班级——一九六七届高三年级(三)班,毕业离校多年后,我们亲切地称她为“永远的高三(三)班”。

 

                                                                                                         

         一九六八年四月五日,星期五。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第三个年头,我们开始走进教室,学习数理化,“复课闹革命”。

         那天上午的课结束后,和往常一样,我们来到操场,或踢足球,或打篮球,或漫步于校园,大家尽情地享受着明媚的春光。

         突然,南边方向骤然升腾起一股黑色的浓烟,瞬间变得越来越粗,翻滚着涌向天空。失火了!好多人不约而同地喊起来。有表的同学,低头记住了这个时刻:1150分。

         没有人指挥,没有人动员,火情就是命令,操场上几乎所有的人立刻朝着火地点奔去。待到近了,才发现是隔壁的化研所出事。一道高墙挡在大家面前。很快又发现先赶到的人们已经靠墙竖起了一架木梯,我们迅速依次攀登。高墙两边有落差,上到墙头,轻轻一跳,就落地过去了。

         这时,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的人越聚越多。他们中间有的是化研所本单位的干部和职工,有的是我们华师一附中的老师和学生,还有的是与我们学校西面相邻的湖北大学的师生。最引人注目的是闻讯赶来的解放军指战员。这是邱少云烈士生前所在部队的指战员,他们有组织,有纪律,临危不惧,奋勇向前,是这场救援行动的主心骨和生力军。

         我们班的徐侃、吕宜德、郭德恭、肖振兴等同学也冲到了最前面。

 

 

 

徐  侃

(高中1967届3班校友)

 

                                                                                                           

         火是从生产车间烧起来的。无情的烈火像无数条火蛇,把房梁屋架死死缠住。烈焰在房顶上翻腾怒号,燃烧着的木架噼里啪啦地直往下掉。车间西南角的地上存放着十多桶钾苯油,每桶一百公斤。摆放在西边墙角的还有十多桶零号轻金属镁和三号溶剂的半成品,每桶也都是一百公斤装。这些易燃易爆的化学物品,在火场里随时都有燃烧、爆炸的可能。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化研所的建筑和周边的学校、居民楼会被夷成平地,而且成千上万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

         国家的财产,人民的生命,危在旦夕!在车间干部和解放军指挥员的共同指挥下,冲进火场的人们迅速行动起来,拼尽全力搬运这些易燃易爆的危险品。他们把危险品一桶一桶地搬出车间,移到安全地带。

         徐侃和吕宜德同学是跟着解放军战士第一批冲进火场的。

 

 

 

 

吕宜德

(高中1967届3班校友)

 

         当时车间里黑烟滚滚,呼吸困难。他们顾不得考虑个人安危,跟战士们一起,三个人一组,抬起重达一百公斤且没有加盖的甲苯油,一步一步艰难地朝着门外移动。走到车间门口时,一名战士体力不支,脚一滑、手一松,油桶倾斜、油星四溅,这时房架上掉下一团火,迅速点燃了他们的衣服。救火的群众赶快用灭火器帮他们灭火,他们身上留下了一身白色泡沫。人群中的华师一附中体育教师王崇明认出了自己的学生,快步分开人群,一把将吕宜德抱起,向工厂大门冲去,边跑边喊:快让开!快叫救护车!徐侃同学也在搬运危险品甲苯油的过程中身负重伤,被抬上了救护车。

         在这场救火的战斗中,我们班受伤的还有郭德恭和肖振兴同学。郭德恭是被屋顶上掉下的机瓦打破了头,而肖振兴是被掉下来的机瓦打断了手臂。他们也都被及时地送到附近的武汉市第三医院救治。

 

 

 

郭德恭

(高中1967届3班校友)

 

 

肖振兴

(高中1967届3班校友)

 

   

         救火还在继续。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虽然消防战士用高压水枪浇灭了大面积明火,但是车间里的零号轻金属镁不能溅水,否则会引起更大的燃烧和爆炸。在现场指挥的安排下,我们的很多同学和解放军战士一字排开,几百双手迅速形成了一条运沙传送带,一盆盆沙子源源不断地倒向零号轻金属镁,把它深深地填埋在沙堆里,避免了高温和强光引起的爆炸。

         经过消防队员、解放军战士、学校师生和化研所的干部职工的殊死拼搏,突如其来的这场大火被彻底扑灭了。

 

                                                                                                        

          身负重伤的徐侃和吕宜德同学迅速地被送到了当时的武汉军区总医院。同时入院抢救的还有四名被严重烧伤的解放军战士。一场抢救重伤员的战斗打响了。

         这些重伤员多是腿部严重烧伤。徐侃和吕宜德均为腿部三度烧伤。在医院紧急治疗清洗伤口时,吕宜德同学右腿上的皮肤像破布一样往下掉,几乎露出骨头,其深度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三十六。

         住院治疗不仅要忍受每次除腐皮、植皮、输血、注射的巨大疼痛,而且也面临着生死考验。其中抗感染最为关键。这些重伤员入院后,不同程度受到了感染。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烧四十多度,人昏迷不醒。十年前,广州女工向秀丽为抢救国家财产,用身躯阻断烧向轻金属钠的烈火,身负重伤,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经过三十三天的全力抢救,还是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英雄。这次被严重烧伤的解放军战士中,也有人没有熬过抗感染的这一关,英勇牺牲了。

         我们的徐侃和吕宜德同学凭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身体素质,闯过了这一关。

         由于治疗急需用血,但医院库存不多,于是医院领导号召大家献血。家住医院的黄倩同学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回学校并在班上动员。全班同学积极响应,争先恐后地报名。有些同学身体不好,也不甘示弱,执意前往。他们要用献血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救火英雄们的崇高敬意。

         全班四十九人,除去已参军援越的刘华新、黄显文、潘业明、刘寿昌等四名同学外,当场便有三十多人跟随黄倩一起来到医院。经过检验,有二十几个同学光荣献血,他们每个人都献出了200CC以上的宝贵鲜血,其中齐欢、陈志平、李家谕、郑慰宗献得最多,每人都是280CC。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届初三(二)班的陈德放同学也加入了我们班的献血行列。

         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同学们殷红的鲜血,汨汨地流入救火英雄的血管。救火、献血,这不仅是我们高三(三)班永远骄傲的历史篇章,更是华师一附中校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恩格斯说过:“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

         这场罕见的大火是偶然发生的。而我们班同学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拼死救火与义务献血却是必然要出现的。徐侃同学后来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平静地说道:当时那个情况下,谁都会这样做的。寥寥数语,道出了救火英雄无私无畏的思想境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徐侃和吕宜德同学的救火壮举,既不可能立功受奖,又没有得到任何表彰,他们是默默无闻的英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由于受伤治疗和休养,徐侃和吕宜德同学没能赶上当年年底的首批下乡。在这期间,化研所的领导决定把他们俩招进化研所工作。但他们婉言谢绝了,他们不愿意被照顾。1970110日,他们和另外几位同学,乘坐东方红203号轮来到监利县汪桥区插队落户当知青。后来,同时被招工到黄石红旗水泥厂。在单位,同事们都不知道他们俩救火负伤的英雄事迹。再后来,徐侃成为湖北师范大学的数学系教授,1996年获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199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曾宪梓优秀教师三等奖。而吕宜德于20035月创办武汉奥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位于光谷的这家实业公司是武汉市规模之内的企业,一直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我们的吕宜德同学,年逾七十,老骥伏枥,至今还在拼搏奋斗,他深情地表示,“在我的身体里还流淌同学们的鲜血。它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还是在那次同学聚会上,当年参加救火和献血的齐欢同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我的实验室有很多研究生。一天,我看到实验室门口围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女生夏晶晶,很牛的,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在问其他的学生,“高中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们回答,有襄樊四中、襄樊五中、夷陵中学、荆州中学、黄冈中学... ... 别人问她,“你呢?”她很自豪地说,武钢三中!我从边上经过,没有打扰他们,但是她拦住我问,“齐老师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说华师一附中。然后我就进了实验室,做我的事情。一下子门口安静了。学生们都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继续干活。一个男生来到我的桌子前,告诉我,夏晶晶说了一句“难怪的!”看来,华师一附中还是很有感召力的!

         齐欢讲的这个小故事,也从一个侧面为偶然与必然的话题做了形象生动的诠释。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情。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这个救火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

        人生不悔。

         记得我们的班主任、如今已是百岁的唐启金老师,当年在班里这样激励我们: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考隔壁的大学。历史给我们这代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十年文革,我们绝大多数人失学了。文革后,我们奋起直追!

         我们有过燃烧的青春,也有过奋斗的中年,更有过数不清的迷惘困惑犹豫彷徨,但是,在“人生与社会实践”这门大课上,我们班的每个人交出的答案都是合格的。

         感恩生活,命运使我们相识于华师一;感恩华师一,千教万教,教我们学做真人。

         我见青山多妩媚,遍地英雄下夕烟。

         英雄老了。

         当年救火献血的同学们确实老了,有的还离开了人世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今天,当共和国的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告“以全人类命运与共的视野和远见,共同构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架构”的时候,我们这代共和国的长子,能无动于衷吗?!

 

         结束这篇小文之前,笔者想起了诗人鲁藜的《泥土》:

                 老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本文写作过程中,感谢华师一附中高中19673班孙桂林、汪义谦、齐欢、黄倩、许贵姣、陈志平、吕宜德、童志英、余克顺校友提供资料、文本、信息与意见。)

 

 

 

作者简介:

 

 

唐道远

(高中19673班校友)

 

 

  唐道远,194811月出生,祖籍湖南永州。1967年高中毕业于华中师大一附中,中共党员,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20093月退休。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