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期月度简报

作者: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7日 点击数:

 

政策瞭望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的通知... 2

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3

教育部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语用〔20183... 4

多省份启动2019年高考报名这些新政策要注意!... 7

正道奇兵以变迎新积极探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路径... 9

 

 

 
 

人才培养

 

中学教大学人才培养如何更好衔接?... 12

高中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 13

郑州中学:跑出创新人才培养“新速度”... 15

新形势下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21

 

 

名校动态

 

建设卓越学——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实与思考... 26

唤起育人初心不负时代使命第三届“华师故事”展映会举行... 37

翟小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怎么做?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育大会精神... 38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朱子平:“好生源,更要有好的培养机制”... 45

 

学术前沿

 

 


数学未来发展势研究... 50

生命科学之光造福全人类--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三大看点... 58

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学科开拓者——高振衡... 60

教育质量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用标准和监测来保障全面教育质量... 62

教育活力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在“纵向有衔接、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上狠下功夫... 65

教育环境教育强国的必然支撑改善战略、政策、舆论和安全大环境... 66

新一代“伊拉斯谟+”拓展欧盟合空间... 67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的通知

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8-11-16 13:04:0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高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部研究制定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统称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准则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和国家高度肯定,学生、家长和社会普遍尊重。但是,也有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是对广大教师的警示提醒和严管厚爱,是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之举。

二、立即部署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各地各校要立即行动,结合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进行细化,制定具体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提高针对性、操作性。要做好宣传解读,坚持全覆盖、无死角,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做到人人应知应做、必知必做,真正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维护教师职业形象,提振师道尊严。

三、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要把好教师入口关,在教师招聘、引进时组织开展准则的宣讲,确保每位新入职教师知准则、守底线。要将准则要求体现在教师聘用、聘任合同中,明确有关责任。要强化考核,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师德考核,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改进师德考核方式方法,避免形式化、随意化。完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提高科学性、实效性。

四、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各地各校要按照准则及相应的处理指导意见、处理办法要求,严格举报受理和违规查处。对于发生准则中禁止行为的,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依法依规严肃惩处,绝不姑息。对于有虐待、猥亵、性骚扰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追回相关奖金,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要严格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建立师德建设责任追究机制,对师德违规行为监管不力、拒不处分、拖延处分或推诿隐瞒等失职失责问题,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严肃追究责任。

各地贯彻落实准则的情况,请及时报告教育部。教育部将适时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教育部

2018118

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以下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

六、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

七、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十、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语用〔201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语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语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语委,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国家语委研究制定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国家语委

2018925

《方案》中明确指出将通过书写、诵读、讲解等文化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然而,现今学校和家庭更多的注重成绩,注重分数和升学率。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课的教育上面。素质教育方面虽被提倡,但落实情况令人堪忧。从各个学校的课程表可以看出,文化课的课时远远大于其它科目,而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更是主抓文化课的成绩和分数。培训机构的重点也体现在文化课的培训。

2020年全国将普及高中教育阶段,从9年义务教育转变为12年义务教育。此项变革,已凸显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学校和家长因为中考和高考这两座“大山”,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在2017年,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已经明确提出,2020年全国将普及高中教育阶段,此项措施其实已经凸显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考的意义。而在2016年,其实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了中考的必考科目。将来,中华经典诵读也许也会纳入中、高考的科目。其实,教育的种种改革,已然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素质教育将在未来占据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位置。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宣传中国思想理念,增强国家软实力。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意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宣传中国思想理念,增强国家软实力。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必然对我们的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将是对素质教育的完善和补充。

今后高考外语科目多了3个选择

今秋起,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始实施。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该标准提到,“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的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最近,不少家长咨询:这是高考要开始考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了吗?德语等小语种被正式列入高中课程,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将来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德语吗?

高考外语或可“六选一”

与旧版课程方案相比,新课程方案有哪些主要变化?楚天都市报记者注意到,新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外语科目方面,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学校可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教育部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此次是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首次制定课程标准,为今后高中开设这些课程提供了指导和便利。这也意味着,以后高考的外语科目,或有6门供学生选择。如果学生高中学的法语,高考也可以选择考法语,不一定要考英语。”武汉外校多语种教研组组长罗佳说,此前,高考统考试卷中,已有英语、日语、俄语3门,今后将增加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记者了解到,目前武汉外校德语等小语种,每年级有10余人选择学习,学生每天学习小语种的课时量和英语大体相当,一周七至八节课。除此之外,“小语种”班学生的学习科目和其他班是相同的。

不会增加高中生负担

对教育部这一举措,有教育圈业内人士认为,扩大普通高中教育的语种是大势所趋,此次选择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也是出于国际交流的目的,这几个语种覆盖性高,在国际场合应用多,以后还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语种。不过,这些科目在不同地区的设置也需要根据具体条件和学生兴趣。

此外,武汉一所高中的英语老师表示,“政策一出,很多人误以为2018届高一的学生三年后的高考,会增加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考试,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一直以来,高考外语科目就可以选择不同的语种,比如英语或法语,学生只需参加一门语种的考试,并非在英语考试之外再增加一门德语考试。

武汉另一所高中的校长认为,“德语等小语种要在我省的中学全面开展起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分析,从学校层面来看,相当多的高中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源,有心无力。“普通高中几乎都是英语教学,少数高中会引入小语种作为选修的兴趣课程。”

武汉约20所学校开设“二外”课程

武汉市二十九中校长陈建伟透露,学校从2017年开设西班牙语课程,每周2节课,师资来自华中师大国际学院。“目前来看,学生们选‘二外’的兴趣颇高,去年全校有320名高一学生,其中150人报名,最终挑选了40名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陈建伟说,西班牙语实验班挑选学生,既要考虑兴趣,也要考虑学习能力。

今后,二十九中将组织学生赴西班牙语国家游学,这也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理解多元文化融合。在采访中,一些家长表示,如今熟练掌握英语已经不占什么优势了,让孩子学习第二门外语能增加竞争力。

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展,多语种的语言教育,成为江城一批中小学的特色,开设“二外”课程渐成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包括武汉外校、武大附中、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等约20所学校开设了“二外”课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中校长徐学海介绍,学校开设法语班,是中外交流的需要。法语班以法语教学为主,实行小班化教学。近几年,不少学生被国内外名校录取。

武汉一所高中校长表示,当然,德语等小语种进入高中课标学习科目,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范围。“以往高考也有小语种考试,但小语种学生在选择大学时会遇到很多专业限制,今后应该选择面会大一些。”

多省份启动2019年高考报名 这些新政策要注意!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8-11-08

随迁子女的高考在何处进行,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多省份也在2019年高考政策中给出回答。对2019年高考招生报名的资格审查,各地也纷纷细化程序,并要求对信息作假、“高考移民”等违规报名现象,要加大检查核实的力度。

虽然距离2019年高考还有200多天,但是,本月开始,四川、安徽等省份已陆续启动报名工作,各地高考政策也相继出炉。报名纪律、加分政策、随迁子女高考政策……各地明年高考有啥新政策?

多地启动2019年高考报名

目前,多地高考报名工作已陆续展开。2019年的高考报名,主要分为网上提交报名申请、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并缴费和报名资格现场确认三阶段。与去年相比,不少地区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均有所提前。

据各地教育部门网站公告显示,四川、黑龙江、安徽等省份已经启动高考报名。除以上地区,不少地区也将在未来半个月里开通报名通道。如辽宁省的高考报名就定在1022-26日,湖南省高考报名为111-10日;北京则为111-4日。

哪些考生可获得高考加分?

记者梳理今年已公布的招生报名政策发现,各地在高考加分方面都进一步收紧。早在今年3月,教育部在部署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时便强调,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而在记者查阅2019年多省份的招生报名政策时,奥赛、特长生等加分政策也不见踪影。如在安徽省《2019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政策》中规定,全国性加分项目只有四项,分别为:烈士子女;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再如,在黑龙江明确,可享受加分政策的包括: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考生等几类考生。此外,为预防考生对加分资格造假,多省份还要求考生在申报加分项目前,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若存在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考生将取消当年高考报名、考试或录取的资格,违规事实也将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

多地明确随迁子女高考政策

随迁子女的高考在何处进行,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多省份也在2019年高考政策中给出回答。

例如,安徽就规定,不具有安徽省户籍的随迁子女,在安徽具有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并有相应学习经历,便能在学籍地参加高考。

再如,湖南省则规定,外省户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该省报名参加高考,普通高中应届、往届毕业生还须符合“自高中一年级起在流入地普通高中学校就读,取得就读学校学籍,并参加了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且其父母在当地居住(含就业状况信息、房产证或租赁合同等)1年期以上的条件。

而在考生回到户籍地考试方面,山西规定,具有山西省户籍在外省(市、区)普通高中就读的2019年应届毕业生,可回山西省参加2019年普通高考的报名及统考试。考生须到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登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后,回户籍所在县(市区)招办办理报名手续。

资格审查细化 严防“高考移民”

2019年高考招生报名的资格审查,各地也纷纷细化程序,并要求对信息作假、“高考移民”等违规报名现象,要加大检查核实的力度。

例如,江西要求,在资格审查的过程中要求,设区市招考办(教育考试院)进行重点复查,复查比例不低于10%。省教育考试院进行重点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5%。此外,各地也都要求学生在进行高考报名之前,都必须填写 《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以提醒广大考生诚信报名,诚信高考。

在资格审查中,一些地区明确要求严查“高考移民”现象。例如,黑龙江提出,各级招考办需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严格审查报名资格,严防“高考移民”。

四川也要求综合治理,严防“高考移民”的违规报名事件,确保高考报名工作顺利进行,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和社会稳定。

正道奇兵 以变迎新 积极探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路径

2018-08-31   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背景是什么?

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需要。20181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专门印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意见》着眼于未来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趋势,明确提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二是推动智能教育的需要。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开展智能校园建设,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智能教育实施的关键要素,没有教师观念的转变、能力发展、素养提升,很难实现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跨越。因此,必须尽早谋划、尽快推动,长远布局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20184月,教育部启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由1.02.0跨越,人的因素是关键。为此,行动计划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特别强调推动教师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加快实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2.0的关键之举。

二、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阶段,其对教育的影响刚刚显现,还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教育部决定以试点的方式,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借助宁夏作为国家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省(区)建设的契机,先期在宁夏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同时,考虑到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助推教师教育改革、助推教育教学创新、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新路径,为在全国层面推开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索模式,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三、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宁夏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作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智能助手应用行动,遴选一批具备条件的学校,建立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实验校,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学习资源等优质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师工作效能,探索开展智能教育。二是未来教师培养创新行动。在宁夏大学和宁夏师范学院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基地,与人工智能骨干企业或高水平师范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创新教师培养环境,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探索培养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的教师。三是教师智能研修行动。升级宁夏教师网络研修平台,探索建立教师发展测评系统,支持教师有效选学,精准推送课程资源,优化培训成效评价,探索开展教师智能研修。四是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遴选一批信息化管理能力较强的优秀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分别开展智能教育领导力研修和教学能力研修,为智能教育开展培养一批“种子”。五是智能帮扶贫困地区教师行动。通过教育发达地区高水平学校与宁夏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建立远程同步智能课堂,实现教师“智能手拉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共享,助力贫困地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六是宁夏教师大数据建设与应用行动。将宁夏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与宁夏教育云和宁夏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等系统对接,收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师学习发展数据,探索建设和应用教师大数据,支持教师工作决策,优化教师管理流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智能教室建设行动。建设一批智能教室,有效整合新技术手段,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教育环境,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对高校教师进行智能教育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把握人工智能技术进展,推动教师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教师发展智能实验室建设行动。建立高校教师发展智能实验室,实现教育教学的智能测评和诊断,支持教学示范、模拟教学和虚拟教研等教师发展功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教师大数据建设行动。采集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形成高校教师大数据,建立教师数字画像,进行教师大数据挖掘,支持学校决策,改进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服务。

四、如何保证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为保证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将采取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做好组织引导,教育部将切实做好试点工作的统筹指导,并协调教育发达地区和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参与并支持试点工作。同时,指导宁夏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分别遴选基础好的市县和中小学校建立实验区和实验校,遴选基础好的院系建立实验基地,确保试点工作部署快、推进实、成效好。另外,指导两家单位注重引进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或专业机构,参与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平台资源建设,强化外部资源整合。二是强化经费保障,教育部将通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项目资源,为试点工作提供必要支持。宁夏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将利用本地本校项目资源,安排专门经费用于试点工作,为试点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加强专家指导,教育部将遴选教师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成立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专家组,负责试点咨询指导工作。宁夏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将建立相应专家组,做好方案研制和试点实施的跟踪指导。四是做好督查落实,教育部将采取专项督查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试点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试点验收。同时,督促宁夏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做好试点自查工作,确保各项行动落地见效。

 

 

 

 

 

 

 

中学教育与大学人才培养如何更好衔接?

华龙网41918时讯(记者林楠)

各如今,中学更看重师范生的哪些素养?418日,西南大学举办西南大学首届“校园开放日”之“光荣西大梦”中学校长交流座谈会,邀请22余所重庆市内外中学校长、副校长参与交流。

这次交流会以“中学教育与大学人才培养的衔接”为主题。一方面讨论,中学应该如何培养中学生,才能使之在大学学习及就业中大展拳脚;另一方面讨论,大学应该向中学输送怎样的师范生,以满足中学的教育需求。

西南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张斌介绍,西南大学招生具有规模大、专业多、类别全、生源质量高四个特点。另外,该校从2008年起开始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主要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优秀学生,每年招生计划400人左右(不超过当年招生计划的5%),报考人数逐年上升,成为重庆市内外学子竞争的热门。

2018年,西南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在一本批次招收本科生10000名,招收专业生100个,招生规模居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二位。

张斌介绍,参与本次交流座谈会的22所中学近3年来共为西南大学输送了1574名优秀学子,并接收了177名西南大学的本科毕业生。

毕业季将至,许多师范生将面临就业,哪种师范生才是中学最喜欢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万琼表示,除了专业过硬,也希望师范生能够多才多艺。“一味搞应试教育是不行的,我们推崇学生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双优,那么就希望老师可以有一些其他的特长,这样更有利于今后当班主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张万琼表示,他们每年都会派出教研组,专门到师范生所在学校进行考察,“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等方方面面去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就算是进清华北大的博士生,这项工作我们也一定要做。”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长田贵荣认为,他们会很注重学生的政治素养。另外,他希望大学可以让师范生更多地到一线去实践。“西南大学在这方面是做得很好的,”田贵荣表示,“西南大学的学生到中学基础教育一线进行实习的时间是很长的。”另外,他还建议,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大学可以多派一些专家教授到一线对师范生进行指导,“这样就更利于中学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

 

高中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教育界就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

一、对研究性學习的认识

(一)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三)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研究性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三、研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深刻革命。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都应深刻认识到,转变观念是搞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把观念的转变放在第一位。努力在转变观念、提升认识、达成共识方面多做文章,使研究性学习的精髓渗透、体现在校长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首先,校长应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培养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高度,认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从观念上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旧观念的束缚,改变一味追求死的知识和分数的做法,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孩子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如召开家长会、用公开信的方式介绍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组织专场汇报等。

(二)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关键,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课程推进的重要问题予以重视。是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核心问题。目前教师的观念、所扮演的角色、知识结构、教学行为、组织方式等还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考察、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培训工作尤为紧迫和重要。那么,怎样让广大教师尽快适应研究性学习这一全新形态的课程呢?首先,开展教师培训,邀请专家或经验丰富的校长和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指导。从转变观念人手,使教师真正明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据课程实施步骤。结合实践,总结提高;设置具体场景,为教师创造展示和发展自己的舞台。交流和分享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问题。其次,教师对开展研究性学习负有组织、监控、指导的责任,要求教师随时了解学生课题进展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关注学生在课题实施中的态度和表现,调动学生投入课程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更新知识,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指导。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科学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研究的好习惯。

 

作者:韩玉萍

郑州中学:跑出创新人才培养“新速度”

中原网讯(赵文源)

郑州高新区樱花节2号,坐落着一所年轻的学校——郑州中学,她秉承“培养世界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办学21年来,她不断超越自我,用实力跑出创新人才培养“新速度”。

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校园高中部新校区建设的郑州中学喜闻佳音。26名中国顶级科学院专家受聘郑州中学,成为该校“科学实验班”的学生导师。从此,学生在求学、求索的路上又多了26颗“启明星”。仅1年时间,郑州中学“科学实验班”成功构建起“双导师制”,以多元特色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系。与此同时,科学实验班还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和研究能力。

科学实验班魔力在哪儿?一看课程便知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你可以像大学生那样选修课程,还可以看到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专家向学生课设的特色课程。

在郑州中学,你能看到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心理健康在内进过大胆整合的基础课程;又可以看到融合STEM教育理念,为科学实验班量身定制的包括院士大讲堂”课程、自主招生课程、大学先修课程、五大学科竞赛类课程、创新大赛课程、国际理解课程、数学建模、科幻物理学、分子结构与模型在内的拓展型课程;还可以看到融合科学实验、科学思维、科学集训于一体,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实践应用型课程。

科学实验二班的杨晟浩说“科学实验班的课程,不仅拘泥于国家课表要求,更不断开拓出自己的新特色。学科拓展课程,给予同学们钻研自己兴趣学科的机会,精彩纷呈的辩论赛,提供给同学们一展口才的舞台。酣畅淋漓的成语大赛,诗意呢喃的诗词大赛更是在每个同学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民族自豪”的幼苗,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培养了新一代接班人。在这里我们通过舞台张扬了个性,更为每个同学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入国科,我之幸也。”

科学实验班的王歌嫚琴表示“生活学习在这里,双导师制让我们有了更为丰富的体验。双导师制一是我们的带班老师,二是指科学院的研究员。带班老师给予我们的是生活与思想上细致的关怀,而科学院研究员则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与未来的规划。让我们的眼界不只在眼前,而在更为宽广的未来。”

帅气的90后“创客达人”亲自授课

王歌嫚琴所说的双导师制,可理解为郑州中学充分发掘优秀教师资源,为每位学生配备2位导师,包括成长导师、学业导师。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担任“成长导师”,指导学生养成优秀的个性品质;由有学术专长的知名教授、专家团队担任“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为学生的专业志趣的成长提供平台。

科学实验班二班班主任班主任刘殿卿说“其次、孩子们本身的努力上进令我震撼。第一是实验班学习氛围浓郁。上课时孩子们总能积极发问,下课里三层外三层围起来问题。第二是孩子们出色的实践能力,让我知道无论是学业还是待人接物,孩子们样样都出类拔萃,即使有些稍显稚嫩,也不得不说,让我省了不少的心。最后,我希望他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脱颖而出,我要努力让他们成为能说会道的演讲能手,并拥有领导力,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今年暑假马上就要到来,科学实验班的孩子也即将迎来新一轮的“研学挑战”,他们可能前往中国科学院东北兴凯湖科考站、内蒙古多伦草原站、或者是深圳大亚湾海洋科考站开展科学考察实践活动。期间就湿地保护、植物的多样性调查、昆虫采集与标本制作、天文观测、海洋生态等多个课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论文撰写。在满足广大学子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同时,提高了同学们的科学创新及实践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发挥科学院导师的引领作用,依托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及高新区高新企业等社会资源,抓好拓展型和实践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同时,还要创新育人模式,提高育人实效和教学效果。”郑州中学校长高正起表示。

经过短短不到一年的精心教育,科学实验班的学生们取得了众多优异成绩。20181月,在郑州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中,科学实验一班期末超一本线161分,科学实验二班平均超一本线159.3分。其中梁博、姚雨妍、王鹿广、李佳怡、张一格、刘上上等多名同学成绩突出,超一本线200多分,一班和二班学生相比中招成绩有大幅度的提升。在学科竞赛方面,国科班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其中,周瑜帅同学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能力竞赛一等奖,吴朋洋同学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以刘志豪为代表的近三十位同学获得英语、语文、数学学科能力竞赛全国二、三等奖。

创新的机制收获了累累硕果

2017年,高考一本上线率76.55%,本科上线率100%;连续第四届“创新实验班”学生全部升入一本。

20184月,5名同学参加清华、北大自主招生考试,3名同学顺利获得北京大学复试资格,1人通过清华大学领军计划初审,通过人数位居郑州市前列。

2018年西安交大本硕连读少年班考试,4名同学被录取,其中郑舜华河南省总分第一名、全国总分第三名;李不言,河南省总分第五名、全国总分第十名。

2018年高中国际班,74名毕业生,收到来自世界排名前100大学的400多份offer,两名同学被全美排名前四位的大学录取,其中包括美国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不仅如此,这些年郑州中学涌现出大批的优秀毕业学子,马飞跃、肖亚娜、海涌洋、刘洋、付博、白人钇等同学先后敲开清华、北大之门。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分数还是众多家长期盼的首要结果,但对于郑州中学来说,既然走上了教育改革之路就要不断大胆尝试。在郑州中学的校园里,无论你如何深呼吸仿佛都无法闻到那种应试教育的“苦涩”。相反,在这里学校把教育创新和特色办学放在第一位,摒弃单纯只为升学的教育模式,而是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

多年来,郑州中学一直坚持以新的评价方式引领课堂教学,以数据为依据驱动和改善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正增值”的前提。课堂教学中,以“问题探究、训练拓展”主导教学模式为抓手,通过“课前提出问题,课中研究问题,训练解决问题,拓展发展问题”,规范课堂流程;通过“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适切度和有效度,通过“小组合作文化”构建,让学生“乐学、会学、用学”,以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实现课堂问题化、问题探究化,训练模块化、模块层次化、教学全优化,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今年3月,郑州中学传来捷报,学校创新实验班414岁学生郑舜华、李不言、马铎、马君豪成功被西交大本硕连读少年班录取。其中,郑舜华成绩排名全国第3、河南省第1,李不言排名全国第104人将全部进入西交大国家理科实验班“钱学森班”学习,开启长达8年的超前本硕连读,而郑州中学也累计为西安交大输送50位学生。

虽然郑州中学年轻,但这所学校有着一直很强大的教研团队,这让郑州中学看起来又多了些厚重,从而能够“厚积薄发”。该校高考升学率连续多年位于郑州市前列。而这背后,是学校进一步融入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各类教学模式、体验课程、研学体验等平台,主动对接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兴趣点和出发点。

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中,郑州中学高中部已经形成了“问题探究,训练拓展”学案式小组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材变学材,知识变问题,在分组研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训练达成的环节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真正变成了学堂,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此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为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郑州中学创新了“主体体验式”德育模式,该模式以“三自教育”(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生活上的自主管理,学习上的自主合作”)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自主中思考、在合作中进步,真正使学校德育内化为学生内心的需求。仪式课程、名师讲堂课程、体育艺术课程等一大批德育课程深受学生喜欢。

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郑州中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所有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开展,让学生在体验式德育活动中得到提高。“体育艺术节”中的“DIY手工制作坊”、“跳蚤市场”、“辩论赛”、“春之声音乐会”、“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教育自己!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敬老院慰问、儿童节儿童福利院慰问、清明节烈士陵园祭扫,让学生饱含爱心,让爱陪伴学生健康成长!

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创新,亮点纷呈的德育活动,不仅做到了有声有形有影,还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快乐成才、健康成长。为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显而易见,在这里,学校与学生正在实现深度“同频共振”。

525日开始,郑州中学高中部将举行家长开放周活动,欢迎家长来校咨询。

开放周活动内容:招生政策解读,招生咨询,观摩课堂,参观学校。

【历史沿革】

19961031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学(郑州中学前身)举行奠基仪式。

19975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陈义初提议将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学定名为郑州中学,并经郑州市市长办公会讨论通过。96日,郑州中学落成。王治业任郑州中学第一任校长。

19996月,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郑州中学成为全省第一所体制改革试验学校,并成为河南省教育厅改革试点单位。7月,郑州中学被国际文凭组织授予“国际文凭世界学校”。8月,《郑州中学发展战略》经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研究通过。

20031月,郑州中学22名学生首次获得国际文凭学历证书。6月,郑州中学被评为郑州市首批示范性高中。10月,郑州中学通过ISO14000认证评估,成为全国首所通过IS014000认证的学校。

20043月,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批准郑州中学为国际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实验学校。6月,郑州中学学生马飞跃在高考中以总分705分的成绩名列郑州市理工科第一名,并被清华大学录取。9月,郑州中学三名教师成为郑州市首届百名“名教师”。

2005725日,高正起任郑州中学第四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12月,郑州中学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

20083月,郑州高新区管委会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建国到郑州中学调研,提出郑州中学“河南一流、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4月,郑州中学与教育部中教国际交流中心签订合作协议,郑州中学成为河南省唯一一所PGA高中国际课程项目学校并顺利开课。7月,郑州中学被评为“2008全国百所最具成长力学校”。11月,郑州中学被确定为河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校。

20108月,郑州中学被美国大学考试委员会授权为美国高考ACT考试中心。

201549日,河南省第一所海外高中——郑州中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分校正式成立。20166月,高正起校长被评为河南省名校长。9月,被评为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10月,被评为全国创新与改革先进学校。

新形势下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

但汉国(重庆市江北中学校)

1 教育改革催生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1 时代背景:教育综合改革催生高中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从改善民生到创新管理等等,党的十八为我国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吹响了号角。而且在改善民生的一些列重大战略举措中,首先把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放在了优先发展地位,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的描绘和各项改革的顶层设计。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重点强调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等方面,勾画了教

育综合改革蓝图,也掀起了新时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热潮。

2013年以来,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得到深入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考试开始破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高中教育也在大力推进综合改革。一是综合高中大力推进,二是职业高中迅速发展,三是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同时,深化高校招生改革,推进大学本科和高职的分类考试录取,步探索实施研究型和技能型高考。这些教育改革是历史新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也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

1.2 现实使命:满足对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

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之下,普通高中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更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基础。高中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普通高中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的问题,这从人的成长“关键时期”和人才培养的“特殊意义”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纲要》把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作为非常醒目的一点加以表述,这表明国家将更加重视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力求通过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等措施来发展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然而,面对学生群体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目前我国的普通高中显然准备不足,教育教学变化不大,基本上还是按照一直以来的惯性在运作,在办学模式上,我国几乎所有的普通高中都高度趋同,只有录取分数之别,没有培养模式之异。普通高中教育只有寻求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才能够满足出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1.3 突破瓶颈:促进普通高中学校新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单一化,同质化。虽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的任务和人才培养模式就有“双重任务”之说,即既要为国家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又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但是在实际的任务实施和教育实践中,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被严重忽略。一方面,虽然一直不间断地在高中课程设置中开设劳技课程,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之下,劳技课成了“豆芽课”,没有专业的任课教师,也没有很好的教材。就是近些年来,普通高中增加了通用技术课程,设置了木工、烹饪、驾驶等等一系列生活实用技能课程,但是因为目前能够胜任这些课程教学的专业老师严重缺乏,这些课程也成了形式,一些昂贵的教学设施设备也仅仅是摆设。另一方面,在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功利化的驱使下,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教育者心里根深蒂固,一切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地方政府官员的教育政绩看地区升学率,学校办学益靠升学率,校长和老师眼里就只有升学率。普通高中教育就钻入了“素质教育口号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死胡同。

2 境外高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2.1 法国高中教育改革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法国在2009年启动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重点和核心在于给学生更好选择权利、获得更好个别辅导和更好适应能力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王晓辉在《法国高中启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本次了法国高中教育改革的特点。这份名为《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的方案提出,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高中教育。这次改革可以归结为三大目标:更好定向、更好辅导、学好外语。与此同时,张为宇、尹娜在《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实施高中教育改革具体措施》中,也详细阐述了法国高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建立循序渐进、宽容开放和针对性强的学业定向机制,更好地引导学生选择发展方向;设立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辅导机制,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加强外语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和责任意识培养,培养学生适应新形势发展。

2.2 芬兰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空间

北欧小国芬兰从1994年以来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高中教育改革,因国情不一样,芬兰高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措施可以提供给我们借鉴的不多,但是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增加学生的课程选修和独立学习的空间和设立学生顾问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辅导上,对我们也有很好的借鉴和学习意义。李家永在《芬兰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详细论述了芬兰高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弹性学制,编制“模块”课程实行短学期制,无年级授课制度,增加学生课程选修和独立学习时间,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指导。这些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普通高中在人才培养上要更加注重灵活性、学生个体差异性和针对性。

2.3 美国的高中教育非常强调创造能力培养和个性培养

在新时期高中教育改革中,非常注重非学科性的“软技能”培养,同时也重新强调职业与技术教育。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王晓阳在《美国高中教育现状、改革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是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这种“软技能”培养,和在普通高中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技能与技术教育。陈先乐、时曦、阮文忠在《美国高中教育与中国高中教育比较及思考》中谈到与我国高中教育不同的是,美国高中教育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设置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民主、和谐、生动、活泼。这些对于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营造一个适合的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2.4 亚洲教育改革突出课程改革为主体

香港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其他学习经历(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会服务、艺术发展、体育发展,以及与工作有关的经验,占总课时的15%35%)的学习,以便加强培养学生成为积极、有识见及负责任的公民,尊重多元的价值观及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就业抱负及正面的工作道德观。台湾地区在课程改革中突出“强化通识素养”“横向统整落实学生主体”“保障非升学选修科目”等方面。新加坡的高中教育改革提出“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社区参与计划”和其他课外活动的参与。日本高中阶段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僵化统一的课程模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教育更加个性化。

3 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2010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普通高中教育在自身任务明确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在进行大力的转变。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校长和教育者开始行动起来,逐步转变办学观念,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的创新,掀起了高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热潮。

3.1 以少数学生作为培养对象,进行创新人才单独培养

王俊成、何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北京八中模式》中介绍了北京八中通过超常儿童鉴定方法选拔一批学生进行在初中部创立了智力优秀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对超常儿童进行英才教育的探索。陈成忠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了山东省泰山中学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以山东省泰山中学为例》中阐述了泰山中学主要以艺术(舞蹈、美术、播音主持、模特、空乘)、体育(橄榄球、高水平运动员)等特长生和国际交流学生为主要对象的人才培养多样化模式探索情况。20111025日,辽宁省政府网报道了辽宁省朝阳市教育局在北票市三高中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场会的情况,介绍了该市从2006年推进课程改革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肯定了北票市三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做法。

3.2 在整体的办学和教育教学管理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刘仕森在《高中教育要为杰出人才培养奠基》中阐述了广州执信中学“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把育人作为培养未来杰出人才基础工程来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向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转变,从科学知识传授拓展为科学创造的文化滋润。牛怀德在《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思考》中,阐述了天津市天铁集团第二中学从多元化课程设置,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评价的探索了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雷敏在《农村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中论述了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作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一个中心”“三类计划”“四类注重”为主要内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0822日,《中国教育报》以《为每个学生开辟成才路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培养模式纪实》为题,报道了人大附中的创新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高选择性的课程设置,为拔尖孩子提供成长土壤,对特长生提供特别培养。

3.3 在私立学校办学中,结合自己学校办学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2011620日,搜狐教育报道了北京的北京爱迪学校、北京王府学校在国际高中引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骆东风在《民办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中介绍了民办普高广东博文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着手进行了以“一个中心、两类计划、三大特色”为主要内涵的民办高中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201159日,惠州日报教育新亮点报道了黄冈中学惠州学校校长在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上发言,也谈了民办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介绍了惠州中学的注重富门寒教和感恩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3.4 “十三五”教育规划推进高中多样化人才培养整体改革

 2 0 1 7 1 月 , 国 务 院 颁 布 了 《 国 家 教 育 事 业 发 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部署。《规划》认真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挑战。从教育领域来看,“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从国内来讲“教育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教育体系、结构和布局面临深刻挑战”。《规划》深刻指出了我国教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等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规划》提出了“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将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广大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在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中明确“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探索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种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小班化教学,鼓励普通高中实行‘选课制’‘走班制’,开设多样优质的选修课程”。

《规划》对于未来高中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前进方向,2018年,在浙江、上海进行新高中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试点探索后,全国所有普通高中将进入全新教育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遍地开花,将来也会结出累累人才硕果,为伟大的中国梦实现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建设卓越学校——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  何为卓越学校?

伦敦卓越学院创办人之一巴纳比列农(Barnaby Lenon)曾在伊顿公学执教多年,在哈罗公学担任过十几年的校长,目前是英国独立学校理事会会长和伦敦卓越学院董事会主席,积累了几十年在著名中学教学和管理的经验,近年来又遍访英国学校,列农为卓越学校总结出了11条“金标准”:

1.纪律(包括行为和学业两个方面)

2. 高期望(学校对教师和学生都抱有很高的期望);

3. 优秀的教师队伍(比起教学策略和经验,学科知识更加重要);

4. 定期考试(卓越学校大约每三个月举行一次正式的标准化测试,这是学生自测和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的重要指标);

5.情感连接(学生和学校、教师之间产生情感连接,学生喜欢上学,喜欢老师,在学校有归属感);

6.文化资本(用运动、音乐、戏剧、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技能、知识和见识来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修养。这些储备不仅能帮助学生斩获名校,还能制胜职场);

7.家长的参与(家长定期参与学校活动,仔细检阅孩子在学业和行为上的得失,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保证学生受到的教育是同一标准);

8.学好语言(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9.高质量的课外活动;

10.对外合作(多方位为学生“链接”资源宝库);

11.优秀的学校领导层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哈佛大学国际教育研究员、西点军校领导行为学研究员张延明教授认为:有效力的学校和成功学校都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为中心;

2.提供丰富的学术课程;

3.提倡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教育;

4.有一个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5.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6.有完整的教职员工发展计划;

7.提倡分担领导权力;

8.提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9.与家长、社区紧密联系。

在全国私立及国际学校排名前列的鼎石学校,校长闵茂康曾说:真正能够衡量卓越学校的标准应该看毕业生的人生,看他们对社会所能做出的或大或小的贡献。如果学校的毕业生在自己的人生中始终遵循儒家五常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和库尔特﹒哈恩的五大重要素质(积极进取的好奇心、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追求的毅力、接受理性克己的开放心态、仁爱之心),这才能真正体现是一所卓越伟大的学校。

有人提出,卓越学校应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支持性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表现出超强的发展力;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他们都具有强大的“因材施教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学校是积极的建设者,而不只是跟随者。卓越学校应该在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华中师大一附中建设卓越学校的实践与探索             

(一)文化指引

● 何为文化?

(英)泰勒(Toylor,E.B.):“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意味着“人类追求完美的进程或境况”、“文物及记录”或“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适:“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张岱年:“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

文化可以被形容为思想的集合,能够使一个学校的成员与另一个学校区分开来。学校文化是被创造出来的实体,“化”包含:内化、融合、超越、升华四重涵义。文化能把学校从一个以“我”为集合的组织转变成为一个精神上的社区。

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是通过校长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还是学校制度的影响,还是学校文化价值观的引领,这是三个层级。文化和价值观引领是指在校长带动下形成的学校特色与个性,这是最高层级的引领。学校对老师的影响,应是学校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和内化,这是对老师的核心影响。学校文化是办学成绩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1.物质文化(涵品养德)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1948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实际上,大师固然重要,但大楼和大树同样是学校的文化和宝贵财富。

校园的规划布局(东西对称,形似奖杯)

物质文化建设

社会实践(生活即教育)

 

 
  
 

 

 

 

 

 

 

 

 

 

 

 

 

 

 

 

 

 

 

 


2.精神文化(启智净魂)

办学目标:创世界一流中学

办学理念:教育——培养创造未来世界的人

学校文化:自主、开放、创新

发展战略:一主两翼

学校精神:追求卓越

校训:厚德 博雅 笃学 敏行

人才观:身心健康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教学范式:互动探究

德育范式:内化自育

3.制度文化(保驾护航)

制度是对学校各种组织关系的固化

隶属关系:教育部直属的、华中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

管理体制:民主管理体制(教代会、党政联席会议、家委会、校友会、民主党派会议)

制度建设:干部选拔任用,能上能下;教师评聘,依照文件、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学校管理制度汇编》)

(二)学校对师生的高期望

对教师高期望:培养创造未来世界的人

习总书记对教师的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

好的教师应当由学术精英发展为卓越领导。

教师应当具备一些经验:善于目标激励、善于诊断学习障碍、善于诊断心里问题、善于研究和破解重点难点、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涯规划、善于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

干部队伍建设(强大的“执行力”)

品格方面:“三宽”——眼界宽、胸襟宽、思路宽

 “三个敬畏”——敬畏群众、敬畏法律、敬畏权力

 “三个忧虑”——心忧学校、心忧教师、心忧学生

能力方面:教学能力

治理能力:沟通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①干部选拔、四年一届,能上能下;级部主任三年一届;

(品格与能力要求并重)

②干部考评与竞争机制(校级、中层、级部考评)

③干部培训(吃透国家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研究》等文件及会议精神)

④流动机制(行政与级部之间流动;总校与分校之间流动)

⑤分校干部管理(卓越联盟)

●教师队伍建设(强大的“因材施教力”)

①高标准引进

② 浸润式培养

以教研组、学科组为中心,积极培养教师成为专业成长共同体。培养创造未来的人,教师应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师应走向研究的前沿、学习的前沿。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教师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超越经验、走向专业;

超越课堂、做系统化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超越学科、提升思维品质,跨学科能力培养,学校教育问题解决

超越学校、创新教育、变革社会、引领发展

③定制化培训(TPACK知识结构、资格与经验、通用特质)

 

 


 

2015年至今教师定制化培训情况统计表

培训单位

人员

时间

培训主题

华东师范大学

骨干教师

特级教师

名师

2015.2.5-9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

上海新高考改革

2015.6.14-19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课堂能力提升

全体教师

2018.2.5

新高考背景下上海市中学的教育实践和反思

2018.7.3

教师的三个管理智慧

华中师范大学

青年教师

2015.2.3-4

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

全体教师

2016.1.30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创建与应用

2017.1.22

数字教师在成长中的困惑

重庆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管理团队

骨干教师

2015.7.10-16

2016.6.12-18

2017.6.10-16

学校文化与学生德育培训

精细化管理与绩效评价

学校管理实务

基于学生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发展

全新思维与关键能力

高中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CIS下的班级管理创新

全体教师

2017.1.22

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的全专业属性

江苏大学

教育学院

骨干教师

2016.6.16-22

2017.6.10-16

班主任专业发展之关键能力研究

未来教育家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

高中生的自我探索---生涯发展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立德树人:班主任核心使命的认知与实践

建设统筹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清华

大学

优秀教师

2016.1.8-12

2016.3.11-13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培训

日本

教师代表

2016.3

日本基础教育

 

 


④自我发展自觉。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信息化及后勤保障队伍建设

①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为新课改理念下的新高考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②后勤队伍半社会化管理,由后勤副校长担任后勤集团总经理。建立保障中心、经营中心和考核中心等三大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任务包干、总量控制、保障有力。

对学生高期望:创造未来世界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认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适应未来社会,创造未来世界的人。我们对华师一人才的定位是:身心健康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三)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导向,体现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课程是教育价值的组织,是从教育角度把“素质价值”加以适当分配和分层,使学生得以学习和内化的计划和装置。课程是学校个性的表达。


以四种能力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开设了以培养学生四种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六类高品质特色校本课程。每一个类别校本课程的人才培养重心不同。其中,实践创新类课程侧

重批判性思维能力,国际视野类课程侧重有效沟通能力,学术拓展类课程侧重自主学习能力,生涯规划类课程侧重自我管理能力。此外,体艺特长类和公民素养类课程侧重身心健康和必备品格。目前,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有近百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本课程一览表

类别

课程名称

实践创新类

(批判性思维)

科学思维常识、算法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FLASH动画设计、平面设计、数码摄影、图书馆日常工作实践、航空模型制作、创新实践与机器人制作、头脑奥林匹克(OM)、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汽车技术、演讲与口才(辩论)

国际视野类

(有效沟通能力)

韩国语入门、德语、初级日语、逐梦之旅——走进世界名校、英语歌曲欣赏、英文电影赏析、《走进BBC经典纪录片,学英语知文化》、希区柯克作品赏析、文化地理、中外文化遗产荟萃、古希腊神话与文明、美国历史

学术拓展类

(自主学习能力)

《红楼梦》创作艺术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英语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与专题研究、数学文化与数学拓展、中外数学史、物理方法指导、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探究、化学史与生活化学、生物与生活

生涯规划类

(自我管理能力)

光谷课程、院士课堂、大学先修课、名校文化周

体艺特长类

(关爱身心健康)

篮球、篮球裁判、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田径、围棋、管弦乐、合唱、舞蹈、舞台表演艺术及主持、色彩、书画、中国画、烹饪、园艺

公民素养类

(培养必备品格)

党校、校会、班会、国旗下的演讲、《优势人格——men style》、人际交往团体辅导


以生涯规划类课程为例,学校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到校开课,为同学们带来了全球各领域前沿研究信息和职业启蒙课。光谷课程自2010年开设至今,共邀请了来自各大高校、研究院、全球500强企业多达150多位教授、博导、科学家、工程师及企业家等。院士课堂从2015年至今邀请院士共计16位,如施一公、黄旭华、丁仲礼、郭光灿、龙乐豪等行业顶尖专家。同时,学校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学校,率先启动大学先修课程教学,开设了微积分、物理力学、通用学术英语、文学写作、微观经济学等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提前了解和适应高等教育的平台。此外,清华文化周(来自清华大学不同学院的专家为我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也是实现高中与大学人才培养无缝对接的新尝试。

此外,学校有一项持续了29年的社会实践校本课程,即高二的学生每年都有为期一周的校外磨炼教育——有徒步拉练20余公里,重走“红军长征路”;进农村干农活,了解社会民情;军队实弹打靶,增强纪律观念;少管所听取报告,接受法治教育;高新企业参观,感受现代科技;军民联欢,情到深入浓。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感受了国家的发展、锻造了健康的身心,长途跋涉中塑造了坚韧等必备品格,培养了有效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

与此同时,根据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还通过挖掘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逻辑来构建专业的学科课程群,让学生跨学科创造性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以学术拓展类课程为例,学校开发的PBL课程群分为五个方向:语言与文学、数学与经济、科学与生活、人文与社科、信息与技术(图4)。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要,自由选择课程种类。其教学以“方法引领、自主研修、精思善疑、提倡论辩”为特点,将讲授、辅导、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等要素融为一体,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些课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合作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四)课堂管理(互动探索式教学)

1.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研究与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学校先后举办了两次教学节,分别以“关键能力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和 “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课堂建设与实践”为主题。

2.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型

传递中心教学→对话中心教学   记忆型课堂→思维型课堂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华师一附中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数学、物理、历史等学科,成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学科。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两点:一是课堂教学由传递中心教学向对话中心教学转变。要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另一个要点是构建思维型课堂文化,关注学生学力成长。

●聚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高中数学课堂变革

①建构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并引导学生提问、质疑和发现问题。

②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和批判心理。

③有意安排一些错题或条件不充分的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④通过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与批判性。

●凸显学生有效沟通能力的英语“3+1”课堂

①独立自主学习

②小组交流学习

③集体分享学习

④老师归纳小结

●注重学生学力提升的物理“天下四”活动

物理教练安排学生每天下午四点就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老师只是导演和裁判,同学之间进行平等而激烈的思维碰撞,生成问题解决方法,形成新思维,这个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培养的是能产思维,而不是再现思维;构建的是思维型的课堂文化,而不是记忆型的课堂文化;提升的是学生物理学科的学力,而不是知识的容量。目前我校物理学科已获得15枚国际奥赛金牌,五大学科一共获得31枚国际奥赛金牌,全国首位。并且有5名学生在学科奥赛中获得世界第一。

思维型课堂文化的构建更让广大普通学生受益良多。20185月举行的第34届的武汉国际“楚才杯”竞赛中,我校高二学生陈妍的《梦想可贵,低头无罪》获得特等奖。评委们一致认为:华一学子的作品明显带有极强的思辨能力。

3. 在五育并进的背景下提升学业水平

德育是智育的动力系统,体育和艺术是智力的承载形式。

4. 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5. 基于国家视野的教学探讨

邀请来自美国斯科特教授为全校教师介绍美国教育的概况和特色;在第二届教学节之“名校交流”环节,邀请西安高新一中高阿超老师、上海中学吴坚老师、复旦大学附中吴建冰老师等名校名师与我校老师同台竞技,切磋交流。

(五)评价体系(以学生关键能力发展为导向)

学校初步建构起了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借助大数据和学情分析系统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了以学生表现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

评价即基于证据的推理。构成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主要证据,是学生在某些活动中的典型表现。表现性评价在我们关键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除了特意设计的某些活动,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还将学生平时的表现也纳入进来了。为此,我们借助了大数据和学情分析系统。

大数据建设的核心是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课堂教学所产生的数据,学生课外学习、比赛和活动所产生的数据,校内考试、考查和评比所产生的数据,这些是我们的核心数据。硬件方面,学校先后建设了覆盖全校的泛在学习系统、微课录播室、多功能直录播教室、3D创客教室、开源套件创客教室、未来教室和110多间现代信息化教室等。软件及资源方面,自主开发了“智慧校园系统V3.0”、微课资源库、学情分析系统、周末云课堂等。

大数据将学生与电子设备的每一次交互记录下来,并利用这些数据向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学习进程的实时汇报。学情分析系统则从横向与纵向、静态与动态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详尽的统计分析,实现对学情质量及时有效的监控、诊断和反馈。通过在线平台供学生课外学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资源推送。

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发展呼唤卓越学校 。卓越学校最重要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关键能力。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结合,才能推动人才的全面培养。唯有爱与责任才能培养出创造未来世界的人。

唤起育人初心 不负时代使命第三届“华师故事”展映会举行

共叙桂子情,同筑华师梦。1127日晚,第三届“华师故事”展映会在音乐厅举行。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喻立平,湖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孔祥恩,洪山区区长林文书,洪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严湘桃,校领导黄晓玫、赵凌云、彭南生、夏立新、陈厚丰等到场观看。展映会以“初心和使命”为主题,用七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华师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成果。

作为“求实创新,立德树人”校训、校歌等撰写者之一,原副校长汪文汉是华师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展映会上,他担任起串讲人的角色,解说华师的历史底蕴和美好未来。他说,讲述“华师故事”不仅可以扩大学校影响力,还能让华师精神得以传承,参与讲述,责无旁贷。

华师115年的办学历程是百年中国教育之缩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华师子弟鲁炫辰讲起了从昙华林到桂子山的故事:从昙华林到云南喜洲再到桂子山,从最初自力更生建校园到如今拥有各种国家级的实验室,培养出了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厚重底蕴的办学历程由孩子娓娓道来,传承大抵如此。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华师也在春风呼唤中迎来了新的生机。退休老教师李谟介的故事从一台电视机讲起。彼时,学校承担了“大屏幕电视研制”的任务,课题组奋战多年,锲而不舍,终获成功。“说起华师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会让我想起邱永喜教授。”时至今日,李谟介依然难以忘却邱永喜教授用一生诠释教育使命的感人事迹。

师德高尚,终铸师魂。微型诗剧《雕刻时光》讲述了老师奉献青春、教书育人的故事。音乐学院教师詹艺虹饰演的雕刻师将青春都献给讲台,三尺又三尺,蔓延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将一个个学生雕刻成“才”,而她依然坚守,不忘育人使命。

《二十年后来相会》讲述了社会学院20年间走过的风雨历程路。一个年轻的学科从起步时历尽艰辛到如今终有大成,凭借的是几代学人呕心沥血、不计个人得失的薪火相传。讲述人符平教授说,他愿意做华师社会学科不弃不离的守望者,不负期许,继续为探索前行的社会学院传承薪火。

简陋的教室、艰苦的生活都没能阻挡研究生支教团前行的脚步。这条支教路一走就是20年,他们把课堂直接开到了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始终未曾停下“教书育人”的步伐,始终未曾改变“志愿服务”的初心。这是百年华师教育精神的传承,是华师人用教育扶贫服务社会的体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华师学子李桢接触到了聋哑孩子,孩子们对音乐的渴望深深打动了他。毕业时,他毅然选择留在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帮助他们实现音乐梦想。扎根教育事业,李桢甘之如饴。他说,“希望自己一生都可以留在‘花园’里,付出自己的青春,看着‘花朵’茁壮成长,向着太阳。”

“作为一名教师,做最纯粹的教育就是我融入新时代的最好方式。” 代晋军,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一心扑在教研上,教书育人从不懈怠,在他看来,“我只是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校教师,从而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见证者,建设者。”

老、中、青三代华师人讲述的是40年间桂子山上学科、学者、学子的故事,道出了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弘扬尊师重教、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责任和使命。用“华师故事”激发爱校之情,唤起教育初心,不仅为我校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凝神聚力,也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创新之举。

华大在线讯(记者 郝日虹 任静)

翟小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怎么做?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育大会精神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系统的重要任务。我们近期将为您推送司(局)长、厅长、专家和校长们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心得和感悟系列文章,与您共同学习,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人的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应该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本系列第七篇文章,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的学习体会。

2018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与经验,深刻阐明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为之振奋,为之欢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教育必将迎来又一个大发展的美好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可以说,这为中国教育事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这里首次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中国的发展已经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升”,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发展”,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一环。

纵观中华五千年,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实力共促共进、辅车相依。一方面,强盛的国力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教育的进步也促进和引领国家的发展,正所谓“城里人家半读书,学校未尝虚里巷”。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正因如此,古代中国才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近代以来,一大批教育家积极奔走,变私塾为学堂,革八股求科学,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伟大精神,以“教育救国”的历史使命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积极推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成为共识。40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批优质人才,成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基础条件。

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现在和未来最强烈的时代呼唤和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教育也应当乘势而为,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人才保障。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要坚持立德树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支撑和引领。

立德树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引领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教育是为培养人而服务的,立德树人的核心正是在“人”。人的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一个人的成才需要汲取各种养分,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德”的涵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这第一粒扣子就是青少年的“德”,是青少年心灵的底色、人生的方向。青少年的心灵就如肥沃的土地,播种什么就生长什么。

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各国人才的竞争。“德为才之帅”,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一个人的方向。中国教育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德成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有信仰坚定、理想高远、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担当起新时代的重任。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体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紧迫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站在新时代的起始点,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我国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科技的飞速发展,呼唤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视频直播的应用,将产生全新的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技术的力量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广泛的共享,使得人们之间学习的链接变得社区化、互动化、个性化和自主化,最终实现基于个人职业生涯和生活诉求的终身学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中国需要大量各类优秀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理想信念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突出特长的人,胸怀祖国的人,关心人类命运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人才储备。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方面,学校要与时俱进开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课程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能,让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在未来社会自立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怀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目中有人”,转变教育评价标准,坚决克服“唯分数论”,克服只见数据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增长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时候,整个民族国家也必将得到提升,这应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新时代重任。“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传播知识,更教导人的心灵;教师能唤醒良知,增进美好,扩充光明,止于至善,教师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知识习得、智力养成和品格培养,这就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论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直抵教育核心,抓住了教育的关键问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堪当大任的人才,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坚持提升课堂质量、努力拓展教育资源、深入关怀学生生命成长等方面下功夫,建设师德高尚、水平高超、面向未来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只有教师队伍建设好了,才能培养出理想坚定、德才兼备并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需要的未来人才。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重在实践落实,要争做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实干家。

《尚书》有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新时代是实践者的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教育需要实干家、奋斗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将美好的蓝图描绘到底,让中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从每天的工作入手,备好每一次教案,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份作业,教好每一名学生,心中有高远的教育理想,脚下是踏实的日常工作,日行其善,日进其业,日新我德,夙兴夜寐,贯彻始终,以奋进之笔书写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得意之作。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值此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共进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幸福和成长,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与福祉。

 

人大附中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培育道德心,塑造中国魂;培养学生的生命力、学习力、创新力;树立世界基础教育的中国标杆,创建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未来教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断贡献力量《人民教育》杂志2018年第18期,原标题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

彭建平:培养人才,应超越分数和升学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期待,也是每个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期待。    

德智体美劳,每一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教育中的功能作用,五育并举,缺一不可。都尽力充分发挥好了,就可以推动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体系,将彻底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片面发展的顽疾,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实现教育的健康发展。

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学校要通过理论学习、先进引路、榜样激励、典型示范、主题活动、参观考察、实践锻炼等方法,让广大师生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立志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开展主题班会、课题研究、学校文化建设,让师生在实践活动和优雅和谐的环境熏陶中,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带领广大教师冲破分数与功利的桎梏,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追求更好的教育质量。

好的教育不仅仅有分数和升学率,更重要的是有灵魂、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好的教育一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共同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一定是教育者引领受教育者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好的教育不只关注学生在校的成功,更关注学生走向社会发展的成功;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堆叠的厚度,更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高度。

支撑全面发展,需要倾力建设过硬的教师队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一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热爱祖国,奉献祖国;这支队伍育德能力强,执着地教书育人;这支队伍淡泊名利,有热爱教育的定力,实践自己教育的理想,始终把教育作为一种境界加以追求。学校要推出教师身边典型,展现教师时代风貌,讲好师德故事,弘扬楷模,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还可以通过互动交流、演讲征文等引导教师以身作则,不仅成为理想信念的传播者,还成为扎实践行的行动派。教师的精神生活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教师的心灵力量决定学生的生命强度。学校要引导教师突破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自觉去实践,追求更高精神生活,让自己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燃灯者。

要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争当“四有”好老师、做好“引路人”的实践活动,要引导教师改进传统课堂教学,丰富课堂评价内容,建构以生命激扬生命的课堂。生命激扬的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更关注学生身体和品格的健全发展,也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体验。建设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就要关注教师与学生生命的思想性,激发师生生命活力。

落实全面发展,应当系统构建特点鲜明的课程体系

学校的课程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就要坚持在国家课程丝毫不打折扣实施的基础上,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尤其要增加社会大课堂动手实践类课程。要依靠社会资源,建设一批学生实践基地,分学段制定目标和任务,完善保障机制。

既要把学工学农活动、科学探究活动、志愿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确保师资足量足质,还要加强研究性学习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研学旅行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既要确保艺术类课程开齐开足开好,开出特色,以美育促智育,鼓励学生发展特长,还要开设丰富的体育选修课程,制定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学生热爱和掌握一到两项健体技能,以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

加强劳动教育是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补齐、加强的重要方面。劳动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要分学段建立劳动教育和劳动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要引导学生从做家务劳动、校园清洁卫生劳动开始,走向社会参加义务劳动。这样,才能趋近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坚持全面发展,急需改革创新考试和评价方式

目前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存在思想上重智轻德、实践上“两张皮”,方法上针对性不强、评价单一、以分数“一刀切”等现象。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建构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用一个模子评价学校、一把尺子评价学生的顽疾,完善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的标准。应该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突破口,建设学校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基础上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以能力素养为重的指标体系,借助大数据对学生发展进行准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全面提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不仅着眼于学习成绩的提升,更要在人格品质上予以学生更多的关注。不仅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意志和学习情感的坚定性,还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丰富性,评价学生的独立性。

此外,还必须修订和完善学科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方案,注重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结合,尤其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评价。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中高考招生考试录取方式:不以分数为唯一录取依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不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和校长,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安心教学,潜心育人。(作者:彭建平,系广州中学校长)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朱子平:“好生源,更要有好的培养机制”

在全国500强高中位列第八;在丘成桐科学奖获得一金三铜两优和组织奖;去年年底17名“牛娃”已经提前拿到2017年高考名校保送或降分录取资格,包括4名高二学生……广州学生最想考入哪所高中?当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该校学生各类竞赛成绩以及多年高考重本率都位列广州市和广东省第一,华附在广州人心目中几乎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到底是怎样一所学校能让学生们如此优秀?近日,华附校长朱子平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专访时强调,华附的办学成绩不能简单用好生源来概括,因为好生源不是华附特有的,而特有的是华附的加工能力。“我们做的是培养人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

科学的课程体系助力学科竞赛

在一些人心目中,华附很神秘,华附学生仿佛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天才和竞赛“疯子”。2016年东润丘成桐科学奖全球总决赛,华附学生获得一金、三铜、两优的优异成绩。2017年全国500强高中排行榜,广东省只有华附进入全国前十名,位列第八。据悉,该排名是依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项学科竞赛荣获省一等奖情况综合评定的。在5门学科竞赛中,华附学生拿了87个广东省一等奖。

“其实华附一点都不神秘。”朱子平说,“华附的生源相对较好是事实,但是广州市高分层的学生(广州市中考10%的学生)华附只占了不到七分之一。华附不可能把所有牛娃都招进来,每年中考录取,广州的尖子生分散到各个学校,其他省、市属示范性高中因为招生计划多,招的尖子生甚至比华附还多,为什么华附在学科竞赛、创新大赛等比赛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仅仅靠生源好是说不通的,如果简单地将原因归纳为生源,可以说掩盖了事情的本质。”朱子平强调,好材料要通过精加工才能成栋梁!有了好生源,还要有好的培养机制——课程、师资、文化。为此,华附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构建了一系列完整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华附发扬敢为人先的附中人精神,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构建了一个深化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的“规定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结合”的学校课程体系。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任务同时,华附积极推进“选修课程系列化、课外活动课程化”改革,初步构建起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体育艺术类、社会实践类等多模块、上百门选修课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多元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此外,学校形成了独特的自立自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校园文化,学生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激发潜能,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丰富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外界一般只关注到华附的高考成绩好,其实我们并不是靠死读书。华附丰富的课外活动延伸了课堂,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助推高考好成绩。”朱子平表示。

据了解,在很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的时候,华附在做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事情——为期一周的农村社会实践、学生的职业体验、美国的跨太平洋绿色行动等等。朱子平认为,课外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课程中的一部分,为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供难得的机会和舞台。以“学农”活动为例,华附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体验一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三同”了解“三农”,这项活动已经开展了27年。此外,华附社团活动长盛,体育 “杯”赛不停——乒协杯、羽协杯、足协杯、篮协杯、冬季长跑、游泳锦标赛等。华附足球队是广州市中小学足球联赛冠军队,今年作为广东省中学生男子足球队主力,参加全国比赛。华附游泳队是广东省、广州市的双料冠军队,曾四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游泳锦标赛。学校的田径队、羽毛球队、健美操队都在全国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校做的任何事情,包括给学生开设的课程、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等,无一不是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朱子平说。

华附高中今年招生约540

今年华附高中招收约540,其中奥校特长班面向广东全省招收2个班共80,创新人才实验班面向省内11市招收2个班共100人,大学先修实验班招收80人(其中40人面向非广州市户籍或非广州市学籍的学生招生,40人通过广州市中考独立批招收广州市户籍学生),面向广州市招收312(含大学先修实验班40)。去年首次实施指标到校,华附最低录取控制线为710分,“指标生最终招了50多人,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达到最低录取线,最终来不了。这部分名额最终纳入全市统招。所有指标生平行编班。”

学生如何判断一所学校是否适合自己?朱子平认为,首先应看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即学校的目标。华附的目标是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什么是高素质的现代人?朱子平认为应该具备这些素质:政治先进可靠、学术思想开放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多样、身心健康、特长明显、学业优秀而扎实、未来可持续发展等。第二,看学校的校风。校风不单单指学生,包括校领导、教职工作风,教师教风以及学生学风三个方面。第三,看师资力量。学校的师资强不强可以从办学成绩看出,除了中高考成绩外,还有体育、艺术、学科竞赛等方面的成绩。第四,看环境。除了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内在校园文化环境,它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师生员工,最终转化为师生员工的人格。

系列课题同开题,成果初显再出发!长郡中学李素洁校长工作室第五次研讨会召开

1122日,李素洁校长工作室“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长领导力”第五次研讨会在麓山国际实验小学召开,湖南省教育科研工作者协会会长姜正国、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长沙市教育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龙迪辉作为特邀专家出席研讨会,工作室全体成员参会。会上,工作室首席校长李素洁以《搭建平台、专家引领、助推发展》为题,对工作室2018年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部署规划了2019年工作.李素洁校长提到,这一年,为了真正把工作室建成名校长成长的摇篮,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工作室认真履行职责,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了系列研修工作,成员普遍获得了成长,研修成效初步显现。

具体成效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先行,活动丰富。工作室成立之初,提出了文化立室、文化兴室的发展策略,制定了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规章制度,并精心设计了工作室的文化理念,开展了系列高质量的集中研修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课题研究,引领发展。工作室特别重视课题研究,提出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成果”的目标。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以同步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长领导力研究》作为抓手或载体,提出“以用定学,以用定研,学以致用,研以致用”的原则,将工作室的工作与课题研究,以及工作室成员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提质完全统一起来。成员们共同初步研制出了《中小学文化建设评估方案及指标体系》,并分组对学校管理者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进行子课题研究。工作室已成功立项16个课题,其中1项为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2项为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资助课题, 8项为省教育科研工作者协会重点课题,5项为省教育科研工作者协会一般课题,1项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一般课题,另有2项已经过长沙市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遴选推荐到教育部参评。

三是积极践行,初见成效。各校长在课题引领下,积极有效地开展学校管理实践,促进了个人的专业成长。97日,在长沙市庆祝第34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工作室的李素洁、邓智刚、翁光龙三位校长获得“首席名校长”称号,黄斌校长获得“名校长”称号,喻可畏副校长获得“友谊最美乡村教师奖”并入选长沙市第一批中小学卓越教师,李君校长获得“育邦关爱留守学生教育奖”。此外,吴晓峰校长担任副主编的著作《中小学立体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于今年4月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翁光龙校长独著的《不让学生输在终点线上》于11月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9年工作室规划部署针对2019年工作规划,李素洁校长提出,要以课题为引领,以著作为抓手,以学校文化建设评估与优化为实施路径,推动工作室成员的理论研修和工作实践。具体工作有三项:

一是做好文化建设评估与规划。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根据工作室设计的文化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自我测评,形成评估报告,提出发展规划。

二是做好文化建设的初步实施。大家在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形成文化建设优化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步骤并初步实施。

三是继续加强学习研修和成果展示。有计划地组织工作室成员外出培训考察,借鉴名校、名企的管理经验。同时继续参加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会主办的第二届全省学校文化建设互动论坛,推荐有成果的工作室成员在论坛上展示。另外,要发挥好工作室公众微信号的宣传阵地作用,及时推介成员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专家发言

姜正国会长指出,李素洁校长工作室把长沙市的校长精英群体汇集在一起,借助学校文化建设这个主题来开展研究工作,推动学校发展,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研究形式值得肯定,这无疑在长沙市乃至全省产生广泛影响。他认为,课题研究是重要载体,课题研究成果的定位要高一点,目标要长远一点,要立足长沙,走向全省,面向全国。

雷鸣强院长认为,李素洁校长工作室的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长领导力研究》,针对目前学校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找准了精神引领这一突破口,切入点好;课题开展要做到研建结合,内外互动。他还具体阐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建(健)魂”,要建(健)“校魂”(校长之魂,办学之魂)、“管魂”(管理者之魂,管理工作之魂)、“教魂”(教师之魂,教育活动之魂)、“学魂”(学生之魂,学习活动之魂);明确了“魂”的来源即继承本来、学习外来、贯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创造未来,最核心的是“求真”“求善”“求美”“求圣”。

第二个阶段是“建(健)场”,要建(健)“语场”“制场”“物场”和“心场”。

第三个阶段是“践(健)行”,即践(健)“校长之行”“管理者之行”“教师之行”和“学生之行”。

第四个阶段是“建(健)果”,办出学校的精气神,办出学校的名气和地位,出名校长、出名教师、出名学生。要落实“四建(健)”,须有“八化”来落实:精化为核、隽化为语、固化为制、物化为境、活化为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转化为力。

龙迪辉副会长指出,李素洁校长工作室提出的课题《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长领导力》体现出行动、智慧两个方面,这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触及到了学校问题的核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研讨会上,李素洁校长工作室三个研修小组,分别在姜正国、雷鸣强、龙迪辉三位专家的指导下,对管理者文化建设系列课题、教师文化建设系列课题、学生文化建设系列课题进行了分组开题,并在集中研讨环节时派代表对开题研讨情况进行了汇报,明确了下一步各自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步骤与进度

分组开题前,工作室顾问兼首席校长助理雷芳就工作室成果的撰写与整理作了具体安排,对课题分组开题的形式及工作室20172018年度的评先评优作了说明。

李素洁校长工作室三个研修小组,分别在姜正国、雷鸣强、龙迪辉三位专家的指导下,对管理者文化建设系列课题、教师文化建设系列课题、学生文化建设系列课题进行了分组开题,并在集中研讨环节时派代表对开题研讨情况进行了汇报,明确了下一步各自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步骤与进度。分组开题前,工作室顾问兼首席校长助理雷芳就工作室成果的撰写与整理作了具体安排,对课题分组开题的形式及工作室20172018年度的评先评优作了说明。

李素洁校长在研讨会中对工作室三年研修进行了定位,2018年是顶层设计年,主要任务是做好工作室的总体规划并初步实施,这一年各成员参与度高,开局很好;2019年是落地实施年,核心任务是成员学校的文化建设自我测评诊断与初步实践,希望各成员及早安排,下学期开学就要开展自评并提交报告,5月份工作室召开验收展示会;2020年是成果整理年,要出理论和实践成果。她希望,工作事成员们通过三年研修,各自文化领导力都有所提升,并且实实在在带动所在学校发展。

 

 

 

 

 

数学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哈尔滨商业大学 林荣强

 我们正在领会到所有科学和数学的知识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我们也开始看到这些知识作为原理和关系的集合体,已从不可见的原子扩展到地球上巨大的生物和社会系统。其结果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需要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地靠近。

趋势一:研究从直线模型到动态模型  

 第一个重要趋势应当是我们描述研究的方式。不少人在讨论科学政策时,都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同。他们说基础研究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而探索知识的,用不着多想它将会有何用途。而应用研究不同,这种研究在思想上具有比较特定的目标。许多人谈论研究的”直线模型”,他们说知识只沿一个方向运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开发,最后到应用。但是这种模型与现实世界的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即便是最简单的研究项目也都包含思想和信息沿多个方向的动态流动。

研究者对这一点也不会感到惊奇,因为他们的研究一直如此。但是对于给研究者提供经费的机构来说,可能会感到意外。如果这些机构认识到研究的这个动态过程,他们可能会更有效地资助研究,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例如,一个机构可能会明智地同时资助基础和应用研究,而不仅只资助一种研究,如果他们因为想要直接推进实际应用,而决定只资助应用研究,他们可能会严重地扭曲科学的进程。

我们可以想出许多个例子,表明最有创见的研究如何同时依赖于基础和应用的思考,伟大的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1)(Louis Pasteur)常常从医学、酿制啤酒、制造葡萄酒和农业方面的实际问题中得到

研究的动力,促使他得到基础生物学和疾病方面的一些基础性发现。现代基因学之父孟德尔(Gregov Mendel)是在研究如何改进农作物这样很实际的问题时,发现基因基本定律的。举一个近一些的例子。物理中基础光学的研究具有传统的目标:为相机和望远镜生产更好的镜头,但现在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电信业最重要的基础之一:纤维光学。我们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研究人员的职位,并以多种方式使他们联合在一起,以使研究工作保持平衡和多样化。

趋势二:从理论+实验,到理论+实验+计算

第二个趋势是研究过程自身的扩展。就在不久以前,我们把研究方式还归结为两种手段:理论与实验。现在由于计算机能力的开发,我们又加上了第三种重要的手段:计算,这第三种手段使我们可以对于直接测量或定量化太复杂的一些系统,来设计它的数学模型,从而回答几十年前不能理解的一些问题。

臭氧洞

需要大规模计算的一个人们熟知的例子是海洋与大气的混合体,我们试图把流体力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组合起来去了解这个混合体,模拟它所基于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但是它比诸如墨水在水中运动这种快速扩散过程要复杂得多。

例如,两种环境中均有非混合流体的”孤岛”,另一种介质无法从外部穿入进来在海洋中这种现象对鱼的生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鱼依赖于营养物、化学物质、浮游生物和其他鱼这种混合环境,在大气中,这些孤岛可决定污染和温室气体的传播。例如每年冬天在南极上空形成的臭氧洞就是这种孤岛之一。洞中的臭氧几乎完全被上层云的化学反应所破坏,洞由臭氧包围,大气被湍流搅动,但是周围的臭氧不能进到洞内,这是由于它在强大的涡流中心。而数学模型正确地预示出涡流的外沿是阻碍混合的壁垒。每年春天温度上升后涡流被破坏,阻碍消失,新的臭氧便回到洞内。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研究中的所有三种手段:流体力学的理论,对大气层条件进行实验,最后还需要计算,然后检查它与初始观察是否一致。在过去我们没有强有力的计算机,这种研究是不可能进行的。

KepIer球填装猜想

计算机的威力还可使我们解决数学的一个重大难题,这就是关于球填装(sphere packing)的开普勒(Kepler)猜想,它曾经难倒了将近四个世纪的数学家,这个问题始于十六世纪后半期,Walter Raleigh爵士写信给英国数学家Thomas Harrot,希望他给出一种快速方法来估计船甲板上堆积的炮弹个数。Harrot又写信给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后者对堆积问题颇有兴趣:如何在空间排放一种球,使球之间的空隙最少?开普勒找不到比船员堆放炮弹或者水果店老板堆放水果的最自然的方式更好的办法,这个最自然方式就是以正方体诸面的中心作为球心的安排方式,上述推断就成为著名的开普勒猜想。

这个问题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排除巨大数量的可能性。在二十世纪中期,数学家们原则上知道如何把它归结于一个有限性问题,但即便如此,对当时可行的计算来说该问题仍是太大了。1953年取得重大进展,匈牙利数学家Laszlo Fejes-Tóth把问题简化成由许多特殊情形组成的一个巨大的计算,他还提出了用计算机解此问题的新途径。

Hales给出的证明非常复杂。他的方程有150个变量,每个变量都要变化,用于描述想象出来的各种堆放方式。证明中大量采用整体优化理论、线性规划和区间算术的方法。证明共有250(教科书)页和3gigabytes3×10^9个字节)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只有到证明的末端才能知道 Hales的将问题简化为一个有限问题是合理的。他本人也承认这个证明又长又复杂,要别人来确认所有细节还需要时间。

值得提及的是,这项工作照亮了其他相关领域。球填装问题属于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可应用于差错检测码和纠错码的研究。这两种码被广泛应用于在压缩盘内存储信息,以及用于压缩信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送,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很难再找到比这更重要的应用。

理论计算机科学

计算属于计算机科学这个大领域,而它的理论方面己成为今天最重要和活跃的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它在半个世纪之前才真正开始,那时现代计算机还不存在,图灵(Alan Turing)和他的同代人用数学方法定义计算概念,并研究计算的威力与极限。这导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建造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再后来便是我们今天目睹的计算机革命。

计算机的实际使用和”计算”概念的出人意外的深度,使理论计算机科学得到更大的扩展。在最近25年里,理论计算机科学已成长为一个富饶而美妙的领域,并与其他科学建立了联系,同时吸引了一批一流的年轻科学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是把研究的焦点从”计算”转到更加难以捉摸的”有效计算”。其他重要问题有: NP?完备性,用随机性使算法理论革命化以及发展现代密码学和复杂性理论.

理论计算机科学除了这些内部发展之外,还有它与数学(诸如组合学、代数、拓扑和分析)之间重要的交叉成果。甚至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基本问题异军突起,进入数学的中心问题之列。愈来愈多的数学家正在考虑他们研究领域的”计算”问题。换句话说,他们始于理论结果: “这个问题有解”,然后他们紧接着问:”能以多快的速度和多大的近似程度找到解?”

理论计算机科学最后一个方面也是不少人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其他科学提出的一系列全新的算法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所需要的输出不能预先定义,并且它几乎可以始于任何类型的数据:一张图画,声波显示,从哈勃空间望远镜中读出的资料,股票行情,DNA序列,动物对刺激的神经反应的记录等,数学模型是试图使这些数据有意义,或者预测它们的未来值。   

一般来说,”计算”一词本身和它周边一些主要问题,既具有实际的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推论。这个领域集中于几个明确而深刻的问题。例如:随机性是否能帮助计算?构成一个困 的成长和加深新的基本性理解的时机已经成熟。

趋势三:从学科内研究到跨学科研究

从学科内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学院式的研究机构在传统上是按学科组织的,研究方案和成果由同领域的某些研究人员来鉴定。一个成功的学术生涯仍然主要依靠于学科内研究的成功程度,而这主要由发表的论文、学术职称的选举(这也按学科部门进行)和得到研究经费的能力来衡量。

总的说来,各学科在研究的深度和焦点问题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物理学探索了物质的构作部件,化学创造了具有特定性能的新的合成物质,生物学判定了控制和调节生命的许多基因和蛋白质,与此同时,一些现代问题要求新的更广阔的研究态度,新的跨学科研究小组正在探索更大的问题,其复杂程度远大于任何一个学科中的问题。

生命科学

在生命科学方面,这个趋势特别明显,在这里,新的技术和知识极大地改善了理解正常生物功能和疾病的能力。广阔的科学学科正在开始相互交织,成为生物、化学、物理和数学的新的聚合体.

物理学为许多公共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性原理,有了诸如X光透视,CAT扫描,纤维光学视仪,激光外科手术,ECHO心动描记器和胎儿测音等。材料科学帮助制作新的人工关节,心脏阀门和其他人工组织。同样地,对核磁共振和正电子的理解有助于成像实验,使我们能跟踪大脑伴随思考、运动、情感、会话和药物使用而活动的位置和时间。基于三维蛋白体结构,将X射线晶体学、化学和计算机建模相结合,现在可以用来改进药物设计.

如果没有重组DNA的方法,人类基因组计划(目前,正在对从微生物到人的有机体的染色体,进行作图和排出核苷酸序列)就不会存在。反过来,如果没有早期对合成、切断与重组DNA的各种酶的研究,也没有可能进行分子克隆。再进一步,今天打算到2005年完成人体DNA3×10^9个基本序列的图谱,要依赖干机器人的加工采样和计算机对资料的存取比较能力。其他更专门的子领域的研究也不可缺少。目前正致力于以商业化的规模从事DNA的序列研究(如筛选出许多能导致某些癌症的突变的个体),使用的是毫微级技术和光化学,把接近于10^5DNA的不同短链合成到一个小芯片上。

传染病

数学和生物学在研究人体传染病方面的结合呈现为一种新的发展很快的伙伴关系。这项工作的基础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意大利数学家Vito Volterra发展了捕食与被捕食(predator-prey)关系的第一个模型。他发现鱼类中的捕食与被捕食种群的增减可以很好地用数学描述。二战以后,对动物群体变化建立的数学模型扩展到流行病学研究中。用类似于种群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大的人群中的疾病变化状态。

在分子基因方面的成果已启发和鼓舞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传染病,此时的研究对象不是有机物或人的群体,而是细胞群体。例如,在细胞系统中,捕食者是病毒群体,而被捕食者为人体细胞群体。这两个群体在复杂的达尔文式的战斗中此起彼伏,而这种战斗正可以用数学进行描述.

生物数学家已经可以定量地预测细胞受病毒感染后的生命期望值。在研究艾滋病传染方面发现了一些奇妙的结果,这又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艾滋病病毒在受感染病人体内变化情况。流行的观点是艾滋病病毒有10年左右的潜伏期,然后开始感染宿主细胞并引起疾病。但是数学模型表明引起主要疾病的艾滋病病毒没有潜伏期;它们不间断地快速增长,半生命周期只有两天左右.

同样的数学模型已使我们理解为什么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要组合服用并且在感染期间要尽早服用。组合服用效果最好,是由于病毒每次极少产生多种变异。另一方面,应当在病毒还没进化得太远之前就要服用。

趋势四:简化主义伴之以复杂系统研究

从传统的集中致力于简化方法转到更多地研究复杂系统。把一个系统简化成一些最小系统的简化主义一直到最近仍是主流。许多人把研究最小粒子的物理学作为科学的最真确部分。卢瑟福(Rutherford)爵士曾有句名言:”所有的科学或者是物理学,或者是收集邮票。”卢瑟福爵士显然是简化主义信条和早期物理定律简明性的热情崇拜者。

但是,尽管有关世界的定律是简明和有序的,但世界本身并不如此。让我们看看任何一个地方,比如教室外面,到处都是复杂的现象:起伏山峰的排列,沙丘表面呈现的纷乱模式,金融市场的相互影响,生物学中种群的忽涨忽落。

因为世界是复杂的,就需要较为复杂的模型。复杂的模型不只是使问题本身更大和更烦琐,而且会有根本的差异。我们不能用研究具有良好行为的系统的工具来刻划复杂系统,只采用将基本定律用于大规模方程组的外推方法是不够的,对复杂系统的研究比这要困难得多。

研究气候是一个好的例子。确定大气变化的基本方程??Navier-Stokes方程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每个要预测的变量(如风速或风向)在方程中均有方幂。这些指数使系统对初值的微小变化或测量的误差均非常敏感:初值稍有改变就会有很不同的结果,这就是使天气预报有效期只有35天而更长期预报则不准的原因之一。

工程师们早就遇到过这种复杂性。例如每个奔腾芯片包含数百万个小元件:晶体管,连线和纵横交织的各种门元件阵列。每个元件的基本功能是清楚的,但集成之后这些元件相互影响的方式则不简单。设计师要精心制作模型程序来预测这些相互影响,以消除对错误(bugs)的敏感性。

生命科学已经在复杂系统的研究中得到了丰富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成功地把关于生命的基本问题归结为个体基因和蛋白质的问题,现在生物学家的兴趣则是要用更系统的方法考察这些构成要素。基因排序和其他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把细胞的各个部件分开,并读出它们的个体功能。现在研究者想要知道作为一个系统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一个重要的挑战性问题是要了解控制细胞功能的化学网络,它是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例如单个的基因表达(2)(expression of individual genes)通常不是由1个、2个或5个蛋白质来控制的,而需要许许多多的蛋白质。其中有些一直与DNA相连,有些只是暂时相连.细胞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反馈效应,这会增加或减少其他分子的表达。

这里所说的是用计算机为细胞系统建模的初期尝试,可把它称作生理学研究的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 “in vivo(活体内),然后是”in vitro(活体外,即试管内),现在则是”in silico”(利用硅片,即用计算机)。这种基本的模拟就可以告知我们当营养和环境发生简单变化时细胞是如何反应的。目前正在进行的另一些跨学科研究方案,着力于了解病毒如何”决定”它是在载体中复制,还是潜伏以等待更好的机会。看起来,病毒好像有反馈控制机制,是它本身固有的”噪声”,从而在同样条件下并不全都做出同样的决定。这个聪明的适应性能保证在别的途径有危险时,总会有一些生存下来.

趋势五:全球化和知识的扩散

各种类型的研究,基础性的和应用性的。这个思想的引伸,就是在国际性竞争中每个国家都需要进行所有类型的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曾经有人相信一个国家可以使用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只要有好的制造业和市场运作技巧就可拿来受益。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技术第一”的战略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么有效。近年来,曾经采用此战略的日本、韩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均改变方针,建立自己的研究队伍。他们认识到,为了理解和扩展别人得到的发现,需要自己有高水平的队伍。

这个趋势的第二层含义是指知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进行全球性交流。这个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重要,这些国家迫切想要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在一代人以前,这些国家的科学家只能去他国寻找最好的研究机会和设备。现在情况开始转变,这些国家最好的科学家逐渐地愿意留在家里为本国科学事业效力。

最近世界银行发起一项动议,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国家建立小型示范性的研究所,称作”新干年科学启动项目”(The Millennium Science Initiative)。它从Packard基金会得到种子基金,再从世界银行贷款便开始运作。第一批新千年科学研究所(The Millennium Science Institute,简称MSI)现已建在智利,以后还将陆续在拉丁美洲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国家建立MSI

这些MSI的目标是使科学家能在自己的祖国工作,他们在本土从事研究,并通过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来训练下一代科学家。他们将与现有的研究单位建立联系,并能帮助促进经济发展。这些研究所将形成一个全球网络,通过电子设备连在一起,并具有共同的目标。我预言你们在将来会听到更多建立这种研究所的消息。

一些挑战

影响相互交叉的一个障碍是我们自己的孤立传统,我们数学家过去总是与数学其他分支隔绝,与科学的其他领域隔绝,更是与非学术领域特别是与私人公司或单位隔绝。重要的是应在研究所内和研究所之间建立更多的桥梁。比如说,大学文化和私人工业的文化很不相同,几乎没有数学系大学生具有起码的工业知识,使他们将来在工业界能有满意的职业生涯。在美国,新的数学博士中大约80%只考虑从事数学研究。而我在前面提到过许多非常活跃的工业领域,例如生物信息和通信技术,在那里有许多前途广阔的发展机会。

使我们感到不适的更基本原因可能是在二十世纪我们所受的教育:最艰深的数学问题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文化也教导我们说:最有价值的是数学在心智上使人激动,数学结构的精巧和简单,以及探究有趣问题的自由性,不管这种探究将你带到何方。

为数学而研究数学的这个传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哈代(Hardy)的书《数学家的自白》(A Mathematicians Apology)具有很大的影响。哈代讲数学的内在美。他认为我们作数学是由于它作为美学的和心智的活动的重要性。任何与实际应用或与物理世界的关联都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我们所不希望的。没有老师教我们去研究像在工程、生物、化学或气象学等方面看上去乱糟糟或者没有精确解的那种问题。我们总喜欢”纯粹”的问题,而”纯粹”这个词给出了表明我们态度的一幅清晰的图画,仿佛所有其他类型的活动都不是那么纯粹。

但是,让我们再回到数学悠久的历史中看一看,这会有所帮助。在前面提到的巴斯德和孟德尔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基础数学中的发现是由于实际问题的驱使。我们再想一想牛顿、欧拉、高斯、黎曼、庞加莱和其他一些数学家,他们的数学都跟对物理世界的研究相结合。从大部分历史中,我们都已分享到物理的数学方面,并且发现它们实际上很有趣。

不过在二十一世纪,逐渐发展了为数学而做数学的传统。我们所设计的大学中,不再鼓励跨越学科边界的合作。我们人为地把”应用数学”系从”纯粹数学”系里分出去,这反映了对数学思维的一种狭隘的观点,

结 论

在结论中我要强调,无论是观察我们的研究活动,还是我们彼此工作的方式,我们都正在看到全球性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大的发展趋势。研究工作正在变得更为复杂,因为我们要进行大量计算工作。研究也愈来愈要跨学科进行,因为这是理解复杂系统的最好方式/世界各国都开始认识到,如果要参加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和经济竞赛,一定要有自己的研究能力。

生命科学之光造福全人类--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三大看点

新华社北京1029日电 题:生命科学之光造福全人类--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三大看点

新华社记者陈芳、王昆

全球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社会各界如何参与、源头创新的灵魂在哪里……在29日闭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国内外生命科学健康领域顶级科学家共聚一堂探寻生命科学创新的源泉,期待共同为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新动能,实现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技术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

近年来,生物技术群体性突破及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向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广泛渗透,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特征日益凸显,已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核心。

中国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科学、脑科学、灵长类动物克隆、免疫学、诱导多能干细胞、超级杂交稻、组织和器官工程、新发传染病疫苗、抗肿瘤药等方面呈现出一批重要的创新型成果与突破,对国际科学进步、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依然是引领生物技术在各方面应用及转化的源头,需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大支持力度,各国科学家瞄准生命科学前沿和生物技术重大需求,共享成果、携手合作,以更多科学突破和创新积极应对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说,近五年,中国政府累计投入约600亿元来支持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国政府已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战略,出台“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等指引性文件,近期正在推进制定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国家战略规划。

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曹文凯说,跨越国界的努力和合作在推进生命科学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思想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数据,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成就。

构建技术创新良性“生态系统”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沈建忠表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必须重视创新能力建设,从政策、规划、设计、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创造更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推动生物技术的源头创新、重大创新的开发和产业化。

国内外专家认为,源头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一整套良性机制。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理工学院特聘教授阿龙•切哈诺沃向记者分享以色列高科技企业成功秘诀。

 “校企合作、创投基金、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股权投资等发挥重要作用。”他说,国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纷纷在大学设立孵化器或研究所,在校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项目中,企业主动与在校学生签订劳务合同,以保证他们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五年。

辉瑞中国副总裁赵大尧、礼来中国高级副总裁王莉等认为,中国在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专业人才匮乏,同样的科研领域有很多类似的目标,需要政府在机制上进行创新,避免重复造成的浪费。同时,加快生物技术领域人才储备,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可能实现蛙跳式发展。

合理的评估机制可激活源头创新

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卫•巴尔的摩表示,合成技术的潜力是无限的,已成为未来生物技术的核心。共享信息、共享知识非常重要。“一开始我们确实找到了生物系统中一些非常奇妙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它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但需要通过科学家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来更多地了解大脑,并且把这种理解转换到我们对于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案之中。”

 “有的技术成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才能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在科研过程中,给予科学家一定的原创空间,不要过多干涉他们。”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沃克认为,很多创新或发明来源于科学家的灵感。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朱尔斯•霍夫曼也强调,减少对科学家研发自由的限制和影响,让科学家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如果的确有投资价值,再进行投资、转化。

英国阿斯利康副总裁乔基姆•赖施尔认为,企业要与科学家思维方法紧密结合,建立科学的研发机制,在为科学家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打破条块分割和单打独斗的局面,提高产品研发成功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

在此基础上,研究成果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维特里希表示,如何进行项目评估?谁来负责评估研究成果?这是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某一项产品或设备在一些国家特别有前景,可能因评估不当,市场上看不到本国品牌,研究成果要建立多角度评估机制。

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学科开拓者——高振衡

高振衡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物理有机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他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反应机理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尤其对有机闪烁剂与有机激光染料进行过系统研究。此外,他曾任南开大学化学系主任多年,培育了大批有机化学界的人才。

高振衡,浙江省绍兴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2年到美国留学,1946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他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回到天津南开大学执教。在南开大学工作期间,高振衡尽心尽责,在教学中,他讲授过有机化学、有机分析、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和物理有机化学等课程。他讲课条理清晰,循循善诱,很有启发性,所以他的课深受学生的喜爱。

所做贡献

高振衡多年来,在中国基础理论研究和结合生产实践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些研究工作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截至19901月,在《中国科学》《化学学报》和《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他的专著在中国高等院校有着广泛的影响。在60年代,他著的《有机化学结构理论》一书,长期为中国高等学校所使用。80年代初,他编著了《有机光化学》一书,是中国在该领域里的主要著作。根据他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及借鉴国外的先进教材,他著有《物理有机化学》(上、下册)。这二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能关系与有机化学反应历程,是目前国内较系统的物理有机化学教材,对推动中国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有较大的意义,也被许多高等学校用作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该书荣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此外他还作为编委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的编写工作。

50年代起,高振衡就运用量子化学处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有机汞化合物、有机锑化合物等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此类化合物的双重反应性能。已有的成就并没有让高振衡止步不前,70年代,他又开展了有机闪烁剂的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先后合成700多个恶唑、恶二唑、苯并恶唑类化合物,并筛选出20几种紫外光谱区新型激光染料。此外,由高振衡领导的研究室还在研究有机物结构和光性能关系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仿生有机化学、有机光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高振衡一生谦虚谨慎,待人热情。无论是工作上的疑难还是生活中的困难,只要是他能做得到的,总是诚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人。同时,高振衡很关心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他组织了全国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工作的交流,在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下设立了物理有机化学学科组,为开展定期的全国性物理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做出了贡献。

可以说,我国有机化学之所以能取得如今这般骄人的成绩,离不开高振衡当初的辛勤付出。即使在重病时,高振衡依旧放心不下化学系的工作和研究学习。198911月,高振衡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我们不会忘记他为我国的化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作者: 程方洁   [责任编辑: 芦俊文]

教育强国 强在内涵

发布时间:2018-07-04来源:《光明日报》

乡村小学的升旗仪式。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论教】

编者按

 “强国”一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共出现了19次。在总的目标上,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提出了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12个强国建设任务。其中,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把握教育强国?一看自身强不强,二看贡献大不大,三看世界认不认。为此,本版将从这三个视角陆续刊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邓友超研究团队的一组文章,以对教育强国做一些初步探讨。今天刊出的第一篇是从教育“自身强不强”的角度进行的解析。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仅凭规模大、数量多、块头大,不足以称其为教育强国。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外延式发展已不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在内涵上用力,才能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教育质量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用标准和监测来保障全面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教育强国的核心、生命线,最能彰显教育强国内涵的就是质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需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迫切需要我国教育由“学有所教”的规模增长转向“学有良教”的高质量发展。接受高质量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以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基础教育质量是“园里开花园外香”。上海因为在两次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英国先后两批各派70余位数学教育专家和教师来华学习,并邀请130余位上海数学教师赴英国开展示范教学活动,引进中国的数学教材;美国麦迪逊市投入200万美元建立全美第一所中国“安吉游戏”试点幼儿园。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国大学正发生着从“陪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在几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次整体前移。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大陆高校上榜1289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并在7个学科上位列世界第一;英国第14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12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成为拥有世界百强大学最多的亚洲国家。此外,我国进入ESI1%的学科数达到770个,工程教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联盟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已经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等,这些都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当然,我国教育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并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要全面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当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片面的、功利的教育质量观在一些地区、一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而是简单地把教育质量等同于考试分数,或等同于升学率,或等同于上北大清华率,这种教育观念需要得到根本转变。二是要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教育标准体系,通过制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一个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三是要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贯彻大中小幼的质量监测评估制度。通过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为改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良教”的高质量发展。接受高质量教育,是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小学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以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基础教育质量是“园里开花园外香”。上海因为在两次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英国先后两批各派70余位数学教育专家和教师来华学习,并邀请130余位上海数学教师赴英国开展示范教学活动,引进中国的数学教材;美国麦迪逊市投入200万美元建立全美第一所中国“安吉游戏”试点幼儿园。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国大学正发生着从“陪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在几个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位次整体前移。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大陆高校上榜1289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并在7个学科上位列世界第一;英国第14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12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成为拥有世界百强大学最多的亚洲国家。此外,我国进入ESI1%的学科数达到770个,工程教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联盟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已经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等,这些都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

当然,我国教育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并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要全面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当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片面的、功利的教育质量观在一些地区、一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而是简单地把教育质量等同于考试分数,或等同于升学率,或等同于上北大清华率,这种教育观念需要得到根本转变。二是要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教育标准体系,通过制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一个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三是要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贯彻大中小幼的质量监测评估制度。通过建立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为改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要目标;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主要思路和着力点。我国教育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为了缩小这四大教育差距,国家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举措,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国1824个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占比62.4%;近五年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我国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达4.25亿人次,资助总金额近7000亿元,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盲、聋、培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90%以上;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圆了100多万个中西部地区孩子的大学梦。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已累计招生27.4万人,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上重点大学的机会。

实现教育公平,任重而道远。教育公平具有阶段性特征,应根据教育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和转移教育公平政策的侧重点,当前应做好以下“三大转移”:

一是由注重缩小“城乡差距”转移到注重缩小“校际差距”。近些年,我国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所取得的成绩与舆论反应不一致,入园难、择校、学区房等词,经常成为媒体热词且高烧不退。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校际差距亟待进一步缩小。缩小校际差距,可采取的办法有“托、盟、贯、带”等。托是指委托管理,盟是指加盟集团办学,贯是指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等连贯制办学,带是指强校带弱校、结对办学等。

二是由注重“机会公平”转移到注重“过程公平”。过去我国在教育机会公平上做了很多工作,如,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扩招及大众化,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率、普及率提高,对于保障教育机会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了学校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学会了不等于会用了,会用了不等于成长了,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下一步应注重过程公平,让学生充分地学习,获得更好的成长。

三是由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转移到注重“规则公平”。规则公平对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规则的制定偏袒某一方,那就必定会破坏规则的公平,从而也就破坏了机会的公平。近些年,我国对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采取了一些专门的补偿性的政策措施,缩小群体间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下一步,应更加注重规则公平,改革或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规则。

教育活力 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在“纵向有衔接、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上狠下功夫

教育活力是观察教育强国的“第三只眼”,与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国教育活力不断增强,表现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纵向有衔接、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纵向有衔接,是指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过去职业教育一直因停步于大专层次而被称为“断头路”,随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学生上升通道已经打通。横向有沟通,是指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相互沟通,比如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之间的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沟通等。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学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这不仅对民办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体系活力的激发和释放都是重大利好。进出有弹性,是指学制有弹性,学生在某一学段或某一环节的进入、退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校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实际情况,允许学生提前或延期毕业、休学创业、跳级、留级等就学行为选择。新修订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允许学校根据情况建立并实行灵活的学习制度,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这有力地激发了学校管理活力、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但我国教育活力有待进一步迸发。在“纵向有衔接”方面,针对被人诟病的育人目标倒挂现象,要科学定位育人目标,合理设计育人内容、途径、方法,做到层层递进、有机衔接。在“横向有沟通、进出有弹性”方面,要建立更广泛的立交桥,实施完全学分制,建立更加灵活的学制。

教育环境 教育强国的必然支撑改善战略、政策、舆论和安全四大环境

教育事业是事关全局的基础工程,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办好的事情,有必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发展教育。把优化教育环境作为教育内涵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态度上的重视,是认识上的提升。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不可能建成教育强国。

这些年,我国在优化教育环境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感觉,教育环境还不太友好。

首先,要优化教育战略环境。从十九大报告来看,与教育相关的战略有8个,由内而外可分为三层,最里层是优先发展战略和素质教育战略,中间层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最外层是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教育战略,还需要战略共识,也需要战略安排。比如,教育优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最根本战略之一。所谓“优先”,有规划优先、投入优先和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但这些优先特别是投入优先,需要更广泛的共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不低于4%”到“一般不低于4%”,折射出财政教育投入的刚性保障有所弱化,投入的长效机制建设异常迫切。据经合组织《全球教育概览2015》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教育公共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4.5%,人口规模5000万以上的5个国家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5.76%2016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22%,略低于这些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应在国家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同时努力扩大社会教育投入,争取到2030年达到创新型大国的教育投入水平。

其次,要优化教育政策环境。加强教育政策统筹协调,做好新旧教育政策的前后协调、不同部门涉及教育事务相关政策的左右协调、教育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上下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政策打架的现象。

再次,要优化教育舆论环境。教育话题普遍关涉民众切身利益,一直以来都是网友关注和吐槽的重点对象,一旦不能妥善应对和处理教育舆情,极易带来巨大压力。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人员、校长要学会在舆论面前表达心声,发出正面声音、理性声音,学会与公众沟通,积极引导教育舆论,让公众舆论成为教育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不是阻力。

最后,要优化教育安全环境。校园内的“硬伤害”“软暴力”,以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问题,给我们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教育安全环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应深入推进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建设,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片自由、和谐、安全的天空。

(作者黄海军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邓友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新一代“伊拉斯谟+”拓展欧盟合作空间

发布时间:2018-07-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欧盟委员会通过20212027年新一代“伊拉斯谟+”计划(以下简称:新计划)立法建议书,将在更大范围、更大资助力度基础上继续实施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支持和促进欧洲与其他地区教育培训、青年、体育领域专业的、个性化的发展;为促进可持续增长、就业、社会凝聚力和加强欧洲身份认同发挥关键性作用,让新计划成为推动建设欧洲教育区、开展教育与培训领域各层级战略合作、促进青年政策合作、发展具有欧洲维度体育事业的关键工具。建议书待欧洲议会和欧盟部长理事会审议批准后,将以条例形式形成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律。

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

欧盟委员会拟将新计划的预算增加到300亿欧元,比现行交流计划预算140亿欧元翻了一番。欧盟认为,投资于民是最有价值的,欧盟领导人重视投资新计划的重要性。

欧盟委员会负责就业、增长、投资和竞争力事务的副主席杰尔基•卡泰宁表示:“投资伊拉斯谟新计划的每一欧元都是对未来的投资,是对未来青年、教师和实习人员的投资,是对欧洲未来的投资。”

欧盟财政政策支持加大教育交流项目投入。欧盟委员会20185月通过的《20212027跨年度财政框架》提出,“伊拉斯谟+”计划是欧盟最成功的计划之一,新计划的规模要扩大一倍以上,要把促进包容性作为政策重点,覆盖更多来自不利处境的青年,使更多青年能够到另一个国家学习或工作。

欧盟教育交流项目注重坚持公益性,坚持以公共资金为驱动,这是欧盟30多年来实施教育交流项目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大公共资金投入有利于推动实现欧盟交流项目覆盖更多人,引导交流项目向包容性、普惠性方向发展,有利于推动实现地域更广覆盖,也让项目覆盖范围从域内国家扩展到域外国家,有利于提升欧盟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

提高包容性水平

新计划将惠及1200万人,这是现行交流计划400万目标人数的3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生和教师、企业培训教师、实习人员、青年工作者、体育教练、成人教育工作者将成为主要受益人群。新计划坚持公平价值取向,力求覆盖各种社会背景人群和组织机构,提高社会包容性水平。

新计划提出,要减少学习流动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减轻行政管理负担,创新申报和管理形式,鼓励吸收规模较小的组织和基层组织参与交流计划;保证参与机会较少的人群充分参与,有效增加中小学生、职业教育学生、学徒和青年的流动机会,提高项目效率和覆盖面;高等教育学生和青年人是参与学习流动的主要群体,现行交流计划还无法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参与交流活动的需求,因此要把满足他们的交流需求作为新计划的重点工作方向,允许更多青年到另一个国家学习或工作;以推动终身学习为导向,努力为参加非正规学习活动的广大青年提供更多流动机会,更多采用短期流动、群体流动和虚拟流动等更加灵活的学习流动形式,满足成人学习者学习需求。

此外,新计划将保证特殊人群的参与机会,采取得力措施增加残疾人、移民以及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欧盟公民流动机会,让处境不利人群更容易参与新计划;鼓励青年参与公民社会,提高他们对欧盟共同价值观的意识,让青年有机会和地方、国家及欧洲层面决策者聚集在一起,坦诚沟通交流,共同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提出方案、贡献智慧;提高各类学习流动活动资助标准,重点提高某些类别学生和高等教育流动活动的资助标准。

深化教育交流合作

新计划的具体目标是,促进个人学习流动,推动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增强机构的包容性、卓越、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加强欧盟与各国教育与培训政策协调;促进青年的非正规学习流动和积极参与,推动青年领域机构开展合作,增强该领域机构的包容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加强各层级青年政策协调;促进体育教练和工作人员学习流动,推动体育领域机构开展合作,增强该领域机构的包容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加强各层级体育政策协调。

全球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社会各界如何参与、源头创新的灵魂在哪里……在29日闭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国内外生命科学健康领域顶级科学家共聚一堂探寻生命科学创新的源泉,期待共同为增进人类福祉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新动能,实现世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技术引领世界科技和产业变革

围绕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三个政策领域,新计划推动开展学习流动、机构合作和政策发展关键行动;促进教育与培训领域学习流动。把学习流动作为提升国际维度的重要支柱,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交流新格局;支持中小学学生、高等教育学生、职业教育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开展跨国流动,支持成人教育工作者开展交流,支持开展语言学习交流活动,为各类学习者提供语言学习机会;支持开展教育与培训领域组织和机构合作;着力打造合作与交流伙伴关系,鼓励建立小规模伙伴关系,促进更广泛和更具包容性的参与计划;推动与欧洲大学和职业教育卓越中心建立卓越伙伴关系,联合开设硕士学位课程,打造提升欧洲创新能力的创新伙伴关系;以在线平台为依托,支持欧洲线上姊妹学校和成人学习电子平台开展线上交流,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推进虚拟合作。

在教育与培训领域支持政策发展与合作方面,欧盟将制定和实施构,提高社会包容性水平。

新计划提出,要减少学习流动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减轻行政管理负担,创新申报和管理形式,鼓励吸收规模较小的组织和基层组织参与交流计划;保证参与机会较少的人群充分参与,有效增加中小学生、职业教育学生、学徒和青年的流动机会,提高项目效率和覆盖面;高等教育学生和青年人是参与学习流动的主要群体,现行交流计划还无法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参与交流活动的需求,因此要把满足他们的交流需求作为新计划的重点工作方向,允许更多青年到另一个国家学习或工作;以推动终身学习为导向,努力为参加非正规学习活动的广大青年提供更多流动机会,更多采用短期流动、群体流动和虚拟流动等更加灵活的学习流动形式,满足成人学习者学习需求。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提升国际维度是欧盟新计划重要的政策取向,不断扩大地域覆盖范围,加强同第三国合作。作为项目参与主体,欧盟27个成员国享有项目完全权益并参与项目管理,英国脱欧后如何参与欧盟项目还有待谈判的结果。

新计划继续吸收与欧盟项目有直接联系的第三国参与,涉及欧洲自贸协会成员、6个入盟候选国家和欧盟周边国家政策涵盖的16个欧盟东部邻国和南地中海国家,在与欧盟签订协议后可充分参与全部项目。欧盟要实现新计划的宏伟目标,需要拓展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新计划提出项目国覆盖范围在地域上要延伸到与欧盟项目没有直接联系的其他第三国,它们是欧盟外部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伙伴国家,包括中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韩国、美国等国,这对于拓展欧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空间、丰富新计划国际维度内涵、实现教育国际化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际和虚拟流动促进与第三国学生人员交流、机构合作。新计划首次提出向其他第三国开放大部分项目活动领域,在不同政策领域开展不同的合作交流活动。在教育与培训领域向第三国开放全部活动,可以参加学习流动、机构合作和政策发展活动,可以继续参加以促进欧洲一体化教学和研究为目标的“让•莫内行动”和以加强与域外高校合作为宗旨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联合学位课程。在青年和体育领域开放大部分活动,可以在青年领域开展青年交流活动和青年政策发展和合作,在体育领域开展组织与机构合作及政策发展合作。

欧盟向新兴市场国家开放新计划大部分活动有利于拓展欧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空间,有助于提升欧盟教育与培训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助力欧盟实现学习流动人数达到1200万人的量化目标。作为新兴市场大国和出国留学大国,中国、印度等国家参与欧盟新计划蕴藏着极大潜力,不仅有利于提升欧盟国家和新兴市场教育国际化水平,而且还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本文作者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建忠,本文为该院2018年度基本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相关成果,课题编号:GYB2018012

<!--[if !mso]>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800x600    Normal 0 false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