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友动态 >> 正文内容

校友讲坛(第十一期)观后感(二)

作者: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友会 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6日 点击数:

编者按: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友会以挖掘优秀校友文化为已任,常年开设“校友讲坛”,希望在校学子在校友榜样的引领下独立思考、感悟人生,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升自我,收获最大的人生快乐。近期校友会邀请2006王希翀校友返校为高一年级近千名师生开设“校友讲坛(第十一期)”,在校内师生中反响很好,许多学子给我们传来他们用真情实感写出的观后感,现特刊发给各届校友。

 

 

 

青春歌作几行诗

                   ——2006届校友王希翀分享会观后感

 

格子衬衫、丝框眼镜,他用指尖轻声说着:“我要带你去你想的地方”;钢琴前自信的微笑,已足以令所有先前介绍的光辉履历黯然失色。眼前的,不是才华横溢的“新锐作家”,不是声名显赫的“音乐才子”,只仿佛是那个单纯、青春模样的少年,一时竟不知是那流泻的音符将他的青葱岁月娓娓道来,还是他将青春的梦想凝结成最动人的诗行。

   “我们是华师一迁往新校区的第一届学生,那时的路上还是黄土、道旁还是树苗;今天我回来,却是绿树成荫”。这是2006届校友王希翀的开场白。常说时间无形,可他分明见证了时间的足迹,他说:“我的时间里住过你”。或许,这个“你”,是他的人生导师,是他的音乐挚友,抑或是他自己吧,我想着。

 

润物——悄然无声的灵魂之养

    三年,老师不过是漫长时间里太过匆忙的过客,却如场场绵绵无声的甘霖,灌溉出那株饱满的人生稻谷。高一,是物理老师对他文科偏好的尊重,让他学会“暂时不理想并不会决定你的后路”;高二,是地理老师对他记忆潜能的发掘,语文老师对他写作热情的鼓励,让他遇见“超自信的王希翀”;高三,是班主任对他忘情演奏的一个“继续”的手势,让他保持对音乐的初心……

他的故事里的老师所具有的,不仅是一视同仁的关爱付出,更是因材施教的智慧方法,好似师生间一份秘密的契约,一根隐匿的纽带。多年后回看,原来那份尊重和引导,已在青春的诗行间写下不可抹去的一句。

 

破浪——喷薄而出的积淀之势

    也许他自己也没预料过,一直以来的爱好与坚守,为他未来的“长风破浪”,积蓄了多少力量。从对所写历史散文的执拗到高考将议论文的框架与足够的知识储备、实战经验的完美结合;从电钢琴的一路陪伴,到成为大学舍友原创动画的供曲人之一;从对音乐的孜孜追求,到受邀成为著名导演的配乐师、文化晚会的音乐总监、海外歌手的御用作曲人……它们是机遇,更是积淀。

然而我却突然想起客厅里那台已经蒙灰的钢琴,还有书房里那支许久未动的毛笔,不免有些怅然,多少所谓的“爱好”不过追求着速成,渴望的是人前的展示,而最终一曝十寒成了“一时不见成效”的牺牲品,多少对高中议论文之刻板的批判,不过是文学素养仍未及高度,是用实用主义的眼光打量着那本就少的可怜的文学热情,最终一边抱怨一边迎合。可他的故事却少了一分功利与浮躁、多了一分沉蓄与而耐心;人生没有无用之事,当多年的积淀,化成一次次机遇时再回看,原来那份热爱与坚守,已在青春的诗行间刻下入木三分的一笔。

 

揽月——自成一格的诗乐之合

文字、音乐本该水乳交融,他是那样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艺术的青天中独揽自己的那轮明月。如果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故事,那么文字是讲述者言语中的回环跌宕、情节里的起承转合,音乐则是他声调中的抑扬顿挫、表情里的喜怒哀乐,共同牢牢抓住听者的心。于他而言,为作品配乐的魔力在于场景的营造、人物的代入、情感的共鸣,让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难忘的视听之旅。
  像诗是词汇的和声一样,音乐是音符的和声;像诗是散文和演说的升华一样,音乐是诗的升华。是啊,何谓“诗歌”?诗与歌,千年来皆未曾独立于彼此。“孔雀东南飞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易水边壮士诀别的歌;“断肠人在天涯是无数游子的歌……也许流传至今的只剩文字,但最初文字不过是记载歌者情怀的工具,本就为音乐而生。
  可为什么偏偏是他开创了这样的写作风格?我想,这大概就是青春的奇妙之处吧。青春时期的文学梦、音乐梦,看似两条并行的轨道却在人生旅程中缓缓靠近、交叉,擦出动人的火花。不经意间,当年吟唱着的,谱写过的,竟反过来融入了青春的诗行间。
  未来可期,少年们尽情歌唱吧。青春的诗行间,有你有我。

 

(作者:高一(25)班   唐楚玥)

 

 

钢琴在左,笔墨在右

   ——我们都是“王希翀”

 

           我从小就有着音乐梦。从记事起,红灯记,绣红旗这些中国传统民乐的音调,一直在我脑海中回想。钢琴是我的另一个记忆。小时候手指从琴键滑落,眼睛被琴后的电脑勾时,我便会看到台座上的相框里,那个沉醉于舞台与钢琴,优雅而高贵的男人---朗朗。想到这,稚嫩的小手便会爬回梦想的黑白格,兴高采烈的重复着哆来咪。

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练琴,考级,升学,上课……不知从何时起,洁白的盖琴布上堆起了孤独冷落的灰色,通向琴房的门也成了我们家使用电脑的通道。有一天,电脑被搬走了,于是那门也没用了。

后来我捡起了笔,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和同学,更远的距离,让忙碌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在我木讷的上楼,下楼,跑操,上课中。我遇见了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她是一个热衷于拖堂和刷朋友圈的老师,不过我喜欢听她拖堂讲以前学生写给她的信。也喜欢听她努力的在朋友圈中找出或喜或悲的时事新闻,带领我们思考爱与生命。我是从这时起爱上语文的,爱上用笔,用眼,用心将世界收纳囊中,留下最真实最有力的文字,在某个午后翻开依然能被饱满的阳光,热情浸透。

我快忘了,而我浑然不知。华师一的高中生活是我理想的样子。有压力、梦想、比拼,亦有丰富、幸福、独立。我走在康庄大道上,与每一个华一学子一样,走,然后到今天,看见王希翀先生。

我一下子全想起来了。

“音乐文学才子”是幻灯片上响亮的标签。但我不想如此称呼他。我希望有幸,在他离台后,走在某条苍翠的小径上,能拍拍他的肩膀,叫一声“学长”。

他是我们每个华一人的“学长”:他曾坐在高三教室里躲着老师,带着同学开派对,曾挣扎在高一物理的巨坑中;曾抱怨学校新校区设备不齐,曾执拗地排斥语文“八股”套路,硬要写历史散文……他是数以万计的历届华一学子中,走上红色舞台的那位,汲取了母校三年养分后,用灵感、奋斗与机遇,闯出自己一番天地的“华一人”。

这是最打动人之处——我们就是王希翀,王希翀就是我们。

我曾无数次听到或者直接或者间接的语言,对理科生的人文味嗤之以鼻。在理科生霸占市场、所谓“理科生好找工作”的“辉煌”与近期频频出现的寝室毒杀、“直男癌”男友事件中,“理科男”似乎成为高智商、低情商、不懂文史哲、自诩“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冷漠自私男性的代名词。学好理工科似乎等同于对文学艺术毫无概念的愚昧。我亦曾为此种言论所困,惴恐自己会被岁月磨蚀成那样的人。而今天,当我看到高一近千名“理工男女”俯首细听一名文学艺术专家的演讲,因他的风趣冠缨索绝,因他的勤勉掌声雷动时,我知道我们是“具有文化底蕴的理工男女”。在十二年后,当我们和王希翀先生一样年纪时,或许我们不会成为舞台音乐总监,或是电影配乐大师——我们会在医院盯着标有复杂指标的化验单,会在实验室摆弄冰冷高端的仪器,会誊写仔细修改过的论文,会研究公司下半年的项目……但我们在茶余饭后,关上手机,听着德沃夏克的新大陆,仰望天空时,我们是否会想起某年夏天,在没有空调的大礼堂,拿明信片扇着风,听着《我的时间里住过你》的孩子?那一刻,我们不再是科研者、教授、医生、经理,我们是华一人,和那位风度翩翩的学长一起,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

人文情怀不是靠汗牛充栋的堆砌,而是根植于内心的善良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有千万同龄人与我一样,有过行天下的梦想。遗失与重审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不是借口,这恰恰是一个契机,让“理工男女“用自己的态度丰满自己的灵魂,追逐儿时的”郎朗“。

我回到家,打开吱呀的门。郎朗还是那么优雅,好像在冲我笑。

 

(作者:高一25   陈宇嘉)

 

 

奋斗的青春是最美好的

 

伴着阵阵的掌声,王希翀校友的讲座在笑声与沉思中飞快地度过。回首遥望,才发现他的讲座竟是如此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奋斗的青春是最美的,在不懈的奋斗中,我们的青春方能大放异彩。暂时的不理想,并不会决定你以后的路,王希翀校友高一时的物理成绩并不理想,而他因心向文科,对此也不太在意,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善解人意的班主任,不仅未对他这种行为严厉批评,还鼓励他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因此,他始终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和动力,成功拿到了全国地理竞赛一等奖。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起有落,恰似那层层翻滚的波浪,若一直是惊涛骇浪就会失去之后的冲动,若一直波澜不惊,则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唯有海浪层层推进、翻卷,才是一个人最长的状态,面对暂时的不理想,将其视为自己为下一次勃发积聚的动力,才能活出一个好的人生状态。

因材施教,让王希翀更加自信。王希翀校友如是形容道,王希翀校友喜欢文科,却不幸地被分在了理科班。但是,老师并未强制要求他学习理科,而是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次,王希翀未考好,老师不仅没批评他,反而让他组织一次“五四”青年节的活动,他办得非常成功,也因此,他得以认识到自己的特长,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所谓“扬长避短”便是要发扬自己的长处。当然,“避短”并不意味着逃避,只是意味着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动力。因材施教,善莫大焉。

挖掘自己的爱好,在心中保存着梦想的火苗。王希翀自小就对文学与音乐有较好的天赋与兴趣,而他的各个老师也一直鼓励他去发展爱好。终于,在大学的一次偶然中,他的音乐被同学选为动漫主题曲。此后,他又为《康桥的诗》配乐,从此踏上了专业配乐的道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梦想,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是因为别的诱惑,或许是因为奋斗的艰辛,很多人都放弃了诗和远方,选择了眼前的苟且。保存心中的一丝火苗,不仅需要他人的支持鼓励,更要保持自己身上的那股不服输、勇往直前的信念。

回望王希翀校友的讲座,可谓扣住重点,字字珠玑。他可以从学生(我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跨越了代沟,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同时,他的讲座抓住了我们目前存在的本质问题,并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成功达到了演讲的效果。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演讲。

奋斗最美,奋斗的青春更美!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作者:高一(25)班   雷雨开)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