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学科动态 >> 正文内容

品名篇深蕴 探鲁迅精神——记华师一“人文讲堂”之《狂人日记》百年祭

作者:高一(13)班 汪苘(文) 郭奕良(图) 编辑: 来源:科技处 高一语文组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02日 点击数:

为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情操,高一年级语文组特开设“博雅人文讲堂”。日前,我校科教处和高一语文组诚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李遇春教授,在校大礼堂为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带来一场题为“《狂人日记》百年祭”的文学讲座,这是“博雅人文讲堂”的第一场。

 

 

 

李遇春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文学评论家,兼任华中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对鲁迅及作品的研究颇有个人心得。

2018年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一百周年。在即将跨入2018年之际,为纪念鲁迅先生,传承鲁迅的精神,我特意选择了这个课题……”从《狂人日记》的历史意义开始,李教授带领大家进入了“狂人”的世界。

以《狂人日记》为载体,李教授从“启蒙主题”与“艺术形式”两大方面分析鲁迅先生及其精神的价值所在。

 

 

 

在讲述“启蒙主题”的部分时,李教授指出,狂人、村民“被吃”的本质实为“思想被中国腐朽文化所侵蚀、吞没”,这个解读为在场学生解开“何为吃人”的疑惑。李教授结合“赵贵翁”、“古久先生”、“老中医”等形象描绘出了鲁迅笔下那个政治、历史、科技甚至亲情“吃人”的时代……接着,李教授讲到了鲁迅先生的自我剖析、批判精神,“从白看到黑固然重要,但与现代作家一味揭示社会黑暗面、空泄自己的不满不同,鲁迅先生的可贵在于从黑看到白。在国人自负时用《狂人日记》给人以警醒,在国人自卑时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给人以自信。”教授的精辟总结深深吸引了倾听的同学们。他们时而眉头紧蹙,感受着那个黑暗窒息的时代,时而飞笔疾书,记下李教授闪光的语句。

讲座中,李教授还从表现形式、语言形式方面分析鲁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之处。从《狂人日记》的意识流手法谈及文中的人物象征,自《狂人日记》的文言题记与白话正文的联系至教授自己对文言、白话关系的认识。李教授教导同学们“文言与白话并非对立,在现代我们也应回归古诗,超越古诗,重估中国文化。”

 

 

在讲座互动环节,李教授悉心回答了同学们有关“鲁迅和当代愤青有何不同”等问题,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鲁迅精神是我们当代中学生塑建人文思想的基础。他的批判性与自省性精神在当今社会极具现实意义。李遇春教授的讲座带领同学们走近鲁迅先生,感悟鲁迅精神的魅力并汲取其宝贵的价值。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