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我校开展第二届“教学节”之名校教学交流

作者:王毓林 王丽(文) 屈哲 王毓林(图)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2日 点击数:

为了让我校教师了解中国名校教学的基本情况,进一步落实好学校“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育人理念,并为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改革做好准备。20171220日,第二届“教学节”之名校教学交流活动在西科技楼五楼多媒体教室精彩上演。

 

来自西安高新一中的语文教师高阿超、上海中学数学教师吴坚、复旦附中英语教师吴建冰三位老师与我校的语文教师赵旭升、数学教师刘晓华、英语教师熊丽同台交流,六位老师与大家共同分享了6堂精彩的展示交流课。周鹏程校长和王忠书记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副校长徐惠、苏远东、杨文科、江兴隆以及校长助理陈先钧、宋涛,还有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全校教师积极前往观摩,35岁以下教师全部到场。

 

语  文

我校语文教师赵旭升的课《赤壁赋》(苏轼):伴着音乐声起,在赵旭升老师示意下,各小组代表依次站立,各自演绎、朗诵《赤壁赋》。渐渐地,朗读者们带人入境,令人感悟到苏轼“乐、悲、喜”的情感历程。学生们随后在赵老师引导下热烈探讨苏轼彼时心境,从大自然中体验到的极乐,转为自身处境之悲,又从“水”与“月”的永恒与流逝中获得启示,所谓“于有心人,自然有语”,而终转悲为喜。赵老师也沉浸其中,竟以《崂山道士》之曲赋苏轼之句,带头唱了起来,倘若手中有弦,岂不扣弦歌之!

 

 

图为华师一附中赵旭升老师在《赤壁赋》课上

 

西安高新一中语文教师高阿超的课《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在高阿超老师幽默的“篮球场在呼唤,而你身却困于教室”的“共情”之中,学生朗诵起“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遍一遍,韵味越来越足。“辞”长于言情,而高老师擅长与学生进行自然舒服、紧密推进的对话。随着师生对话的进行,“松菊犹存”、“门虽设而常关”这些经典意象浮出,在字句间灼灼发光,表达了最高境界的真——情感之真。临下课,高老师还意犹未尽,再次把 “辞”之美妙推向极致!而其之美之妙,唯有听课之人,方能感知、回味啊!

 

 

 

 

上图为西安高新一中高阿超老师在课堂上

 

范莉老师用三句诗精辟点评了西安高新一中高阿超老师的课堂:

1.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课堂的开始让同学们进行体悟式诵读,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过渡。高老师用自己的情感、声音、体态营造了文学的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浓厚的原味。

2.七色锦缎巧剪裁。高老师吃透了文本,巧妙剪裁,以两篇文章的比较为切入点展开教学的思路。

3.无限风光在险峰。语文课程所有的风光都在一个“活”字,高老师的课堂一片活水,善于启发学生,因势利导。课堂的水到渠成来自高老师平时丰厚的积累。

 

数  学

  上海中学数学教师吴坚的课《解三角形》:课上,吴坚老师以一场飓风引入,徐徐道来,通过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推导,让学生体会到面积法、坐标思想在解三角形中的渗透与应用。课中学生进行练习,吴老师借助iPhoneiPad同屏,迅速展示了学生的不同解法,非常高效。随着课堂的进行,几何、三角、代数既多样又融合统一,似乎是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的妙物。不觉间,下课铃就响了!吴老师的课看似无大波澜,却是比较、研究了多种教材,如人教版、上海版以及英文《Mathematics》版的精心之作,可谓居高望远也!

 

 

 

上图为上海中学吴坚老师在课堂上

 

我校数学教师刘晓华的课《杨辉三角探秘》:刘晓华老师以介绍“杨辉三角”的数学史开篇,从北宋时期数学家在用它,到牛顿也在用它,而引发学生浓厚兴趣;于是各小组分头讨论,开始了“杨辉三角”的探秘之旅。在刘老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诱导”下,学生们一组组轮番上前,向其他同学展示寻找到的规律。一个个规律被列出来了,似乎已经穷尽,然而又一个学生举了手,主动要求上前讲述他的新发现。高阶等差数列在探秘之下自然浮出,而从“杨辉三角”诞生的一幅幅“数学杰作”则引起了学生的惊叹!刘老师课后说,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其很有探究的价值,学生在能力结构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上图为华师一附中刘晓华老师在课堂上

 

黄进林老师对上海中学吴坚老师的课有两点深刻的感受:

1.思考是数学的灵魂。吴坚老师的课设置了7个问题,7个台阶,层层递进,既激发了学生热情,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能力设置了一定层次。

    2.新的教学手段的探索。除了传统的PPT和几何画板,吴老师还使用了大家在教学中很难用到的工具——手机。在教学理念的提升上,上海的老师做了很好的榜样,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吴老师作了有益的探索。

    黄进林老师还结合上海洋山深水港、阿法狗、小猿搜题等例子,强调了信息时代新的技术手段运用的重要性。黄老师感叹道:人工智能取代老师的部分工作,这不是老师的末日,而是老师的新生。

 

英  语

我校英语教师熊丽的课《Poems》:熊丽老师一口柔美的伦敦音,吟着诗,和着乐声,停了,学生们鼓起掌来,似乎要续上刚才的沉醉,开始了分组朗诵。英文诗之美,在音在形在意(sound\form\meaning),学生们在熊老师的引导下,体会了其中的各种修辞手法:明喻、暗喻、拟人、头韵、反复(simile\metaphor\personification\alliteration\repetition),也开始学着做起诗来。不多久,小组代表纷纷上前朗诵起自己的英文诗作,音形意之美,皆有表现,看来,其中不乏天才诗人!英文诗之美,在这堂课上,呼应着熊老师细腻的情感体验,最终点燃了学生们的创作诗兴!熊老师课下介绍说,为准备这堂课,反复诵读,将自己带入了那首诗的语境,与诗人产生了共鸣,以致落下泪来。

 

 

 

上图为华师一附中熊丽老师在课堂上

 

复旦附中英语教师吴建冰的课《Link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吴建冰老师轻松自然地游走于课堂之上,用不假思索的流利英文推进着学生的活动。从蜘蛛爬进耳朵里该怎么办的话题,由学生两人组合,一人读一人做着连贯的动作,引出一系列连词。接着,小组接力连词,一圈又一圈;学生兴致显然已高,时间如果足够,该是可以转上多少圈会结束呢?不过,吴老师戛然收住,进入到下一个环节:writing。写作的最后部分,吴老师在worksheet中安排了一段长长的段落让学生改写,连词再次被反复应用和恰当表达!

 

 

 

上图为复旦大学附中吴建冰老师在课堂上

 

赵守斌老师点评复旦附中吴建冰课堂:

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堂氛围、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5个常规的评价角度来说,吴老师的课堂是非常优秀的。

除此之外,吴老师的课还有两大显著的特点: 1.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学科素养极高,通过英语学英语,用外语在思维,功底深厚,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2.吴老师不光专业能力强,而且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的支撑,教法教技上别具匠心。

 

语文教研组长吴洪涛老师、数学教研组长殷希群老师、英语教研组长龚源来老师组织了听课、说课与评课。教研组长们对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希望和要求,组织教师们探讨了如何以常规课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等相关问题。

 

 

 

上图为语文组教研组在课后交流学习

 

上图为数学教研组在课后交流学习

 

 

上图为英语教研组在课后交流学习

 

“不是比赛,而是交流”。这次名校教学交流活动让华师一的老师们看到其他学校老师的做法,促进了几所学校之间的相互启发和交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本届教学节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