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综合信息 >> 正文内容
“导师”向高中生走来
昔人有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导师”曾经是学术象牙塔——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里的硕士生博士生们才拥有的,是高层学习者的指导人,其职责是指导他们学习、科研、写作论文。从200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同学们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率先有了自己的“导师”,这些一对一的导师指导他们学习、生活,进行课题研究、竞赛发明乃至进行人生规划。
这一新生事物的倡导者、催生者是谁?他们是华师一附中2003级高一年级这个优秀的团队,而领头雁就是武汉市名师、年级主任殷希群以及党支部书记周文涛。华师一附中校方对此提供了强力支持,适时出台了《华中师大一附中关于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决定》,2006年校科教处将导师制研究工作确定为重要的科研课题。
我们从《华中师大一附中关于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决定》的一段话可以洞悉推行导师制的目的: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并力求体现两大特色:一是从导“学”走向导“育”,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通过教师的指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二是从导“生”走向导“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使教师自身从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转变为注重综合素养的自我提升,达到师生同步提高、共同成长。可见,导师制的倡导者们是想使它成为原班主任制的补充(我校班主任是当然的学生成长导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育问题,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和生活。他们提出了“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得到关爱”的口号,要求导师全方位关注弟子,“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既关注学业,更关注成长。
导师制的实践有工作目标,导师有明确的工作职责,有实施与操作要求(如工作原则就是个性化、亲情化、渐进性、实效性;工作制度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家长联络制度、个案分析交流制度),有绩效评价。
导师制的实效是十分显著的:导师与学生长时间的接触,特别是通过导师的观察、调查、耐心的劝导、奖励和警告、示范等言传身教,使德育以个别化、亲情化的方式真正落到实处;它促进了教育上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导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使教育实现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相信,导师制前景美好。因为法国哲学家休谟说过:“‘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而心与心的结伴是人生最强烈的愿望。海明威也说过:“没有一个人能像一个小岛一样独自存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倘若海浪冲走了一座岸边的悬崖,欧罗巴便少了一部分,正如冲走一座海峰或毁坏了你们或你们朋友的房子一样,每一个人的失去对我都是损失,因为我和全人类是一个整体。”既然每一个人都和全人类是一个整体,又何必选择孤独呢?
因为导师制,师生都在“选择中得到发展,在互动中得到成长”——这是不少师生的共同心声。而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在全年级范围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自己的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得到了激发,他们从导师那里获得了心灵上的慰籍,精神上的勉励和行动上的支持,在结伴而行、风雨同舟的日子里,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默契达到很高的境界,有同学在周记中把自己的导师称为“我最信赖的人”,“我的心灵向你敞开”。也有同学深情告白:“为自己的高中生涯选择一位导师,无论风霜雨雪、风暴险滩,都有他(她)与你一起承担。在你疲惫时,他(她)带给你轻松;在你迷惘时,他(她)带给你自信;在你孤独时,他(她)带给你慰藉;在你欢乐时,他(她)欣赏你微笑……大声地说:‘我要与导师同行!’”
可以说,华师一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扎实开展,已经结出了灿烂的果实。这里收集的近百篇文章(其中一等奖28篇,二等奖56余篇)是“我的导师”征文的撷英,代表着同学们的心声。整理成册,以资回顾和鉴赏。
2007年6月
- 上一篇:积极应对新形势 创新管理开好局[ 09-08 ]
- 下一篇: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成功举办“古诗文背诵”比赛[ 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