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教工团支部 >> 正文内容
胡杨: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
青年教工团支部读书活动作品展
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代理论价值
高二地理 胡扬
近年来,“素质教育”一词频繁使用,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我国今后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这个词虽然是在近十几年才出现的,追本溯源,其实它的思想和精神实质却早已有之。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丰富而朴素的素质教育思想。只是没有提炼总结为“素质教育”这个词而已。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所表现的诸多特点与素质教育的特点不谋而合。这一思想内涵经过两千多年社会实践的检验直到今天仍然散发出熠熠的光辉。因此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非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而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渊源。而代表孔子思想言论的《论语》就是该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教育对象方面:全体性、广泛性
1.从孔子教育对象方面看,秉承的是“有教无类”的基本原则。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乃是由于受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致。以这种中国式的最古老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教无类”的一种解释是说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另一种解释就是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
2.从孔子的教学实践看,“有教无类”包含着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
孔子的学生大多出身于平民之家,有的学生家境十分贫寒。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 ;冉有“父贱人”,家“无置锥之地”;曾参“ 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产不完”、“上漏下湿”。以上诸多记载说明,孔子招收学生确实是不论出身贵贱的。比较富裕的子贡也只不过是个“自由民”商人而已。孔子的学生有品行素养较好的,也有本来品行素养较差的。如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 ;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暴孔子”;子张秉性邪辟,公治长坐过牢《公治长》。
“有教无类”作为孔子在教育对象方面的基本原则,具有及其丰富的内涵,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进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无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是相通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原则,之所以与现代教育理论相通,正是因为这种思想是以人类社会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二、教育内容方面:全面性、基础性
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因此,认真考察孔子的教育内容,就可以反观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前面发展”。
孔子教育思想的全面性在于它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孔子教学主要以人道即人事为范围,使用的基本教材则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即“六经”。 “六经”之教中,《诗》、《书》、《礼》、《乐》是孔门的必修课,《易》和《春秋》是部分高材生选修的课程。《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通过对“六艺”的学科性质和设置这些课程目的的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内容方面的几个明显特点:
1.将道德品质修养作为教育最主要的内容。
作为孔门必修课的《礼》教,实际上就是专门的德育课,在《诗》、《乐》、《书》等诸门功课中,也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情操的这根主线。除了这几门功课以外,孔子平时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也处处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品德教育,教给弟子最基本的做人的原则、道理、要求。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犯而不较”、“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等,阐述了在生
活态度、“仁”、“义”、“德”等方面做人、作事、处世等最基本的要求和原则。
2. 十分重视美育,强调文学和音乐在陶冶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为六经之首的《诗》是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集,而他教授的《乐》则是地道的音乐教育。文学和音乐都有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可见孔子对美育的重视。
3. 既注意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这说明孔子将《诗》引为第一必修课,绝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背熟“诗三百”,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不学《诗》,无以言”,联想力 “兴” ,观察力“观”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群”。孔子将《书》列为必修课,也不是要求学生背诵古代的文书,而是要学生从中学习古代帝王的治国经验。这些都属于能力的范围。孔子用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其目的也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
三、教学方法方面:发展性、主体性
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其中许多主张和做法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1.“愤悱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思维
西方教育史过去公推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而实际上比苏格拉底早1000年的孔子就提出了系统的启发式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按照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里的“愤”和“悱”是强调学生和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和“发”则是教师在学生有了强烈求知欲望的情况下用具体的方法加以点拨,开其心智,让学生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使知识转化为智力。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人不论智力高低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智力既然有高下之别,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应该有所区别。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就是说对智力水平中等以上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智力水平中等以下的学生,就不能跟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对学生的智能、志趣和个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先进》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除了在道德上提出基本要求外,他并不要求学生改变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中先后记载了子路、子张、子夏、子贡、仲弓等学生都曾向孔子“问政”,而孔子则根据各人对政治的态度和个性特长的不同,给他们作了各不相同的回答。可以说,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明确提出并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3.主张教学相长,发扬教学民主,将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记》,原意是教师的“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如有一次子夏与孔子讨论对《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的理解,孔子说了“绘事后素”,而子夏则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礼后乎”,孔子认为子夏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启发,便赞扬道:“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此记载说明,孔子总是与学生一起相互切磋,让他们自由地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这种以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民主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
4. 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关爱学生
(1) 孔子提出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孔子提出教师以身作则要把“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所谓“无言之教”,即是通过暗示或榜样去教育学生,这有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的,中国教育史上“身教胜于言教”的说法,就揭示了这一真理。
(2)孔子要求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认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应该经常自问是否做到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鼓励教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名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精华,也是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之一。
(3) 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摆在教师素质的重要位置。
他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颜渊》 。他以师者的博爱胸怀经常关注于学生的学业、品行、生活、健康等。如他看到学生子路、冉有、子贡的出色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冉伯牛有病,他常去看望,并十分伤感;原宪家贫,他经常接济;颜渊、子路死了,他非常悲痛。同时他认为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如他所说的“爱之,能勿劳乎”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对于青少年一代,他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这些言词中包含着朴素的民主师生关系的思想。
综上所述,笔者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行的素质教育的某些思想。孔子的素质教育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用现代教育理论全面总结孔子给我们留下的这份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推进教育改革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 上一篇:论语中的快乐[ 10-10 ]
- 下一篇:我校教职工无偿献血表爱心[ 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