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来信刊登 >> 正文内容

《畸人老田》读后

作者:陈水源(1966届校友) 编辑: 来源:华师一校友会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9日 点击数:

 

编者按: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园网的校友会栏目曾刊登过一篇由我校汪厚铎老师回忆同事田庆三老师的文章《畸人老田》,华师一校友争相点阅。我校1966届知名校友陈水源写下读后感,特向广大校友分享此文。

 

 

《畸人老田》读后

陈水源(1966届校友)

 

  

    2016年元月7日晚,挑灯夜读汪厚铎老师撰写的华章《畸人老田》后,浮想联翩,心绪难平。文中主人翁即我们的数学老师田庆三。我1968年参军,离校近半个世纪,未曾与之谋面,但对田老师的印象是深刻的。他平常着整洁褪色蓝中山装,即使在冬天,有时冻得瑟缩,也不穿棉衣棉裤,显得精明干练;他言语不多,为人低调,忠厚老实,和蔼可亲;他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其板书朴拙坚实,整齐端正,宛如其人。今读《畸人老田》后,对田老师的看法和认识就更广阔,更深入了。由于第二天要在华师一附中旧址千家街参加一个由毛平阳、闵嘉正等同学倡议召开的华师一附中1966届高三(14)班同学联谊筹备会,我决定趁此机会拜望汪厚铎老师,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

  2016年元月8日,筹备会在退休教师活动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肖秀珍老师以及毛平阳、尹邓安、赵小萍、闵嘉正、王富华、张新民、方延成、高作植等同学。会上,大家认为,召开这个联谊会很有意义:首先,我们华师一附中是全中国乃至世界名校,有她的传统、精神,需要发扬光大;其次,华师一附中的教职工队伍堪称一流,例如田老师,无论在精神风貌上还是在业务素质上,需要传承、壮大;第三,我们这批同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特殊“三加二”(三年高中,两年文革)的“老三届”,空前绝后,值得珍惜、回顾。通过联谊会,把这些方面的东西进行交流、总结、升华,为学校进言献策,对于母校的建设、发展,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会后,在肖老师的陪同下,我登门拜望了汪老师,就《畸人老田》一文以及田老师的一些情况与汪老师、肖老师作了长时间的访谈,对田老师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这次筹备召开年级联谊会,我不禁产生了一种责任感。

  华师一附中能有今天的辉煌,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教学以及教学相长。这里的教不仅仅是讲课,还有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教等知行合一的问题。可以说,《畸人老田》在这方面作了较好的回答。

 

要当“英雄”,也要当“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

 

“老田是河南人,参加革命工作很早,是离休干部,袁福校长(高干)去世后,全校数他工资最高。”

用现在的观点看,袁福是老革命,田庆三也是老革命;袁当校长很胜任,田教数学很出色;袁的事,田干不了,田的事,袁也干不了。而校长只能一个,教师则是一大群。校长是领导,教师是被领导。领导和被领导是矛盾的,怎样变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以至升华到命运共同体,是两方面的问题,只有当两方面都优秀、睿智,才有可能。以前听人讲过关于“英雄”和“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的故事。如果说袁福是“英雄”的话,田庆三无疑是“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第一、“英雄”总是极少数,“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总是大多数。例如周恩来总理视察武汉,街道两旁站满了人,总理在敞篷车上向大家挥手致意,群众热烈鼓掌,这很正常;第二,“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也可以说是“英雄”,不然,为什么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说。事实上,我们今天写文章纪念田老师,不正是向“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鼓掌吗?

 

不怕吃苦,热爱劳动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先决条件

 

“只要有劳动,他就积极参加(例如下乡支农,插秧割麦),只要有工作,他就尽力去干(例如接待大串联的红卫兵,为其食宿服务)。”

工作美好,工作第一,对于田老师来说,工作就是生命。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像田老师那样,不怕吃苦,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就可以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不要做大官,而要做大事。还是以袁福校长和田庆三老师为例,他们是战友,校长、教师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都忠诚于教育事业。这应归类于孙中山说的“大事”。当然“大事”和“小事”也是相对的,“大事”是相对“小事”而大,“小事”是相对“大事”而小,事实上,有些“小事”本身就是“大事”。火箭上天是“大事”,但你能说环卫工清扫街道是“小事”吗?为什么现在城市大量存在“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呢?为什么存在大量的“啃老族”呢?我以为,我们华师一附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很重要,很及时。实际上,所谓“关键能力”就是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一定要警惕学生的“高分低能”以及“成绩上去了,身体下来了”等现象。前不久,有消息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到阿拉斯加(美国紧挨北极圈的州)参加一个在极其恶劣条件下的生存训练,令人感佩。这恐怕只有一位美国的黑人总统才会这样做。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我们当下青年世代面临的课题。当然不是要我们年轻人都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但艰苦奋斗的精神总是要有一点的,这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先决条件。

 

周恩来、田庆三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他的老伴谢婆晚年双目失明,后来又患重病,住院治疗半个多月,无效回家。一天夜里谢婆死了,老田含泪无声息地守着遗体,儿子老二田英及其妻女三人都在家,毫不知晓,天亮起床,洗漱后各自上班、上学去了,他才告知总务处,说要丧事从简,悄然火化”。

这使我联想起1975年底,周恩来总理病重,邓颖超嘱外地亲属不要进京探视,并说,“我和周恩来无子女,即使有子女,也会一样要求不要来京探视。”197618日,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通过秘书赵炜给周在广东的侄儿周秉钧等亲友发电报“听到消息后,千万不要来京。”同时向中央汇报了周的遗嘱,其中有两条:一、不留骨灰;二、不开追悼会。周恩来、邓颖超堪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田老师和周恩来、邓颖超的境界可以说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田老师送别亡妻的行为被汪厚铎老师称为“一件简直难以置信的奇特大事”。因此,田老师也堪称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生老病死,本是人世间的自然规律,正确面对却并不容易。汪老师说的“奇特大事”以及周总理死后不要亲友探视,不留骨灰,对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人来说,启示是深刻的。

《畸人老田》一文除以上涉及的外,亦有许多关于田老师的传神之笔,如两个馒头,一杯开水就是早餐,笔尖分叉,照样书写等艰苦朴素的作风;非“造”非“保”但并不“逍遥”,经常看报,关心天下大事的家国情怀等,限于篇幅,暂写以上方面,作为纪念。我觉得要完全读懂《畸人老田》,是汪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道作业题。

 

2010年,母校为迎接六十周年庆典,编辑了《永远的华师一》系列丛书,在《校友情》册中,我在《华师一情结伴我终身》一文里有“华师一所给予我们的弥足珍贵,我以为,很重要的是一种担当和承载的精神”。今天,我们进行年级联谊会也好,纪念田庆三老师也好,在我们的校园里,进一步推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校友培养“关键能力”,传承、发展这种担当和承载的精神,任重而道远,也是实现“我的梦”、“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

 

 

 

陈水源(1966届校友)

 

1947年出生于湖北黄冈 1966年高中毕业于武汉华师一附中。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赴越援越抗美,并于越南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复员回汉,在武汉长江仪表厂(后武汉复印机厂)干钳工。1977年高考进入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先后在湖北省直、武汉市直机关工作。

1989年至199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

1999年出版著作《走向圣地》。

2008年出版著作《苦海慈航》。

2010年获得《天道酬勤》中国商标权。

    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省级政府采购评审法律委员。

2002年起(2001年退休)先后受聘任法律顾问的单位有:

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出版社、湖北省教学研究室、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北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崇文书局、湖北大家报刊社、华中师大一附中等。

现在湖北千禧律师事务所、湖北弘正法律事务所从事法律服务。

 

网上链接 http://www.hzsdyfz.com.cn/Item/8696.aspx《忆田庆山老师》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