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开掘文学课程价值 培养有效沟通能力》结题报告

作者:黄桢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7日 点击数: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碰到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本世纪人类文化发展面临两种危机:一是 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文化的多元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二是某些民族为维护自身传统而采取文化自闭,导致本土文化逐渐衰微。 如何化解危机,使我们民族文化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多元化发展?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有效沟通,即在全球化趋势下增强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沟通、理解,使我们的文化既能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又能保留自身传统。而以交流沟通为立身之本的语文教育责无旁贷。
    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育界,各种类型的教学法讨论如火如荼,而对文学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实践却相对零散,能够查阅到的研究资料极为有限,再加上文学课程资源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对它的探索更没引起多数人的重视。因此,认真开掘文学课程资源是一个崭新而重要的课题,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015年是我国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学校也要抓紧时机,使教育理念和时代接轨,为打造世界一流名校而努力。周鹏程校长表示,学校会深入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继承“两把两重”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还将赋予学生“关键能力”,让他们走出校门便具备立足社会的能力,且受用终生。“关键能力”中极重要的一种就是有效沟通能力。而要培养它,文学课程开掘无疑是重要一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施行有年,然而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扔存有缺失。华师一附中在继承前代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时期,率先提出着重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于语文课程而言,“有效沟通”(communication)能力的培养是一种还原与反正,值得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本课题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希望能够探讨沟通的内涵、技巧与实践在师生活动中的开展,力图开掘文学课程的内涵,发掘文学课程的价值,以人格养成、素养提升为立足点,通过文本学习、技法指导与交流实践,科学有序地提升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

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生活中没有沟通,就没有快乐;事业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成功;工作中没有沟通,就没有机会 。对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代人来说,有效沟通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我校学生必须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以应对未来的种种挑战。

如何在教学环节中设置有效的口语交际环节加强学生的有效沟通?怎样发掘文学课程的各种教学价值,从而让学生有话可说,说而有理,乐说不疲?这些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注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华师一附中作为全国名校、湖北省的窗口学校,一直以来都把发挥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律性作为办学的宗旨之一。近几年,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学校施行“三多”的办班模式,在普通文科班、理科班以外又开设了“人文班”“飞翔班”“艺术班”“竞赛班”等各种特色班,文学课程是所有班级都要设置的课程,所以本课题的“有效沟通”探究实施的对象适合各种类型的学生。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只能在高一Ⅰ部探索推行。

学校目前提出注重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以促进学校和学生优质发展地良好决策,本课题提出的“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能力。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师生以及家长教学观念的转变之际,“有效沟通”的推行有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如果老师精心思考,制定举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相信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2、对关键概念的界定。

文学课程:阅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中外文学作品,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有效沟通能力: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平等双赢的沟通能力。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将进行拓展沟通视野、开发沟通能力、探究沟通方法等方面的纵深研究,综合考查有效沟通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即时影响和长远影响。

1.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调查学生日常沟通方法的现状。

2)了解学生对沟通结果的期待。

3)分析学生日常沟通行为的利弊及成因。

4)探索优化学生沟通行为的策略。

2.课题研究的重点:探索优化学生沟通行为的策略。

 

四、主要创新

1. 打破常规,放宽对沟通方式的限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适合的沟通方式。

2. 设置的沟通方式灵活多样,突破传统沟通的局限,提倡多种沟通方式的整合运用。

3. 重交流与展示,扩大沟通能力提升的影响力。

 

五、具体措施与步骤

1. 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确定实验班级和参照班级。 目前以高一年级Ⅰ部的八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以高一年级Ⅱ部、Ⅲ部的部分班级作为参照对象。

2. 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或情况调查。预设活动如下:

1)开展常用沟通方式的调查,评选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2)针对具体沟通对象,进行沟通方法的实践,分类比较沟通效果。将不同的沟通方法推荐至不同班级,比较沟通效果。

3)制作阶段性的调查跟踪分析表,进行阶段活动检测,即时反馈研究效果,总结有效沟通的阶段性经验。

4)每周至少安排一次沟通方式的交流活动,便于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分析。

3. 建立学习制度,通过学习,让每个教师不仅能成为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格和才能的培养者,是一个讲究沟通艺术的教育专才。教师学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务求实效。如:集中学习、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专家讲学、名师传教、经验交流相结合;校内学习和校外考察相互补。

4. 举办校内学生有效沟通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沟通标兵。

5. 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有效沟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六、课题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搜集和学习有关阅读行为的文献资料和经验文章,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2. 行动研究法:科学性地建立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式的螺旋结构,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二年级选部分班级进行实验。

3. 调查征询法:在实验研究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测试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4. 实践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修正充实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5. 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经验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而更好地指导改进研究活动。

6. 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学生问题成因分析

1.总结学生日常沟通方法的现状:

1)习惯性地采取回避的方式应对交往。

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面临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人际交往时本能性地以他们惯常的退缩回避方式来应对。如见到老师、本班同学不知如何是好,常常是远远看见就躲开或绕道而走,回避人际交往,不敢面对人际交往。

2)交往中感觉没有合适的话题可说。主要体现在和认识的同学或朋友在一起时不知道说什么话题好,即使有话题说,也很快就说完,为此让他们时常感到很处境尴尬,从而感情疏远。

3)不善于表达。词不达意,说话没条理,内容不清楚使人听不明白;或不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缺乏对人应有的尊重和礼貌。

4)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只讲自己感兴趣的事。一点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无视他人表现出的反感、厌恶及焦虑等情绪,说个不停,即缺乏移情能力。

5)不善于倾听。不少中学生不能耐心专心倾听他人的讲话,任意打岔、插嘴、反驳,或不能理解别人话语的深层意思与话外之义。

6)男女生之间的不正常交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始悄悄打扮自己的衣着、外貌 ,在各种身体活动中,都有意无意地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以此获得异性关注的目光,或者相互间表现出过分亲昵的语言和动作。

2. 现状成因分析:

1)强烈的独立意识

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每天接受很多新鲜事物与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点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从而形成强烈的独立意识。

2)对自我认知偏差。

一是过高评价自己,孤芳自赏:一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以貌取人,二是以成见待人,三是从众,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

3)逆反心理妨碍了沟通。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为了维护自尊,他们对成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成人说东,他偏向西;他们对传统观念持怀疑态度, 加以全盘否定。交谈时就容易与成人发生观念上的冲突,话不投机;有些中学生已形成了对父母的抵触情绪,甚至不和父母交谈,爱理不理的。

4)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由于生长发育成熟以及各种能力的增长,青少年在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为性心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高中生开始对异性身体和异性各种情况有了注意,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也有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吸引、接近异性,对异性有强烈的依恋感。

3.学生对沟通结果的期待与困惑

1)主动沟通。能大胆地与同学交朋友,相互倾诉;能主动与父母和老师聊一聊在校的事情和学习上存在的困惑。

2)关系融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人缘的人,能团结同学,能让同学信任的人。

3)能有效表达。有清晰的表达逻辑,准确的语言,得体的方式,使沟通无障碍。

4)取得老师与家长信任与理解。虽然与长辈观念不同,但能有效沟通,相互理解。

5)异性交往自然。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要自然流露,不要闪烁其辞,也不要过分夸张;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

6)当观念不同时,如何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比如与父母有代沟,沟通时注意哪些问题。

7)如何使自己幽默风趣,用通俗文雅的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沟通有效性。

8)如何避免过激的情绪波动,造成矛盾冲突,导致沟通中断。

 

八、课题研究成果

1. 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敢说的胆量和愿说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生往往不大愿意说,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了系列生理变化,导致学生“惧说”和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为了排除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障碍,鼓励他们敢说、愿说,语文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语境和气氛。

1)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的举手投足在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表情可以是课堂上的“晴雨表”。教师面如冰霜或一脸端庄,学生们的心就跟着紧张亦或“沉默是金”,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消除学生的害羞怯懦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说出心中所想。

2)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沷是引导学生说话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常根据教学内容,补充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执教《丹柯》一文时,袁昉老师以改编课本剧,学生评选最佳主演和配角的方式,多方位提升学生说话的欲望和情趣。这些富有激趣性和探究性的话题一抛出,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他们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被激活了,想说的欲望也随之提升。同时,我们还借助视听艺术、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可感、鲜明的形象,让学生如观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把他们带入一种特定氛围,调动了他们说话的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一吐为快。如上《娜塔莎》人物专题时,黄桢老师让学生搜集自己最喜欢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图片,并在图片上附注介绍人物的各种典型性格,同时说出喜欢的理由。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他们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自己准备的人物的图片。在大家激情澎湃之时,老师因势利导又设计了一个关于《娜塔莎》的小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果让你成为安德烈公爵,你会原谅娜塔莎么?”,瞬间课堂上又掀起了一个说话高潮。这样富有情趣的话题,既激发了学生的说话兴趣,又使学生有话可说,并且乐于说,甚至非说不可。

2.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有效沟通的训练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有效沟通的侧重点,增加训练的数量,真正使每一位学生的沟通能力都得到提高。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杨毅老师是通过“引发、展示、自练、说话、评讲”进行教学的。“引发”就是引趣谈话,介绍本课内容,提出学习目标,创设说话氛围,激发说话欲望。“展示”就是通过幻灯、图片、录像等出示课文内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认真观察。“自练”就是自己疏通思路自言自语。“说话”就是学生先和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再在班上说。“评讲”就是先让学生评,点评标准是普通话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利,说话姿势是否自然大方,表情是否适当,用词造句是否恰当,语句是否有毛病,说话是否有条理,内容是否具体,中心是否明确。学生评论之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对学生的说话和评议作出总评。

2)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口头表达训练。⑴重视朗读训练。因为读能促进说,读可以正音,训练学生准确地说普通话,又可以丰富词汇,掌握语调,训练表情,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法。所以,要说得好,首先要读得好。朗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课堂上可采用分段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模仿录音读、配音朗读等模式,教师给予及时地指导。如涂俊宏老师指导读《将进酒》这篇文章诗歌时,根据诗人李白不同情感变化而变幻朗读的节奏、语调和情绪。读描写黄河的语段要读得高亢、有力,充满赞扬和礼敬之情;读呼朋引伴,开怀畅饮的语段要充满豪放洒脱之情;读描写社会黑暗的语段要读得低沉浑厚,充满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如能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会不断提高。⑵强化复述训练。复述能促进理解,锻炼思维,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能够长时间连贯的、有条理、完整的说话能力,这是从“读”过渡到“说”的重要桥梁。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如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⑶设题讨论。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或选准有价值的议案,这个问题或议案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又能激起学生争议的兴趣。按照个人思考——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顺序,由小范围进行练习,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这种训练的面广,信息流通多而且快,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途经。如与大家共学《丹柯》一文时,黄桢老师设计了这样一则话题:“丹柯的死是否可以避免?他的悲剧有没有自身性格的原因?”一般来说学生对所学课文中的作者观点很少指出疑问和批评,所以当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略显兴奋而后开始窃窃私语,再后讨论之声渐起、渐大。最后全班交流时,大家各执一词争锋相对,引经据典,高谈阔论,那种“说”气氛是何等“热闹”而“繁荣”!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效沟通活动

要想培养学生表达沟通的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说的训练。除了课内的口语训练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见缝插针地开展各项活动,巩固、强化有效沟通能力。

要求学生坚持每天看报收听广播,然后利用晚自习前一至二分钟时间,安排学生轮流向全班讲述。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收集先进人物的事迹,在周末安排几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这样既养成了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同时为他们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概述能力。

巧用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力。安排值日生,每天早自习前写出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或摘抄优美段落,然后讲述本人的理解、体会,并引导大家背诵。

 

课前演讲。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口头表达训练方式。袁昉老师坚持每天三分钟演讲练说话。在上课前,她让学生以位为序,人人有机会参与演讲。主题预设,内容自定,要求不少于500个字的量,表述准确通顺。演讲完毕,其他学生做出评价。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都养成了大胆说话,会说话的习惯。

有计划举行演讲辩论活动。高一阶段宜开展有准备、按次序的演讲,即“命题口述作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相应地设计演讲题目,让演讲者事先写好演讲稿,而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演讲时一般不看稿。讲完后,由学生进行点评。高二阶段可作无准备、不按次序演讲,即“即席命题演讲”。由教师当堂随意出题,或提供材料(寓言、格言、名言、事例等等)。出题者信手拈题,演讲者借题发挥。(如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钢笔字还有没有必要练、多看电视好不好等)这些话题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高三阶段可试行论辩式演讲,即“放诞性口头作文”,由学生自己点将,出奇不意地提出问题,而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对一的互相诘难,理屈词穷者为败北,能言善变者算胜方。当然这三种形式也可以穿插使用,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最终都要达到共同的目标——语言可听,神态可亲,内容可信,观点可行。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和说话心理素质,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机智应变能力和语言的精确性、论证性,利于培养文明礼貌的说话态度和较高的思想、文化修养,对学生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培养个性等有较高的综合价值。

穿插课本剧表演。每学期组织一到两次,学生们可以在立足原著的基础上,大胆合理想象,适当加戏。借服装,备道具等各项交际语言运用不说,单是那亦古亦今、亦中亦外的台词就让“演员们”颇下功夫。比如袁昉老师班上的学生改编的课本剧《鸣凤之死》就因为演员们精彩的表现,动情的台词而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而班上其他学生也受此感染,掀起了表演式朗读和对话的高潮,课间许多学生张开就来,传颂着一段段文辞优美的语句。相信长期坚持,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同时他们的胆量﹑概括能力﹑自学能力也会相应得到训练,这真是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尤其在当代社会里,工作节奏的高效率化、生活内容的高社交化、科技发展的高信息化都要求中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有效沟通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清形势,站在更高的角度给有效沟通教学以足够的重视。

 

九、成员分工

黄桢:课题的研究思路和课题的研究方法的制定

袁昉:个案研究与整理、问卷调查及量化分析

杨毅:调查求证与分析、论文撰写与收集整理

涂俊宏:调查求证与分析、论文撰写与收集整理

 

参考文献:

1.《有效沟通》,作者:余世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1出版

2. 有效沟通技巧》,作者:柳青  蓝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1出版

3. 《谈话的力量》,作者:()艾伦加纳 翻译:林华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出版

4. 《卡耐基沟通的艺术》,作者:(美)卡耐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5月出版

 

课题结题论文:《利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商教育提升有效沟通能力》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