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新时期师德建设与教师精神培育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游林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点击数:

课题负责人:游林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既是推动以德治国,加强人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结合实践,加强研究和探索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以往的优势。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对教师素养、师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功利主义思想、职业倦怠现象、“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等,需要我们通过学习研究、交流创新来努力为此寻求解决之道。

(二)课题项目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教师中形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的师德观。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为教育工作呕心沥血地付出时,学会创造性地、道德地、经济有效地解决问题,科学而艺术地开展工作,让师德与智慧同在。

3、提倡隐性的师德教育,让师德与体验同长。让师德与发展同行,让师德在互动中构建,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寻求共识的讨论与互动中调整与重构自己的职业道德认识。

二、研究形式和阶段

(一)研究形式   

1. 认真组织学习。师德建设重在宣传,贵在坚持。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要求人人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 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为更好地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成立师德建设小组,组织部署具体工作,分解各层面师德教育活动任务,保证师德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建立由学生、家长、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师德建设监督小组”,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平台,及时反馈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建议,以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3. 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加以推广。请老师们在平常、琐细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身边坚守师德的模范,写出自己的感想,并组织交流。

(二)研究阶段

1. 准备阶段(理论学习)(20141月至20143月)

成立课题小组,进行课题论证,组织课题申报。

学习有关师德建设的法律法则;理解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新的理念;跟踪国内外师德建设动向。

集中讨论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精神文件,《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师德建设的法规法则,孙学策主编的《教师以德育人的行为细节》。

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确定研究对象,实施方法。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座谈讨论,或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德教育现状,征集对师德教育的建议。

2. 具体实施阶段(20144月至201412月)

调查研究阶段(20144月至20145月)

听取社会对师德建设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德建设的现状。

实验研究阶段(20146月至20149月)

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讨课题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及时进行阶段性材料积累,撰写案例分析和阶段性的研究报告,适时交流,不断把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成果推广展示阶段(201410月至201412月)

以展板形式展示师德典型,引导方向;将资料、论文、心得等结集印刷,交流保存。

三、研究成果

1、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提高师德建设的实效

以往我们在师德建设工作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教师放在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地位上,这种做法不但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而且降低了师德教育的效果。其实,在师德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者既是受教育者、参与者、执行者,也是教育者、感染者、受益者。在组织倡导和参与执行的概念上,存在着平等互动、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此,在制定和完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教学规则时,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在总的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出可操作、执行的具体措施。

我们成立了师德建设小组,组织部署具体工作,分解各层面师德教育活动任务,保证师德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建立了由学生、家长、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师德建设监督小组”,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平台,及时反馈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建议,以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2、探讨制度的合理性,加强师德建设的保障

没有一个师德规范的制约,很难建立有利于师德建设实施的制度和政策。在师德规范的建构思路和原则上,要特别注意可行性、继承性和层次性。首先不能把教师角色神圣化,也不能把职业要求泛化,要从能做到的基本职业要求入手,尽量使抽象化、理论化的行为准则变为具体化和易操作化,防止师德建设步入神秘化的误区;二是合理继承传统的优秀师德,诠释并选择符合时代需要的新的师德;三是师德属教师职业依从的一个价值体系,尽管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但作为体系应依对象不同而分层次,即根据学校教学人员的不同类别制定不同职业行为道德规范。

为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我们思考还应建立三种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培养与教育制度。从根本上说,师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一个认知、体验和影响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培养和教育制度。特别是对新上岗的教师除强化教育理论系统培训外,还要注重教师职业基本功的考核与培养;二是建立激励与奖惩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崇尚并表彰优秀的师德代表人物和师德典型,并且对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思路和改革建议的人或事,均有不同形式的表彰和奖励机制;同时对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应该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和人事处理办法。三是建立一个监督制度。要把干部、教师和学校从业人员放在一个统一的师德监督制度之下,并分不同身份、岗位类别制定相关条例和科学的道德行操评价制度,使学校不同层次的人员都能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的约束。

3、强调学习的必要性,以交流促师德建设的深入

师德建设要与时俱进,师德建设工作要随着客观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自身的内容与形式、方针与原则、方法与途径等。教育对象从面向少数人到面向全体;教育目标从单一追求知识到培养完整的人;教育内容从较为明确定型的知识走向开放的深层知识;教育手段从教师单向教转为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及网络化;教育的基本任务从把已有的东西给学生转为提供条件、支持人的自主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形态从封闭的校内自管转为开放的家、校、社区联合管理,构建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无论从哪方面讲,教育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通过组织学习、交流等多种活动,使老师们对师德的认识保持与时俱进,尤其在以下三方面形成共同认识:(1)师德道德建设的法制化。把民主与法制的精神贯穿在教学内容和教育过程的始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法治教,把师德规范与法制规范统一起来。(2)变重义轻利转变为义利并重。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重要观念之一,就是重义轻利,重理轻欲,安贫乐道。这种伦理思想的偏见,对中国人,特别是对教师的传统人格模式的形成影响很深。教师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既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义务,也要重视自己的权利,大胆地追求个人的存在价值。引导未来教师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在《教师法》的规范下,如何把权利与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富有理想,又奉公守法,为实现自己的正当权益和人生价值而努力,这将成为师德建设的一个新趋势。

四、课题研究评价意见:

(一)自我评价:

通过积极探索师德建设道路,主动适应社会国家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学校的发展,我们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改变,在认识和策略上都有新的突破。

(二)教师评价:

通过参与这个课题,使我们老师获得了一次发展的契机和创新的平台,全组呈现出好学好思、敢闯敢干的面貌,对师德建设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强化内在素养,以自身无穷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规范每一个学生。

五、面临的困惑、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困惑与问题:

虽然课题研究基本顺利推进,但回首合作探究过程仍觉有以下困惑和不足:

①理论学习的不足,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和持久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课题计划了推进步骤和安排,但在实际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些很好的策略和尝试未能持久实验和实践下去。

③精力有限。对于课题的投入和深入程度,还是有所不足。

2、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加强理论修养,与时俱进研究师德与教师精神建设问题;

二是更科学地安排课题计划,做好预案和补救方案,以促进课题的顺利开展;

三是多做调查研究,不断分析师德建设新情况,及时探索新方法。

六、结题报告附件:

研究成员及分工——

游林:统筹规划,组织交流活动。

 

毕兰、曾凡洪——宣传、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进行思想宣讲。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