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高二Ⅱ部 >> 正文内容

高二(18)班“关键能力”培养纪实(1)

作者:admin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5日 点击数:

在全国上下深入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之际,作为湖北省对外示范的窗口学校,华师一附中在校长周鹏程的带领下,未来将着重培养学生“4C+ICT”关键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无疑,这是对我校“以人为本,发展为先”办学理念的实践与升华。学生一旦获得“关键能力”,足以受用终生。因此,落实“关键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二II部科技实验班(18班)在通过课堂培养“关键能力”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清北”追梦行

 2013年寒假,18班全体学生前往北京,在华师一北大清华的学长带领下,徜徉于一塔湖图及水木清华之间,零距离感受中国最高学府的魅力,同窗情谊在有效沟通之下进一步加深,激发出努力学习知识、追赶前沿科学、报效国家社会的雄心壮志。

 开学后,同学间充分交流北京见闻,更是形成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极大地增进了班级团队融合。

 

 

二、大师名人系列讲座

教师在校内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校外的校友、大师、名人亦对学生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力。18班在邀请考入名校的学长返校作“薪火相传学长经验交流会”的基础上,积极依托学校的“光谷课程”及各方资源,多次举办大师讲座。邀请多位知名学者、名人来校与学生分享奋斗历程、人生经验。

中科院院士、清华生科院院长施一公教授“极地测绘之父”、武大鄂栋臣教授中科院院士、武汉核磁共振中心叶朝辉研究员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金立左教授,华师一校友、PPTV创始合伙人陶闯……科学家、高校骨干、互联网企业家的到访,在认真聆听、踊跃发问的18班学生心中播下了一颗颗创造创新能力的种子。未来,学生中或许将出现更多的施一公、鄂栋臣、陶闯们……

 

 

 

三、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科技实验班,18班十分关注对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2013年初,该班开始联络在汉高校及科研机构,制定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

2013319日,18班全体学生走进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研究室),亲身接触多项国际最新技术。

参观过程中,实验室科研人员详细介绍了他们历尽艰辛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今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公共交通、医疗和国防等领域。学生们对“提出理论查询资料进行实验讨论结果成果反馈多次检验得出结论的科研过程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除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计划,未来,该班还将依托学校“光谷课程”,开展系列走近光谷企业活动,感受光谷这片热土上勃勃的创新创造动力,让学生充分领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远意义。

 

四、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则是提升学生能力与眼界的最佳方法之一, 18班一直致力于将科学研究及人文素养两方面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科学研究方面,《康乃馨的保鲜探究》等多项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将生物及化学知识相结合,打破学科之间的鸿沟,体会到发明创造如何改善生活。而化学课的自制科研模型,则是将物质的分子结构以模型的形式呈现,学生用乒乓球等材料制作各类晶胞模型,极大地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人文素养方面

18班在大力购买科学、人文类图书,构建“班级图书角”的基础上,推出了《班级周刊》、《每周剪报》,全方位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其中,班级周刊由小组负责,每周一期,16开对开,每周4版,图片拍摄、文章撰写、漫画创作、版面编排等,均由学生一手完成,对学生的思辨、沟通、团队合作均是极大的锻炼。以2014年第一期为例,学生以开学座位调整、清北追梦行、寒假生活等为主题,文章形式多样,呈现方式活泼,读之令人会心一笑。《每周剪报》则是由学生及家长广泛阅览《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等主流媒体,选用有助于扩大视野、增进情怀的文章制成剪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快速了解世界,已经形成“驻足效应”,吸引外班同学前来阅览。

 

 

六、塑造一流团队

通过以上系列活动,18班构筑出勇于创新、团结活泼、友好竞争、合作共进的班级文化。此外,18班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评比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军训中,来自各地初中尚不熟悉的学生们短短时间内就融入新集体,全情投入,荣获一等奖;运动会上,选手场上英姿勃发,拉拉队场外呐喊助威,摘金夺银全班欢腾;联欢会、诗歌朗诵赛、辩论赛,无不全员上阵,既展现人文素养,又养成批判思维,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高二(18)班在探索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课题上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18班学生相信,“尔来天穹竟灿漫,我自信手掌晨昏!”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