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信息与科技 >> 正文内容
华中师大一附中申报武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总结报告
一、学校加强科技教育的领导与管理
(1)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原来的信息技术中心(含计算机及电教)和科技活动中心(含劳技)的基础上,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处,聘有专职科技教师3人。学校每学年度校长工作报告将科技教育列入总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处每学期都有科技教育工作的工作计划,有科技教育工作的年度、期末总结。学校建有校园网,校园网上有现代教育技术处网页,网上有科技教育工作目标、科技竞赛管理制度、科技活动场所管理制度、科技教师工作职责等。形成了科技教育网络。
学校从1996年开始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了课程结构的整体改革,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发展和建设了几十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科技等五个领域的系列选修课,科技选修课有十几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特长爱好和学习能力自主选择。科技选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统一管理,纳入课表,有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有考核制度、有评价体系等。为加强管理,制订了《现代教育技术处管理制度汇编》。
(2) 学校设有现代教育技术处办公室,专门收集文件资料,负责上下级联系、科技活动
安排、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电教室收集有科技声像制品。图书馆有报刊、科技书籍、教学辅导资料。科技楼建有科技阅览室。还建立了科技成果展览室,陈列科技竞赛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科技宣传材料等。
(3)学校干部、教师定期参加过上级领导部门组织的各级科技教育培训。
①科技课教师和科技活动辅导员经常性地参加国家、省、市、区级科技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和业务培训,提高科技教师的科技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组织教师参加了环境教育示范学校师资培训班、主题为《寻找地球的故事》武汉市绿色学校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高级培训班、全国首批国家表彰绿色学校培训研讨班、湖北省武汉市植物学暨学术报告会、《保护野生动植物教育》项目经验交流和学习、机器人教师培训班、省信息技术与科技工作培训班、全市计算机制图培训班、天文奥赛培训班、多次参加省、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培训班学习。等等。
②科技干部积极带头学习科技理论并带领科技教育一班人,投入到科技活动中去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科技老师更是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几年来,全校教师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多人次获奖。
2004年王维佳老师获第二届湖北省中小学电脑机器人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2004年陈先钧老师获湖北省第四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奖赛优秀指导奖
2004年万新华老师获湖北省第四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奖赛优秀指导奖
2004年陈先钧老师获湖北省第五届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比赛优秀辅导老师
2004年万新华老师获湖北省第五届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比赛优秀辅导老师 万新华
2004年谢志强老师获武汉市中小学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优秀辅导教师
2005年王维佳老师获第二十届武昌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师
2005年万新华老师获第二十届武昌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师 万新华
2005年王维佳老师获第二十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教师
2005年王维佳老师、万新华老师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5年万新华老师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优秀指导教师 万新华
2004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优秀教师 万新华
2004年李中原、万新华、王维佳3位老师获武汉市高中学生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制作竞赛《机械制图》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4年李中原湖北省“创新杯”高中学生劳技《机械制图》操作技能竞赛一等奖
2004年湖北省“创新杯”高中学生劳技《实用电子技术》操作技能竞赛一等奖 万新华
2004年湖北省“创新杯”高中学生劳技《实用电子技术》操作技能竞赛二等奖 王维佳
2004年陈先钧老师和万新华老师获“新桥杯”中国武汉第八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辅导教师一等奖
2004年陈丽老师获湖北省师生影视数码作品大赛教师一等奖《青春活力影象》
2004年孙俊峰老师获湖北省信息学竞赛分区联赛优秀指导教师
2004年陈先钧老师、陈丽老师评为全国百佳中小学校园电视和优秀节目评比金奖优秀指导教师
2004年潘勇老师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美术作品评选活动辅导奖以及第六届“世纪之星”全国少年儿童书法摄影艺术教育成果展2004年度组织辅导奖
(4)学校有科技楼、信息技术楼两座约3000平方米的科普教育基地。有能举办大型科普讲座、并向全校转播的电视系统。有能够举行大型科技活动的场馆。有科技成果展览室向学生开放,有机器人室、头脑奥林匹克室、天文台、天土栽培室、电子制作室、模型制作室、多媒体制作室、环保室、网络浏览室、电子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物理和化学自主设计实验室等科技教育场所定时向学生开放。
学校建有大型科普宣传栏、宣传橱窗,有专版宣传科技教育。校园网上有现代教育技术处网页,有学生科学院网页、环保教育网页、各年级网页、班级网页等。学校校报上也有版面介绍学校科技教育工作。校广播站和校电视台都有专题报道学校科技教育工作。
活动经费投入,每年大约十多万元用于外出比赛经费,用于基地建设与维修。每年教师节有校长奖励基金和科技竞赛两项专项基金用于奖励科技教育管理与科技竞赛有成果的干部与老师,以及有突出成果的学生。
二、学校长期的、不懈的科技教育活动
(1)积极主动的组织群众性的科普实践活动,每学期有2-3次聘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各类专家来校作科技报告或指导工作。并聘请他们为学生科学院的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如武大、华工的教授有多名、多次来学校作过科技报告,华工的杨叔子院士就来校讲学多次。2004年5月由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院谢长生作《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活》报告;2004年6月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主任赵呈领教授作《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讲座;2004年10月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卢欣教授作《我与野生动物》讲座;2004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作《学科知识平台得创建与应用》报告等等。
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览,让学生接受科普教育,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如:组织学生到华一寄宿学校天文台上观看流星雨等观看宇宙的活动、到武汉楚天绿激光公司参观、环保班的60多名同学到沌口武汉市经济开发区,神龙汽车公司参观调查该厂污水、废料、废弃物的处理情况、环保班50多人到汉阳百威啤酒集团参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废物的处理系统、到东西湖统一集团参观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处理系统、气象班60多人到省气象台参观。本处室12位老师到市二中、市科技馆参观学习、到市科技馆参观机器人展览等等。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a)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次的全民性科技周、爱鸟周、环保日等活动。(以班级或兴
趣小组形式,开展系列科技活动)。每年都参加世界环保日宣传。
b) 利用假期参与区科技站组织的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科学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区科技站组织的九宫山生物夏令营、河南省碴砑山科技夏令营、山东省青岛市科技夏令营等等。
(3)积极参加由科技站组织的全区性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市无线电测向比赛,市无线电测向制作比赛在我校举行,我校提供考场、监考老师。协助区科协熊主席接待中央电视台来校拍摄科技选修课上课情况。代表区参加市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参加由区科技站承办的市航空模型飞机比赛。随区科技站一同参加省青少年电子制作比赛、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创新素质实践活动、配合市知识产权局作专利知识展板宣传、接待区人大代表来校参观信息楼、科技楼。接待全国城市科普工作调研会到校参观、参加省机器人比赛等等。
积极配合上级领导部门开展活动,接受检查指导。如接待省科协青少年中心组织的全省科技教师培训班来校参观。接待省、市、区教育部门和省、市、区环保部门来校复查全国绿色学校工作。配合市科协普及部在我校举行的“武汉市青少年情系神舟科普系列活动”。等等。
(4)作好科普教育的宣传工作,利用主题班会、团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机会进行科普、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校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媒体作宣传。学校建有大型科普宣传栏、宣传橱窗,有专版宣传科技教育。学校建有校园网,校园网上有现代教育技术处网页,有学生科学院网页、环保教育网页、各年级网页、班级网页等。学校校报上也有版面介绍学校科技教育工作。校广播站和校电视台都有专题报道学校科技教育工作。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并认真组织赛前训练。这几年只要是上级领导组织的科技竞赛活动,我们都会根据学校情况,尽量创造条件组织师生参加,所以学生科技竞赛成果显著,科技创新竞赛成绩居领先水平。
(6)学校60℅的班级有科技活动兴趣小组
三、多年科技教育所取得的教育效果
(1)学生素质的形成是要靠各类课程实施来实现的。科技素质的培养需要构建一类相应课程体系来保证。
a) 创造条件,学校开设科技类课程
① 必修类课程
设有信息技术及高新科技讲座两门。
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早在1984年我们就要求全体学生必须修习这门课。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际上机操作的机会。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一些系统软件的运用等。
高新科技讲座课是聘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的。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对加深拓宽科技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激发科技兴趣,形成科学世界观都很有好处。
② 限选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利用科技选修课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原来的科技活动的基础上,相继开出了天文、生物百项、电子制作、科技创新与实践、创造力和头脑奥林匹克、环境保护与监测、模型制作、网页设计与课件制作、地质与气象、摄影、电视制作(在学校内摄影与电视制作这两门课纳入艺术类课程体系,由分管艺术工作的部门管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等10多门科技活动类课程。每周两次,每次两课时,学生必须限选其中一门。这些课程对师资和场地的要求较高,我们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科技楼、信息技术楼,建立了各门课程的专用教室,添置了必需的仪器和设备,形成了专职、兼职、聘请三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③ 自主型任选类活动课程
为了更好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要求以上所有课程均应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础,以课题研究及项目设计为中心,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另外我们专门建立了六个以自主创造,自主设计为中心的活动室,其中,有两个物理自主设计实验室,两个化学自主设计实验室,一个头脑奥林匹克(OM)设计制作室,一个机器人设计制作室。尝试开了三门活动课程,学生既有骨干群体,也有流动成员。学生在专用教室内,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自己总结。这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很好的活动空间,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小创造、小发明成果。
b) 加强对科技类课程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科技教师的教学管理,制
定科技教师职责规范。科技课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专任教师。科技教师必须有完整的科技课教案,开学初有教学进度表,期末有教学小结。
(2)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利用学科教学渗透科技教育思想。各学科根据学科教育特点,强化相关的学科课程,加强国家规定必修课的薄弱环节。
数、理、化、生等理科课程是高新科学技术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基本途径,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水准,就应强化这些课程的教学,增加现代科技信息内容并加强其薄弱环节,增开一些选修课。
如实验教学,我们由二人一组变为一人一组进行实验,增加同学们的动手机会。劳技课,我们不仅开齐开足,并且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不断增加劳技课程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探讨劳技课程和科技课程的结合。数学(Ⅲ)、物理(Ⅲ)、化学(Ⅲ)、生物(Ⅲ)这些选修课程就是原来的竞赛培训活动小组的完善和发展。对于环境保护教育,我们就自编了教材,有计划地分解渗透在相关课程中落实。在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教学方面,也注意渗透与科技相关的知识等。
这些活动,同样纳入正规课程体系,有教师宏观组织管理和指导。
(3)学校充分利用科技教育资源,积极参加新一轮课改,开展科技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学校经常组织负责科技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习科技教育理论,使大家在科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四、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项目
(1)学校多年的、不懈的科技教育活动已形成特色,是学校常规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科技教育活动能作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项目、定目标。学校成立有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航空模型、头脑奥林匹克、机器人、环保、天文、无土栽培、生物百项、多媒体制作等科技小组。能经常开展活动,特色项目活动小组形成梯队
。
(2)特色项目作到活动计划、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辅导教师六落实。学校于2002年5月申请加入了科协科技辅导员协会团体会员,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模型制作特色学校。科技教育在全国、省、市区有一定影响,学校多次被评为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市科技教育先进集体。 2002年评为全国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学校还被评为省、市、区绿色学校,2000年被评为首批受中国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表彰的全国绿色学校。
(3)学生科技竞赛成果显著,科技创新竞赛成绩居全市领先水平。如:
2004年由三个同学合作的环保项目已入选中国队,准备到美国参加“第55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等等。
2004年高二(1)班刘鬯同学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北京举行)
陈雪韵、万瑾琳科技论文《运用导电涂料对结构件裂缝检测技术的研究》获一等奖同时获第七届新苗鼓励奖、高士其科普奖——全国青少年科学发明奖;刘鬯、芦幸机器人项目《仿生机器鱼》获一等奖,该项目同时获第七届新苗奖、乐高科学奖、英特尔英才奖。周睿、班丁雪梅、刘思源科技论文《中国特有物种挂榜山小鲵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获二等奖。
2004年“ITT”杯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奖比赛活动(在北京举行)
杨墨环保论文《东湖水环境自净功能的人工强化方法探究》获全国三等奖
2005年“ITT”杯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奖比赛活动(在北京举行)
苏新琳、徐思环保论文《溶水华蓝藻细菌的初步研究》获全国二等奖。
2005年第11届湖北省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
陈雪韵、万瑾琳科技论文《运用导电涂料对结构件裂缝检测技术的研究》获省一等奖:
贺璐发明作品《非接触式光电密码锁》获省三等奖: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
潘晓发明作品《基于恶劣气候、高速公路的超声雷达预警防撞系统》获金奖。
崔万隆发明作品《报警信息发射终端》获金奖。
陈雪韵、万瑾琳科技论文《运用导电涂料对结构件裂缝检测技术的研究》获银奖。
万瑾琳发明作品《具有阻隔蚊蝇进入的防盗门设计》获铜奖。
左华坤发明作品《车辆辅助攀登装置的设计》获铜奖。
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
万瑾琳发明作品《亮币自动投币机》获银奖
全国第三届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电脑动画与电脑绘画项目-电脑绘画竞赛 全国二等奖: 高一(14)班沃克
全国三等奖:高二(11)班袁元
电脑动画与电脑绘画项目-电脑动画竞赛 全国三等奖:高一(3)班蔡珣
智能机器人项目-机器人创新设计竞赛 全国二等奖: 高一(17)班许文龙
全国三等奖:高二(6)班芦幸
智能机器人项目-机器人足球比赛全国三等奖: 高一(17)班李翼
发明创新项目 全国三等奖:高二(12)班崔万隆
发明创新项目 武汉市一等奖:高二(12)班崔万隆
程序设计项目 武汉市二等奖:高二(24)班冯威
武汉市三等奖:高二(1)班刘诗博
电脑绘画项目 武汉市一等奖:高二(11)班袁元 高一(14)班沃克
电脑动画项目 武汉市一等奖:高一(3)班蔡珣
武汉市二等奖:高一(9)班赵泽椿
武汉市三等奖:高二(12)班崔万隆 高一(21)班熊彦 高一(6)班季艺
网页制作项目 武汉市二等奖:高一(9)班柳靖
武汉市三等奖:高二(9)班陈唱 高一(5)班胡云卿
高一(10)班农佳 高二(15)班陈琬祎
2005年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入选国家集训队:高二理科实验班冯威(全国一等奖)
入选冬令营:高二理科实验班冯威 邹江瑜(全国三等奖)陈悦
2005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分区联赛
全国一等奖:高二(3)班陈坤 高二理科实验班柳智宇 冯威 邹江瑜
全国二等奖:高二理科实验班陈悦 黄亮 杨墨涵 胡际知 高三(4)班高晓阳
高三(10)班张崟 陈雨强 高一理科实验班段昊昊 第五乐超 靳路畅
2004年湖北省第四届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比赛
高中组 网页制作 省一等奖:高三(8)班 王欢《人生和弦》
高中组 电脑动画 省一等奖:高三(17)班 吴渊《我的西游奇缘》
高中组 电脑动画 省一等奖:高三(4)班 高晓阳《行成于思》
高中组 电脑动画 省一等奖:高三(21)班李晓熠 高三(1)班左弦《回家的路》
高中组 网页制作 省一等奖:高三(18)班周子京 李哲靖《蔚蓝》
高中组 电脑动画 省二等奖:高三(1)班左弦《狗逐骨头及其他》
高中组 平面设计 省二等奖:高三(8)班刘耀年 吴杨《探索》
2005年湖北省第五届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比赛
高中组 网页制作 省一等奖:高三(5)班马敏月《乡恋花鼓》
平面设计 省一等奖:高二(6)班 付杨《平衡就是美》
电脑动画 省一等奖:高一(3)班蔡珣《半斤八两 农民工的辛酸生活》
程序设计 省一等奖:高二(10)班黄丹《硬盘数据恢复系统》
电脑动画 省二等奖:高二(8)班姚烨琛《保护水资源》
网页制作 省三等奖:高一(5)班含梦《感动印象》
程序设计 省三等奖:高二(1)班刘诗博《指纹购物系统》
平面设计 优秀奖:高一(14)班沃克《校外统一练习本外观设计》
2004年 湖北省暨武汉市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
省中学组电动遥控模型滑翔机团体第一名
市中学组无线电电动遥控模型飞机男子团体第一名
市中学组无线电电动遥控模型飞机女子团体第一名
个人成绩 省中学组 第一名:高一(23)班 尹 煜
第三名:高二(12)班 张晓枫
市中学男子组 第一名:高一(23)班 尹 煜
第三名: 高三(7)班 陈 诚
市中学女子组 第二名: 高二(10)班 钱 晶
第三名: 高二(7)班 刘 佳
武汉市首届十佳专利小发明人
高一(18)班 万瑾琳 高三(13)班 王一
中国德艺双馨大赛少年主持组总决赛
铜奖:高二(21)班张颖
湖北省师生影视数码作品大赛
省一等奖:《高考自主命题影响我们了吗?》
省二等奖:《信息技术节专题片》
省二等奖:《榕树下的声音》策划
省二等奖:《团结奋进的高二(8)班》
(4)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环保活动。并主动与上级领导部门、科研院校、新闻媒体联系,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使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
如:组织高一年级200多名学生参加省电视台专栏“幸运地球村”的拍摄活动。
环保班学生20人参加省电视台专题片“保护白鳍豚”的拍摄活动。
参加武汉市百万市民学科学创新知识竞赛活动。
在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领导下与立行广告公司共建科技宣传栏。
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激光实验室。
与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建机器人室。
科技成果展览室、科技选修课接待上级领导、兄弟学校、国际友人、新闻媒体参观检查的有100多批。
两次接待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来校拍摄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
几年来,我校科技教育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科技创新竞赛参加的人数和获奖的等级逐年提高,科技教育在我校已形成特色,是常规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教育渗透基础教育的工作还很多,路还很长,我们有决心持之以恒地把我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大力开展下去,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华中师大一附中
- 上一篇:探索有效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运行与管理新机制[ 05-16 ]
- 下一篇:200l一2002学年度科技竞赛光荣册[ 0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