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优等生培养探索研究》结题报告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给高中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新课程下对于优等生的培养有着更新的理念和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优等生培养的定位问题有待研究。怎样使优等生教育成为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怎样使我校实验班成为最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验班,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我校在优等生培养方面有良好的传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这正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我们在落实的过程中还有需要去完善和探索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团队一起探索和研究,思考更完善的优等生培养方式。相信华师一的优等生教育能够走在教育的前线,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2. 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2.1 课题的研究目标
多年来我校理科实验班发展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位子,每年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被社会广泛认可。在新的政策体制下实验班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新背景新政策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再对我校理科实验班现有体制和发展提出更科学和合理的建议,为校的理科实验班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名校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总结学校优等生培养的传统,我研究小组共同学习,总结。
①各学科老师和教练总结我校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优良传统。
②总结各科培养学生的优秀方案和成功经验。
③各学科教练一起学习探讨好的方案和策略,形成论文。
(2)提出我们还面临主要的问题,和需要协调的矛盾,分工协作,共同探讨,研讨对策。
①各学科教练思考和寻找各学科培养学生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
②提出矛盾各科老师共同思考和探讨,提出解决方案,实践后,形成论文。
(3)在培养优等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最优化培养方案。
①将上面的两个问题解决后,各科教练总结出该学科的科学培养学生的体系,形成论文。
②共同探讨,各科合作提出符合我校教学理念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最优化培养方案。
2.3 课题研究的对象
课题研究对象:华师一附中2009级竞赛班全体学生
2.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进一步搜集、积累国内外关于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集课题组所有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智慧,作出“综述”、“述评”,避免重复别人的研究,为实证研究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
(2)调查征询法:本课题拟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在学生中发放《征询表》以寻求反馈信息,为课题的理论归纳准备素材。
(3)比较研究法:依据理论假设,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科特点的比较研究为实证研究提供参数。
(4)经验总结法:通过参加各类教研活动或学术研讨会,获取有关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信息。
(5)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3.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3.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1月):
(1)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
(2)组织课题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工作,同时协调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
(3)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开展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
(4)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分年级阶段编制调查问卷,做好项目分工,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优等生的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写出分析调查报告。
(5)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检测的有关资料及各年级主题资料档案和分类整理。
3.2课题实施阶段( 2011年 2 月 -2013 年 1 月):
(1)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以高二(30)班为实验班级。
(2)制定各种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和情况调查。活动从教育教学两个方面进行。在教学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在教育上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力求实现优等生的最大价值化。例如开展学习方法讲座、学习交流会、心理沙龙、社会实践、体育游戏等等。
(3)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优等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特征。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等生个体,对其进行跟踪记录。这种代表性体现在个体发展的不全面上,例如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心理素质不健全;接受能力强,但是不够细致认真;严重偏科,不能全面发展等等。课题组成员要一对一跟踪调查,并制定出相应的方案帮助学生改正。
(4)建立教师学习制度,提升课题组成员的自身教育教学素质。推荐阅读书目,扩宽视野;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心得;向专家学者请教,丰富科研经验;校外考察,多方学习。
课题组成员要加强交流学习,鼓励争鸣和探讨。
3.3总结拓展阶段( 2013年2 月 -2013 年10 月):
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优等生发展的培养机制。同时加强宣传,提升课题影响度。
4. 课题研究工作管理情况
课题研究工作是组长负责制,严格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工作,每一位课题成员都有分工与协作,课题组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召开研讨会分析、小结并统一观点决定下一步研究行动。具体分工协作如下:
机 构 |
姓 名 |
分 工 |
领导小组 |
李建国 |
负责课题指导与顾问,经费的配合管理, 论文与教材的编辑。 |
黄 桢 |
负责课题实施中的指导与研究, 执笔研究方案和结题报告。 |
|
研究小组 |
马志俊 |
收集新信息,论文的撰写。 |
汪红兵 |
收集新信息,论文的撰写。 |
|
孙俊峰 |
问卷调查及量化分析,论文的撰写。 |
|
向立艳 黄秀丽 |
论文撰写与信息的收集整理,个案研究。 |
5. 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价值
5.1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论文、案例、学生体会、研究报告。
5.2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优等生培养的策略研究
(1)教师身先垂范
所谓“身先垂范”,就是要以教师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模范行为影响、感染、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其特点是形象、生动、具体、可信,符合学生模仿性强、崇拜先进的心理特征,易于为学生接受。这是以实践带动教育,以教育促进实践。
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许多教师忽视了自己的阳光作用。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解读文本传授技能、传授技能、提高成绩、追求升字率等等,至于其他诸如品行、习惯、心态、原则之类,则可以采取一些请优秀学生、模范人物作报告,讲古今中外英雄人物的事迹,看思想性较强的影视片、书籍等等方法来完成。但是,学生对认知方法的掌握、对是非的辨别、社会的看法,常常是从教师身上取得第一印象的。他们受了理论形式的教育后,也往往首先是以教师的言行来加以验证的。如果我们把一个“参照物”摆在他们面前,做他们的示范、表率,那么,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显而易见,这个“参照物”就是教帅。教师的身先垂范作用不可忽视。
从教师的行为上来说,有以下两点:
一是需要教师完善自我人格。教师因爱而产生的高尚的人格,因人格而产生的可以“垂范”的言行,能给学生带来足够享用一生的“热量”,这让教育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是需要教师做感性与理性的“双性”人,即要做到使自已的感性和理性达到有机平衡。不论自已的境况多糟,对学生都要洋溢激情;不论自己的心情多坏,对学生都要亲切和蔼;不论学生的成绩有多低,都和成绩好的学生一样平等对待;不论学生的表现或能力有多差,都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不论自己有多忙,也要做学生的“及时雨”;不论字生犯多大错误,都要能换位思考,理解在先教育在后。
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各方面的自我素质,以良好的语言和行为去影响这些优等生,从而达到优育英才的目的。
(2)树立远大目标,增强责任意识
当代青年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敢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要教育学生勇于担当,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融入中国梦想,以此激励自己努力前行。尤其是面对这样一批优等生,能力越大,责任越重,这些孩子的将来一定能够掷地有声。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有梦才能发展。如今的高中生容易被高考的严肃与艰难蒙蔽了双眼,把人生的意义定位在“考大学”的局限之中,优等生的不同似乎也只是在于要考上“名牌大学”。班级成立之初,我就把青年的责任意识提上德育的首位,开展各种活动,以强化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一次,我们组织全班同学去参观“中国航天展”,激发了许多同学为未来奋战的渴望,戴音培同学甚至表示将来要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如今他已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数理实验班,他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不要把这些可贵的梦想掩埋,不要把分数无限放大以蒙蔽孩子们清澈的双眸,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能够静下心来,敢于有梦,勇于奋斗,将自己的“个人梦”融入到“中国梦”中,为其添加强大的青春能量,也让“中国梦”为自己引领前进奋斗的方向。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由于面对的优等生,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一个教师,要想与学生交流、互动。并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言行上能够成为学生的表率。然后要诚实守信,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能,能够走近与了解学生的生活。这其中最关键的当然是掌握有效的交流手段。
一是交流方式的选择。如果只是解决个别问题,一般而言应该进行个别交流。如果是解决普遍性问题,则需要开展集体交流。一般情况下,通常采取语言交流的形式。但对于某些特别的情况,也可以进行书面交流。有经验的教师还善于在个别活动、集体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
二是交流场所的确定。一般老师习惯在办公室和学生谈话。也有的学校有专门的谈话室,供师生谈话之用。其实师生交流场所的确定同样应该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个别交流时,交流场所的确定尤其应该注意遵循原则。
三是交流时机的把握。合适的交流时机,不只是依靠教师去发现、去寻找、等待得来的,更需要教师主动去创造。
(3)赏识所有学生,让自信导航
中国的传统教育,把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人为高分的学生就是能力强、就是人才,使得许多极具发展潜力或独寺才能的学生失去了展现自身才华和突出发展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智能的长处,都有个性品质等方面的闪光点,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会发现和赏识。因此,教师应树立赏识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能力观、人才观、评价观。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的语言与行为之中。
赏识学生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闪光点”和潜质特长。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仔细留意观察学生,全方位深入学生之中,更多地“零距离”接触学生,更多地关爱学生,与学生互动互信成为朋友,了能更好地了解认识学生的长处和潜质。
二是做到真情赏识。教师只有用心灵感动心灵,用信心点燃信心,用希望托起希望,用真情激发奋进,才能得到学生从情感到行为的积极响应。
三是准确而有针对性地赏识。就是赏识褒扬学生的事情要准确,要恰到好处,要有针对性,不要滥用,不要过度,不要夸大和缩小。因为夸奖的目标是行为,并且是孩子已经实施了的行为,有的放矢的夸奖非常明确。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本人起不到真正激励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虚伪性,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
四是持久不断的赏识。很多时候,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往往停留于一事、一时的褒奖与激励,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很少被提及到促进终生发展的高度去强化和发扬,孩子们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自我反思与独立思考。另外,部分教师对困难生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肯定、帮助。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预期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赏识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从学生终生发展的角度,要有长远持久的心理意识。
(1)开展提升幸福感的课余活动
带给学生快乐与幸福是教育的前堤,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情绪中接受这个新奇的世界,让孩子们在幸福的情感里规划自已的人生,建立一个健康乐观的人生观对于教师来说义不容辞。
应帮助学生寻找一些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乐元素,在做好心态的自我调整的同时,充实些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会苦中寻乐,学会享受学习。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幸福感,启发学生发现真正的美,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自我。
以2009级竞赛班为例,
①班级每周组织一次球赛,教练和学生一起驰骋绿荫场。学生不再是教室里的书呆子,而是“文武双全”的现代化人才。有事实为证,在高一高二两次校级田径运动会上,我班男生的比赛总成绩分获第四、第六名,在30个班级中名列前茅。
②班级每月组织一次生日会,为当月过生日的学生举行庆祝活动。老师们会已不同的方式送上祝福,家长也会精心地表示心意。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成长印迹,完善他们的人格发展。
③学生自己分组组织班会活动,过新年写对联相互送祝福,这一系列活动让全班同学团结向上,彼此珍惜。
(2)开展探讨式教学,注重思维训练
探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自发表意见,集思广益,以进行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做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有畏难情绪不积极参加探讨学习的学生,教帅应给予真诚的鼓励、热情的帮助、细心的辅导,促其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探讨教学的形式:
①情境式探讨。在突发事件情境下,教师发挥冉己的机智,适时适事地开展品德的或知识方面的教育。把问题给学生探讨,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甚至异议。最后通过探讨使学生们的知识得到启发,品德受到檄育。但这种情况对老师的能力要求高,特别是老师的语言引导力。
②小组分散式探讨。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人一组的若干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同解决。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问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这种方法最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现在已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学中获得了广泛运用。小组分散式探讨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
③班级集中式探讨。班级集中式探讨适合于题目涉及情景较多、解决方法较有争议的课题。根据问题自身特点,一般单个同学或少数几位同学也不能考虑全面,使问题的解决滴水不漏,从而集中全班同学的智慧,在老师的共同参与下,使问题逐渐有条理,解决思路逐渐清晰,解决方法得到优化。
④课堂式探讨。课堂式探讨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启发、引导、鼓励、调控,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或遇到容易争议的问题,由教师提出来,大家即席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的方式。
(3)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在优等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对于优等生来说,至关重要。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小将决定他们的将来能够走多远。“静”字当头,要能够冷静,学会从容,思路清晰,耐受寂寞。
(1)同事间交流与工作协作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教师队伍又是自我意识较强钓社会群体。作为教师这一社会群体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都在谋求自己的生存发展。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终身学习理念,学会合作里念,关爱他人理念等正逐步深入人心,这对教师群体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学校是教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幸福乐园,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所在,才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才能感到自己的事业是最有价值的,才能自觉主动地发展自已。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只有发展教师,才能发展学校。
教师与同事之问的合作就是一种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工作方式,它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促进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平等、自愿、共同决策、分享资源为基础参与其中。可以说这种新的合作精神所倡导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主义”,而是一种动态的、批判性的人际交流方式。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一旦形成,会使教师逐渐养成健康的、真诚的、互相促进的教育人际关系。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着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应该说,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这是校园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因为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修养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与老师“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沟通交流,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
第一,实现与家长的有效沟通的方法:
①从克服主观障碍因素入手,使教师和学生家长双方建立起沟通的意愿。
培育正确的沁通理念是从“意识形态”领域解决沟通障碍的关键,总原则是:双方应充分认识沟通的必要性,真正重视沟通。但教师应当在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发挥更多的主动性。
②构筑信任平台是教师与家长实现良好沟通与合作的关键与前提。
信任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实现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秘础。能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与家长谈话,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家长的为人、阅历、性格特征、心理因素等直接影响着谈话效果。所以要以诚相待,取得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才更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教育学生。
③把握与学生家长沟通时的特殊心理规律,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技巧。
教师的沟通态度是影响人际沟通效果的关键因素。要注意营造平等感与尊重感,流露真诚感。评论学生要客观如实。要注意谈话的语言、形式与方式。语言务求得体和有分寸。淡话要委婉和注重可接受性。方法与建议要有建设性。注意运用信心激励。
6. 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历经五年多得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存在以下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本课题针对教师职业影响的纵深研究,综合考查教师行为、语言对学生成长的即时影响和长远影响。应该在研究范围上更具普遍性,但是受条件限制,我们只对华师一等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了考察,所以该课题研究的对象不够广泛。
(2)我们深入研究优等生行为习惯和心理成因分析,但是拓展到其他班级并在整体的学校教学中的影响显得薄弱了些,应加强拓展的力度。
今后的研究设想:希望能够扩大研究的范围,将更多的教育资源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范畴中来,使我们的研究具有普遍性。要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研究的队伍中来,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达到研究课题的真正目的。
7. 课题组主要成员
课题负责人:李建国 黄 桢
课题组主要成员:李建国 黄 桢 向立艳 汪红兵 马志俊 黄秀丽 孙俊峰
研究报告执笔人:黄 桢
更多内容请点击《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优等生培养探索研究》结题报告
-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备考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12-23 ]
- 下一篇:我校2014年校级重点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学案导学”…[ 0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