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科研管理 >> 正文内容

《科技实验班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张红霞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6日 点击数:

前言

科技实验班的成立是体现我校“多元优质发展”办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也是我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的目标之一。但如何合理分配时间,既能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又能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提高,满足学生多元化的优质发展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高校输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困扰我们教师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正文:

一、研究的一般情况: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是华中师大一附中特色发展的方向。学校的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卓有成效。在科技教育方面,我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营造宽松环境,注重个性发展,践行人格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的理念。学校科技创新教育成绩斐然,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从这里走出。通过开展系列的科技活动,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增强了,科学素养提高了。这些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中师大一附中渊源深长,如今又同处光谷腹地。长期以来在学科指导、特长生培养、特色项目等领域已有很好的合作与衔接。为此,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中师大一附中协作开展“科技实验班”的项目研究,以期能够探索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规律,提供高中阶段资优学生成长可资借鉴的课程模式。

 

(二)、课题项目研究的目标:

探研高中阶段相对资优学生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研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程模式,培养一批有探索兴趣、发展潜质、人格健全的拔尖人才。

    科技实验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与思维品质,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以及创新和实践诸方面取得充分而协调发展。我们致力于使实验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民族精神国际视野,民主与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使命)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素养和较全面的科学素养,具有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成为有较强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生。

    研发并创设有效的实验班课程,是办班手段与目标统一的标志,本项目不是简单的大学课程下放,或中学课程学习的加快加重,而是在把握中国教育的精髓与华师一附中办学的特点的同时,充分汲取世界教育成功经验,对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与教育评测进行较系统的改革与创新,为中学与大学连贯性教育提供研究实例。

    从培养未来优秀创新人才的高度着眼,培养相对资优同学的科学精神,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帮助他们初步形成专业志趣,为其日后在所从事领域可能取得创新成果奠定良好基础。

(三)、研究形式和阶段

1、研究形式   

最大程度上整合了校内校外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形成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青少年活动中心通力协作,共同培养的机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领域,丰富实践体验的过程和手段,共同探索有潜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新路。

1、研究阶段

1).20109月——10月,调查学生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完成调查报告;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201010月——11月,召开了会议讨论,统一思想,明确方案。各课题成员酝酿,

写出具体实施方案。汇总课题具体方案,统一并协调课题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时间。

3).201011月之后,开始收集相关的理论文章进行组内学习,并开始由各科老师在27班实施具体实施方案。

4).20121月——9月,进行中期总结,反思前一阶段课题推进中的不足与问题,进行各个老师间的交流反思。

5).20129月——20139月,学生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各科奖项硕果累累,自主招生全面丰收,高考也取得优异成绩。

     二、项目研究成果:            

1、探讨新路,成效突出

重构传统的课程组织,结合华师一附中校本课程的整体方案,专项设置以学生发展为本,比较适合于创新素养培育的新课程体系,走出了一条新路。重构的要点在于:体现课程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人文类社会实践课程和科技类创新课程的统一;课程有充分的选择性和实践性。

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中师大一附中合作开办科技实验班,根据课程设置,华中师大一附中聘请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理工大学等相关专业教授为“校外学术导师”,科技实验班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深造。在具体实施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每周安排两个课时,每课时一小时,分别为周三选修课时间与周五研究性学习时间。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开发不同的课程,科技实验班的学生构建动态的班内模块,学生在学业初期会根据选课类型、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模块分组”。随着学业的推进,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向,组建新的学习模块。比如有按照学科分类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工程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与健康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科技实验班还开设了一些热门的大学先修课程,科技实验班的学生通过提前选修大学课程,提高了专注于自己感兴趣领域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大学升学录取层次。

2、课堂多元,增强素质

科技实验班各位老师积极探讨,大胆实践,丰富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提倡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智慧的指路人。在这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这个理科班的学生不仅理科学得好,在其他各科都有出色的表现:语文方面,本班学生设立了“读书角”,近百本书籍在班上流动;朗诵比赛中张峻辉和周同获年级一等奖;创新作文大赛多位同学获省一等奖,王丰沛和王杨惠子获全国决赛二等奖。英语活动丰富,不仅有课前演讲,还有学生自己组织的配音比赛,并有多位同学在全国中学生英语比赛中获奖。体育活动他们也从未落下,学校运动会、广播操比赛、篮球赛等等都有他们矫健的身影和优异的成绩.

3交流学习,收获颇丰

利用周末时间定期参观高新科技企业以及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开拓学生的科技视野,如201011月中旬,由胡校长、张主任等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展览馆,听取刘玉教授讲座并在实验室动手操作电路焊接;2011年,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观了武汉市科技馆,收获颇丰;2012年秋季参观邮科院生产车间,由院长亲自为同学们讲解了武汉市邮科院的发展历史、市场前景和产品状况。20119月——20129月,整个高二阶段每周五下午400-5:00,学生都坚持参加光谷课程,聆听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各行各业专家的讲座。学生在每次参观学习后都写下了自己的感想,我们把其中的优秀作品结集记录,成为同学们难得的成长足迹。

4、考试检验,硕果累累

学科竞赛放光彩:三年中有二十多名同学获得各项发明专利,五十多人次分别获数学, 物理, 化学, 生物学科的省市一、 二、三等奖。二十多人次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的省一、二、三等奖。

自主招生显优势:在大学自主招生过程中,参加北约的有十六位同学,分别获得香港大学,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的自主招生加分,十二位同学分别获得华约的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加分。

高考成绩优异:在高考试题理科和数学偏难的情形下,六百分的比例和绝对数较少的情况下, 仍有38人超过了600分, 班上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同学上了名校。最好的有进入香港大学和清华大学就读,还有通过高考和雅思成绩,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就读。

  三、课题研究评价意见:

(一)自我评价:

积极探索新路,找到了适合资优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我们能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国家教

育改革的趋势以及学校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研究和改变,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理论上都有新的突破。

(二)教师评价:

通过参与这个课题,使我们老师获得了一次发展的契机和创新的平台,全组呈现出好学好思、敢闯敢干的面貌。课堂教学变活了,效率提高了,教学效果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课题研究,是我们教学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和里程碑。

 

四、面临的困惑、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困惑与问题:

虽然课题研究基本顺利推进,但回首合作探究过程仍觉有以下困惑和不足:

①理论学习的不足,虽然课题研究之初下载和购买了大量的国内外的专业著作和论文,但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和持久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课题计划了推进步骤和安排,但在实际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些很好的策略和尝试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例如考试等具体的障碍和问题,未能持久实验和实践下去。

③精力有限。对于课题的投入和深入程度,还是有所不足。

2.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加强教师理论修养和教学理论的积累,争做研究型的高中教师;

二是更科学地安排课题计划,做好预案和补救方案,以促进课题的顺利开展;

三是多从学生处调查研究,不断分析学生状况,及时探索新方法。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