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原高三Ⅲ部 >> 正文内容

醉翁之意不在酒,无心插柳柳成荫——评课内比教学徐丽娜老师的一堂课

作者:陈定逵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3日 点击数:

 本学期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徐丽娜老师在1225上的英语选修6第四单元的阅读课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这堂阅读课的设计和框架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给英语阅读课的授课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是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科普说明文章。生词量大,概念不好理解,课文内容相对较枯燥。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上要做好充分准备。课文围绕着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展开说明,提及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并辅以图标进行说明,对于学生而言阅读难度较大。

 在课前,徐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发放了导学资料,让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对这一主题内容有所‘预热’。由于当天正好是圣诞节,老师通过一个白宫圣诞短片引入课题----能源问题。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消耗能源的事例。继而引出能源来源问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列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两者的利弊。在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学生自然会提出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这样老师就能把话题引入到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温室效应的问题上来。难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温室气体以及它与全球变暖的关系。因为书本上已经提及温室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找到温室的概念可以由此及彼的让学生自己得出温室效应的概念。继而朗读课文第一段,判断文章的文体。通过一个问题 suppose you were the writer of the article, what would you write?”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形成预设,在对相关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会自然提出文章会涉及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等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对学生的答案做好记录)。辅以老师提问引导学生注意说明文中常常涉及的数据和图表的问题。继而让学生通读全文,读后判断自己的预想和作者的写作是否一致。老师相应修正黑板上的记录。同时提出两个问题:温室效应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活动的结果?文章中作者运用到了哪些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引出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全球变暖的成因和影响就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而且对说明文的写作模式和特点也有了解。这时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从文章结尾处来判断作者的意图。

 这节课在设计上完全抛开课后简单问答和判断正误的练习,而是从课文内容入手,以核心话题为切入点,以课文内容为基础,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了全球变暖这一话题,通过分析图表和课文所呈现的信息,以问题作为引导线将课文内容有逻辑的穿插并将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一一呈现在黑板上的思维导图中,使得学生的对主题的理解层层深入。而且使学生在完成课文理解后,能借助思维导图清晰归纳课文内容并做出口头总结。这节课的设计打破了阅读理解课一贯沿用的分段,总结大意,讲解难句等模式。而是将这些都融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中去,在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探讨中达到对生词的熟悉,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反思问题这一过程中既熟悉了生词和短语也理解了文章主题大意,并能引起学生对这个现实问题的一定的关注。为下一篇阅读“我们该怎么应对全球变暖”做好铺垫。虽然这节课在很多地方还需要完善和修改,但却给阅读课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供大家探讨。这也体现了课内比教学的宗旨:在探索中成长,在探讨中共同进步!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