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在法国
|
|
在春日已近的二月,我们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短暂的十几天里,我们见到了如画卷般展开的香榭丽舍大街,如情歌般吟唱的塞纳河水,如史诗般传颂的凯旋门。我们体验了自己的成长,同学的情谊,法国家庭的热情。
更多地,我们还感受到了法国的时尚,法国的历史,法国的文化。
但,我感触最深的,却不是这些。
行程的第一天,我们在L’Ermitage学校上了一节中文课,刚踏进教室时,我觉得这节课对于我们实在多余,比中文,法国人怎会比得上我们中国人。但过了一会儿,我就发现自己错了。那学了17年中文的法国中学老师在白板上写了一个我们都不认得的字——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水”。解释说那是中国古书里面的字,还用象形的方法讲了这个字的意义(那一节课他都讲的是和“日”字有关的汉字,而且都是用象形释意),而这个内容,国内的中小学教科书根本没有涉及,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中国学生都如坠烟淼,我们只能瞠目结舌。一节特殊的语文课下来,才发现,其实我们对中国汉字、中国古文化也并非完全了解。
第二个星期,我们在L’Ermitage小学部给十岁左右的学生们上了一节课,我写动物名让他们猜,当我写下一个“龙”字并解释是Dragon的意思后,一个细心的男孩走过来指着他们中文书上的一个“龍”字问我哪个才是对的,我当时只能解释说一个是繁体,一个是简体,现在我们大陆用的是简体。但说实话,我对汉字简化的历史基本上没有了解,连是什么时候简化的都不知道,要是那孩子问多一点:为什么会有两种写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它们是怎么演变的……那我可真答不上来。的确,我们对中国还不够了解。在法国,我不仅了解了法国;而且更了解了中国,了解了我并不了解中国。
然而,即使了解了,也不意味着我们能让别人了解。
在法国,我们的身份不同于普通旅游团,除了观光,我们还身负交流的任务,而交流的主要话题肯定就是中国的文化。我们去时正值春节前,当主人问起Spring Festival时,我觉得应该很容易介绍,毕竟我们对春节的了解还是比较深的。可当我开始介绍,我才发现并不容易。当我介绍春联时,我不知道该怎么翻译“春联”这个词,只有不停地描述春联,当我好不容易让他们知道是Spring Couplets后,我又不知道如何解释“对仗”。一些中国特色的词,我几乎全不知如何翻译如何介绍,虽然自己了解,却不能让法国人了解。这并非全是英语水平局限的缘故,这更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用中文来解释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根本想都不会想到要去用其他语言诠释它们,要去向世界展示它们,这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上的缺失而非能力上的不足。
当今中国,凭借着五千年的文化基石,正蓬勃发展着,因此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瞩目。无疑,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对全世界而言,是充满魅力的,我们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然而,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学生,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也许不够全面和深刻;我们在为自己祖国文化引以为豪的同时,面对来自外界的咨询和疑问,我们如果能坦然地侃侃道来,应对自如,那么这次法国之旅,也许会少些遗憾。我们,也会让世界更全面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