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人民网》: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张真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幸福成长

作者:佚名 编辑: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9日 点击数:

《今日湖北》201011月总第139期以《用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访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张真》为题,对我校的心理教育、品德内化教育、教育教学创新举措以及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报道,继《新华网》湖北频道教育人物专栏对这篇文章进行转载之后,近日,《人民网》也对之进行了转载。

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14323817.html

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张真: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幸福成长

2010年高考,华中师大一附中续写了辉煌:仅被北大、清华两所学校录取的学生就近50人;高考分数过一本重点线的比例达84%600分以上的有406人。同时,华中师大一附中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全国,先后成立了华中师大一附中新疆博乐分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北京朝阳学校。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的‘神话’?高分考生背后有什么秘密?

  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
  “人的发展既依靠智力因素的发挥,也依靠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一个人如果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他智力因素的发挥,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够更幸福地成长。”张真说。
  刘辉(化名)是该校2001届高中毕业生,他是一个怪才,张真与他打过6年交道。1998年,刘辉还是该校初中部一名初三学生,可他已是武汉市的“名人”了。因为他代表该校参加国家比赛得过奥赛金牌。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聪敏的孩子身上,却有一些怪异的举动。时年6月,正值暴雨袭击整个江城的时候,刘辉的父亲匆忙赶到学校告诉班主任,刘辉不愿意再上学了,他们怎么劝也没用。经过一番寻找,老师们在学校体育馆找到了刘辉。当时,张真恰好分管学校学生工作。她从侧面了解到,原来刘辉头顶着“奥赛金牌”的光环,心理压力过大,担心中考的时候考不上华师一附中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父母几经劝说,再“威逼利诱”,都没法让他冷静下来。父母担心孩子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只好答应他,不再让他上学。
  而张真没有放弃,她很快带着刘辉的班主任来到了他家里。一见面,刘辉的父母就跪在张真面前,希望她能挽救他们的孩子。通过一番深入交谈,张真建议刘辉的父母带孩子外出游玩一段时间,先让孩子冷静下来。当着刘辉父母的面,她代表学校,说不管刘辉考得怎么样,都让他进该校读高中,因为刘辉本身就是一个很优秀的孩子。两个星期以后,从外地“清脑”回来的刘辉没有了压力,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结果不用张真开“绿灯”,刘辉考进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理科实验班。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在高二的时候,刘辉告诉班主任,国外自学成才的人比比皆是,他愿意用自学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张真知道刘辉的“毛病”又犯了,再次依从了刘辉,让他一个人在家学习一个学期,只要求他期末回校参加考试。一个学期以后,刘辉的成绩出现下滑,他开始认识到光靠自学根本无法全面学习到所需的知识。第二个学期开学的时候,刘辉要求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给自己一个回心转意的台阶。直到高三的时候,刘辉感觉到还是学校学习的环境好,他才又回到了学校。经过一年的紧张复习,刘辉考取了武汉大学。后来,刘辉的父母专程到华中师大一附中致谢,他们紧握着张真的手说,“如果不是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博大胸怀,不是遇到您这样的好校长,我们的孩子早已成为了社会上的废人”。

  德育要育德 受益要终身
  “过去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弊端,那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权利和地位,品德教育更是‘目中无人’。”张真说。
  19827月,张真从华中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被分配到华中师大一附中任教,由于专业的特性,她承担起了德育教学的重任。1989年,她开始担任德育副校长。她的德育教育思想有一条明显的轨迹,从初期的“磨练教育”到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再到学生品德教育的“内化教育”。在多年的德育教学与管理中,她总结出了一套独创的“内化教育法”,并提出了“德育有自我”这个全新的概念,强调德育应为人的发展服务,即“德育”要“育德”。在张真的坚持和努力下,该校的德育课程被细化为学生党校、校会、团会、社会实践等不同形式。
  “徒步拉练,让我真实地体会到红军当年万里长征的艰苦,他们无坚不摧的意志深深感染着我。这样一段重走‘长征’路给了我太多的启示。看来没有被难倒的,只有被吓倒的。”这是该校一位高二同学在参加完社会实践之后所写的日记。
  1989年,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张真率先在该校开设社会实践校本课程,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载体,如高一年级主要是进行军训,高二年级开展徒步拉练和社会调查,高三年级重点做人才市场调查。最后,这些活动的成果都会落实到学生的调查报告上,当时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创举。
  张真说,缺少社会实践的高中教育是不完善的。现在的高中生都是90后,他们没有经历过上辈人的上山下乡,大多是在优越的环境中、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如果不开设社会实践课,也许他们永远都体会不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因此,该校高二年级每年10月都会开展一场“毕生难忘”的徒步拉练活动。这门课程刚创立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不理解学校的苦心。当时,为了课程的顺利开展,张真排除万难,坚持带领学生到武汉市江夏区纸坊镇59718部队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她与学生一道步行32公里到达部队驻地,和学生一同啃干粮吃咸菜,晚上一起睡在稻草铺上,学生有机会与工业、农业、国防、教育近距离接触。一周之后,当学生们顺利返校后,她不经意抚摸自己憔悴的脸,发现昔日光洁的皮肤居然粗糙得硌手,她已经累到了极点。
  迄今为止,这门课程已经坚持了21年,即使在2009年甲流肆虐全球的特殊时期,华中师大一附中仍旧把这门课程坚持了下来。如今,随着该课程越办越好,从质疑到尝试、到接受、到期待,师生、家长、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社会实践成为华中师大一附中的一门精品课程。

  课程要多样 目中要有人
  理科实验班是华中师大一附中办学成果的一大亮点,被各大媒体称为中国高中最“牛”的班级。理科实验班自从1996年创办以来,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获得国际学科奥赛金牌最多(共计15枚),获得一流高校保送学生最多(平均每年约80%),考取清华北大人数最多(平均每年约50%)。但是,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进入华中师大一附中学习成为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的梦想。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理科发展不再是学生的唯一选择,还有许多学生爱好人文、艺术、体育、科技等等。国内高考也不再是学生高中毕业唯一的出路,不少学生希望出国深造。如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优质发展的渠道呢?
  张真的回答是:多元优质发展。学校把发展方向一致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教学,采取行政班级管理制。目前,该校共有八种类别的班级:理科实验班、人文实验班、科技实验班、美术特长班、体育特长班、常规平行班、常规国际班、国际留学实验班。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该校与东湖开发区和有关高校联合开发出“光谷课程”系列和“高校课程”系列。与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中基汽车销售公司共同开设“汽车设计”课程。与别的学校不同,该校的“汽车设计”课程不仅教学生如何驾驶汽车,还向学生传授汽车的设计、营运、维修等方面的知识。该校的烹饪课不仅教授烹饪技术,还包含营养学的知识。另外,该校还经常邀请知名大学的院士,博导为学生讲课,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每月见一名“大师”。
  在教学方式上,该校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兴趣、发展目标,实行分层教学,要求所有教师对学生层次清晰,心中有数。新学期伊始,该校分层教学改革又涌现了许多新的举措:在部分学科采取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长课构建、短课落实的教学模式。在六个理科平行班近400名学生中进行理化ABC分层走班制教学试验。走班制分层教学实行教师固定、学生流动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开展挂牌式教学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种疑难点,每个疑难点,就是一个课题,不同的老师遴选不同的课题,实行“挂牌”坐诊;学生们根据学习中遇见的不同难题选择辅导老师,“揭牌”求医。目前,已有200多个课题,供学生选择。当选择某个课题的人数超过10人时,老师将针对这些学生专门组织一次辅导和训练。
  多类化的办班模式、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多层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多元的优质成长之路,体现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教育“目中有人”,更凸显了学校“为学生服务”的办学宗旨。
  200912月, 华中师大一附中申报的课题“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发展”,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同时,该校被列入“普通高中特色学校”一百所“项目学校”。

  站要站得高 飞要飞得远
  “教育传承着文化,决定着未来。华中师大一附中不仅要代表湖北,也要代表中国的基础教育。”张真说。她告诉记者,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双向的,中国教育既要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要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的教育迟早要与国际接轨,需要有人吃螃蟹。近年来,华中师大一附中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率先在全省创办中澳国际合作部。在她的推动下,该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互访活动,与国外12所中学签订了友好协议,与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今年7月,该校与德国浮士德文理中学合作申办的海外“孔子课堂”正式成立,这是中德两国在中学间合作创办的第一所孔子课堂。
  张真高瞻远瞩,早在20世纪90年代,她就提出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其中的一翼就是积极帮扶教育力量薄弱的地区,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全国。2009年,外界评价华中师大一附中树立了“顶天立地”的形象。“顶天”是指在北京市朝阳区政府的邀请下,进京办学,创办了华中师大一附中北京朝阳学校;“立地”是指千里送教,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建立了华中师大一附中新疆博乐分校,并成为湖北省“智力援疆”的核心项目。另外,通过“校地共建”、“校校共建”等形式,先后与海南琼海、湖北神农架、恩施、十堰等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合作共建,对口支援嘉积中学、文昌中学、恩施高中、咸丰一中、郧县一中、通山职业教育中心、五峰县一中、荆州英华学校、新疆建设兵团15师、五师中学等等。以师资交流、委托培养“宏志班”学生等形式,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如今,在华中师大一附中,新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大家认识到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更在于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渴求和能力。当很多学校还在为生存发愁的时候,华中师大一附中已经为湖北乃至全国的教育改革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正如教育界一位官员评价说,没有理想的教育者就不可能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华中师大一附中一直在用教育的理想,即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去实现理想的教育,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而张真正是引领华中师大一附中教育改革创新的领头人。

(责任编辑:伊鑫)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