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 校园新闻 >> 正文内容
《楚天都市报》我和江豚亲密接触---高二男生将参加国际工程大赛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 吉晶晶 实习生 李菡 张亚迪 通讯员 陈先均)长江江豚为何在幼年死亡率高?因为其出生后第一个月处于“脆弱期”,不具备回声定位能力,最容易受到侵害。
凭借这一研究成果,华师一附中高二(17)班学生张万袆,入选第58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将于今年5月赴美参赛(本报1月31日12版曾报道)。
一名高二学生,为何对江豚如此感兴趣?又是怎样和江豚亲密接触?上周,记者在华师一附中,采访了这位小伙子。
儿时常见的“大鱼”为何不再浮出江面
张万袆之所以对江豚产生兴趣,源于儿时的经历:上小学时,他经常乘坐轮渡,常发现有些“大鱼”浮出江面。在水生所当研究员的爸爸告诉他,“大鱼”真正的名字叫江豚,浮出水面是为了呼吸……听了爸爸专业的讲解,小万袆顿时喜欢上这种“大鱼”。
随着年龄渐大,张万袆虽常常坐轮渡,却几乎再没看到江豚浮出江面。“大鱼”怎么都不见了?它们去哪儿了?这个爱思考的男孩,萌生了探询个中原由的念头。
2005年暑假,刚结束中考的张万袆,正式着手对江豚的探究。他在网上查了不少关于江豚的资料,了解到江豚和白鳍豚的习性、形体和活动区域十分接近,且大量江豚都在幼儿期“夭折”。
半年亲密接触学会和江豚“打招呼”
2005年7月6日,得知爸爸工作的水生所里出生了一只小江豚,张万袆兴奋不已:“我要亲眼看着它一天天长大,观察‘江豚宝宝’的发育过程……”
第一次在水生所见到小江豚,张万袆就喜欢上这个初生的小生命。当他观察小江豚时还惊喜地发现:小家伙紧紧贴着妈妈,睁着一双圆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他看。
水生所的专家告诉张万袆:“那是小江豚在和你交流呢!它刚出生那几天,也是用对视的方式,和江豚妈妈进行交流。江豚很聪明,时间长了它就认识你啦!”
“它还那么小,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与信任。当时我就在想,要为这个小生命做些什么……”张万袆说,小江豚婴儿般的眼神,很让人触动。
接下来的半年里,张万袆定期去水生所看望小江豚,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详细记录它的发育过程。日子久了,张万袆学会和江豚“打招呼”:只要拿小鱼在水边轻轻召唤,小家伙会马上游过来,毫不客气地抢走小鱼,在他身边游来游去。
发现幼豚“脆弱期”创新大赛拿金奖
历经半年细心观察,张万袆发现:幼豚对母豚十分依赖。出生后第21天,开始对周围事物产生反应;出生后第27天,才对周围事物有较好的判断能力。此外,船舶噪声对幼豚干扰特别明显,可以破坏母子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第一个月为幼豚“脆弱期”,不具备回声定位能力,对环境的探测、适应能力差,最容易受到侵害。张万袆建议有关部门:每年3月到6月是江豚繁殖期,应禁止在江豚活动地带进行捕捞,限制过往船只的速度与数量,避免其噪声成为“幼豚杀手”。
去年8月,张万袆带着这一研究成果,参加第21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得湖北省唯一金牌,并获“英特尔英才奖”。今年5月,他将赴美国参加“英特尔国际大赛”。
“研究超声波,使用各种仪器……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并未影响张万袆的学习,反而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指导老师王维佳说,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张万袆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利于他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 上一篇:我校举行2007年消防实战演习[ 02-07 ]
- 下一篇:我校举行2006——2007学年度教职工继续教育培训[ 02-09 ]